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言
2007年6月,我写了一篇叫做《你为什么还没有好工作》的文章,之后不知道什么人拿去和孙振耀先生的一篇文章接到一起,传来传去变成了《前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传阅之广,甚至连我身边的同事和亲友也常常会收到别人转发的这个文章。众口铄金之下,我也是无从辩驳,直到2009年1月,《南方都市报》在7日、8日、9日、13日连续四期刊登了这篇文章。在与报社多次沟通以及报社向孙振耀先生求证以后,《南方都市报》在2009年4月9日终于刊登了“编者按”来更正此事。写这本书的初衷正是源于这篇文章。
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我们献给了工作,工作几乎成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与我们的工作相处,成了我们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工作成功未必生活快乐,但如果工作失败一定很难生活顺心。既然无法逃避,不如坦然面对,在这本书里,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如何与自己的工作相处,如何在工作中获得快乐、平静和成就。
2007年开始的经济危机来势汹汹,很多人失业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的形势严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除了期待政府加大力度鼓励就业,期待经济尽快复苏,我们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是随波逐流,还是在困难的环境里寻找最好的结果?是听凭环境决定自己的命运还是去努力奋斗争取自己的未来?这也是这本书里要探讨的内容。
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来普救众生,也从来没有什么完美的环境让所有人快乐,能够帮助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能够让我们快乐的,也只有自己。很多读者来向我寻找人生的答案,不幸的是,我的手里并没有答案,答案在每个读者的心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本书里,我能做的只是帮助读者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对于人生,这个世界上往往也没有普遍适用而且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
寻找自己的答案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不会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一做就成,也不会有一本操作指南照方抓药就能保证结果。即使是这个社会上最优秀的人,也会有迷茫的时候,也会有坚持不住的时候,我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需要点勇气,需要点执著,需要点耐心,需要点智慧,需要点勤奋,还需要点乐观。
在这本书里,我写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思考和看待工作和人生中的问题,而具体的操作方法,每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尝试。同样的道理,却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做法。不要拘泥于具体操作方法,如果世界上有人人适用的方法,那岂不是早就大家都成功了。重要的是弄明白每个方法背后的道理,而不是去照抄具体的方法。
看这些道理不难,懂这些道理不容易,按这些道理去做到则是凤毛麟角了。知易行难,具体自己去操作了,才知道会碰到各种各样没有想到的问题,很多时候并不是道理错了,而是执行上的问题。执行的时候我们会碰到别人没碰到过的情况,我们会有自己控制不了的情绪,我们受制于自己……去实践一个道理,需要反复练习,探索,绝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最终,一切都还是要动手去做才有意义,只是看看,想想,说说,并不会改变任何状况,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去改变。我常常看到第一天激情万丈第二天便打回原形的人,道理都懂,就是不去做或者太容易放弃。
大多数人,并不会有太好的运气,最好的办法是脚踏实地,看起来笨,往往,这却是最快捷的路。
第一章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1)
本因法师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角色,他是大理国天龙寺里的一个和尚,功夫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本来他的故事并不多,但是整篇《天龙八部》中最让我觉得辩证的一段,正好和他有关,于是拿他出来说事。
第十章剑气碧烟横
枯荣大师道:“本因,咱们练功习艺,所为何来?”
本因没料到师叔竟会如此询问,微微一愕,答道:“为的是
弘法护国。”枯荣大师道:“外魔来时,若是吾等道浅,难用佛法点化,非得出手降魔不可,该用何种功夫?”本因道:“若不得已而出手,当用一阳指。”枯荣大师又道:“你在一阳指上的修为,已到了第几品境界?”本因额头出汗,答道:“弟子根钝,又兼未能精进,只修得到第四品。”枯荣大师再问:“以你所见,大理段氏的一阳指与少林捻花指、多罗叶指、无相劫指三项指法相较,
孰优孰劣?”本因道:“指法无优劣,功力有高下。”枯荣大师道:“不错。咱们的一阳指若能练到第一品,那便如何?”本因道:“渊深难测,弟子不敢妄说。”枯荣道:“倘若你再活一百岁,能练到第几品?”本因额上汗水涔涔而下,颤声道:“弟子不知。”枯荣道:“能修到第一品么?”本因道:“决计不能。”枯荣大师就此不再说话。
本因法师看到鸠摩智拿来的少林武功秘籍,想当然地认为“这三卷书中所记,倘若真是少林寺七十二门绝技,那么本寺得此书后,武学上不但可与少林并驾齐驱,抑且更有胜过。”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这么想,能够像枯荣大师看得这般透彻的人并不多。
对于本因法师来说,我想他也困惑过,他也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没有成为绝顶高手,估计他也曾经练功练到绝望,经年的努力却没有任何进展,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练武的材料,估计他也曾哀叹为什么自己当初没有投入少林,为什么偏偏生在大理,而不是河南嵩山,为什么当初没有去读书考个秀才举人进士……
这似乎,很像我们大多数人的工作状态。你工作快乐么?你的工作好么?
有没有觉得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很不开心?有没有觉得自己入错了行?有没有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有没有觉得工作像一团乱麻每天上班都是一种痛苦?有没有很想换个工作?有没有觉得其实现在的公司并没有当初想象得那么好?有没有觉得这份工作是当初因为生存压力而找的,实在不适合自己?你从工作中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了么?你每天开心么?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工作为什么这么不快乐?还是,这些问题你从来没有考虑过,你想要的就是按时上班按时领薪水?
工作不开心的根源
其实,你不快乐的根源,是因为你不知道要什么!不知道要什么,所以不知道去追求什么;不知道追求什么,所以什么也得不到。
我想小说中本因法师的烦恼应该也是来源于此。“武学上不但可与少林并驾齐驱,抑且更有胜过”,这分明是一闪而过的贪念,根本不是他当初学武的动力。一旦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路该怎么走就很明白了,所以他很快回绝了鸠摩智。
有些人很着急地找了一份工作,刚刚定下心来,却听说同学小王找了一个更好的,薪水是自己的两倍,心灵立刻又陷入了不平静。看自己的工作怎么都不顺眼,看别人的工作怎么都比自己的好,每天上班无精打采,不愿意努力,不愿意付出,当然也就得不到重用。恶性循环下去,于是骑驴找马,到处投简历,期待一份薪水好一点的工作,同时手中的工作成绩越来越差。大多数人都说,给我一份高薪的工作我就会好好干的,我现在没有好成绩是因为这份工作太差。但是事与愿违,薪水好的工作往往要求你“已经”有比较好的成绩。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章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2)
也有另外一种苦恼,我曾经面试过一个人,在一家外企工作了五年,学历背景都很好,之前的薪资待遇也不错。但当我问她为什么要换工作,她愣了一下说:“我的职业规划就是这样的,在外企干五年,然后到一家民营企业。”我问她为什么要到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能给她什么?她想在民营企业得到什么?换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之前五年的积累不可惜吗?她回答不上来。其实,她之所以离职,当然不是她自己说的原因,只是她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想承认。她自己其实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只是要换一份工作而已。问题是,然后呢?然后她就愉快了吗?不会的。
我总觉得,职业生涯中首先要关注的是自己想要什么?大多数人大概没想过这个问题,唯一的想法只是——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要一份不错的薪水。我知道所有人对于薪水的渴望,可是,你想每隔几年重来一次找工作的过程吗?你想每年都在这种对于工作和薪水的焦虑不安中度过吗?
饮鸩止渴,不能因为口渴就拼命喝毒药。越是焦急,越是需要一份好工作,越需要想清楚。越饥不择食,越容易失败,你的经历越来越差,下一个招聘方看着你的简历就皱眉头。最终你只能哀叹世事不公生不逢时,只能和其他失败者一起怨恨诅咒,在失败者的共鸣当中寻求心理平衡。
绝大多数人都有生存压力,我也是,有生存压力就会有很多焦虑,积极的人会从焦虑中得到动力,而消极的人则会因为焦虑而迷失方向。所有人都必须在压力下做出选择。
曾经看过中央二台一个节目,是一群企业的老总谈员工发展的问题,大多数都提到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员工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似乎什么都想要,但什么都不肯努力去追求,结果什么也没得到,然后就是很不开心,怨天尤人。
一般我们处理的事情分为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如果不做重要的事情就常常需要去做紧急的事情。比如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是重要的事情,而看病则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就会常常为了病痛烦恼。又比如防火是重要的事情,而救火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注意防火,就要常常救火。
找工作也是如此,想好“自己究竟要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找工作是紧急的事情,如果不想好,就会常常要找工作。往往紧急的事情给人的压力比较大,迫使人们赶紧去做,相对来说重要的事情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大多数人做事情都是以压力为导向的,压力之下,总是要先做紧急的事情,结果就是永远到处救火,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
很多人的工作也像救火队员一样忙碌痛苦,也是因为工作中没有处理好轻重缓急。今天找工作困难是因为当初没有做对事情,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有很多读者都说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生存顾不上那么多,如果今天还是不去思考,那么将来或许要承受更多的痛苦。
天下没有轻松的成功。成功,要付出代价。先抛开一切的生 存压力,想想这辈子你最想要的是什么?
但是,事情还没有完,就像本因法师所面临的情况,他原本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但几本少林武功秘籍的诱惑就让他动摇了,此刻他所要的变成了“武学上不但可与少林并驾齐驱,抑且更有胜过”,而不是当初他立下的志愿“弘法护国”。并不是你想好了你要什么就万事大吉了。来自生活的各种压力和诱惑往往会使人产生怀疑,“这究竟是不是我想要的东西?”开始动摇起来,继而迷失方向,走到岔路上去,追求起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第一章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3)
往往我们比本因法师岔得更远,他的岔路还算是和原来的方向沾边,而我们之中常常岔上个十万八千里,原本想搞技术的,也有耐不住寂寞,做起销售来,原本想做销售的,也会受不了压力,跑去做国家公务员,原本想做国家公务员的,也会抵不住诱惑,跑去贪污*……
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不是难在寻找的过程,而是坚持的过程,所谓人要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就是这个道理。对于绝大多数人,这一辈子,能够做好一件事情,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爱因斯坦只不过做好了一件事,贝多芬不过做好了一件事,毕加索也不过做好了一件事,像达?芬奇那样的通才,毕竟是极少数。追逐的目标太多,或者根本没有目标,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第一件事: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人活在世上,压力和诱惑总归是会来的,通常它们来得无声无息,有的时候甚至你还并不知道就已经走上岔路了。压力和诱惑就是前进路上的岔路口,而我们在岔路口必须做个选择,究竟往哪里走?
对于本因法师来说还有一个问题,什么是好武功?如果一阳指是很差的武功,那么本因的想法或许是对的,凭很差的武功怎么弘法护国降妖伏魔?问题是,一阳指是好武功,捻花指、多罗叶指、无相劫指也是好武功,没选择的时候好办,有了选择,反而不好办了,看看这个也想要,看看那个也舍不得,最好一个都不放过。会四种指法是不是就比会一种指法厉害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每种指法不练个百八十年都成不了绝顶水平,人这一辈子就百八十年,你是练四种三脚猫的功夫呢,还是练一种绝顶的功夫?或者你打算再活五百年,把四种功夫都练到绝顶?
如果本因法师学的不是一阳指这种高级货,是不是就应该弃之如敝屣了呢?比如,学的是“太祖长拳”这类的大路货,是不是就应该立即弃暗投明呢?《天龙八部》这部小说里还有这样一段描写:
第十九章 虽万千人吾往矣
众人尽皆识得,那是江湖上流传颇广的“太祖长拳”。宋太祖赵匡胤以一对拳头,一条杆棒,打下了大宋锦绣江山。自来帝皇,从无如宋太祖之神勇者。那一套“太祖长拳”和“太祖棒”,当时是武林中最为流行的武功,就算不会使的,看也看得熟了。
这时群雄眼见这位名满天下的少林高僧所使的,竟是这一路众所周知的拳法,谁都为之一怔,待得见他三拳打出,各人心底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少林派得享大名,果非幸致。同样的一招‘千里横行’,在他手底竟有这么强大的威力。”群雄钦佩之余,对玄难僧袍无袖的怪相再也不觉古怪。
本来是数十人围攻乔峰的局面,玄难这一出手,余人自觉在旁夹攻反而碍手碍脚,自然而然的逐一退下,各人团团围住,以防乔峰逃脱,凝神观看玄难和他决战。
乔峰眼见旁人退开,蓦地心念一动,呼地一拳打出,一招“冲阵斩将”,也正是“太祖长拳”中的招数。这一招姿工既潇洒大方已极,劲力更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武林高手毕生所盼望达到的拳术完美之境,竟在这一招中青露无遗。来到这英雄宴中的人物,就算本身武功不是甚高,见识也必广博,“太祖拳法”的精要所在,可说无人不知。乔峰一招打出,人人都是情不自禁地喝了一声采!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4)
方才天龙寺的和尚还在羡慕少林寺的高级功夫,怎么少林寺的和尚伏妖降魔却用起了大路货?到底哪个才是厉害功夫?真令人搞不懂。小说中最后出现的那个装神弄鬼的老和尚,说这个高级功夫有这个问题,那个高级功夫有那个问题,练功的和尚们一头雾水,究竟该学什么武功才好呢?每个练武的人都想学最好的武功,但什么武功才是最好的武功?
生活和工作中往往会面临这种两难的选择,看起来都有利有弊,实在是难以抉择。常常有人问我应该如何做出选择的问题,其实我觉得,如果选择上差不多,关键的不是如何选,而是选了以后怎么做。我们选到一个天上掉馅饼的美事的概率很小,想要靠选择正确一步登天的,不如去买彩票。一次选择改变不了什么,大多数选择本身没有太大差距。比选择更重要的,是选择之后。
我所在的城市,人们以精明著称,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们是非常精细的,照理说他们应该能够选择正确。20世纪70~80年代的时候,流行读书无用论,很多年轻人选择早早开始工作,当时他们比还在读书的人赚钱快,但几年以后就不行了。刚刚发行股票认购券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不要,结果又选错了。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面对这样的系统,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每次都选对。大概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本来想得好好的,却因一些未知的或者忽略掉的因素导致整个局面都变了。有一句话叫做人算不如天算,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能够洞悉一切。
职业生涯其实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好工作,但我常常发现,看起来好的工作,比如在500强任职,未必真好,看起来不好的工作,比如加入一个不到50人的小公司,未必真不好。那么,究竟什么是好工作?
当初微软有个唐骏,从美国回到国内,在微软干总裁,很多大学里的年轻人觉得这才是他们向往的职业生涯。当时我离开学校不久,便在水木清华bbs的职场版里发帖说,民营公司和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被这些学子们所不屑。回帖说:“你去看看唐骏是怎么损那些小公司的。”当时的盛大,还是一家小公司。如今看来,我还是对的,唐骏去了盛大,陈天桥创立的盛大,一家民营公司,在盛大“四年没有跟陈天桥红过脸”后,又去了陈发树创立的又一家民营公司。这么优秀的一个人才,怎么就没留在微软呢?难道微软不如盛大?一个 高学历的海归在500强的公司里拿高薪水,这大约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问题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做这个梦,几千万人抢几千个职位,没抢到的怎么办?
人总想得到那个最好的,可是,什么是最好的?你觉得最好的那个,是因为你的确了解,还是因为别人说它是最好的?即使它对于别人是最好的,对于你也一定那么好吗?
对于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最清楚,别人的意见并不是那么重要。很多人常常被别人的意见所影响,亲戚的意见,朋友的意见,同事的意见……问题是,你究竟要过谁的一生?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也不是儿女一生的前传,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别人无法也负不起这个责任。自己做的决定,至少到最后,自己没什么可后悔。对于大多数正常智力的人来说,所做的决定没有大的对错,无论怎么样的选择,都是可以尝试的。比如你没有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