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杨斌调查:中国黑马富豪浮沉录-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与杨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杨斌显然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坐下来采访的人。他要一如既往的起身去巡视他的工地,他的谈话也不会按照逻辑向你完整地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一条完整的理念——
如果你先第一次来到沈阳这座传统的重工业城,看到这座至今还保留着许多苏(联)式建筑的灰色调的城市,然后再来到沈阳西北郊这座叫“荷兰村”的卫星城,你一定会被荷兰村与沈阳市的强烈对比所震撼。
整个是荷兰风格的红墙尖顶,到处都是欧式的廊柱和路灯。风车,人工河,廊桥,洋房,别墅,玻璃温室……尽管当时荷兰村的工地上充满机器轰鸣,但是仅凭已经完成的建设,你就完全可以将她认作是人间圣景。
荷兰村的大门口正上方,张贴这这样的标语:“我们唱着东方红——建设《新沈阳》——开拓二十一世纪新时代”。宽阔的大路两侧,正如本报记者袁一泓的报道中所描述的,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欧式的住宅楼。
杨斌的办公楼就位于荷兰村正中的位置。后来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这栋建筑完全是按照荷兰阿姆斯特丹火车站1:1的比例所建。
请记住“荷兰村”中这座名叫“阿姆斯特丹火车站”的楼房。在2002年到来之前,这里一直是杨斌及其公司的办公场所;而在2002年以后,正是这座楼房的转让,成为投资者置疑杨斌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焦点。
回到2001年10月25日的下午3:00。继续讲述记者对杨斌的专访。
下午3:00,记者准时到达杨斌的办公室——荷兰村“阿姆斯特丹火车站”的主楼三层。
杨斌的秘书,一位眉清目秀的男士向记者介绍:杨斌有午睡的习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一般下午1:30左右准时午睡,下午3:00左右准时起床。起床后,他一般都会自己开车去视察正大兴土木的荷兰村工地。
不过,杨斌秘书的介绍并不完全准确。当天下午4:00左右,杨斌才从他那设有套房的大办公室午睡醒来。而此刻,在外间等待见杨斌的,包括记者在内,已经坐了三四人。
在杨斌打开他办公室房门的第一时间,记者自然是第一个抢先进入的客人。
很惭愧,今天的记者无法再回忆杨斌办公室的布置。或许是由于对于细节的忽略,或许是因为当时的匆忙和紧张,记者如今只留下这样的印象:杨斌拥有一张非常宽阔的办公桌,桌上放着巨大的烟灰缸,案头摆放着他与一位外国政要的合影——是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还是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记不清了。
至于杨斌本人,记者第一次见他的印象就是:第一,这位富豪真黑,38岁的杨斌黑皮肤、黑脸庞,整张面孔好像浸泡过一层煤灰;第二,这位富豪真胖,身高在165厘米左右的杨斌,体重估计已经接近200斤,大腹便便,手掌厚实;第三,这位富豪一点都不像南京人,反而像一个北方的富农,土气,豪爽。
因为有这些特征,记者在此后的报道中,将杨斌称为“黑马富豪”应该是准确的:杨斌在财经界一直不为人所知却一出现就排名“中国第二”,当然是“黑马”;另外,杨斌人长得的确是“黑”。
杨斌的这些特征在此后外界的报道中自然被广泛借用,看看那些报道的题目就知道——“牛人杨斌”、“富农杨斌”乃至“杨斌黑传”。
至于杨斌的衣着,外界此后的报道是准确的。杨斌爱穿白色的衣服,白衬衫或者白色的短袖T恤,白裤子乃至白鞋子。这与他的“黑”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样一个细节或许有点意思,或者说,这个细节能窥见一点杨斌类似“暴发户”的心理。在记者进入杨斌办公室后,忘记是什么话题引起的,杨斌突然说:“昨天晚上五里河的庆功会你看了吧?是我们赞助的。”他还说:“刚才杨钰莹来我办公室了,你看见了吧?”杨斌指的是,2001年中国足球队进军世界杯入围之后,在沈阳市的五里河体育场举行的那场声势浩大的“庆功会”。
这样的细节对于记者第一次采访杨斌并没有什么用处。记者采访杨斌的目的,是为了印证杨斌的财富之路,或者说,是为了揭示杨斌何以成为“中国第二”的“黑马富豪”。
当时的采访录音显示,坐在杨斌宽大的办公桌前,记者提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
“就在明天(26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将在纽约宣布2001年度‘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根据我们得到的可靠消息,您被排在了第二位,拥有资产9亿美元,仅次于刘永好兄弟。您对这个排名感到意外吗?”
杨斌的回答是这样的——
“《福布斯》每年评出全球最优秀的200个中小企业,这对于企业有积极意义,对于这个结果我们也当然是认同的。事实上,9亿美金是少了,我们的数字比这个还要大,整个荷兰村如果开发完毕,价值250亿以上。”
然而,采访虽然已经开始,但是杨斌却显然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坐下来进行长时间的访谈的对象。
就在上述谈话之间,杨斌已经吸完了两三支“555”牌香烟,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声不断。而原来跟记者一起等待在外面的一名外国人,此时也冲进了杨斌的办公室,他们似乎有生意要谈,两个人讲的都是并不纯正的英语。
在杨斌受到置疑之后,有媒体报道,杨斌完全不懂英语,平记者数次跟杨斌的接触看,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杨斌的确到过荷兰,虽然英语讲得不好,但是还不至于“完全不懂”。而根据了解杨斌的人介绍,军校出身的他对军事倒是不怎么感兴趣,相反,对于英语和荷兰农业,杨斌是有真的爱好。
这样断断续续的访问进行到下午4:30左右。杨斌起身了,向记者发出了命令式的邀请:“走,看看我们的工地去!”
杨斌自己开车,开的是一辆高大的TOYOTA吉普。等在楼下一同上车的,是当时杨斌的左膀右臂——上市公司欧亚农业()的副总裁兼财务总监阎闯。
阎闯坐后排,记者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杨斌开玩笑:“你待遇不错啊,这是我第一次给别人开车。”
座谈式的采访显然是不可能了,坐在车上,记者自然也无法笔记,只能手中抓着一台小型的采访机,随问随录,录下的都是只言片语。何况,杨斌要经常停车,对正在作业的工人们进行现场指示。
这时候,记者真的要庆幸此前3个多月中对杨斌及欧亚公司所做的大量“功课”。因为,杨斌的谈话既不会按照逻辑向你完整地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更不会花功夫完整地向你解释他的理念。
采访只能变成了按照记者的理解对杨斌经历和财富的印证。记者的问题只能类似于这样提:“你在国外的分支机构是有15个吗?”“在国内投资的分公司是有13个吗?”或者问:“你为什么要将其他公司卖掉,全部收缩到沈阳来?”
杨斌的回答同样都是只言片语。他说:“这是我回国7年来第一次接受采访。中国有句俗话,枪打出头鸟啊。”
当记者问到1999年从四川“欧亚农业”()退出的原因时,杨斌突然说:“你对我满了解嘛!”
是啊,3个月的“功课”岂能白做?“我都关注你3个月了。”记者说。
“那件事情你不要写,”杨斌显得很严肃,不过他还是回答记者,“当时的政策不允许外资投资国内上市公司,我是第一大股东,却不能做董事长。后来我要建设荷兰村,董事会不认同我的理念,我就只好退出。”
联系以后与杨斌的接触以及外界对杨斌的报道,杨斌讲话的“没有逻辑”是值得推敲的:第一,如果杨斌真的思维没有逻辑,这当然要归咎于他的修养;第二,如果杨斌可以讲得很清晰却故意东一句西一句,就只能是说明他想隐瞒一些事情了。事实上,在记者之后看杨斌接受的一些电视访问中,他是可以很清晰、严密地阐述他的经营理念的。
这此杨斌视察工地用了一个半小时。过程中,阎闯发言不多,只是回答杨斌的一些关于公司的事务性的问题。杨斌说:“小王你要好好写一写我们阎总啊,他为荷兰村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下午6:00左右,杨斌的车开回了办公室。安排工作人员向记者提供一些荷兰村的介绍材料之后,杨斌亲自递给记者两份材料,一份材料写的是《赤子情怀——记沈阳市荷兰村创造人杨斌》(详见附文3),而另一份则是杨斌的个人简历。正是这两份材料,一份非常张扬的突显着杨斌的“功绩”,另一份则给记者后来分析杨斌的经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记者注意到,这两份材料是杨斌从他的办公桌后自己拿出来的。一位身价百亿的富豪,为什么宣传自己的材料都要自己保管?这样的细节令记者当时就感到好奇。
杨斌是这样解释的:“我们这些企业家,挣钱其实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最高
兴的事情就是亲眼看着自己创造的东西一点点建起来。所以,我和我们公司这么多年来一直不怎么宣传自己。”
直到后来杨斌出事,记者对比由公安部门出具的杨斌简历,上述疑问才得到解答:在杨斌的简历和事迹中,存在着太多的模糊点,如果外界一一核实,不难发现其中的秘密。所以,杨斌的低调有道理。 
                  
 附文3:赤子情怀
 ——记沈阳荷兰村创造人杨斌
(本文由杨斌本人向记者提供)
沈阳。城北于洪区北陵乡。个叫小韩屯的地方。
许多年前,这里一片荒芜。远离都市,杂草丛生。
这是一片沉默的土地。然而,它将洽谈室不同凡响。它在等待着一次刻骨铭心的砺炼、等待着一次耕耘……
它在等待一个人……一个叫杨斌的人!
1987年,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告别了祖国、告别了故乡,从中国的南京来到了欧洲大陆的荷兰,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他叫杨斌,生于1963年,按照古老的中国民俗,他属兔,以草为食。在此之前,他也许不知道,其实荷兰是一个以花草闻名开世的国度,而他自己,也将与花草为伴,开始其毕生的努力。
杨斌五岁就成了孤儿,一直跟随祖母长大。家里很穷,年迈的奶奶没有工作。靠在街边摆茶水摊来维持家计,杯水车薪,因此,常常要靠亲属来接济生活。没有玩具,没有漂亮的新衣服,没有被父母领去玩耍的欢乐。杨斌说,他小的时候,最怕听到的一句话说是:他是一个没有父母的孩子,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杨斌都会很难过。他曾经说过:18岁之前,他什么苦都吃过。童年和少年留给杨斌的记忆充满了苦难与艰辛。因此,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成了他与生俱来的理想。而苦难与艰辛更构筑了他坚韧的性格。让他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都踏实而清晰。
在莱顿的城市,就是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富裕的农民和兴旺的绿色农业、鲜花农业;看到了风所未见的耕作方式,看到了令他赞叹的规模化、产业化的高度现代化的现代农业。苤顿是个农业城市,周边的农民大都富有,家庭的人均收已经到了25万美元。最典型的是每家每户都是开着宝马、奔驰等名车,生活十分富足。几年的留学生活,杨斌和周围的许多农民有了很深的交往,他诧异地感到,荷兰的农民和中国的农民是两个概念:在中国说这个人是农民,一个是土,一个是穷的意思;可在茶兰,农民第一是有产阶级,第二是非常有钱的人。这感觉给了杨斌强烈的冲击。他想要是中国的农民也能这样那该多好啊!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偶然的一个闪念,成就了他不远的将来。
荷兰是发达的农业国家,蔬菜、花卉、奶制品及肉类加工等产业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产品的总出口额达70亿美元,在世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占有较大的份额。荷兰供应着欧洲两亿人口的蔬菜,被称为〃欧洲的菜篮〃。杨斌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农业,还是学生的他暗下决心,渴望着有一天能把荷兰的农业技术引进祖国,为祖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一点努力,一占微薄的贡献。
和许多留学生一样,杨斌开始了半工半读的勤工俭学生活。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解体,市场逐渐开放,杨斌敏锐地动察了其中所蕴含的商机,开始往来于中国和欧洲腹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荷兰、波兰、捷克、俄罗斯……棉制品、纺织品、成衣……
杨斌是聪明的,他好象天生具有商人的秉性与才干,短短的两三年时间,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仅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总资产也直线上升为数千万美元,二十多岁的杨斌成了荷兰欧亚集团董事长。很快,他从简单的易货贸易中收手,开始了实业投资的第二次创业,而特色农业成了他选择的第一个突破口。几年以后,杨斌的实力一天天壮大起来,成为子公司与###络遍布全球的农业与花卉业巨子,据有关方面的市场调查数据,中国花卉市场70%的鲜花都是杨斌引进的。
1994年,杨斌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放弃了荷兰安逸的生活,毅然回到了祖国,面向中国内地进行投资。他先后在沈阳、大连、成都、长春等地建设了大型析温室与冷库公司,并在北京创办了全国最大的花卉超市……莱顿超市。在多年的投资与开展业务过程中,他几乎走遍了全国所有的省份,看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中国农业经济的不足,许多地区也引进了技术设备,建立了农业园区,可普遍是小规模园区、分散式的经营,远远达不到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杨斌知道,在茶兰,出口额在20亿元的农业现代化集团多达四百多家,正是这些农业集团的大规模产业化经营构成了荷兰农业长盛不衰的基础。把这些大集团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带到中国来,最好的办法是学习或借鉴他们的经营模式,在中国也建立一个大规模、完整的农业示范基地,给中国农业提供一个现代化的样本,成为萦绕在杨斌脑海里的一个宏伟的构想。
也许就是在这时,一个伟大的蓝图开始浮出了海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公元2000年9月20日,沈阳市大二环路上一向偏僻的小韩屯,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天空中彩球飘舞,地面上花园锦簇,荷兰村,一个美丽与诗意的所在,终于撩开了自己神秘的面纱,向世人绽放了瑰丽的笑容——一个大型的国际性盛会。首届中国(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从1998年开始,杨斌在小韩顿屯6000多亩的土地上,以精妙的构思,巧夺天工的建造,完成了一个堪称奇迹的创造。荷兰村,一个农业和旅游业完美结合的典范,一个集高科技农业产业、旅游产业以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于一体的大型园区,展现在人们面前。它的规划与建筑所体现出的雍容气度,让每一走近她的人情不自禁的惊喜和赞叹,这里所有的建筑、园林都展现出优美常有的荷兰风情。蓝天、碧草、白云、清风;洁白的吊桥、巨大的风车……伴着绿草与大片大片盛开的鲜艳的郁金香。园区内精巧地排列着优美的哥特式建筑,典雅的乡村别墅;大大小小的风车随处可见,还有纵横蜿蜒的园内河渠、欧洲中世纪的雕塑、古老的路灯、门徽、甚至落地长窗厚重的白色窗纱也充满韵味地招展着——一个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
随着荷兰村的声名远播,这里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朝鲜国家领导人金正日通过大使馆找到了杨斌,在参观了荷兰村的温室以后,非常感兴趣,并邀请杨斌去朝鲜访问,希望他能将这种生产模式和现代化的农业介绍到朝鲜去。为此金正日特批了150多公顷的地用于和杨斌的合作,杨斌也因此受到了总统级的礼遇。
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和欧共体的领导人奇桑特以及日本的前首相海布俊树都曾到过这里。他们共同赞赏荷兰村移植了一种整体的现代化农业经营理念,把古老的中国农业发展和欧洲的先进文化与技术做了有效的嫁接。因此,荷兰村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企业行为本身。霍克说:“来的人可能不知道有个沈阳,但一定会知道荷兰村”。
一个十三年的梦,圆了……
荷兰村的建设已经在国际、国内产生广泛的影响。在当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荷兰村将建设成立中国北方一颗璀灿的明珠,成为东北亚地区最大的庄旅游、观光的胜地。在这里,人们可能进行各种休闲、商务活动、可以享受世界各地的风味小吃、购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消费品并深入体会完完全整整的荷兰风情。作为中国乃至全亚洲最大的高科技农业园区,这里将汇萃世界各地的农业企业,集科研、开发、生产和技术推广于一本,通过典型示范作用,加速全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巨大的贡献。
1999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视察了荷兰村,他对杨斌和荷兰村的建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这就是中国的第二次农业革命。第一次是安徽的凤阳,土地年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次革命就是现代农业的革命”。
2001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亲临荷兰村视察,也对荷兰村的总体规划项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要求要抓好这个项目为农业现代代建设带来质的飞跃。
在荷兰村园区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建筑,它就是荷兰国际博览中心,这座被大家俗称为“火车站”的四层哥特式建筑,它的外貌与比例都是严格按照荷兰阿姆斯特丹火车站建成的,许多人都在为这座建筑雄伟的外观与金碧辉煌的内部装饰所倾倒,可人们却不知道,建这座国际博览中心,还含有杨斌的另一层用意。愿来,荷兰阿姆斯特丹火车站建于十九世纪后叶,而建楼用的款项,却是来自于清政府的“庚子赔款”,这是中华民族用鲜血洗刷不尽的耻辱,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无法平复的伤痕,杨斌说:他并不是单纯为了模仿而建造的,在它们的更深处,其实有一个更严肃的含义,那就是“勿忘为耻”!
如今“阿姆斯特丹火车站”就矗立在美丽的荷兰村园区,它将和我们一起,见证一段创造未来的历史。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400多年前,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原产于中国的郁金香,被大漠里颠簸的驼队带到了阿拉伯,又辗转传到了荷兰,并在荷兰生根开花,大放异彩。如今,一个叫杨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