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例较大、增长较快,1995—1996年,非居民泰铢存款、企业短期美元借款、股票市场的国外投资等急剧增加。仅从对银行的债务余额看,1996年年底的701亿美元债务中就有652%为短期债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所向披靡洗劫亚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6)
资本的大量流入当然不是坏事,但如果没有办法锁定这些资本,使之更长久地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服务,那问题就严重了。短期资本显然更多的是投机资本。
在短期资本开始外流的情况下,泰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此时,需要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但是,为了维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为了防止外资流出和为了抑制资产价格泡沫,泰国中央银行被迫继续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不断收紧银根,持续提高利率。1996年,泰国利率达到1325%,为当时亚洲国家和地区最高水平。
高利率政策使风雨飘摇的泰国经济雪上加霜,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高利率政策催生了泰国金融危机。高利率政策进一步抑制了投资和消费,加剧了经济衰退,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高利率加大了企业债务负担,迫使企业转而向国际金融市场寻求低成本筹资,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负债规模。1997年泰国外债达到9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50%,其中,短期外债占到了60%,仅1997年6月到1998年6月到期外债就高达450亿美元。
回到上面说的美元的升值。当美国的利率上升,趋利资本就会换回美元,抛售当地货币。由于没有需求,货币就要贬值,如果维持固定汇率,当地政府就要动用外汇储备接盘,以维持汇率的稳定。这种博弈,就取决于一国外汇储备的多少了。当耗尽了所有外汇储备时,当地政府就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寻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别国的帮助,一是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实行汇率自由浮动。此即前面提到的“三元悖论”在泰国的货币市场的表现。
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按上述货币经济学原理操作的,结果是泰铢崩溃,汇率自由浮动,向IMF请求紧急援助。
在美国的金融霸权下,美国主导的IMF就会提出对美国有利的贷款要求,迫使外国接受,而这样的要求,无一例外的就是美元的经济殖民要求,比如彻底放弃资本管制,放弃银行对外资的限制等等,这些要求本质上就是放弃“三元悖论”中的货币主权,从而彻底使他国货币成为美元的附属货币,经济成为美元的殖民经济。
韩国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当时的韩国是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在美国的地缘战略的需要下,美国至今在韩国保留了大量驻军,韩国的发展被视为亚洲成长的象征,而且韩国拥有2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在日本银行决定不再延期对韩国的数百亿贷款的威胁下,韩国向IMF提出了救援。为此,美国财政部和IMF的官员准备了550亿美元的史上最大一笔紧急财务援助,但前提是承诺进行经济改革。这些条件是极其苛刻的,以至于韩国老百姓变卖黄金首饰,支持国家拒绝接受援助。
结果是,1998年3月31日,扛不住的韩国政府决定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业,从4月1日起允许外资进入证券、银行业,从7月起实行外汇市场自由化。这就是美国和IMF的救援真相——格林斯潘事后回忆,和几年前救助墨西哥一样,贷款“条件非常硬”。
印尼总统说,亚洲金融危机是美国主导的一次对新兴国家实施的金融战争的阴谋。
2003年,泰国已经提前还完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120亿美元贷款,但是为了偿还这些钱主动让泰铢贬值造成的损失还无法估量。泰国总理他信庄严地站在泰国国旗下,宣誓绝对不会再向这些国际银行家们要一分“援助”,甚至鼓励泰国企业拒绝偿还他们欠这些银行家的债务。结果3年后,泰国发生政变,他信被赶下台…… 。 想看书来
所向披靡洗劫亚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7)
以上就是在美元一贬一升过程中输出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全过程。美元刀不血刃便可使一个国家的财富顷刻消融,甚至发生政权更迭。以泰国货币贬值为导火索的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已经有很多的观点和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因此,并不能说是索罗斯及其他金融大鳄的货币冲击导演了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但是美国纵容了这些国际游资的冲击,或者说,正是美元的过度发行产生了大量投机资本,而美国利用了资本趋利的天性,利用了危机从而植入经济殖*义;也使美元刀武器,通过投机资本的媒介,杀向了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
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亚洲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蒙代尔“三元悖论”在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活生生的实例。在美元的霸权和殖民战略下,至今非美元经济体还是摆脱不了货币主权、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这个奇怪的三角形怪圈。
三、穷国养活富国
在金融危机之前,东盟国家和韩国由于经常账户赤字而成为净借款国。金融危机后的1999年7月,东南亚已经开始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开始增长,其中,新加坡增长幅度为12%、菲律宾增长幅度为12%、马来西亚增长幅度为16%、泰国增长幅度为35%、印尼增长幅度为103%。此外,东南亚国家外汇储备有所增加,对外贸易也都保持顺差,所有的金融危机国家都成为净贷款国。
金融危机的教训使亚洲各国和地区纷纷大量积攒外汇储备,以对抗外汇市场上投机资本对本国货币的攻击。外汇储备又以美元资产投资为主,而这正是美国希望的。这一局面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有大的改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中给出的关于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动规模的数据,1997—2004年间,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增加了16万亿美元,其中仅2004年就增加了 5190 亿美元,2005 年也在5000亿美元以上。这些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在2004年达到3360亿美元。其中亚洲新兴经济体2004年的经常账户盈余是1930亿美元,占整个新兴经济体总额的一半以上。此情景与1996年大相径庭,那时这些国家的经常账户负债达到930亿美元。2004年的经常账户盈余按市场价格计算已经达到了它们国内生产总值的35%。
自欧元诞生以来,尤其是美国“9·11”恐怖袭击以来,布什政府的“赤字美元”政策导致了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和美元的全球性流动泛滥。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近年来急速上升,从1991年的无赤字到2006年的占GDP的65%。
这些过剩美元其中一部分流向美国国内的房地产和金融衍生品的黑洞,还有部分流向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国家在2004年就接受了1860亿美元的净外国直接投资,亚洲占据了870亿美元份额。净私人资本流入量达到1960亿美元,亚洲新兴经济体接受了其中的1300亿美元,占整个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流入量的2/3。
与之对应的是,美元的走强使亚洲国家证券投资资本(金融资本)净流入有所下降,但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增长却有效地弥补了证券投资方面资本流入的下降和其他形式投资净流出的增加。与证券投资和银行贷款等其他形式的资本流动相比,外国直接投资具有期限相对较长、流动性低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选择外国直接投资作为其资本流入的主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应对国际资本流出冲击的能力,增加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 想看书来
所向披靡洗劫亚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8)
与之相反的是,长期以来,中国内地、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经济体积累了巨额的经常项目盈余,这些盈余无一例外地大部分都投向了美国国债和包括美国房地产债券在内的各种金融衍生品,这些盈余又回补了美欧的经常项目赤字,以至于使整个东亚地区成为净储蓄国。
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拥有超过2万亿美元,日本外汇储备为103万亿美元,韩国超过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最多的东亚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国、日本、中国台湾、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上述9个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总额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比例的60%以上。
而美国呢,自1982年起,便从国际资本净输出国转为净输入国,国际资本流入规模逐年增长。美国利用了全世界近70%的净储蓄额,全球资本持续大规模流入美国,这导致美国金融市场长期繁荣,并为美国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纵观全球,当今国际资本流动基本上形成两大趋势:一个趋势是资本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间形成流动;另一个趋势则是资本在发达国家与各个新兴经济体之间形成流动。其中,仅美国、西欧和日本之间的资本流动,就占全球长期资本流动总额的2/3左右。
当前世界资本流动的特点便是,美国吸收了大量短期和长期投资,成为国际资本的“集散地”;新兴市场的地位很特殊,它们吸收了大部分发达国家流出的资本,同时,它们也在向发达国家输出资本。而且目前,东亚新兴市场资本流入额在减少,向发达国家的输出却在增长。这种“资本逆流”,造成了亚洲穷国补贴美国等富国的现象,其中,以中国为甚。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
按照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解释,最关键的因素是经济学家所谓的“本国偏好误差”大幅下降,以及美国生产力明显增长的缘故。
本国偏误是投资人在为其储蓄的投资作选择时的一种狭隘倾向,即使放弃外国更有利的投资机会,也要选择自己的母国。当人们对某个投资环境比较熟悉时,他们会认为风险小于环境不熟的远方投资,即使二者的客观条件一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个世纪里,全球的本国偏好误差现象非常明显。国内储蓄几乎完全导入国内投资,即投资人所属国家的工厂、设备、存货和住宅。在一个本国偏误极为强烈的世界里,外部失衡现象非常小。
格林斯潘还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和跨国资本流动限制瓦解,而且,咨询和通信科技之进步,有效地缩减了全世界各市场间的距离,扩展了投资人的地理视野,使得外国投资的风险看起来不再像几十年来那么高。越来越多的储蓄者跨越国界投资外国资产,显示“本国偏好”不是那么严重(即本国偏好误差下降)。这样的变动,造成亚洲国家的经常账目剩余增加,并抵消美国所增加的赤字。
真实情况是这样吗?作为储蓄资本,相对报酬率是决定超额储蓄导向投资去向的关键因素。实际上,连格林斯潘自己也承认,2005年美国对外投资2万亿美元的投资报酬率是11%,远高于美国支付给持有美国债券的外国人的利率。尤其在美国大幅降息后,除日本外,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利息远高于美国国债利息的情况下(所谓利差),投资美国有更高的报酬率的说法更站不住脚了。 。 想看书来
所向披靡洗劫亚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9)
其实,这正是美元武器的厉害之处,也是美元殖民战略的关键。在美元的金融霸权下,如果经常项目盈余国家不增加美元资产的外汇储备,就会遭到以美元为首的投机资本的攻击而导致本币崩溃。
这也正是美国的战略家们为什么千方百计要迫使其他国家放松外汇管制,允许资本自由流动的原因之所在。换言之,只要在资本自由流动下的投机资本的攻击的威胁存在,非美元经济体就不得不断地增加外汇储备,就不得不断地把外汇储备投向美国,换取美元形式的资产。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任何危机,包括战争的威胁,都会造成这样一个效果,就是美国是个相对安全的投资天堂,美元是世界储蓄的“避风港”。从过去的经验看,美国从没有在其本土发生过大规模的与外国的战争,经济局势相对维持在一个稳定增长的态势,造成相对较高的风险调整后预期报酬率,导致全球对美国资产之需求不成比例地上升。历史经验又强化了投资者的这一幻觉。因此,美国热衷于不断地创造危机,不断地利用危机,不断地驱赶美元流向美国。
这就造成这样一个局面:牢牢把握金融制高点的美国,不断地发行美元,亚洲等新兴经济体不断地生产商品供应美国以换取美元盈余,再投资到美国,为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融资。美国实际上就成了最终贷款人和最终消费者。这就是所谓的“穷国养活富国”的现象。
亚洲国家、石油净输出国家和拉丁美洲的新兴国家,无一例外地成为为美国融资的输血者,成为美元殖民战略的牺牲者和美元刀的祭品。
再者,持有巨额美元外汇储备,还得承受美元贬值的剥削。面对日益增长的外债及其利息的支付,美国先天性地倾向会增发美元,使其贬值,以使其外债缩水以降低偿债成本,这是储备国家暗亏。如果储备国家大规模抛售美国国债,又会导致其贬值,从而变成明亏。这就是目前美元储备最多的中国政府的“两难”。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变成了烫手山芋,还姑且不论这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所造成的高能货币效用,给国内造成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预期。关于这一点,在后面的章节还会谈到。
总而言之,美元向亚洲的输出和美元向美国的回流,本质上就是美国洗劫亚洲财富的过程,美元是刀,是新的殖民剥削。美元的升值和贬值对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巨大,亚洲经济越来越成为美国的附属经济特征,越来越成为具备殖民地经济的特点。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没有向美国蔓延,而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却能通过美元这个国际货币的流通媒介功能向亚洲传导,美元的输出,不仅输出了通胀,还输出了危机。
亚洲能摆脱美元吗?
四、亚洲的反击抑或不堪一击
1997年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输出的金融危机,都给亚洲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反击? 亚洲的经济安危当看亚洲的中、日、韩三国。
1971年后,美国与日本的经济关系就已经从从属关系转向了竞争关系,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的经济打击对象,“猎杀日元”一章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从大国博弈的政治关系来讲,不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对日本的生产能力、出口和投资进行了长达50年的压制,虽然日元曾经一度是,现在也仍然是世界主导货币之一。但随着欧洲统一货币欧元的诞生,日元逐渐在被边缘化。。 最好的txt下载网
所向披靡洗劫亚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0)
日元的国际化,首先应该是亚洲的日元化。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日元国际化进程受到美国的阻挠后,亚洲仍接受了大量的日元贷款和以日元结算的贸易。但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元却贬值自保,没有像美国在墨西哥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那样,对金融危机的后果起到缓冲器的作用。金融危机发生后,日元借口长达十几年的滞涨和物价没有上涨,继续维持零利率政策(05%)。
低成本的日元成了国际投机资本的提款机,这些投机资本继续在亚洲金融市场和房地产投机中兴风作浪,这就是日元套利交易。据估计,目前活跃在亚洲国家股市的投机资本有1/3以上来自日本,规模在数十万亿日元。
2002年以来,美国和欧元区的利率分别维持在为5%和35%,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利率更高。这样,投资者就会以低成本借入日元买入其他外币资产,以获取利息差收益。这些投机资本,也包括日元自身,大量投向中国、韩国、越南以及印度等国家的股市。
和美元一样,这些外币资本的流入催生了新兴国家的资产泡沫,似乎表面上是一片繁荣,但是有一个潜在威胁,就是当日元利率上升或者有上升预期时,投机资本便会大量抛售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买回日元或者美元,从而造成金融动荡。资本外逃导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会重演。在这一进一出中,投机资本会攫取巨大的投机收益。
换言之,就是日元在亚洲经济区就如同美元在全球经济体中、当年的德国马克在欧洲汇率体系中作为中心货币一样,中心货币的利率变化极大影响了附属货币的汇率稳定。
2007年2月,中国股市暴跌和随后越南股市和房市的大跌的背景就是,2007年2月中旬,野村证券发布的报告指出,日本前一年四季度GDP增长率高达48%,远远高于先前38%的预期。出口强劲、公司服务物价指数的大幅上升等数据进一步提前了投资者对日本央行的加息预期。投资者担心日元与外币利差反转,因而这些投机资本大量回流到日本。
庞大的资金流出必然引起亚洲资本市场的强烈震荡。黑色星期二(2007年2月27日),当日,上海股市跌去88%。其后,美国道琼斯则在当日跌了33%,欧洲股市在当日跌了26%,中国香港跌去了18%,韩国也下跌了4%。新加坡股市在星期三上午一开盘就下挫了482%,澳大利亚则在星期三上午失去了3%的市值。从时间顺序上,在中国股市暴跌后全球主要市场股市均有较大幅度下跌。
据悉,日本国内一些媒体在全球股市暴跌后即指责中国股市导致了全球股市的下跌。而中国有些媒体则在其后刊出文章认为,日本央行提高利率导致日元套利交易平仓是中国股市和全球股市出现暴跌的导火索。
自2008年8月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至2009年2月末期间,10种主要亚洲货币除了人民币和港元基本保持了不变外,其余8种货币兑美元的汇率全部出现下跌。而3月初以来,除了日元以外,这些亚洲货币兑美元则全部上涨,而且部分货币涨幅惊人,其中韩元几乎抹平了之前的跌幅。
由此可见,日元企图以低利率继续充当国际资本在亚洲的提款机角色,部分取代美元,侵蚀亚洲国家的财富。这也是为什么本书指出,日元作为国际货币之一,是美元殖民战略的帮凶。
所向披靡洗劫亚洲—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