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读哈耶克-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重读哈耶克

    作者:韦森

    出版社: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

    韦森,著名经济学家,1995年获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及经济史研究所所长。

    长期为《华尔街日报》中文网、FT中文网、财经网,以及《东方早报》、《文汇报》等撰写专栏,发表时评。主要著作有《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经济学与哲学:制度分析的哲学基础》、《经济学与伦理学》、《经济学如诗》、《市场、法治与民主》和《大转型:中国改革下一步》。

    内容简介: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都冯哈耶克是一位曾影响了20世纪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经济政策的伟大经济学家和社会思想家。近些年来,哈耶克的一些著作陆续被翻译成中文,尤其是他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已经在中国学界广泛传播,但也随之给他带来许多误解,许多人认为这就是哈耶克经济社会理论主要观点乃至全部。事实上,这只是哈耶克宏大经济社会思想体系的一个方面。过于强调之,反而使人们容易忽视哈耶克更为根本性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包括他关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基本原理,关于自由、法治、民主和宪政等现代良序社会运行基本法则的论述。

    当下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大转型的关键时期。经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社会问题的积累,未来中国向何处去?在21世纪我们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与社会体制?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从多学科的视角反思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和良序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就成了一个既现实又迫切的理论任务。因此,今天重新研读哈耶克这位曾影响了20世纪全世界人类思想和社会进程的思想大师的著作,就有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重读哈耶克之必要,还在于重新梳理在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与另一位伟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之间的经济学理论大论战的问题、实质以及对20世纪后半期全世界经济理论发展的巨大影响。在2008~2009年世界经济衰退发生之后,许多经济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今天看来,许多今天争论的经济学理论问题,在哈耶克与凯恩斯70多年前的理论大论战中都曾深入讨论过。重新审视这两位经济学大师的巅峰理论对决,更能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当下世界与中国经济的现状与问题,对未来世界理论经济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第2节。
    书摘正文

    常被误读的两大经济学家——重读哈耶克之一

    凯恩斯和哈耶克的主要著作和思想都艰涩难懂,多年来,他们二人也成了被误读最多的经济学家。但愿这个重读经典系列,能够接近这些大师思想的原义,而不再产生新的误读。

    在当代理论经济学的殿堂中,群星灿烂,大师辈出,从马歇尔、瓦尔拉斯、萨缪尔森、弗里德曼、阿罗到卢卡斯,从阿兰扬、奈特、科斯到布坎南,从冯诺依曼、纳什、奥曼到哈森义(JohnHarsanyi),不胜枚举。然而,能够对整个当代人类经济社会进程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的,数来可能只有两个经济学家,那就是凯恩斯和哈耶克。

    说凯恩斯是对当代人类经济社会进程最具影响的经济学家,可能没有多少争议。他在1936年出版了一本薄薄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不仅创生了宏观经济学,有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分野,他的思想观念和政策主张,亦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后为西方国家政府所普遍采用。“二战”后数十年的经济繁荣,人称“凯恩斯革命”时代,足以说明了其巨大影响。正是因为凯恩斯的重大影响,在1946年凯恩斯逝世时,英国《泰晤士报》上发布的讣告中称:“要想找到一位在影响上能与之相比的经济学家,我们必须上溯到亚当斯密。”凯恩斯逝世后,其影响力不但不减,反而增加。1973年西方国家在石油危机冲击下陷入较深的经济衰退,出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滞涨”,于是就有了“凯恩斯革命终结”之说。然而,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些国家只要出现经济衰退或不景气,政府就重操凯恩斯主义的宏观政策。由此可以认为,凯恩斯的影响一直都在,时隐时现、时消时涨、时弱时强。数年前,著有皇皇百万言的《凯恩斯传》的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曾预言:“只要这个世界有需要,凯恩斯的思想就会一直存在下去。”2008年世界经济衰退突然来袭,各国政府包括中国政府的决策层几乎无一例外地重操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刺激计划与政府干预政策,这再一次验证了斯基德尔斯基的这一预言。

    如果说凯恩斯是20世纪对当代世界各国经济运行有着重大影响的经济学家这一点基本上没有争议的话,那么,说哈耶克也是一位影响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巨擘,可能就有一些不同意见了。然而,只要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从20世纪20~40年代以奥斯卡兰格和阿巴勒纳等经济学家为一方、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另一方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可行性的大论战,到1944年一出版就石破天惊的《通往奴役之路》,再到1960年的巨著《自由宪章》和1988年的《致命的自负》,哈耶克数十年来所宣扬的自由市场经济理念,以及他对中央计划经济的理论批判,曾唤醒了世界各国多少知识界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央计划经济的效率和可行性的盲信和迷梦?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等西方保守主义政府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所推行的私有化改革和减少政府对市场干预的政策,可以被认为是哈耶克的思想和理念的实现。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转型,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市场化改革,似乎也表明哈耶克所信奉的市场经济理念的凯旋。试问:如果没有哈耶克数十年来对市场竞争体制的弘扬和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质疑和批判,会有苏联、东欧、中国等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化改革和社会转型吗?会有中国、越南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化改革的巨大成功吗?没有哈耶克,21世纪初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这类问题可能很难有确定的回答,但至少问出这样的问题不是毫无意义的。

    哈耶克与凯恩斯凭借各自的理论贡献,均赢得了世界性的盛誉,这一点今天似乎无人质疑。然而,有点蹊跷的是,凯恩斯与哈耶克,两大杰出经济学家、思想巨人、互知对方学理套路的熟人,对于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在经济理论和政策导向上,又可谓一对宿敌。在公开出版物上乃至在许多学术聚会场合,二人曾进行过旷日持久的论争。即使在凯恩斯逝世后(凯恩斯长哈耶克16岁),这场论争也没有结束。一直到1992年逝世前,哈耶克还悻悻地说,他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好好地清算凯恩斯的思想和理论。

    正是因为哈耶克与凯恩斯在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上看似完全相反,导致当代剑桥能源研究机构的两位财经作家丹尼尔耶金和约瑟夫斯坦尼斯罗于2002年出版了500多页的皇皇巨著《制高点:世界经济争夺战》,随后被美国WGBH波士顿制作公司做成了三集纪录片。《制高点》一书的中心思想是:20世纪是人类社会争夺“思想制高点”的一场激烈争夺战,哈耶克的经济社会思想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则是这场争夺战中的两支参战大军。按照《制高点》作者的说法,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自由市场理念曾在世界各国占据支配地位,控制着“制高点”。从40年代直到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夺得了全世界的“思想制高点”。而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私有化改革和美国总统里根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的推行,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改革以及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加速进行,表明哈耶克和芝加哥学派所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又夺回世界思想的统治地位。两位作者和许多经济学家几年前并没预见到,2007年之后全球金融风暴,以及随之而来的2008~2009年世界经济衰退,又给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大举反攻并夺回世界思想制高点的历史契机。试问: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又有哪家不是凯恩斯主义的?
第3节。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尽管哈耶克与凯恩斯在经济学方法、学术观点、理论建构和政策主张上格格不入,且在许多方面恰恰相反,但二人却是私交甚笃的诤友。上帝似乎一开始把就他们二人的命运关联在一起,送给20世纪的人类社会。上帝好像正是为了凯恩斯而造了一个哈耶克,或反过来说正是为哈耶克后来的成就和巨大影响而先造了一个凯恩斯。哈耶克晚年在一次访谈中亲口承认,正是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的系主任罗宾斯先生看不顺眼凯恩斯在剑桥的风光和与日俱增的理论影响,才专门从奥地利请来了当时只有35岁的小伙子哈耶克,做他对付和批判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枪手”。哈耶克曾公开承认,当时他在维也纳还没有正式教职,讲一口具有浓重德奥口音的英语,罗宾斯来伦敦经济学院这座经济学的学术重镇,直接聘他为经济学和统计学图克教授,“这从头到尾全是运气”。由此似可认为,没有凯恩斯,就没有后来哈耶克的学术之路。

    哈耶克与凯恩斯,不仅在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主张上针锋相对,在语言风格上也截然不同。哈耶克自幼受德奥思辨哲学语言教育的熏陶,加上其研究领域横跨经济学、哲学、法学、政治学以及心理学诸多领域,他的语言极其晦涩难懂、佶屈聱牙。近些年来,我接触到许多国外经济学教授、法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名家,大家都认为哈耶克的思想和文著极其难懂,连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前院长都直言承认他读不懂哈耶克。而凯恩斯则与哈耶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无论是著述还是讲演,均妙趣横生,语言极其优美。在英语世界的学术圈内,凯恩斯是公认的散文写作方面已达炉火纯青境界的高手,作为英文散文作家的凯恩斯,将名传千古。

    尽管凯恩斯语言优美,但他的《通论》却晦涩难懂,连美国当代经济学泰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都承认很长时间读不懂这本书,在20世纪50年代还说:“在麻省剑桥,没有任何其他人真正知道该书的内容是什么。”另外,制度经济学大师张五常十分欣赏凯恩斯的天才、文笔、赚钱之道和广泛兴趣,但他也说一直读不懂《通论》。

    正是由于凯恩斯和哈耶克的主要著作和思想都太艰涩难懂,多年来,二人也成了被误读最多的经济学家。一方面,由于各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坚持弘传自由市场经济的自发秩序理念,几十年从未改变过,使国内国外许多人以为哈耶克是一个主张政府无为的“小政府主义者”甚至“无政府主义者”;另一方面,大家几乎全把凯恩斯想当然地认作一个主张大政府、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国有化和政府干预主义的鼻祖。殊不知,这均是对两位杰出经济学家和思想大师的误读和误识。

    为什么会如此呢?两位思想大师的著作和理论高深、艰涩难懂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当今国内国外大学经济学教育中,大家都只读教科书,只读时髦的论文,加上网络搜索时代的突然来临,别说学生,就连大部分教师也花不起时间去啃那些艰涩难懂的“古董”了。今天还有几人能坐下来读些旧书经典?一些“名家”、“大腕”说凯恩斯和哈耶克有什么思想,大家就人云亦云、众传我播,结果把他们的思想理解和传播得面目全非。在此情况下,能安静地坐下来再读读他们的经典之作,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还他们理论的本来主张,就变得尤其珍贵和难得了。

    记得法国当代大哲学家德里达(Derrida,1930–2004)生前曾提出过一个“播撒”(dissemination)理论,大致是说,思想家一旦把自己的著述出版或发表了出去,原来的文字思想好像就成了有独立生命的种子,不断地在人世间和思想界“播撒”。现在,凯恩斯和哈耶克两大思想巨人都仙去多年了,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在当今世界仍像有自己生命的种子一样不断地在“播撒”和“延异”(ladifférance)。希望笔者此次重读经典,能够接近这些思想大师思想的原义,而不再产生新的“误读”,且尽量少“延异”。
d米d花d书d库d ;__
第4节。
    市场、竞争与人类福祉——重读哈耶克之二

    在哈耶克看来,市场竞争并不是在短期内不出问题且会时时有效率和处处均衡,从人类社会长期演变过程来看,它是一种自发演化的、最不坏的且不断扩展的增进人类福祉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当代思想家中,可能无人能像哈耶克那样数十年始终如一执着地弘扬自由市场的理念了。20世纪后半期,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曾与哈耶克在同一个战壕进行了数十年的“市场经济保卫战”,但对自由市场体制和价格竞争机制的理解和阐释,哈耶克却与新古典经济学家有着完全不同的视角和思路。哈耶克在数十年的著述生涯中,还不时地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发些批评性的“横炮”。+米+花+书+库+ ;http://__

    了解现代经济学理论的人都知道,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是理性经济人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以此推理来论述市场经济的好处。这种理论认定,完全理性且有着完备信息的市场参与者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会导致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最大化,达到市场出清的一般均衡,因而是最有效率的。任何垄断和行政干预,都会扭曲市场体系的最优资源配置,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和低效率。新古典经济学对市场经济优长的这种理性解说,不时引来持不同见解的经济学家和论者的质疑和批评。持批评意见的论者一般认为,完全竞争只是经济学家杜撰和幻想出来的理论上的“海市蜃楼”;现实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种种问题,尤其是一波又一波的经济危机和商业周期,说明市场经济并不是一个尽美尽善的现世“伊甸园”。早年比较赞同哈耶克的自由理念,但后来又对哈耶克批评甚多的英国政治哲学家约翰格雷曾说过:“在实际中,自由市场很少根据经济学家建构的模型运行。有繁荣和泡沫,也有萧条和崩溃。只有在经济学教科书里,市场才是自我调节的。”格雷的这段似是而非的话,可谓是代表了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市场观典型的批评意见。

    与新古典经济学对市场经济之优长的“传道”(preaching)方式不同,哈耶克从20世纪30年代起,一直把市场价格体系视为“一种人类交流和沟通信息的机制”,一种自发成长且不断扩展的交换体系(catallaxy)。在1936年于伦敦经济学俱乐部所作的“经济学与知识”的讲演中,哈耶克从人们的知识分工和信息利用角度来论述价格体系的合理性。在1945年发表的经典名篇《知识在社会中运用》中,他进一步指出,市场秩序之所以能解决“资源最佳使用的问题”,是因为人们的知识和信息是分立和有限的,因而只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以劳动分工和分立知识(dividedknowledge)为基础协调运用资源才是可能的。

    根据这一认识,从20世纪30年代到他去世前,哈耶克一直坚持认为:“竞争是一个发现过程,是一种牵涉(人类社会)进化方方面面的过程;正是通过进一步的竞争,而不是通过大家的一致同意,才逐渐增进了我们的效率。”哈耶克还基于这一推理批评过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中央计划经济的一些看法。在1956年发表的文章《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中,爱因斯坦曾主张,应当用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口号“为用途而生产”来取代资本主义的“为利润而生产”。对此,哈耶克批评道:“爱因斯坦似乎没弄明白,只有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计算和分配,方能够使我们所发现的资源得到精细的(intensively)运用,从而引导生产服务于各种生产者所无法预想到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有效率地参加生产交换。”

    纵观哈耶克的一生,与其说他是在沿着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来宣扬自由市场体制的优长,毋宁说他的经济社会理论的中心目标是阐释中央计划体制的非可行性。只是他作为这一理论任务的副产品,附带地证明了只有市场价格竞争机制才是唯一能增进人类福祉的最佳资源配置方式。这一点还不为很多经济学家所理解。
第5节。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刚刚经历过1929~1933年“大萧条”,复苏之路仍然步履维艰,当时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人士对自由市场体制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怀疑,且对中央计划经济抱有这样或那样的幻想和憧憬。对此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中不无感叹地说:“根据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见解,问题已经不再是如何才能最佳地利用自由社会中可以发现的自发力量。实际上,我们已经着手取消那些产生不可预知后果的力量,并对一切社会力量加以集体的和有意识的指导,借以达到刻意选择的目标,来取代那些非个人化和匿名的市场机制。”就是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中,哈耶克十分孤寂但却又数十年持之以恒地坚持认为,中央计划经济会限制个人自由、摧毁人们的责任感和社会的道德基础;会阻碍财富的生产,造成社会贫困;亦会导致极权主义政府。哈耶克当时就尖锐而深刻地指出,放弃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用中央计划和政府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过程和进行资源配置,不仅会在经济上出现诗人荷尔德林所描述的那样“用通向天堂的美好愿望来铺设一个国家通向地狱之路”,也会在政治上走向一条奴役之路。

    由此看来,哈耶克在对自由市场体制的捍卫中,他并不是像新古典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