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产经营活动了,这叫“流动性缺失”,也叫“资金链断裂”。
中央银行和企业一样,也需要保持总资产和总负债平衡。但是银行不会出现资金链问题,因为它可以印钞票,银行只会出现“流动性过剩”。
中央银行负债表的资产一项,包括商业银行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政府债务(政府预算赤字向银行借的债务,一般是政府债券)、外汇储备以及中央银行为保障银行系统信用而收购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等等。
中央银行以一定的利率借钱给商业银行作为准备金,借钱的利率叫“再贴现率”。这些借款也是中央银行的资产(债权)。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融资成本低就会多借款,这也会增加央行资产。
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包括银行的居民储蓄,也是银行的负债,是国家对于货币持有人的债务清偿。
政府如果发行过量债券(向老百姓借钱开支,即财政赤字),然后指挥中央银行购买,中央银行的资产就会增加;如果外汇储备增加和不良资产增加,也会出现银行总资产大于总负债。要平衡资产和负债,中央银行就得不断增加发行货币,这就会出现“流动性过剩”。
那么,什么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呢?全球流动性过剩就是流入全球银行系统的货币比流出银行系统的货币多。在中国这体现为储蓄多于投资,人们存更多的钱到银行,却没有相应的贷款投资去用这些储蓄。 美国则相反,变成了储蓄很低,负债很高,资产价格泡沫化严重。
目前全球流动性过剩原因很复杂,主要体现为美元的流动性过剩;也就是说美元发行过量。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的“双赤字”,即连年政府赤字,连年国际收支赤字(包括贸易逆差,进口额大于出口额)。赤字导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即美联储,相当于美国的中央银行)的资产连年增加。
要平衡资产债务,美联储就得年年增加发行美元。美元再通过贸易赤字,流向全球,变成石油美元、欧洲美元和新兴经济体的外汇储备等。
美元发行过度和流动性泛滥,由于没有相应的实物资产去吸纳这些美元投资,就出现了大量的国际投机资金。所谓投机资金,本质上就是以生息和套利为目的的货币资本,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仅对冲基金就有8000多只,持有以万亿美元计数的资产。美国国内的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及保险业基金,这些基金控制的资产超过20万亿美元,是全球外汇存底总和的四倍。
一般认为,国际投机资本主要有五大来源:国内短期资金外溢、跨国公司暂时闲置或过剩的流动资金、国际银行的外汇和信贷业务资金以及各种专项投资基金。
2001年以来,全球各主要经济体普遍实行了超低利率政策,就是鼓励大家借钱投资和消费,于是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热钱活动频繁。这些数量庞大、行踪神秘的热钱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全球股市房市泡沫以及一些新兴国家出现的货币金融危机以及接下来要讲的货币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刀之锻造美元是如何炼成的(5)
这些国际投机资本活动猖獗是美元脱离黄金本位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及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后,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这些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迅速膨胀,其中,具有高度流动性的资本又占据主流地位,这些资本被称为“国际游资”、“国际投机资本”、“热钱”等。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对“国际游资”的定义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金持有者或者出于对货币贬值(或升值)的投机心理,或者受国际利率差收益明显高于外汇风险的刺激,在国际间掀起大规模的资本流动,这类短期资本通常被称为游资。实际上,我们可以把那些以追逐投机利润为目的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之间流动的资本统称为“国际游资”。
显而易见,是美元的过度发行催生了大量的国际游资。
既然美国发行了这么多的美元,其货币信用已经严重透支,可为什么全球经济体还都储藏美元?为什么严重贬值的美元在汇率市场上却是一统江山的强势货币?是美联储炼就了强势美元吗?
三、是美联储炼就了强势美元吗
货币是一种公共商品,中央银行就是生产这种商品的公司。美元是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发行的,依照美国“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美联储却是独立的,连美国总统和美国国会也不能干涉,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公司”。
美联储有2000多名员工,年度预算将近3亿美元(2007年),自负盈亏,专有一名委员负责公司的运营。美联储决策机构由7名委员组成,全部由总统提名,并经国会通过,任期为14年,比国会议员和总统的任期都要长得多。决策机制为 “投票制”。这7名成员全部为国家公职人员,不得兼职于营利机构,也不能拥有股票,更不能打理自己的生意。美联储指导并监督下属的12家联邦储备地区银行开展信贷业务。设在全美国的数以千计的银行网点只是一个简单的存贷机构,收款放款而已。美联储仅仅有权力决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窗口贴现率等操作手段。
但是,经营美元商品的“公司”却不是美联储,而是美国联邦公开市场操纵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mittee; FOMC)。
美国的长期利率——联邦基准利率的决定权并不在美联储手里,而是被FOMC控制。这个委员会由美联储的7名委员和12家联邦储备银行的董事长组成。FOMC的主席也是投票产生,虽然传统上是美联储的主席兼任。12名银行董事长每次只可以投5票。这样,19人的委员会投出12票决定FOMC和美国的货币政策。就是说,如果美联储的其他6名委员反水,美联储主席也不一定是FOMC的主席。
对长期利率的调整采用投票制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当FOMC要调整联邦基准利率时,会指示美联储设在纽约的“公开市场交易柜台”买卖财政部的政府债券(就是国库券),每天的交易通常是数十亿美元。美联储卖出国债,通过交易把货币抽离经济,促使短期利率上升,就好像踩刹车;买进的作用则相反。
以前的联邦基准利率调整是暗箱操作,今天都是公开透明信息。美联储主席是对外宣布和政策之人,也是美国总统和美国国会要了解FOMC的长期利率政策必须“传询”(作证)之人,所以曝光率相当高。
刀之锻造美元是如何炼成的(6)
这就是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误认为是美联储在操作美元的货币政策的缘故,格林斯潘担任了14年的美联储主席一职,故而有格林斯潘的“大师的时代”的说法。有意思的是,格林斯潘出生之际,却是美元取得国际货币垄断地位之时(1926年)。
美联储管理的联邦储备银行中属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实力最大,代表着华尔街利益。如果财政部长也来自华尔街——如克林顿时代的高盛证券公司的董事长罗伯特·鲁宾和小布什政府的亨利·保尔森就担任财政部长,就会有“华尔街美国”和“国会美国”之争。本书的后面还要讲述,在此不再赘达。
美国总统有财政部(负责国债发行)和预算管理局(负责政府预算开支),也有自己的经济政策委员会,国会众参两院也都有自己的金融委员会和预算委员会。正是这些机构和职能的联动,构成了美国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的确立、实施。
美联储的工作职责只是创造合适的货币环境,维持就业(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因此,保持美元的购买力是其基本任务。放手让美元贬值并不是美联储的初衷,强势美元也不是美联储的功劳。
强势美元其实是由其他国家对美元的强势需求炼成的,这种外部需求的内因又是以美国的国家信用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霸权做担保的。
外汇市场上,各国货币就是参与竞争的商品,作为国家法定货币的美元、英镑、欧元和人民币等也都是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必然存在竞争,存在倾轧,存在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换言之,就存在垄断,就存在寡头和霸权。这些货币商品之间的竞争,是在交易市场即汇率市场按供需关系这一基本原理来进行的。
资本是趋利的,投资到生产部门获利多的背后是金融部门的获利少。反之,如果投资到金融市场(它们往往体现为股票和债券)能产生更多和更快的利润,生产部门往往就会缺乏资金。
对一个国家而言,如果一国能吸引外国资本,比如经济增长和收益率有优势,该国货币就对外资有吸引力,而外币是不能在该国流通的,于是就被要求兑换为本国货币,于是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就使该货币的汇率有升值的压力。美元是国际货币,也是参照物,所以一国货币的升值压力主要体现为美元的升值压力。这种压力就是投机资本所谓的升值预期。
以中国为例,中国便宜的地租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外资来投资办厂,同样也带来了投机资本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套利欲望。换言之,付地租、工资和购买原材料,收购中国企业和其他资产,以及购买中国的商品和进口资源类产品,都需要人民币,资本套利的热钱也需要人民币,于是人民币汇率就走强了。强大的需求决定了人民币的汇率升值。
正是“供给与需求”这一古老永恒的原理决定着一国货币的涨跌。市场需求又取决于什么呢?当然是一国法定货币后面体现的国家信用价值。货币之争,其实是国家实力之博弈。
供需关系原理是我们分析汇率市场、理解货币竞争和美元金融谋略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制高点。忽视了这个基本原理,必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可怕的短视和误导。
在全球化的初步扩张时期(1500—1914年),以英国为中心的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用“金本位”的货币政策,即黄金是国际货币,也就是硬通货,各国的法定货币与黄金按一个固定比例结算。如英国的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1823年),金币也是全世界自由流通的,在美国的一些州县甚至到了20世纪40年代还有别国的金币的流通。
刀之锻造美元是如何炼成的(7)
国际金本位制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资本的流动,还起到了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作用。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最终瓦解了金本位制,直至1944年以来以“美元本位”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这就是从黄金到与黄金挂钩的纸美元,再到脱钩的纸美金,再变成现在美元纸的过程。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后,美国曾企图推行黄金去货币化政策,就是连黄金都不是通用货币,只是作为金属用途(如做行业原料、装饰品等),但是没有成功,这是后话。
于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国家,一方面由于其国家法定货币是美元,而美元同时又是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国际金融投资货币和国际外汇储备货币,这导致了全球资本市场对美元的巨大需求,美元开始成为国际强势货币;而日元和随后出现的欧元由于同样原因成为次强货币。
虽然,这些脱离金本位的强势国家的法定货币的信用正如脱缰的野马一样再也不受黄金的控制了,它可能含金量很低——由于发行过量导致其信用价值很低,但是却能由于巨大的外部需求而保持它的强势地位,“强势美元”就是这么形成的。
换言之,不是美联储炼就了“强势美元”,也不是美国炼成了美元刀而是非美元国家自己炼就的“强势美元”,并亲手打造了锋利无比的美元刀。
正是强势的美元,为美国进行资本投机和控制新兴经济体的国家主权货币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在汇率市场上。
四、麦当劳的贡献
没有黄金作为价值参照物的各国货币如何确定各自的汇率呢?经济学家卡赛尔在1922年提出了把汇率的确定同“实体”经济联系起来的方法,这就是货币的“购买力平价”,或者叫“麦当劳原则”。
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各国都生产和消费的麦当劳的汉堡包“巨无霸”作为参照物。
美国的麦当劳是一个“标准化的”企业,生产的“巨无霸”是一种标准商品,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几乎都一样,它包含了所有商品包含的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三要素。如果一个“巨无霸”在美国卖20美元,在加拿大卖22加元,在中国卖12元人民币,那么两种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22/20即代表了加元和美元之间的“实际汇率”是11加元比1美元, 12/20即代表了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实际汇率”6元人民币比1美元,12/22即代表了人民币和加元之间的“实际汇率”545元人民币比1加元。
这就是麦当劳定价原理。
汉堡包的生产者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面包会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发明——货币的价值的度量衡。当然,如果一国汇率建立在一家美国快餐店的产品价格上岂不滑稽?!
这种测算方法是否就完全表达了两国之间的真实汇率呢?显然不是,因为两国国内价格是变动的,这种变动是与国家货币政策密切相关的,因此“真实汇率”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只是用作参照的汇率。如果 “名义汇率”发生了变化,比如加拿大变成了1加元对1美元,中国变成了68元人民币对1美元,那么相对于“实际汇率”来讲,加元就升值了(或者说美元贬值了),人民币就贬值了(或者说美元升值了),人民币对加元也贬值了(或者说加元升值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名义汇率代替了实际汇率,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就可以通过汇率的调控实现本国的货币升贬。
刀之锻造美元是如何炼成的(8)
既然是这样,那么一国如何确定汇率及货币政策?按照蒙代尔-弗莱明理论,在国际金融中,一国政府存在三种选择:一是汇率稳定;二是资本自由流动;三是政策自主(充分就业、利率政策、反周期的财政扩张等),但是政府只能选择其中的两项,这就是“三元悖论”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
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 (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3)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美国例外。
因为,在现代国际金融格局下,任何国家,无论采取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只要其为合法的国内需求进行融资而引发的本币超过外汇储备,其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就会遭到攻击。英国如此,东南亚国家亦然。
货币攻击的方法、手段及后果会在下面的章节具体阐述;应对本币遭受如上攻击的唯一办法是取消其货币的可自由兑换,而这样做就会赶走外国投资。
因此,所有非美元经济体(包括欧盟国家),在满足国内需求时,被迫吸引美元投资,增加其出口盈余,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国内发展和货币政策甚至财政政策更是受到了外国贷款和投资的牵制。
尽管国家货币理论认为,一国政府可以无须背负主权债务,也无须外国贷款或投资,就能够以发放主权信贷为国内发展融资,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平衡高速增长,而且不受恶性通货膨胀的惩罚。但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体系下,尤其在无管制的全球金融和货币市场中,参与 “自由贸易”的国家由于存在外汇问题,这个理论就不适用了。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非美元经济体为了增加出口,以获取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美元贸易盈余,其“本能偏好”就是低估本国货币价值(名义汇率高于实际汇率,即贬值)以增加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因为这样一来同一种商品相对于它的竞争对手其产品价格会更低。
这种竞相贬值造成的结果就是美国得以进口了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低价商品压制了与之竞争的美国商品的价格,同时也压制了工人工资,从而抑制了美国的通货膨胀……
这就形成一个局面:美国生产美元(其实就是纸),其他地区生产美元可以买的产品;美国的贸易赤字是可容忍而且可控的,美元超额发行对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也是可控的。
除了美国之外,其他任何国家只要维持美元贸易赤字,其本国货币都将遭受崩溃的惩罚。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几乎所有国家都维持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美国正是以美元为武器,通过操纵利率等手段控制美元的涨跌,再影响到国际汇率,达到美国利益最大化,这种思维逐渐演变成美国的金融战略。
美国的美元战略家们充分利用了这一偏好和对美元的巨大需求,有预谋有组织地通过增发货币使美元逐渐、有序地贬值,虽然美元的信用价值越来越低,但是由于向美国出口的国家还必须以美元的形式(投资美元资产)储备贸易盈余,从而被动投资或贷款于美国经济,造成了美元的巨大市场需求和强势美元。
后面还会讲到,从20世纪20年代美元取得国际货币垄断地位到60年代,美元之所以支配世界经济,是因为美国的债权国地位;在这之后,美元的支配地位却是源于美国的最大债务国地位,而且,它们的杠杆作用与之前作为净债权国一样强大。
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