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现在,我很多时候,面对书店里种类繁多的心理学著述,不知道选择哪一本来看;搜索着电子数据库里浩如烟海的心理学文献,不知道选择哪一篇来读?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困境。在一个信息匮乏的社会,我们去追求刺激;在一个刺激丰富的时代,我们一定要学会选择。然而选择并不容易,选择的前提是有自由,但诸多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自由地选择却并不意味着都快乐。

    精神分析学者弗洛姆认为,文艺复兴高呼人的解放,但对于广大群众,得到的却是不安全和孤独的自由。他们的真实感觉是:“天堂永远地失去了,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这个世界——像一个陌生人投入一个无边际而危险的世界。”所以,规避痛苦之道便是“逃避自由”,把选择之权交给他人。

    那么,自由的选择究竟能不能快乐?在如今这样一个丰富刺激的时代如何决策才能提升自我幸福感?这恰是美国著名心理者施瓦茨的畅销作品《选择的悖论》所要探究的主旨所在。

    与弗洛姆当年基于精神分析来分析自由之痛不同,施瓦茨的这本著作与时俱进,围绕“选择”这一核心主题,系统梳理了当前决策研究、幸福研究的精彩发现,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探讨完哪些因素影响了选择,选择又如何影响了幸福之后,作者又给出了具体的11条关于面对选择时的具体建议,很明确,也很实用。

    例如,其中的一条建议就是去做“无法回头的选择。”作者认为,在重大决策时应采用不可逆选择,选择爱侣和选择可供退货的商品不同,“挣扎于你和你伴侣的爱是不是真的,和苦恼性生活的质量和数量是否达到平均水平,以及总是在想你还能否做得更好、找到更好,皆是痛苦之源。知道你做了不可逆的选择,你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已有的关系上,而不是总在进行无谓的猜疑。”爱他,就选择他;选择了他,就要爱下去。

    可以说,对于现代人面临的“多选择、难抉择”人生困境,施瓦茨教授不仅谈了why,告知大家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什么会这样;而且讲了how,告知大家如何真正地利用心理学去提升选择时的幸福感。

    “鱼和熊掌不能得兼”,选择意味着责任与放弃,选择一片树叶有喜悦,但可能要面对丧失一片森林痛苦。

    当你在购物商场里,面对玲琅满目的商品挑来拣去,不知道选择那一件;

    当你在人才市场上,面对多个行业多家单位踌躇犹豫,不知道去应聘哪一家;

    当你在爱情生活中,面对爱你的、你爱的多个异性难以抉择,不知道去爱哪个人;

    ……

    一本经典的谈选择的心理学著作就在你面前,你可以先选择读一读它。
s米s花s在s线s书s库s ;book。mihua。net
'书评二'选择之爱,选择之痛
    '书评二'选择之爱,选择之痛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欣悦

    我们从骨子里热爱选择。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是这样,你叫一个玩得正起劲的孩子吃饭,他会断然拒绝,“不要吃饭!”。但是你如果说,“今天吃饭你要用绿色的勺子还是红色的勺子。”他极有可能屁颠颠的跑过来做出选择。选择让我们感受到自由意志,感觉自己可以操纵自己的生活。

    选择还可以帮助我们抵御消极的负面的东西。一个日本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人随机分为三组让他们完成一个任务,第一组和第二组人时不时会听到一个嘈杂的噪音,第三组人没有噪音。你大概可以想到,噪音会影响人们的工作表现,因此按理说第三组人应该表现更好。有趣的是,实验者告诉第一组人,如果他们实在受不了这个噪音,那么他们可以选择按一个按钮,噪音就会停止。但是,实验者希望他们最好别按这个按钮,除非万不得已。这些人也的确非常配合,虽然噪音很难听,但是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按这个按钮。实验者故意没有告诉第二组人这个信息,也就是说,第一组人有选择可以停止噪音,但是第二组人没有这个选择。因为第一组人都坚持住了没按按钮,因此他们跟第二组人听到的噪音一样多,但是他们的工作表现却有天渊之别。事实上,有选择的第一组人的表现跟没有听到任何噪音的第三组人一样好,没有选择的第二组的表现更差。当你知道自己有选择可以停止噪音的时候,噪音就不再影响你了。这就是我们说的“选择幻觉”。∩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遗憾的是,在人生中总有些事情让我们感觉别无选择,总有些坏事情无可避免。当然,我们最无法选择的就是,衰老和死亡。当我们步入老年,直面死亡,在这样消极无助的时候,如果在一些小事情上给我们选择会不会改善我们的生命质量呢?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个研究者在一个老人院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给一半的老人一些生活选择,让他们自己选择要种什么花,让他们自己照顾这些花,还让他们选择看什么录像,哪天看录像这样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另外一半的老人,由护士给他们选择种什么花看什么录像。一段时间之后,前一组老人的健康状况和活跃程度明显更好。这就算了,惊人的结果在18个月之后,有选择的那组老人死亡率是15%,而没有选择的那组老人死亡率是30%。

    由此可见,选择有多么强大的力量。我们热爱选择,从选择水果到选择总统,我们都想要自己做决定。我们被选择所吸引,选择让我们有了一种可以控制人生的幻觉。这也就是为什么,商人充分利用了我们对选择的热爱,制造出几十种上百种选择来诱惑我们。渐渐的,我们又开始发现选择的恶果。

    选择过多,我们反而无法享受我们的选择。物质贫瘠的时候只能从两种冰棒里选择,普通的糖水冰棒也象是天堂。今天,站在哈根达斯店里,我们从十几种口味的冰淇淋里选择,却再也吃不到那种喜悦。心理学家发现,从大量的选项中选择之后,人们更不喜欢自己的选择,也更容易后悔自己的选择。就像是美女,在众多的追求者中选择一个结婚之后,婚姻反而更不幸福。这就是选择的恶果,过犹不及。

    我们无法摆脱选择,但选择到底会为我们带来什么?这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证据表明了这一点。在这样一个矛盾的时代,有时候我们觉得太多选择,有时候我们又觉得别无选择,有时候太多选择又让我们感觉无从选择。没有选择让我们感觉像囚徒一样失去自由,而太多选择又会将我们淹没喘不过气来。人生中有些重要的选择,一旦做出可能影响我们的一生。在书店琳琅满目的书籍中,我们选择读这本书,就了解了选择的本身。
中文版序 在多变的世界里探寻新智慧
    中文版序在多变的世界里探寻新智慧

    10年前,我写了《选择的悖论》这本书,探讨人们在面对太多选择时麻木、焦虑、心神不宁的状态,不管最终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无法称心如意。多年来这个问题越发令人困扰。一个人是生活在选择多多的大城市,还是选择有限的小城镇,已不太重要;是生活在崇尚物质享乐的西方,还是在物质化程度不那么严重的其他社会,也都无关紧要。只需点击几下鼠标,互联网就能提供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服务。互联网的存在使我们拥有了一个包罗世界所有商品的超级购物中心。

    选择的泛滥不仅会影响我们对商品和服务的追求;还会影响生活的很多方面。面对铺天盖地的选择,人们要决定在哪里生活、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以及如何组建家庭。年轻人深受选择自由之苦,富家子弟更甚。σ米σ花σ在σ线σ书σ库σ ;book。mihua。net

    《选择的悖论》中讨论的问题都是身处富足的市场经济社会的公民所面临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公民拥有的选择却太少。中国的情况又如何呢?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正在快速接近典型的西方富裕社会,它会重蹈西方之辙;还是会另辟蹊径?中国的民众是不是既能享受到日益繁荣和充分的机会带来的好处,又不受太多选择带来的折磨?

    近来我与两位研究者做了一些研究;其中一位就来自中国,我们想知道,选择的困惑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我们发现,美国人、欧洲人和中国人都深受选择之苦。不过,欧洲人和美国人更为太多的选择而苦恼,中国人却没有。我们将这种差异解读为,对于中国人而言,选择并没有构成自我的核心组成部分,而西方人恰恰相反。西方人会把买错手机看成一场灾难,但对中国人来说,它只是一个通信工具。这种解释只是一种推测,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是正确的,那么50年后仍是如此吗?随着中国越来越富裕、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传统的生活方式将可能改变,那时中国会越来越像西方。我的猜测对吗?这种趋势可以避免吗?只有未来会告诉我们。

    当我谈到“选择太多”这一问题时,经常有人问我,该问题是否适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尽管人们谈到商品和服务时感到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但工作方式等方面却不由他们自己。例如大多数企业仍旧认为,提供一套完善的规则,并密切监督以确保员工遵守规则,才能确保高效的工作。

    肯尼思·夏普(KennethSharpe)和我都认为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我们看到美国的一些重要公共机构正在走下坡路,《遗失的智慧》一书应运而生。金融、教育、医疗、刑事司法等机构所提供的统统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无论是服务的接受者还是服务的提供者都没有满足感。人们通常认为对付体制缺陷的办法就是制定更多的规则,提供“更管用”的物质奖励。《遗失的智慧》却指出,不管是规则还是奖励,都无法给予我们所需要的。我们需要的是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智慧”——做正确之事的意愿和弄清楚何为正确之事所需的技能。换句话说,规则和奖励是道德品质的低劣替代品。

    《遗失的智慧》介绍了许多有关实践智慧的真实例子。睿智的人知道如何随机应变、如何倾听、如何与他人产生共鸣,而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是,他们的目的是服务于人,而不是利用人。实践智慧不是那种可以在课堂上学会的东西,需要在指导下试验并从所犯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学会。我们必须允许人们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

    中国人有自己的智慧传统,但问题是,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中国人会奋力发扬这些传统,还是会像西方人一样将其摒弃?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前言(1)
    前言

    多即是少

    大约6年前,我去盖普(GAP)时装品牌店买牛仔裤。我是那种会把一条裤子穿到烂才买新裤子的人,所以从上次掏腰包到现在,已经隔了好长一段时间了。一位年轻销售员走过来,亲切地问我有什么需要。

    “我想买一条牛仔裤,腰围32,裤长28的。”我说。

    “您想要修身款、简约款、休闲款、宽松款还是超宽松款呢?”她回应道,“您想要石洗的、酸洗的还是砂洗的?拉链的还是纽扣的?褪色的还是一般的?”

    我惊呆了。一两分钟之后我对那位销售员说:“我只是想买条普通的牛仔裤,就是以前在市面上唯一能看到的那种款式。”这反倒难倒了她。在问过资历更深的同事后,她终于知道了“普通”牛仔裤长什么样子,然后告诉我在哪个货架。

    麻烦出现了,当我知道可以有那么多选择后,我不再确定一条“普通”的牛仔裤是不是我想要的。或许简约款和休闲款穿起来更舒服。既然我已经泄露了自己在时装潮流方面是多么落伍,我就索性问那位销售员,宽松款、休闲款和简约款之间有什么区别。她拿出一个图样,向我展示几种剪裁有何不同。可我还是无法缩小选择的范围,于是我决定都试试看。

    每个款式的牛仔裤我都试了一条,并且在镜子前仔细地打量了自己一番,又再次让销售员进一步说明这几款的区别。尽管我依然毫无头绪,但我深信总有一款最适合自己,我一定要把它找出来。最后我选择了简约款,因为休闲款显得我的腰很粗,还得搭配衣服来遮掩。

    这条牛仔裤穿上去刚刚好,但我还是觉得买条裤子不应该变成耗费一整天的大工程。商店为顾客提供了林林总总的选择,的确为不同品味、不同体型的顾客带来了方便。不过,选择过剩也造成了新的麻烦。在有这么多选择之前,像我这样的顾客也许买不到百分百合身的牛仔裤,但那也不过是5分钟之内就能解决的事。现在它变成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让自己充满怀疑、焦虑,担惊受怕。
┅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前言(2)
    选牛仔裤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暗示着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那就是:当人们无从选择的时候,生活似乎是无法忍受的。在当今鼓吹消费的文化中,选择不断增加,自主权、控制权和自由度也随之增大;社会正在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过当选择数量持续增加时,海量选择的消极作用就会显现。要是可供选择的数目继续疯长,可能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不再是自由,而是自虐。

    自虐?

    这种说法有点夸张,尤其是在买牛仔裤这件事情上。不过本书的主题绝不只是讨论怎样挑选商品。这本书涉及人们在生活中所要面对的所有选择:教育、职业、友谊、性、恋爱、生儿育女以及宗教信仰。选择无疑会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让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离“心想事成”的目标越来越近。选择是拥有自主权的重要指标,而自主权又会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重大影响。身心健康的人都渴望并需要做自己生活的主人。×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可另一方面,“有选择是好事”并不代表选择越多越好。稍后,我就会向你证明,选择太多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们的文化推崇自由、事事自己做主以及选择多元化,在这种氛围中,我们不愿放弃任何一个选择。但若想牢牢抓住所有的选择,可能会使人做出糟糕的决定,导致焦虑感上升;压力和不满增加,严重时甚至会患上抑郁症。

    多年前,大名鼎鼎的政治哲学家以赛亚·伯林(IsaiahBerlin)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他把自由划分为消极自由(negativeliberty)和积极自由(positiveliberty)。消极自由是一种“不做”的自由(libertyfrom),人们有免受他人强制的自由,不按他人意愿来做事的自由。而积极自由是一种“去做”(libertyto)的自由,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有分量。通常情况下,这两种自由是如影随形的。要是人们无法摆脱想“不做”的事情,也就不会有“去做”的自由。但这两种自由并非总是同时出现。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哲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也研究过自由和自主的本质与重要性,以及促进二者发展的条件。在著作《以自由看待发展》(DevelopmentasFreedom)中,他对选择本身的重要性和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作用进行了区分。他建议,与其盲目崇拜选择自由,我们更应该问问自己:这种选择的自由是让我们过得更好还是更糟?是让我们变得更灵活还是更被动?是增强还是削弱了我们的自尊心?是让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更亲密还是更疏远?

    自由在自尊、公众参与、能动性和自我成长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是所有的选择都可以让人更自由。尤其是增加物品和服务的选择,对于我们上面所说的这种自由毫无裨益。实际上,过多的选择会占据原本可以用于其他事情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反而会侵犯我们的自由。
前言(3)
    我发现,尽管选择越来越多,许多美国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却变低了。本书希望解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改善的建议。这可不是一件小事。美国的立国之本乃是承诺让个人拥有自由与自主权,而自由选择的权利就是最为核心的价值。不过依我看来,要是认为“自由=选择”那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就好像我们非得增加选择的数量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似的。

    和这个观点不同,我相信只有学会对真正重要的事情做出恰当的选择,同时卸下为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做选择的担子,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本书第一部分将会探讨近年来人们所面对的选择是怎样与日俱增的。第二部分探讨我们是怎样做选择的,你会看到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对于一切都要选最好的人而言更是难上加难,我把这类人称做最大化者(maximizer)。第三部分是关于选择折磨我们的表现以及其中的原因。这部分提出了一个问题:选择机会的增多是否真的让我们更快乐?结论是,大多数时候并非如此。同时,这个部分还会解释增加选择不会让人们过得更好的原因,比如适应、后悔、机会成本、期望值上升以及那种被其他人比下去的挫败感。综上所述,选择太多或许真的是导致抑郁症在西方国家蔓延的诱因。最后,在第四部分我会给你一些建议,让你学会在这个到处都是自由选择的时代里趋利避害,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米┃花┃在┃线┃书┃库┃ ;book。m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