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蒙曼说唐:武则天-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褚遂良的理由都很充分。面对顾命大臣有理有据的反对,高宗一时也没有对策,只好不悦而罢。这次内殿讨论,可以算作唐高宗与武则天跟外廷宰相之间斗法的第一回合,外廷赢了。
  但是武则天可不是个知难而退的人。她想当皇后不是一朝一夕了,之前她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以她的性格,她怎么可能善罢甘休呢?她得鼓励唐高宗再接再厉,虽然屡战屡败,但也得屡败屡战。
  第二天,在武则天的推动下,唐高宗又把这几个人召集到一起,还商量这件事。这次,李勣干脆请病假没上朝,继续隐身。还是这三个宰相,又跑到内殿里来了。皇帝重弹老调,褚遂良又说:
  陛下必别立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要在武氏!且昭仪经事先帝,众所共知。陛下岂可蔽天下耳目!使万代之后,何以称传此事!
  意思是说,皇帝您要是真不喜欢王皇后,我们尊重您的感情,请您在天下名门闺秀之中另外选个皇后,何必要非选武氏啊?您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他首先退了一步,然后,扔出一个重磅炸弹,为什么不能选武氏啊,因为武氏给先帝当过才人,那是先帝的小老婆,您以为天下的人都是聋子、瞎子啊!如果您现在立她当皇后,天下人怎么说您啊?那叫父子聚麀啊!千秋万代之后,您的脸往哪儿搁啊!到此为止,反对立武则天当皇后的理由,从三个变成四个了:第一,皇后出身名家;第二,武氏为先朝所娶;第三,皇后没有过错;第四,武氏历史不清白。
  抖出这些还不要紧,褚遂良接着发起飙来了,只见他朝笏往殿阶上一摔,把帽子也摘了,拼命磕头,把前额都磕出血来了,说,陛下您既然不听我的话,您就让我回家去吧,我愿意回家种田。唐高宗当时气得几乎吐血,赶紧说,左右来人!把这个褚遂良给我拉下去!皇帝还没怎么着呢,你一个大臣先以死相胁,把皇帝置于何地啊?这简直就是要挟。正当他们在朝堂上拉拉扯扯、乱成一团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朝堂的帘子后面忽然传来一个清脆的女高音:“何不扑杀此獠!”(《资治通鉴》卷一九九)意思是怎么还不把这老蛮子给我打死!谁在说话呀?武昭仪。这句话石破天惊,把周围的人都给吓傻了。为什么呀?这是皇帝和大臣议事,一个后宫的昭仪是不该来偷听的;退一步说,就算是因为事情关系着她的前途,她忍不住要来听,那也不应该发表意见啊;再退一步,即使情急之下发表了意见,这个意见也不应该如此强硬、如此蛮横啊。你一个昭仪,哭哭啼啼诉委屈大家还可以理解,怎么能张口就说要打死前朝的顾命大臣呢!这太厉害了。这一声怒喝让我们不禁又想起当年武才人的狮子骢事件来了,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武则天强悍的性格,又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她倒是挺痛快,可是皇帝和大臣们都不自在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长孙无忌比较老到,赶紧说:“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把褚遂良保下来了。当然,君臣双方又是不欢而散。
  可是这么一闹,昭仪和前朝顾命大臣在殿廷上差点打起来,这消息像插上了翅膀,马上传得沸沸扬扬的,纸包不住火,原来皇帝想在小范围内解决问题也不可能了。第二天,高宗原本没有通知的宰相韩瑗也上表,声称如果立武昭仪做皇后,可能倾覆大唐帝国。很快,另一位宰相来济也上书反对。宰相集团看起来是气势汹汹,唐高宗和武则天觉得非常郁闷。事已至此,七位宰相的名字一个个从高宗脑海里滑过。褚遂良、来济、韩瑗都旗帜鲜明地表态反对废王立武,长孙无忌和于志宁虽然没有说话,但是很显然,两次都站在皇帝的对立面上。此外还有侍中崔敦礼,当时已经行将就木,可以忽略不计。忽然,如电光石火一般,唐高宗心里滑过了李勣的名字。李勣还没有表态呢。他可是唐高宗一开始召见的四位宰相之一,但他始终称病没有露面。
  那么,李勣又是什么态度呢?李勣的表态,又会引发怎样的后果呢?
  请看下集:正位中宫。
   。。

一 此陛下家事(1)
废立皇后,群臣都议论纷纷,只有李勣推三阻四,不是生病,就是告假,迟迟没有发表意见。究竟他怎么想,会倾向于哪一边?唐高宗心里没谱,于是这天,他把李勣召来了,试探他说:“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意思是我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禇遂良坚决反对。禇遂良是顾命大臣,这事儿是不是就得拉倒了?唐高宗充满希望地看着李勣。李勣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没有正面回答,只微微一笑,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陛下您娶谁当老婆那是您自己的事,您问别人干吗啊?这句话听起来好像轻飘飘的,实际是举重若轻,振聋发聩啊。这话一出,高宗和武则天在废立皇后问题上的不利局面就一下子扭转过来了,可以说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为什么呢?我们要弄清楚李勣这句话的分量和意义,就得先分析一下李勣当时的地位。
  李勣是什么人物呢?李勣就是民间传说中大名鼎鼎的徐茂公,瓦岗寨的英雄,唐初的名将。民间传说早有“呼风唤雨诸葛亮,神机妙算徐茂公”的说法。他原名徐世■,字懋功,投降唐朝后因为功劳显赫,唐朝就赐他姓李,就是跟着改成李唐皇室的姓氏,他就改叫李世■了。李世■、李世民,只差一个字,跟哥俩儿似的,这名字里有个“世”字跟皇帝重了,那是忌讳的事情。还好唐朝避讳不太严格,皇帝活着的时候还可以这么叫,可是唐太宗李世民一死,李勣也觉得还是不大合适,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勣”,去掉了“世”字。
  李勣在隋末大乱的时候跟着翟让造反,鼓动翟让发展势力,翟让也很听从他的意见,势力扩张得很快。后来,翟让被李密火并,李勣又跟着李密。李密其实不太信任他,觉得他是翟让的人,于是就让他去镇守黎阳粮仓去了,位置就在现在河南省的浚县。虽然李勣的大帐安置在那儿,可是实际上他控制的范围远不止于此,当时河北、河南、山东乃至江苏的北部都在他的掌控中。后来,李密被王世充打败,投降了唐朝。
  李勣当时面临着好多选择。第一种选择,他可以占山为王,就在当地割据一方,因为当时天下大乱,到处都是称王称霸的人,他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地盘拥兵自重。第二种选择,如果他觉得自己实力较弱,称王称霸暂时还不够资格,他也可以用手中的地盘和军队、百姓去投降一个强主,比如说降唐,那他是立大功,会受到非常大的礼遇。
  可是李勣偏偏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说,这片土地虽然是我在镇守,可那是人家李密开拓出来的,现在李密降唐了,我应该还把土地交还给他,由他处置,我不能背主贪功,那不是大丈夫所为。所以,李勣就拿着所统辖的这片地区的户口本儿到长安去了,把它统统交给了前主人李密,再由李密献给了唐朝。李勣这么做,给自己赢得了一辈子的声誉。当时唐高祖李渊对他这种行为大加赞赏,说你过去能不辜负李密,以后你也不会辜负我,我还是让你镇守那个地方,又派李勣回去了。不久之后,李密因造反而死,李勣虽然心底里不认同,但仍念故主之情,为他好好安葬。这再一次为他赢得了忠义的美名。
  我们知道,隋末那时候各处都在打仗,今天我兼并你,明天你兼并我,李勣在一次战役中败给了窦建德。窦建德是隋末农民起义的一个枭雄,有胸襟,很爱才,把李勣俘虏后,特别厚待他,有点像当年曹操对关羽那样,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赏赐无数,还把他的老爹也给接来了,一块儿奉养着。可是李勣说,我是大唐的人,我既然已经投降唐朝了,就不能再背叛。所以,他千里走单骑,历经千辛万苦回归唐朝,又一次声名鹊起。

一 此陛下家事(2)
李勣不光忠诚,他还非常讲义气。他有一个好哥们儿叫单雄信,这也是《隋唐演义》里出现过的人物。李勣和他曾经情投手足,可是后来两人各保其主,单雄信跟了王世充,被李渊俘获,李勣就去为他求情,说陛下别杀他,他还可以为大唐服务。可是李渊说这不可能,我非杀了他不可。皇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李勣怎么办呢?他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喂到单雄信嘴里,说,兄弟,你就吃了吧,权当我追随你到地下了。那他为什么不自杀呢?过去结义时常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李勣说了,我上有老下有小,你们单家也是一门老小,这些人都得靠我照顾,我任重而道远,所以不能死,让我这块肉陪着你入土。真是说话掷地有声,做事义薄云天啊。
  除了道德高尚,李勣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唐朝打江山的过程中,他参加过削平王世充、窦建德、徐圆朗、辅公祏等许多重大战役;后来在国际战场上,他打突厥,打薛延陀,打高丽,都是主将,每次都身先士卒,立下奇勋。所以唐太宗说李勣就是我的长城,有了他我就不用修长城了。
  除了道德高尚、战功卓著,李勣还有一个优势无人能及。因为他出道早,十六岁就造反了,所以比同时代的将领都要年轻,经过唐高祖时代,又度过漫长的唐太宗时代,到唐高宗永徽年间,当年那些开国元勋,老的老,死的死,只有李勣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成为军方的代表人物。这时候,他说出“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就等于说,我们军方已经表态了,不想掺和到宫廷斗争之中,谁胜谁败与我们无关,我们不插手。这等于给皇帝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假使军方和长孙无忌等政治要员态度一致,那么皇帝执意要违背他们的意思废王立武,他们就可以搞一次政变,把皇帝换掉。这在当时是可能做到的。而如果军方不介入的话,长孙无忌等人都是文官,有一句话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们没有武力的支持很难成事。所以李勣这么一说,皇帝的心就放下了一大半。而且因为李勣的表态,又一派形成了。什么派别呢?中间派。我只做我的官,宫廷内部斗争与我无关。这就是我们说的沉默的大多数:这事我插不上话,我也不想插话。
  李勣的态度一明朗,拥武派大受鼓舞,许敬宗马上把这句话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公开在朝堂上宣传说:“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一个老农民要是多收了十斗麦子,都想换个老婆,皇帝富有四海,想换个皇后有什么了不起的,关咱们什么事啊?咱们在这儿瞎嚷嚷什么啊?这话说得并不好听,但是话粗理不粗啊,唐高宗和武则天就鼓励许敬宗,让他到更多的场合去说,让所有的大臣都听到。那许敬宗当然奉旨而行,他这么一宣传,大多数朝臣都选择了沉默,中间派的力量又壮大了。这也符合古往今来政治运动的规律,积极拥护的和积极反对的都是少数,明哲保身,是大多数没有政治野心的人的选择。
  

二 三种力量的角逐(1)
到此为止,针对皇后废立事件,朝廷中已经形成三个明显的派别:第一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反武派,第二是以李勣为首的中间派,第三是以许敬宗为首的挺武派。
  为什么会形成这三派力量呢?他们各自代表着什么利益呢?先看反武派。他们有几个共同特征。第一,他们总体上出身贵族,长孙无忌出身关陇贵族,和李唐皇室有着共同的渊源。他的姓就是鲜卑虏姓之一,长孙家族从北周经隋到唐都赫赫有名。我们熟知的成语“一箭双雕”,就和长孙氏有关。“一箭双雕”说的是谁呢?就是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他是隋朝的一位有名的外交家,善于射箭,据说一箭飞出,能同时射杀两只大雕。当时生态环境多好,雕群比较密集,现在箭法再好俩麻雀都射不着。褚遂良是南方人,但是在唐太宗朝已经和长孙无忌站在同一战线上了。唐太宗临终前安排了两个顾命大臣,一个是长孙无忌,一个就是褚遂良,他交代给二人的任务不一样。太宗说长孙无忌功劳大,又勇于承担责任,因此容易遭人诽谤,所以嘱托褚遂良保护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关系深厚,是一条绳上拴着的蚂蚱。于志宁也是正宗的关陇贵族出身,他的祖先于谨和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都位列西魏时期的八大柱国。韩瑗和长孙无忌是儿女亲家,韩瑗的女儿嫁给了长孙无忌的侄子。来济是南方人,但是政治上和前几个人立场很接近。所以说,反武派的是以关陇贵族为主体的一些人组成的。第二,他们大多数从太宗朝就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都是*重臣,其中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还是太宗托孤的顾命大臣。第三,他们当时都是宰相,掌握着巨大的政治权力,是既得利益者。
  这些人为什么反对废王立武呢?有几个原因:一是因为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皇后应该出身于世家大族,他们本身都是世家大族出身,所以这种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二是对太宗政治路线的忠诚。唐太宗选择了这个媳妇,而且临终之前托付给他们,他们希望遵循先帝的嘱托。这和永徽年间总的政治路线是一致的,一切按既定方针办。三是出于私心。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对于他们而言,保持自己利益最好的方法就是维持现有的政治局面,不作改变,改变现状对他们可能形成威胁。
  不过,虽然都反对废王立武,但他们态度并不全然相同。可以看出来,褚遂良、韩瑗、来济比较激烈,于志宁和长孙无忌就比较持重,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褚遂良,还是来济和韩瑗,相对来讲资历要浅,资历越浅的既得利益者越容易在政治变动中受到冲击,长孙无忌和于志宁都是叶大根深,人家不怕,相对来讲呢,心里就比较坦然,所以虽然他们也反对,但表现得就不那么露骨。
  再看挺武派,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第一,怀才不遇。他们都比较有才华,但是在现行体制下无从施展。拿许敬宗来说,他是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和房玄龄等人的起跑线是一样的,但是出于种种原因,他的仕途一直不那么顺利。李义府呢,本来和来济号称“来李”,同样以文才名满天下,可是来济就能官场得意,步步高升,他李义府就很蹉跎。所以他想要改变现状。第二,他们出身都比较低。无论许敬宗、李义府还是袁公瑜,都不是出身于当时的世家大族,都出身寒微。有人会说,李义府姓李,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姓氏吗?和皇室同姓啊。但是此李和彼李可不一样。李义府是瀛州饶阳人,陇西李氏、赵郡李氏都是名门,但谁听说过瀛州李氏?出身低有什么问题呢?一方面,他们在朝中得不到援引,很难爬到比较高的位置上去,心里难免怅恨;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受到世家大族的礼教熏陶,因此追逐利益时会不择手段,不会过多地考虑道德信条。换句话说,在当时的那些所谓士大夫的眼里,他们是一些小人。第三个特点是,他们在官僚队伍中的级别比较低。其中最高的就是许敬宗,当时官至三品,但也不是宰相。他们之中,没有一个在中枢部门,大多数是中级甚至中下级官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二 三种力量的角逐(2)
他们为什么要支持武则天呢?他们和武则天非亲非故呀。但是他们在当时的体制之下得不到发展,所以希望政治变动,好借此出头,并不见得他们有多喜欢武则天。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他们看到,皇帝对支持武则天的人大加奖赏,李义府就是一个榜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可真是颠扑不破的道理。这些人急功近利,既然支持武则天会得到好处,他们当然会不遗余力。
  再看中间派。中间派大多数都比较沉默,我们在历史上找不到他们的身影,所以就重点分析一下李勣。
  首先,李勣是瓦岗寨出身,和李唐集团不是一个阵营,瓦岗寨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啊?那是隋末群雄之一,当年和李渊一样,都是重要的反隋力量,但彼此还是有隔阂的。
  第二,李勣出身比较低。他是山东豪杰出身,这个山东不是我们现在说“山东大汉”的“山东”,而是指崤山以东,包括现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的大片地区。按照著名史学家陈寅恪的分析,山东豪杰是北朝以来山东地区形成的一个杂有胡汉两种血统、能征惯战的武装集团。当时中国共有两大集团勇武善战,一个是关陇集团,李渊、长孙无忌都出身于这个集团,另一个就是山东豪杰。这两个集团都会用兵打仗,但是身份上却有天壤之别。关陇集团是帝王将相,山东豪杰是江湖英雄。李勣就出身于这样一个集团。他家里有很多田地,喜欢仗义疏财,有点像《水浒传》里的宋江。后来通过隋末农民起义,逐渐跻身高位。但是,他与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显然不是同一战壕的人。
  第三,李勣是手握重兵的军方人物。军方人物卷入内争是要相当谨慎的。为什么?成和败都很难处。如果介入内争成功了,很容易受到猜忌,功高震主,就会有杀身之祸。赵匡胤黄袍加身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他后来对那些功臣说,如今你们把黄袍披到我身上,我就是皇帝,但是如果有一天别人把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是不是也要做皇帝啊?所以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传说。反之,如果介入了内争,没取得成功,当然更是首先被剿灭的对象。所以,李勣的行动必须慎之又慎。
  第四,李勣天生就是个极端谨慎的人,谨慎到了圆滑的程度。玄武门事变中,太宗要他协助作战,他婉言拒绝,说这事儿你别找我。唐太宗当了皇帝之后,他恨不恨李勣呢?不恨,他觉得李勣做得对,还特别器重他。特别是到唐太宗中年以后,他发现身边的将领渐渐地凋零了,就剩李勣这个擎天大柱了,所以对李勣是极尽笼络之能事。有一次,李勣得病了,眼睛疼,大夫给开了一个方子,大家傻眼了:方子上面说要用龙须做药引。天上的龙,大家都无缘得见,胡须也拿不下来,可是地上的龙呢?那是皇帝,皇帝的胡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