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杨斌调查:中国黑马富豪浮沉录-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荷兰村是什么?
 关注杨斌不是由其人开始的。荷兰村是什么?欧亚农业是什么?或许是出于新闻本能,对于一家即将在中国的民营经济中兴风作浪的企业,我们的关注就这样开始了——
《21世纪经济报道》关注杨斌不是由其人开始,而是由杨斌及其公司所开发建设的那座卫星城式的“荷兰村”开始。
2001年5月,《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王玉虎,因为有亲戚在沈阳,故而得以知道,在位于沈阳市西北郊于洪区一个叫小韩屯的地方,有外商开发了一座完全荷兰风格、占地面积巨大的卫星城,据说其名义上是“生态农业高科技项目”,实际上却在其中开发了大量的别墅、商品楼等房地产项目,有违规占用农业用地之嫌。
作为一张2001年1月1日才正式创刊的全新的财经报纸,对于那些对规范的市场经济可能造成伤害的不规范的力量和现象,《21世纪经济报道》保持着本能式的新闻敏感。于是,当月,本报派出专门从事房地产领域报道的记者袁一泓赴沈阳采访。
5月21日,《21世纪经济报道》第7版刊登了袁一泓的报道:《沈阳荷兰村探秘》。(详见附文1)从报道的内容看,袁采访到了“荷兰村”的开发商——沈阳欧亚实业有限公司的副总裁边守捷。
作为一篇客观的报道,袁的文章道仅仅对荷兰村进行了现场的感性描述和数字上的披露,对于荷兰村是否违规用地这一事件,这篇报道并没有作出主观判断。
但是毕竟,或许是在无意之中,对于一家即将在中国的民营经济中兴风作浪的企业,我们的关注就这样开始了。 
                  
 附文1:沈阳荷兰村探秘
 (《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5月21日第7版)
本报记者 袁一泓 沈阳报道
外资项目享受政府项目殊遇圈地6000亩的高科技农业区里大建别墅“别墅不是别墅”?
进入“荷兰村”大门时,一眼就能看到左边(村西南口)有一片密密的别墅群,几乎是一栋紧挨一栋,前后空距很小。门口的保安告诉记者,这片别墅根本卖不动。
这是5月9日。欧亚公司的副总裁边守捷说,“这些别墅不是我们的”。
由该公司开发的荷兰村位于沈阳北边环城高速路边。占地6000亩,是一个高科技农业区。一期占地3300亩,分为农副产品深加工区(花卉、蔬菜和其他农产品)、旅游观赏区、住宅区等几个部分。
沈阳欧亚公司计划建设约200栋别墅,面积约10万平方米。现已建成68栋,每栋面积300—500平方米,售价为每平方米6000—8000元。
据了解,沈阳市区商品房比较高的售价为每平方米4000余元,即是说,荷兰村别墅的最高售价相当于其价格的近两倍。边守捷说,我们卖的是“环境”。荷兰村的农业区、观赏旅游区,别墅业主均可自由观赏。而且别墅就建在花卉(蔬菜)大棚旁边,住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
记者问边守捷:荷兰村别墅卖出去多少栋?他只是说,很少一部分。而沈阳市一位业内人士说,实际上荷兰村别墅只卖出去一栋。
荷兰村的别墅为什么卖得不好?边守捷解释说,我们只在去年10月才开始对外销售,只卖了很短的时间,沈阳的冬季不是售房的季节,而且我们也没做广告。我们现在已经不对外销售了,准备自用。
别墅是房地产开发中利润较大的类别,既已建成,欧亚公司为何不再销售,也不对外出租?边守捷说,因为欧亚公司的接待任务很重,来荷兰村参观的客人很多。我们正在对别墅进行装修,实行酒店式经营管理。
边守捷一再对记者强调说,欧亚公司建设的荷兰村不是一个房地产项目,而是一个高科技农业项目。随后他又补充说,是一个以高科技农业为主的项目。记者问,当初政府批准的是什么项目?边守捷说,就是发展高科技农业。
据了解,政府批准的高科技农业园区内,不允许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而记者在荷兰村里看到的实景,除了已经建成并由欧亚公司作为办公楼使用的会展中心、海牙大饭店、广场和广场边的群雕以及一个约4公顷的蔬菜大棚外,最为触目的其实就是那些别墅群。
为什么要在荷兰村建设别墅?边守捷说,我们建造别墅是经过政府批准的。其实我们这也不叫别墅,农民(市民)经营蔬菜大棚总要有住的地方吧,现在他们生活改善了,住得好一点不行吗?外地游客来荷兰村游玩,也要有个像酒店一样临时落脚的地方。但为什么又要对外销售呢?边守捷再次强调说,我们现在已经不销售了。同时,边守捷保证,这些别墅是合法的、证件齐全的。
边守捷告诉记者,荷兰村今年已经获准开发一个房地产项目,叫荷风花园,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一期28万平方米,售价为每平方米3500—4000元,今年4月开工,10月底就可建成。
一个城乡结合部的项目,这个价格沈阳人能接受吗?边守捷说,我们有一点很好的卖点,就是业主的子女可以保送到欧亚集团在德国创办的学校上中学。但沈阳市房地局的一位有关人士说,荷风花园还没有获得销售许可证。“政策项目”向何处去1998年4月沈阳欧亚公司才成立,而当年9月即开始建设规模庞大的荷兰村。在约20个月的实际工期中,已完成荷兰村总投资18亿元中的12亿多元。这些投资的85%全部来自荷兰欧亚集团全资子公司沈阳欧亚公司的自有资金。
边守捷说,荷兰村项目“政府一直很支持”。记者问,什么样的政策支持?但边守捷总是避而不谈。边守捷只是说,荷兰村在与政府有关部门打交道时,确实很受优待,其他企业办某件事可能需要7天,我们可能只需5天或者3天。记者还了解到,荷兰村项目原是欧亚集团与沈阳倩马集团的合资项目(后者出地),不知何故,倩马集团将其股权全部转让给了欧亚集团,荷兰村成了一个纯外资项目。
边守捷不同意将荷兰村项目称为“领导项目”。他说,“我们这个项目不仅仅是政府的领导很支持,而且辽宁省、沈阳市和沈阳市于洪区政府都很支持。最近薄熙来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把荷兰村项目当成辽宁省‘十五’规划的一个重要项目。” 
                  
 2。撩开“欧亚农业”的面纱
 欧亚农业是谁?一家名为“欧亚农业”()的内地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之际,“杨斌”两个字依然尚未与这家以高科技花卉产业为主业的民营公司联系在一起——
2001年6月底,香港的媒体上出现了这样的新闻:“欧亚农业发四亿新股主板上市”。
从笔者手头保留的资料来看,当时香港媒体对欧亚农业()上市的报道并不复杂:将发行4亿新股,募集资金约5亿港元,7月19日在香港主板挂牌交易,保荐人为工商东亚,等等。
对于欧亚农业公司本身,当时媒体的报道大致是:公司总部在中国沈阳,在大连、长春、山东、河北等地设有分公司;公司主营业务为温室培植蝴蝶兰及大花卉兰花苗,其中兰花苗约占总营业额的94%;公司产品64%出口至台湾、香港、泰国及新加坡,其余36%内地销售;1999年全年,欧亚总营业额34550万元人民币,纯利7440万元人民币,等等。
这样的报道内容自然是出自欧亚农业的上市招股书。相信当时在香港的财经媒体上,可以很清晰地看见更详尽的内容。
但是,或许是由于欧亚农业募集资金的来源不依仗内地,或许是因为内地与香港信息的隔离,也或许是以后所验证的那样,上市的操办者并不希望内地知道得太详细,直至今日,这份在香港披露的上市公告始终没有得以在内地详尽的披露。
或许正是这样的疑问,为后来这跨越3个年头关于欧亚农业的采访埋下了伏笔。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推测是有道理的——记者2001年10月第一次赴沈阳采访时,曾向欧亚农业的副总裁、财务总监阎闯提出,希望获得一份详尽的招股书,当时阎闯只是以抱歉作答:招股书文件很大,大约有几百页,只有香港公司才有,在沈阳他的总部都没有保存一份。
时间还是退回到2001年6月底7月初。当时,笔者所服务的《21世纪经济报道》创办刚刚半年,其北京新闻中心的办公地点是海淀区国家图书馆略显昏暗的行政楼;而笔者本人,则刚刚从广州总部派驻北京不足1个月。
从保留的资料上来看,时间是7月1日,笔者收到了广州总部发来传真。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当时的综合新闻部主任王长春打来电话,要点大致包含几条:
——内地从未有高科技特别是做花卉产业的上市公司,欧亚农业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从香港媒体的报道看,欧亚的利润率高达40%以上,花卉产业真的有这样的利润空间吗?
——欧亚的材料显示,其采用的是技术是荷兰引进的温室技术和细胞分裂技术,产品主要是兰花苗,而国内花卉产区譬如云南与广东的花卉产业并没有如此乐观的市场前景,欧亚公司是如何做到的?
请记住王长春这个名字。这位执着的新闻人,正在以他的职业敏感撩起一起重大事件的面纱。
而直至此时,在媒体披露的名字中,依然没有见到“杨斌”两个字。在香港媒体针对上市事宜的采访中,在前台露面的,多数是欧亚农业(控股)有限公司阎闯副主席。 
                  
 3。发现杨斌的线索
 杨斌是谁?在两年前已经更名为“英豪科教”的内地一家上市公司一则不显眼的公告中,记者终于找到了与四川、沈阳、香港三家“欧亚公司”都吻合的这个名字——
欧亚公司是谁?
同所有初入行的财经记者一样,笔者当时所能依靠的最可靠也最笨拙的工具同样只有两件:“GOOGLE搜索引擎”和“114查号台”。
接到选题后,记者先是拨“024…114”沈阳的查号台,获得的答复是:沈阳的通讯录中,“欧亚农业”没有登记。同样,电话打到大连和长春,同样没有“欧亚农业”的登记。
接下来是用网络搜索。“欧亚”两个字自然可以搜到很多同类项,但是在当时的网页中,符合“欧亚农业”的却寥寥无几。终于搜索到了一个,是一家已经更名为“英豪科教”()的上市公司,资料显示,这家上市公司的名字曾经是“四川欧亚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此时此刻,经验和资源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袁一泓这时候提醒记者,他5月份采访过的沈阳市荷兰村,其开发商就叫“沈阳欧亚实业有限公司”;而曾经在新华社从事了10多年财经新闻报道、当时是《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新闻中心主任的夏日,也凭借他对内地1000多支股票的熟悉提醒记者,“欧亚农业”()1999年前后的确是股市上引人注目的名字。
也就是在这时,大概是2001年7月10日左右,香港媒体“欧亚农业”()的一则启事中,终于出现了“承董事会命欧亚农业(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执行董事杨斌”的字样。
兴奋点终于出现了。
继续对“四川欧亚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而上市公司的年报和各种公告,往往可以揭示一些看似平静的秘密。
在“四川英豪科技教育投资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度报告”中,这样的字句仅仅占据了不到两行的篇幅:“1999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于1999年12月31日在公司五楼会议室召开,同意杨斌辞去董事职务……”
而在“英豪科教”()的“公司大事记”中,有这样的字句出现:“1999年10月8日公布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将公司名称由‘四川欧亚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修改为‘四川英豪科技教育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似乎有点拨云见日的感觉——杨斌、四川欧亚农业、沈阳欧亚农业、香港欧亚农业——这几个字眼终于出现在了同一条线索中。
但是,纸面背后的故事似乎不仅仅止于此。继续研读有关的各种文字资料,其中显现的脉络更大有文章。
600672的老东家原来是“四川省广华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册地为四川广汉市,原是当地一家生产化纤产品的国有企业,1993年以“广华化纤”的名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
1995年后,“广华化纤”经营陷入困境。1998年9月21日,民营企业“从化博大实业有限公司”介入其重组,从四川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股东手中买下其国有股和法人股,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而“从化博大”的控股企业,就是后来与杨斌连手的广东民营企业家陈忠联旗下的“广东英豪学校”。
随后,1998年10月,“广华化纤”宣布更名为“四川欧亚农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4日,600672股票名称正式变为“欧亚农业”。
也就是在1998年的6月和10月,在已经提前介入重组的“广东英豪学校”的主持下,600672通过决议,兴建广汉欧亚花卉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人民币),收购河北固安欧亚天惠花卉有限公司及大连欧亚花卉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
其中的奥妙不难看出:所有带有“欧亚”字号的公司都应当是属于杨斌的私人企业,而正是通过上述交易,杨斌实际成为600672的第一大股东(占股25%),并由此“借壳”在A股上市。
有这样一个细节值得提示:更名为“欧亚农业”()前后,“欧亚农业”投资广汉欧亚花卉有限公司的合资方,恰恰就是杨斌的私有企业荷兰欧亚国际贸易公司。
不过,杨斌与陈忠联的联手似乎没有维持多长时间。1999年3月,“欧亚农业”()宣布,不再收购大连欧亚花卉有限公司的资产;同年9月,“四川欧亚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四川英豪科技教育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欧亚农业”()又更名为持续至今的“英豪科教”();紧接着,3个月后,1999年12月31日,杨斌辞去董事职务。
其实,就是这样看似冷冰冰的年报、公告背后,隐藏着动人心弦的资本故事。而作为关心财富与资本的财经记者,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将平静的数字还原为跳跃的故事。
如果有人对这一段历史同样感兴趣,记者可以向他推荐最能够清晰描绘600672股东变更线路的一篇分析报告,题目是《资本的故事——从广华化纤到欧亚农业、英豪科教》。报告来自“中国企业在线并购网”。或许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如今,这篇文章在网络上已经无法通过搜索获得。(详见附文2)
当时,笔者颇为自己发现了杨斌的线索而得意。在一家香港即将挂牌、总容资不过6亿港币的内地民营企业背后,记者发现了它两年前与内地A股市场之间曾经有过的那场短暂而热烈的恋爱故事。
这是笔者以及《21世纪经济报道》的独家发现,或者它带有一点揭疮疤和偷窥式的不健康的快乐,但是它是真实的。
此后报道的被引用率证明了这一发现的价值——在《21世纪经济报道》率先报道杨斌的财富之路后,“广华化纤——欧亚农业——英豪科教”的这段故事,至今还在被几乎原封不动地引用乃至被抄袭。 
                  
 附文2:资本的故事——从广华化纤到欧亚农业…
 (摘自中国企业在线并购网)
从广华化纤到欧亚农业的转变
四川省是全国最早进行股份制试点的省份,也是沪深两个交易所最早开始异地上市的地区。其中有300多家企业的股票,是在九十年代初以较低的溢价发行的。由于这些企业溢价低,募资少,加之多为传统工业,近年来出现了不适应市场的状况,进行资产重组已迫在眉睫,自97年以来,四川省已16家企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资产重组。
在这一重组浪潮中,广华化纤的动作最引人注目,有广华化纤转换到欧亚农业,资产重组彻底改变了四川广华的面貌。从资产内容到资产质量,再到产品和盈利能力,资产重组均引起了广华化纤质的变化。
来自广汉市的广华化纤
四川省广华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地处四川名城广汉市,前身为四川广汉涤纶总厂,于87年3月建成投产,89年完成股份制改制后,93年作为历史遗留问题的公司在上交所上市,其发行股标5000万股,发行价格1元,股票代码600672。
广华化纤的发起人原广汉涤纶厂是全靠负债建立的企业,90年代抓信机遇,主要经营各种规格的涤纶长丝生产、化纤产品和销售。通过93年发行股票将公司的负债降了下来,使企业获得了生机,是原纺织部在西南地区定点生产涤纶长丝的现代化纤企业,曾经连续九年跨入中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纺织部100家利税大户和四川省100家利税大户行列。
但是自95年后,由于化纤市的持续下降和公司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广华化纤的经营陷入极大的困境,盈利能力大幅下滑,并形成了大量的劣质资产。96、97年每股盈利均为元,销售收入仅为亿元和亿元。每1元净资产销售额仅为元和元。其产出和利润都十分低下,形势十分严峻。广华化纤面临急迫的生存危机,迫切需要通过资产重组轻装上阵,重振昔日雄风。
立足长远,从化博大相中广华化纤
从化市博大实业有限公司于98年9月21日,分别与广华化纤股东四川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省强新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西华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四川广华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转让合同》,分虽受让国家股万股,法人股1000万股和900万股,其中受让省国投的股权转为了法人股,受让价格为每股元人民币,受让金额共万元,受让后,从化博大共持有广华化纤法人股万股,占广华公司总股本的,成为广华的第一大股东:与此同时,江西化财事业投资公司将其持有的广华化纤法人股1100万股协议转让给深圳市英迈尔实业有限公司,后者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持有公司的股份。
本次受让股权,从化市博大与深圳英迈尔承诺受让股份三年内不向外转让。成立于96于的从化市博大实业有限公司是由广东英豪学校和广州英豪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合资组建的,其中英豪学校持股90%,英豪实业持股10%。公司注册资金为亿元人民币,主要经营花卉的生产与销售,电脑网络工程等。
实际上在入主公司之前,从化市博大就已经介入了广华化纤的资产调整。
在98年3月10日广华化纤二届九次董事会上,公司就与广华充分协商后,广华提出了投资400万元与广东英豪学校合资组建从化英豪威斯必得电源有限公司议案,拥有90%的股权。从化博大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