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京秘境2:48段重新发现北京的旅程-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座太监墓中,除去金牌还出土了一枚“天启通宝”金钱,也陈列在展厅内,正面书“天启通宝”,背面写“金五钱”三个字。1951年,海淀区青龙桥街道董四墓村天启皇帝妃嫔墓中,也曾出土过两件同样的钱币。专家分析,这种钱币规格极高,都出土于宦官或嫔妃墓中,与皇室联系紧密,应是宫廷内赏赐所用,而非实际流通的钱币。只有北京出土过三枚,是举世罕见的珍品。

    其实明代太监墓中随葬大批金银器绝非偶然。1985年海淀区八里庄发现一座大墓,墓中人是明泰昌元年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杜茂。墓中出土了大批金银盘、碗、碟、盏等珍贵食器,如今都收藏在海淀博物馆中。其中单是一件万历錾花金银盘就可谓无价之宝。这件盘子集范铸、焊接、錾花、抛光、鎏金等制作工艺于一身,是明代金银器制作的收官之作。其中錾花工艺尤其高超,全盘錾刻有“封侯”“福禄”“抬头见喜”三组图案,富贵吉祥,美轮美奂。通过海淀区明代太监墓的出土珍宝不难看出,明代太监身份显赫,堪比皇室贵族,至于他们的财力,估计更是富可敌国。
玉器:宝玉之上雕红楼
    玉器:宝玉之上雕红楼

    在玉器展区,一块巴掌大的清代玉牌格外引人瞩目。它于1987年出土于海淀区双榆树北里,质地为优等白玉,玉质温润。玉牌正面雕有“黛玉葬花”图案,图中黛玉发髻高耸,身着右衽交领宽袖长裳,肩扛锄头,左手执锄柄,右手提花篮,扭身侧望,面露哀思。背面有双喜字图案。这种一面雕花、一面刻字的玉牌是明代陆子刚首创,后世也就称其为子刚牌。真正落有子刚款的玉器十分罕见,1962年海淀小西天黑舍里墓中曾出土过一件“白玉环把带盖子刚款樽”,是稀世奇珍,如今收藏在首都博物馆中。海淀博物馆的这件玉牌比起明代玉器更为细腻,应是清代仿子刚牌的一件杰作。而其表面雕刻了黛玉葬花的图案,也可从侧面佐证了作为“禁书”的《石头记》在清代上层社会中已经广泛流传。。buuyu。

    除了各种玉雕,海淀馆中收藏最多的就是玉带板。这玉带板说白了就是古人腰带上的装饰品。众所周知,玉器在中国古代是地位等级的象征,因此古人下葬时,多要佩戴生前珍爱的玉腰带,这也成了海淀出土文物中的重头戏。例如,1985年五塔寺东出土玉带板二十五块,1986年花园桥畔出土玉带板十二块,1988年紫竹院公园内出土玉带板二十块,1997年北京理工大学内出土玉带板六块等。
明代妓院街迎来清末总理府
    东堂子胡同:“德、赛先生”经行处

    明代妓院街迎来清末总理府

    尽管地处传奇色彩浓郁的东单地区,东堂子胡同的名声却远不如南边紧邻着的外交部街响亮。可实际上,早在清末民初的外交部搬到外交部街之前的近半个世纪,位于今东堂子胡同49号的总理衙门就已是远东外交和洋务运动的风暴眼。

    更鲜为人知的是,藏身清末总理衙门的这条胡同明代时竟是妓院街!江淮平原是明代统治者的龙兴之地,“堂子”一词在明代江淮官话里就是大型妓院的意思。虽然清军入关后,老北京风月场所统统搬到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八大胡同,而且为革故鼎新,清代统治者改掉了不少前朝地名,但不知何故,搬进了不少满清军政要人的东堂子胡同,居然保留了那个颇为原生态的“贱名”。↗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之所以选中那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大本营,则是地利之故。第二次鸦片战争吃了败仗,一直做着天朝上国春秋大梦的咸丰皇帝也不得不开始学着和外夷打交道。可在哪里打交道呢?咸丰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他那个清末洋务派领袖,以鬼点子多著称的六弟奕䜣。

    要说还是被清流派鄙视为“鬼子六”的奕䜣有主意——东堂子胡同原内阁首辅、大学士赛尚阿的府邸,自主人获罪被查抄以来就一直空着,本来就是相府规模,做个衙门绰绰有余。这里离紫禁城尚有距离,但离水陆码头所在的朝阳门又不远,不仅办事方便,也足以维护国体和帝王的尊严。就这样,奕䜣和他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便在此安营扎寨下来。而之后的四十多年里,总理衙门成了真正的“总理府”——不光各国事务,内政外交也大都被一并“总理”了。

    一个多世纪过去,发生在东堂子49号的兴衰荣辱都已隐入历史云河。据老居民讲,这里后来被辟为公安部宿舍。“从20世纪70年代起,基本上就是一边拆房一边盖楼,唐山地震后东跨院没了,陆续新建了几座五层居民楼”,而仅存的西跨院现被公安部信访办使用,原来气派的衙门口也早已被围墙挡得密不透风,只有从围墙上倔强地探出头的一排飞檐,方能显出些许当年的波诡云谲。

    如果能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一百年前的民国时代,或许能在这条颇具传奇色彩的胡同里,与蔡元培、沈从文这样的大家擦身而过。当年的东堂子胡同可谓名副其实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巧的是,蔡元培、沈从文、史树青这些人文社科领域的“德先生”们都住在胡同西头,而伍连德、林巧稚、吴阶平这些用先进的自然科学济世救民的“赛先生”们多在东头扎堆儿。位于胡同中段的香港赛马会仿古建筑,就建在梅兰芳在北京最漂亮的一所故居旧址上。而在现东堂子胡同10号大杂院里,还保留着当年中国妇产科之母林巧稚悬壶济世的诊所。
正阳书局:来这儿看望老北京
    旧书局:老北京的精神奢侈品店

    正阳书局:来这儿“看望”老北京

    都知道现在独立书店经营艰难,连大名鼎鼎的“光合作用”都夭寿而亡了。但就在前门廊坊二条的胡同里,还有一家门脸不大的书店在默默坚守。因开在正阳门脚下,取名正阳书局。

    透过这京味儿十足的店名,就可以体会店主对老北京的热爱。店主崔勇是一位二十多岁的“老北京”,要说起崔家当年也是显赫一时。崔勇的高祖崔师范曾为清代翰林,曾祖父还留洋海外,到祖父崔兴祖这一辈开始走下坡路。新中国成立后,家中房产及家业交归国有,数口之家衣食所需全靠公私合营前自家经营的铁工厂的股息和变卖祖产来维持。崔家老宅在琉璃厂附近的大安澜营胡同,是一座三进的院落,但到崔勇父亲那一辈,已经搬到大栅栏的甘井胡同。小崔打出生就没离开过大栅栏,从小泡在这种氛围中,让崔勇对北京有着溢于言表的感情。最终,他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在廊坊二条开起书店。l米l花l书l库l ;www。7mihua。com

    书店不大,就十余平方米,到处堆满旧书。这里经营的全部是与北京历史文化题材有关的老旧图书及相关资料、档案、地图。这种专题经营的旧书店,即使在今天也是独一份的。康熙年间印刷的《日下旧闻考》算是这里的镇店之宝。另外,如《宣武文史》《海淀文史》《石景山文史》的全套本,都是不可多得的内部资料,也都是北京发烧友的挚爱。地方志方面,如《顺天府志》《燕都丛考》《旧京景物略》等古籍整理本,运气好的话也能找到。而除了图书,书架上还摆放着不少北京城的老物件儿:大座钟、话匣子、老台灯,营造出浓郁的老北京情调。店铺的一角还堆放着不少当年四合院的砖雕、木雕,都是店主小崔自己跑工地捡回来的,这些常人眼中的“破烂”,在书局里却成了宝贝,也正是有了这些物件儿的点缀,正阳书局显得更北京了。

    书局草创之初举步维艰。惨淡的生意,挤兑得崔勇白天黑夜连空调都舍不得开,就为省点钱多进些书。另外,自己做饭洗衣,连逮耗子都成了小崔的必修课,“这是关系到书店‘生死存亡’的大事,耗子要是把旧书都咬了,那娄子可就大了!”

    据崔勇介绍,上门寻书的包括各大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甚至不乏外国友人。看着外国人都在仔细地研究大栅栏的过去,店主小崔更觉得,作为北京人真该认认真真地把自己家门口这点事弄清楚。但大部分经常光顾正阳书局的“老北京”都是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这些人不一定都嗜好读书,他们来这家书店看的不是书,而是看看逝去的北京。

    若在正阳书局看上一本书,一定要先问问店主卖不卖。因为店里有一部分书和资料是店主收藏的非卖品。崔勇准备开设一家网站,在上面列出书目,将这些书的出版年代、著作单位等内容都展示出来,以便更好地分享、交流。其实这小小的正阳书局,与其说是一个书铺,不如说是一个老北京文化的道场,吸引着散落在四面八方的“老北京”们来这儿聚首。
从文人雅园到湘鄂同乐会
    湖广会馆:历史大戏一出接一出

    从文人雅园到湘鄂同乐会

    在两广路虎坊桥路口的西南角,脸谱造型林立的小广场旁,一座青墙红梁的小院儿独立于周边高楼大厦中。栏雕大门显得格外肃穆,步入其间更是别有洞天,面积近三千平方米的院落已形成戏楼、茶楼、酒楼、博物馆“三楼一馆”的格局。

    您别小看了这位于南城的院落,当年可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居住。清朝名士徐乾学、岳钟琪、张惟寅、刘权之、王杰、叶继雯等都曾在这里居住过。直到嘉庆年间,它有了这个如今世人皆知的名字——湖广会馆。湖广建省始于元代,1376年两广分出后,专指两湖。

    如果不是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湖广会馆仍会像它建立之初那样主要用来招待湖南、湖北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们。因这个缘由,文昌阁就成了会馆中的重要建筑。这一保存完好的文昌阁现在位于会馆中部,前有1830年加盖的大戏楼,后有供会议用的宝善堂、供宴饮的楚畹堂和会客的风雨怀人馆。再往里走,便是竹木叠嶂、笼雀啁啾的花廊。博物馆工作人员还会饶有情趣地种些丝瓜、葡萄等植物添些色彩。而乡贤祠则是庭院中最显眼的处所,如今门外挂着“北京戏曲博物馆”的牌匾。

    文昌阁对面的门廊拐角处还有几幅壁贴。叶名琛、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大学士匾,曾国荃、胡林翼等人的封爵匾,还有刘子庄、黄自元等三十一人的状元、榜眼、探花、传胪匾等在此都有记录。据《北京湖广会馆志稿》记载,但凡公署、祠庙、名迹胜地都会留下匾额对联,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湖广会馆因长期用作民居,到了20世纪60~70年代,这些匾额多被居民拿去劈柴取暖用了。从现存的牌匾上看,在湖广会馆留下名字最多的就属一等侯爵、同治朝的曾国藩。

    继1830年增设大戏楼后,湖广会馆第二次大修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由官至礼部侍郎的曾国藩倡议重修,新增了风雨怀人馆,确定了会馆的整体格局。曾国藩1871年10月11日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六十大寿。这个脾气古怪的老头儿觉得只有在这里才“宛在洞庭云梦”,能够感觉到水乡泽国的万千气象。于是当他神清气爽地坐到会馆戏楼里,在“将出”“相入”门帘开开合合、鼓钹咣铿锵中写下了这副文采横溢的戏楼楹联:“魏阙共朝宗气象万千宛在洞庭云梦,康衢偕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云阳春。”

    上联说的是潇湘夜雨八百云水的湖南,下联道的是楚天黄鹤伯牙知音的湖北。一生尚武的曾国藩,置身湖湘音韵,总在他乡望故乡,情缠意绵。第二年便与世长辞,一掬黄土一把老泪抛洒在了他并不钟爱的异乡。

    修建湖广会馆本着“正月团拜、联络乡谊、同聚一堂”的初衷。不论是清末还是民国,每到春节,两湖旅京人士便会集在会馆里,“上自一品大员,下到末秩平民,同聚一堂,杯酒联欢,共叙乡谊,霓裳歌舞,同乐三日”。至今馆内还保存着1944年正月团拜的照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