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悟管理-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能让人真正开心,才能让人心情舒畅,才能让人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使掉下来,吃了也不好消化。   

  热爱工作,你就生活在天堂;讨厌工作,你就走近了地狱。   

  很多时候,人自身的感性因素一旦超越理性,人的赌性就会破土而出,而当人以赌徒的心态做选择时,其实离魔鬼和地狱就越来越近了。远离魔鬼和泪水的唯一途径就是让理性和智慧为我们选择进退之路。   

  ——作者         

※虹※桥※书※吧※BOOK。※  

第17节:理性和智慧(1)         

  理性和智慧   

  2007年10月到2008年6月,中国股市走出了一条令人怵目惊心的大阴线,沪指从最高的6 100多点下跌至2 700多点,在泪花飞溅中惨遭腰斩。痛心疾首的不只是散户,还有机构。一著名券商在一份总结报告中无奈地表述:“我们的策略分析员这些日子饱受煎熬,市场在去年出现的非理性上涨,我们没法预测,市场在近期出现的非理性杀跌,我们也无法预测。”但是在这场股灾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流泪,也有人从中受益:一是在高位落袋为安的智者,他们目睹股市跳水时,在旁边窃笑,并且再次在底部建仓。二是医院。为什么呢?据说,股市跌破3 000点以后,因心脏病、失眠、抑郁症到医院就诊的病人是平时的几倍,医院在股市的呻吟中小赚。这两类受益者不仅反衬出乐者更乐,悲者愈悲的现实,同时也迫使我们不得不思索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同样的一片天空、同样的一个市场、同样的一个事件,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迥然不同的两种人:笑的和哭的;大笑的和大哭的;笑死的和哭死的?   

  其实,在同样的背景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两个字——选择。不同的选择就有不同的结果。但是,选择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选择背后有太多的因素、太多的元素、太多的故事。人们从太多的泪水和教训中,惊奇地发现人类或许是出于生理结构的原因,大多会犯同样的错误:勇往直前,不管后果。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的眼睛是长在前面的,因此,人类往前看、往前跑都很快、很顺、很自然、很爽。但是,往后看、往后退则很慢、很难、很别扭、很烦。仔细想一想,在很多时候,我们做一项决策时,常考虑的是成功以后怎么分享胜利成果,而很少考虑失败以后怎么承担失败的责任。事实上,当我们在对任何事项进行选择时,倘若不顾及其后果,就已经不是理性的决策,而是一种赌博行为了。普通人与赌徒的差异仅仅是毫厘之间、一念之差,实质上就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区别。比如说,投资和赌博都有相同的目的——赚钱。二者的差异在于:投资是一种理性的决策,赌博是一种感性的博弈。也就是说,充分认识风险并有相应措施和准备的行为则近于投资;不考虑后果的任何行为都是一种赌博。而且我们还应当看到,生活中很多赌博行为都不是发生在赌场上,是不是赌徒,是不是赌博,主要看做事的心态。比如股市大涨的时候,虽然,政府天天都通过媒体告诉老百姓:“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理财专家也告诫大家:“投资股市不要超过自己资产的三分之一。”可是,我们很多兄弟姐妹们——那失去理智的双眼紧紧盯着上涨的红线,心中只有渴求赚钱的强烈愿望,没有任何风险意识和心理准备。于是,有的朋友不仅倾其所有,甚至还负债入市。股市投资已异化为一种彻头彻尾的赌博。大家都知道赌徒的结局:或大喜,或大悲。但从概率上讲,永远是悲多喜少,常常是从喜剧开始,以悲惨告终。         

※虹※桥书※吧※BOOK。※  

第18节:理性和智慧(2)         

  在生活中,面对各种各样诱惑的时候,能保持一种理性的心态是难能可贵的,能保持一种智慧心态则是伟大的。那么,什么是理性和智慧的心态呢?简单地说就是,当你做出任何选择时,既能想前也能思后,既有对成功的渴望,更有为失败做好的准备,这是理性的。当你在前进时,由于其他原因,感到风险很难控制,你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甚至坚决否定自己的决策、回避风险,这就是智慧。事实上,人要做到理性和智慧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人的双眼长在前面,喜爱冒进,无视风险。很多时候,人自身的感性因素一旦超越理性,人的赌性就会破土而出,而当人以赌徒的心态做选择时,其实离魔鬼和地狱就越来越近了。远离魔鬼和泪水的唯一途径就是让理性和智慧为我们选择进退之路。   

  有感于此,让我们去认识一位“世界上最理性、最智慧的人”——克洛普先生。   

  1996年春,瑞典的登山运动员——克洛普和其他12名登山者一起攀登珠穆朗玛峰。在距离珠穆朗玛峰仅剩下300英尺时,他毅然转身下山。克洛普以登山为生,这次为了攀登珠穆朗玛峰,他骑自行车从瑞典出发,行程700英里,历经千辛万苦。如果前功尽弃,不仅损失惨重,而且将贻笑大方。   

  离峰顶近在咫尺,克洛普为什么转身而返?原因在于,他预定返回的时间是下午2点,虽然仅需45分钟就能登顶,但那样他会超过安全返回的时限,无法在夜幕降临前下山。事实证明,克洛普是明智的。同行的另外12名登山者,大多登上了顶峰,但最终都因错过了安全返回的时间而葬身于暴风雪之中。   

  后来,经过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克洛普相对轻松地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他在存在更多危险的春季登峰,没有留下影响终生的冻伤,也没因惨烈教训留下心灵的创伤,毫发无损地下山,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作为一名职业的登山运动员,克洛普没有留下遗憾,他只留下了控制风险、把握成功的微笑。可以说,他的人生是理性的、智慧的,因此也是美丽的。尤其是,他在临近峰顶时“转身下山”。表面上,他是在往山下走,实际上,他是登上了一个更高、更难、更美的心理上的珠穆朗玛峰——这是人类最难攀登的险峰。有时进即是退,退也是进。为了帮助人类认识这个道理,布袋和尚在插秧时,告诫我们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是啊,以理性和智慧的方式选择,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退步原来是向前”的美丽景观。避免无所作为、活得苟且。因而,唯有正确把握进退的人才能达到成功。   

  走不出习惯的阴影就走不出人生、工作和事业的峡谷。尤其是面对困难时,应该选择“跳出窗子”看世界的方法,要打破习惯的思维方式,反思现在的工作状态,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习性的阴影,开启一扇希望的大门,用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创造良好的工作业绩。   

  ——作者   

  走出习惯的阴影   

  可以这样诠释习惯: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习惯一旦注入我们的身心,它就和性格、脾气一样处于一种近乎无意识的状态。看似不经意,但在无形中却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生活和工作,并决定着我们的成败与得失。那么,习惯到底为何物呢?让我们通过一个故事,增加一点感性认识。从前,有一个徒弟跟师父学剃头,开始时师父让徒弟在冬瓜上练习,这个徒弟每次练习结束时就随手将剃头刀砍在冬瓜上,师父教训他,他却不以为然。后来真正开始给人剃头了,由于“刀砍冬瓜”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徒弟剃头时不经意间竟随手将剃头刀砍在顾客的头上……   

  不经意的行为渐渐演变为一种习惯,它必将反过来对人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面对生活中的许多不如意,我们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怨天尤人。其实真正应当反省的是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性格。习惯是一个中性词,无所谓好坏。好的行为形成好的习惯,好的习惯生成好的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同样,不好的行为也会形成不好的习惯和性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工作、生活、事业,可能成于习惯,也可能毁于习惯。大家都知道毛毛虫和鲨鱼是完全不同的物种,相比之下毛毛虫很渺小,鲨鱼很强大,一个生在树上,一个长在海里,然而由于“习惯”的原因,两个家伙都变得既好笑又可怜。法国科学家做过一个试验,把若干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并在花盆周围不到六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爬,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不停地围绕花盆在转圈,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逐渐死去。科学家的另一个实验,在海洋馆人们用玻璃板把一条具有攻击性的大鲨鱼和另一条小鱼隔开。刚开始,这条大鲨鱼不断撞击玻璃,企图捕食隔壁的小鱼。无奈,玻璃隔板太坚硬,无论鲨鱼怎么发威,玻璃隔板丝毫无损。攻击了一段时间后,大鲨鱼便放弃了。于是,科学家便把隔板悄悄地移开。意想不到的是,大鲨鱼再也没攻击过小鱼。它们都温和地在各自的领域活动,互不侵犯。         

§虹§桥§书§吧§BOOK。  

第19节:理性和智慧(3)         

  毛毛虫的试验结果给人的启迪也是深刻的,毛毛虫的悲剧在于盲从。其实,只要有一条毛毛虫打破固有的习惯,即跟随的习性,就会逃离死亡的陷阱。遗憾的是,毛毛虫太傻了,它跟着习惯一直走到死。可是,我们应当明白,被习惯引入陷阱的不仅仅是渺小的毛毛虫,其实人也一样。比如,面对一个市场、面对一群客户,由于我们的策略、方法不当,主动性不够,导致业务不理想,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我们不断为失败找借口,于是就责怪产品没有性价比优势,抱怨客户不好合作,埋怨经营环境太差。当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弥漫在整个公司时,大家除了叹气还是叹气,于是业绩在叹气中每况愈下。这种情景和绕着花盆爬的毛毛虫没有任何差别。   

  鲨鱼的悲剧是典型的习惯思维后遗症:通过一段时间努力而没达到预期效果时,便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认为这件事自己永远都办不到,却完全忽视了外界条件的改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困在失败的阴影中爬不出来,以致失去一次又一次绝好的机会。   

  面对习惯,我们要有一种理性而清醒的态度。良好的习惯要保持和发扬;不好的就要坚决改正。走不出习惯的阴影就走不出人生、工作和事业的峡谷。尤其是面对困难时,应该选择“跳出窗子”看世界的方法,要打破习惯的思维方式,反思现在的工作状态,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习性的阴影,开启一扇希望的大门,用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创造良好的工作业绩。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是否比毛毛虫聪明,是否比鲨鱼高明,并不是看自己是否会穿西服打领带,而应当看自己是否能看清“花盆边的陷阱”,是否能真正洞察“玻璃隔板的变化”,是否能从困境中从容走出……   

  任何信息与知识,只有经过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真正的消化、吸收以后,才能成为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同时,只有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去开山耕田,我们才能收获人生的丰硕成果。   

  ——作者         

虹←桥书←吧←。←  

第20节:践道前行         

  践道前行   

  面对今天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今天信息集散速度让人目瞪口呆的互联网,我们作为地球村的村民,不论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喜欢还是不喜欢,都已经被无情地扔进了知识和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有人做过一个试验:十天时间两耳不闻窗外事,结果,同事们谈论的话题,有一大半他都不知所云。由此,我们可以设想,让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与世隔绝:半年后,他开始变傻;一年后,他基本上成为傻瓜;三年后,他完完全全变成白痴加废人。也就是说,现在信息吸收和知识更新的速度,真正已达到怵目惊心的程度。倘若要跟上高速前行的时代列车,那我们就不能躺在昨天所学的知识上睡大觉,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不断学习新的方法,不断探索有益于工作、生活和人生的真知灼见。   

  面对高山一样的纸化图书,面对大海一样的电子图书,面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网络知识宝库,我们这一代人有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学习条件。可以说,只要你有学习的需求,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都有千万双手来帮助你。小小的鼠标能让你联通五湖四海,只要搜索引擎一启动,隔壁王老二去年偷李老三家一根黄瓜的事,不用半天就会让地球人都知道。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收集信息、储存信息、传播信息创造了最好的物质条件。但是,我们这一代人也遇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困惑:书山文海,让我们目不暇接。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大脑变成了容量巨大的一个邮箱,每时每刻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和知识。我们拥有最新的信息、最新的知识,与人沟通时口若悬河,让人肃然起敬,与人交谈时夸夸其谈,给人的感觉是:太有才啦!不过扪心自问,我们会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大家都慢慢成为知识、信息的储存器和转发器,异化成了知识爆炸时代一种新型的“书呆子”。很多方面的知识,我们不仅知道,而且能侃侃而谈。但是,我们并不知其所以然,更没有消化吸收,形成应有的知识体系和与心灵相通的思想观点。当然,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要求就相差更远了。如果不彻底从思想上、方式上、方法上去反思和检讨,我们就会从现代信息技术的受益者变成受害者。   

  了解、拥有信息和知识与理解掌握、融会贯通、灵活应用,虽然只有一墙之隔,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企业的销售、财务信息,信息管理员通过ERP可以一目了然,但是如果不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数据背后的关键因素、揭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潜在的商业机会,并使之成为经营决策的依据,那么,所有的销售、财务信息只不过是一堆无用的数据。海量的信息和知识犹如矿山矿石,拥有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样把它冶炼为自己需要的金属。   

  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也许这个故事能为我们打开一扇智慧宝库的大门:   

  阿难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阿难在这个重要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五年。因为他博学强记、过耳不忘,对佛的一言一语都能谨记无误,是所有比丘中记得佛法最多的人,他能像录音机一样背诵所有佛经,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文殊菩萨曾经这样赞叹阿难的多闻: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尽管阿难精通佛经,也了解所有的修行方法,但是由于阿难一直没有下苦功去修炼,没有把佛法融入到实际的生活中,因此,他的心总静不下来,莫明的烦恼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直到佛陀圆寂,阿难也未能开悟。   

  佛陀涅盘九十天后,大迦叶尊者召集499名罗汉,在王舍城附近的七叶窟集会,要将佛陀生前所说的经文和戒律结集起来。这就是佛教史上最著名的第一次经典结集。出席结集会的标准清晰而严格:只有真正开悟、经历无漏体验、证得罗汉果位的人才可出席。阿难虽是多闻,并且能背诵所有佛经,但是由于尚未证悟,因此被摈弃在结集的石窟外。阿难向大迦叶尊者苦苦哀求,甚至哭泣下跪。大迦叶尊者以长老身份教育阿难,指出阿难种种过失:“你是佛陀最爱的弟弟、最信任的侍者,二十多年和佛陀朝夕相处,聆听最多的教诲,又有超人的聪明智慧,可是你却连罗汉果位都没有证到。今天你有何面目参加结集呢?阿难,明天结集正式开始,现在已进入七叶窟的人,都是神通俱足的阿罗汉。你看看这门上的钥匙孔,你若能从此小孔中进去,你就有资格参加结集了。”   

  阿难羞愧难当,含泪退出。   

  阿难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结枷而坐,开始反省:“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佛陀最爱的弟弟和侍者,只要多闻佛法,不必苦修,有佛的神力,早晚能登堂入室。没想到结果是这样啊!”这时,空中传来佛陀的声音:“阿难,你肚子饿了,我能替你吃饱吗?”   

  “不能。”   

  “我将一桌美味佳肴说给你听,你能背诵了,这样能解饥吗?”   

  “不能。”   

  “我的佛经,我的佛法只是引导众生探索真理的工具。我的指头指向月亮,你不能把我的指头当成月亮。说食不饱,觉悟靠己啊!”   

  “佛陀啊,我知道自己错了。”   

  心中一片空明,朗月临窗,阿难豁然开悟了。沐浴朝阳,阿难步伐轻快,他自然大方随手推开七叶窟的大门,微笑而入——法本自然,推门而入就是最大的神通。阿难被大家推上狮子座,五百罗汉参与的结集正式开始。阿难将记忆中的大法完整背诵出来,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诫一般,为之感动万分。   

  阿难尊者开悟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信息与知识,只有经过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真正的消化、吸收以后,才能成为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同时,只有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去开山耕田,我们才能收获人生的丰硕成果。   

  知识爆炸和互联网集散信息的巨大功能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我们掌握好学习、消化、吸收的方法,并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我们就能驾驭智慧的航船,自由地在知识的大海中航行。   

  大道践行,践道才能前行。         

→虹→桥→书→吧→。  

第21节:动力之源         

  中篇:管理之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