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抄底-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冬天的寒风日益刺骨,何日是春天仍不明朗。那些在房地产崛起中分得一杯羹的房地产俊杰们,难以叱咤风云,英雄迟暮的格调渐占上风。在房地产业,面临着一场更为残酷的洗牌,中小企业濒临出局,不得不卖房卖地以回笼资金,大型企业则频频抄底土地市场,成就新的地王。
  高举“变现为王”旗帜的万科,在2008年第一季度,增加了7个项目,合计总地价约415亿元,总建筑面积超过151万平方米;4月份,又新增了惠州、武汉、青岛三个项目,总地价1163亿元。
  同样是在2008年第一季度,保利地产新增了天津、长沙、上海、长春、青岛、成都等地的6个项目,总地价2814亿元;4月份,又新增了辽宁丹东项目,土地出让金仅4500万元。
  房产明星万通也是熊市狩猎者中的一员。在冷冷清清的楼市中,忙得热火朝天的万通老总冯仑显得很扎眼。不过,他不是忙着融资,而是忙着买地。冯仑有一套他自己的生意经,“繁荣时候卖产品,萧条时候买土地;繁荣时候在郊区买地,萧条时候在城区买地。平时没把劲头用足,别人多做的时候我少做,别人不做的时候我多做一点,特别是度假、养老等高端项目,盘子不一定很大,但种类很多。”
  在资本市场,抄底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也是投资者最容易抄底失误的雷区。在次贷危机的侵袭下,世界资本市场一片惨淡,动不动就是大跳水、大缩水,为虎视眈眈地盯着资本市场的抄底者提供了机会。
  国内资本市场一路走跌,为很多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抄底的机会。
  2008年,海螺水泥因在二级市场上大肆收购股票而名噪一时。从冀东水泥6月份股价下跌时,海螺水泥就开始增持冀东水泥的股票,并一跃成为冀东水泥的第三大股东。如法炮制,到9月30日,海螺水泥已持有7家水泥类上市公司的股票,耗资1473亿元。政府抛出4万亿元的投资大单后,水泥股开始上扬,海螺水泥的巨额投资效益开始显现。
  2009年1月12日,在《投资者报》上刊登的《巴菲特的可乐,中国人的伊利》颇令人回味:自“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以来,国内乳品企业从2008年9月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行业危机,危机引发的“牛奶还能不能喝”、“乳品企业是否还值得投资”等问题,至今让既是家庭主妇又是股票投资者的方宜兰(化名)困惑不已。
  从她个人的感受看,巴菲特买进可口可乐和自己现在想买伊利股份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者的关联在于,巴菲特是可口可乐的忠实用户。早在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推出樱桃可乐时,巴菲特就是这款新产品的头号爱好者。而方宜兰作为伊利牛奶的用户,少说也有七八年历史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挖掘财源茂盛的市场(下)(2)
此外,方宜兰注意到,巴菲特买可口可乐的时间是在1987年美国股灾之后。当时,可口可乐股票价格和市盈率均处于低谷,给投资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介入机会。目前,因“三鹿奶粉事件”影响,伊利股份在二级市场的价格,自9月中旬的每股14元左右,已腰斩至前期的每股7元上下。在新年开始后,伴随着上证综指的强劲反弹,其股价才回到每股8元以上。
  ……
  日前,国联证券研究员马智琴给予伊利股份“推荐”评级,她认为,短期由于“三鹿奶粉事件”和销售大幅减少,伊利股份2008年亏损似乎不可避免。但伊利是一家典型的价值型企业,在未来的行业整合和集中过程中将明显受益,并逐步在健康的市场环境里恢复成长。如果现在就下定论说“中国股民持有伊利股份就像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未免太过草率。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如果在一个高成长性企业价值被低估时抄底,有“放长线钓大鱼”的耐心,就有可能成为抄底资本市场的胜利者。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典当和民间借贷表现抢眼,俨然成了万众瞩目的抄底明星。在衰退之风劲吹的2008年,面对瑟瑟“寒冬”,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乃至普通百姓把求助的目光转向了典当和民间借贷。在资金短缺时,他们或是向典当行质押房产、贵重物品等不动产和动产,或是接受较高利息的民间借贷,使得典当和民间借贷在危机之年一路高歌猛进。在首都北京,华夏典当行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量比2007年增加了30%,汽车抵押贷款上升了40%,同时还与交通银行北京分行联合开展了银典通业务,把典当行和银行的优势结合起来以吸引客户。在陕西,全年新增10家典当行,总量已经突破77家,注册资本总额多达8亿元。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典当和民间借贷是监管部门的管理重点,如果有意向典当和民间借贷方面进行投资,还必须深入分析,谨慎进入。
  美国资本市场成了中国投资者要耕耘的另一块沃土。美国股市也是哀鸿遍野,于是有关中国资本应迅速“出海”、在全球抄底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美国的股市何时见底?在遭遇经济危机连番攻击后,连那些手持经济冷热温度计的人们都纷纷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蛰伏,顶着“投资高手”头衔的投资家们也不能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我们要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去抄底,抄底时应该抱有什么样的心态?有闲钱时才去抄底,不要急功近利。投机的生意最好不要做,以“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对待股市冷暖,稳稳地放根长线,钓条大鱼。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低迷时买进,在繁荣时抛出,如果能深谙其中的进退之道,就能成为抄底市场的常胜将军。但能慧眼识“底”,判断出何时是“底”、何时是“顶”至关重要。
   txt小说上传分享

借道品牌的晕轮效应(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前人的经验、前人的教训,就是一个个平台,唯有学习,才能不断攀高,才能一次又一次看向更远的地方。中国的企业不但要打下坚实的根基,还要借助巨人的肩膀来提升自己。所以,中国企业不一定非要跟着西方企业的发展轨迹亦步亦趋,如果能在实现基业长青的前提下改变原生态成长规则,创造一飞冲天的奇迹也未尝不可。
  当中国企业以势不可挡的力量长驱直入世界舞台并逐渐成为主流时,说明了中国在用30年的时间深度浓缩世界200多年的历史积累。树木成长过快,难免营养不良,主干纤细。品牌缺乏文化价值与历史深度,成了中国企业的隐痛。
  品牌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品牌彰显的不仅是企业的文化与品质,还是维系市场与消费者的黏合剂。拥有品牌的企业,可以理直气壮地提价,也可以在订单萧条时仍然拥有忠实的老客户。因此,成功的品牌塑造可以使多方受益,企业、消费者甚至竞争对手都能从中获利,因为一个品牌的成功不但可以给这个企业带来滚滚财源,还能塑造整个行业的形象。
  当然,品牌塑造是持久战,一个品牌的塑造往往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筚路蓝缕。不少中国制造类企业虽然摊子铺得很大,但是却是贴牌生产,没有品牌效应的庇佑,很容易在经济危机中受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很难得到提高。
  华尔街观察家彼得·希夫在《中国将吃掉我们的午餐》中谈到,“假设五个亚洲人和一个美国人因遭遇海难而身困荒岛。为获得最大效益,遇难者作出一种安排,由一名亚洲人去钓鱼,另一人去打猎,第三人采摘水果,第四人捡柴,第五人做饭。而美国人的任务就是吃。”同样,由于缺乏品牌,中国企业只能为美国企业做嫁衣裳。
  前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话则更为直白,2005年,他向欧盟的官员算了一笔账: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中客车飞机。一席话直击中国制造的要害——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技术含量低。但如果企业再回过头来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塑造品牌,会发现道路是多么漫长和艰辛。条条道路通罗马,中国企业也可以独辟蹊径,借道其他企业的已有品牌。
  在经济危机中,由于经营不善或者盲目投机,不少知名度与美誉度都很高的知名品牌也步履维艰,甚至靠割肉度日,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借道品牌晕轮效应的机会。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人对事物和人的认知及判断往往从局部出发,然后不断扩散,从而得出整体现象。企业并购品牌后,就可以借助品牌的晕轮效应,改变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直接步入名牌的行列。
  2008年6月,福建双飞集团以800万美元的超低价,收购了美国Solar公司的化妆品品牌“Body & Earth”和“Green Canyon Spa”及其销售渠道。双飞集团能成功收购这两大品牌,也得益于其与美国Solar公司的合作。从2005年起,双飞集团就为Solar公司每年生产300万美元以上的订单,贴牌生产“Body & Earth”和“Green Canyon Spa”的产品。
  到2008年5月,由于金融危机爆发,Solar公司资金链出现断裂,宣布破产,并对外宣称欲转让品牌,出让价格为800万美元。最初,听到Solar公司宣布破产的消息,双飞集团深受触动,“Solar公司破产,便意味着我们被拖欠的147万美元货款变为坏账损失,同时还意味着每年将失去300万美元的订单。”但双飞集团很快认识到这是一个化危为机的机会。经过与Solar公司多方谈判,双飞集团以800万美元买下了这两个知名品牌及3000多个零售终端的销售渠道。对这次并购,双飞集团非常满意,认为捡了一个大便宜,“如果换在前两年,我们收购这两个品牌及其渠道价格至少在2000万美元以上。要知道,在美国自己建立渠道是异常困难的,美国金融危机使我们海外品牌扩张的计划提前三年实现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借道品牌的晕轮效应(2)
还有比双飞集团更会做生意的,青岛金王没花一分钱就拿到了意大利知名品牌芬妮在中国境内的商标使用权和销售芬妮化妆品的权利。青岛金王之所以能占到这样的便宜,也与青岛金王本身的品牌含金量较高息息相关。青岛金王生产的蜡烛青有95%面向出口,但由于蜡烛属中低端消费品,在经济危机中其在西方的销量并未受太大影响,这就给想要拓展产品线的芬妮留下了好口碑。同时,青岛金王也想在国内化妆品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如果能背靠品牌的大树,会好乘凉得多。于是青岛金王与芬妮一拍即合,各取所需,签订品牌交叉授权协议,芬妮品牌的拥有者意大利德兰国际有限公司获得了在意大利境内独家使用金王商标、销售金王产品的权利,而青岛金王也得偿所愿。
  中国首屈一指的地板企业圣象,在2008年11月收购了美国地板贸易公司Home Legend与韩国地板贸易公司WELLIAM,圣象落下了全球化布局的第一颗棋子。圣象老总翁少斌认为金融危机给他们带来了划算的买卖,“创业近20年,我们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困难,也没遇到过这样的机会。和所能带来的价值比,太划算了。”
  山东的一家民营企业润兴投资集团,以75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美国品牌家具有限公司,而美国品牌家具有限公司的资产约为275万美元。润兴投资集团办公室主任于波道出了一部分中国中小企业的心声:为了不像其他企业一样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一直希望在美国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 没想到次贷危机的爆发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即使我们肯花更多的钱在当地注册公司,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和多家品牌销售商建立关系。通过收购美国本土公司,不仅可以借此来批发销售自己的产品,也可以通过现有商场来实现零售,从而展示自己的品牌形象。越来越多的国内中小企业扬起借道品牌出海的风帆,但海外并购也要三思而后行:并购必须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不要盲目跟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还缺乏经验,对外国企业及其法律环境还不够熟悉,要对被收购项目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后再考虑并购。双飞集团在并购前,就对Solar公司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我们是对Solar公司的财务数据如经营品牌的费用、卖给超市的价格等一一过目,对Solar公司内部进行详细调查后,才决定收购的。”在收购品牌时,最好把品牌与渠道同时收购。如果没有渠道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照样施展不开拳脚;而且,只是收购该企业的品牌,生产基地仍在国内。这就意味着即使贴上海外品牌的标签,产品仍然会出口到美国,而企业自身也会陷入“打自有品牌销路不佳,打外方品牌又成简单加工”的困境,体现不了海外战略的优势,削弱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企业,不应该成为池塘里的鸭子——由于暴雨的缘故水面上升,便开始在水的世界之中上浮;由于河水干枯水面下降,便开始在水的世界之中下沉。如果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就不会随着水面沉浮而被动升降,就能保持良好的制高点。金融危机,恰恰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塑造品牌的捷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过剩人才”:看上去很美(1)
股神巴菲特一向高调宣称,“低迷正是进入良机”。萧条时期,恰恰可以借鉴巴菲特,进行反周期的人才操作。与站在钢丝绳上抄底资本市场及并购企业相比,抄底人才的风险最低,留下的后遗症也较少。
  早在20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就为我们提供了抄底人才的典型案例。二战刚刚结束,家园被毁,实验室被炸成碎片,德国大量科学家无用武之地。美国政府乘机纳贤,德国科学家应声而来,成了美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力军。其中,主持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V2导弹之父”冯·布劳恩就是在二战后美国挖德国“墙角”挖来的。
  国内大批企业倒闭造成了劳动力过剩的假象,不但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刀阔斧地裁员,一些高科技类企业也裁得热火朝天,以至于一些企业员工谈“裁”色变。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不必为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而心急如焚了。在上海,有一家民营汽车配件企业,当很多同行频频举起裁员大旗时,这家企业却委托猎头四处寻找从汽车企业被裁掉的优秀人才。经济景气时,企业庙太小往往留不住大菩萨。但如果经济不景气,为求生存,再优秀的人才也会对就业条件的要求降低不少,中小企业可以趁机招兵买马。
  国内有人才可淘,海外市场的可淘人才更多。
  处于旋涡中心的美国首当其冲,2008年美国失业人数总计260万人。作为旋涡中心的中心,华尔街也是“裁”声一片,其中华人街已经有12万人丢掉工作岗位,预计到2009年裁员人数可达24万人。一位沮丧的员工如此描述他们同事的被裁经历,“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借贷、衍生证券造成的种种麻烦,却完全无能为力。如今在曼哈顿中心街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手抱纸箱黯然离开的员工;中午领取餐盒的时候,总会不经意地发现多出了几份——那是属于上午刚刚离职同事的午餐。”
  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大量制造类企业也陷入了资金链危机,为过冬,它们也不得不节衣缩食过日子,裁员、减薪更是它们常用的过冬手段。2008年12月5日,通用汽车在已经裁员1600人的基础上,计划再裁员5500人;克莱斯勒称将在2008年12月31日前,削减5000个白领和合同工岗位,有约14300名受薪工人被迫中断在克莱斯勒的工作;2008年12月9日,福特旗下的沃尔沃将裁员2721人。
  对于未来的预期,更多的人投悲观票。世界银行总裁策利克预测,2009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形势可能会更加糟糕。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到2009年底,金融危机可能使世界失业人口从2007年的19亿上升到21亿。
  越来越多的人被迫加入失业大军,这为在经济危机中安然无恙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抄底机会。从2007年底开始,就有很多跨国猎头接到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华尔街的简历。当被华尔街抛弃时,这些曾经的华尔街精英不得不放下身价,到中国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事实上,次贷危机刚发生后不久,中国的企业就虎视眈眈,准备去华尔街等人才云集的地带抄底了。
  2007年底,华尔街三位高管来到嘉实基金,担任QDII的基金经理。2008年2月,原AIG投资组合经理陆旻,也被挖到华夏基金。2008年春,在花旗集团纽约总部工作8年,担任过风险管理、自营投资和衍生品销售等职务的张慧峰,成为南方基金在香港成立的第一个海外公司的总经理。2008年9月,中投公司向华尔街敞开大门,表示将招聘40人。中投抄底的海外人才多符合以下两条标准:一是有海外求学背景和10年以上投资经验;二是曾在美国华尔街、加州等资产管理公司云集、投资硕果累累的地带工作过。9月26日,申银万国、南方基金等七家中国金融机构向近两百名华尔街华人发出了招纳贤才的邀请。11月26日,中国猎头公司科锐国际花费数万美元在《华尔街日报》美国版上刊登招聘广告,招聘言辞极具热情与煽动性——“你是否在寻找海外工作的机会,那么欢迎你们来中国开启新的职业生涯!”事实证明,科锐国际的广告费花得很值,“投放广告之前,每天大约能收到3封左右来自华尔街的简历,现在简历数在不断攀升,不到一周时间已经收到了至少五六十封应聘简历。” 。 想看书来

“过剩人才”:看上去很美(2)
最引人注目的是,为了更为“惬意”地在华尔街残酷解雇风潮中抄底,2008年11月底,由上海市政府牵头,上海进行了一次有组织、有纪律的抄底,组成声势浩大的“海外金融人才招聘团”,首发站为上海,中转站为伦敦,终点站则是美国纽约,一圈下来,他们收获颇丰,抱回了百余公斤简历。
  对于国内一些资金链顺畅的企业,低谷时期恰好是“囤”人的好时机。经济低迷时“囤”人的优势不容忽视: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萎缩,大量企业员工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