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杜甫诗选注-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呈吴郎   * 

                   '一'                       '二'                      '三'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 
        '四'                                             '五' 
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 
                '六' 
思戌马泪沾巾 。 

     * 七六七年夏杜甫原住在瀼西草堂,那时有邻家寡妇常到他堂前来扑枣。这年秋天,杜甫搬 

家到“东屯”去,将草堂让给他的一个亲戚姓吴的住。这姓吴的一来便插上篱笆,防止打枣,寡妇来 

向杜甫诉苦,杜甫因此写了这首诗给姓吴的,是一封“诗的书札”。杜甫曾说过:“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便是他的具体表现。 

      '一'任,是放任,毫不加干涉的意思。 

      '二'这一句包含四层可怜的意思,无食无儿,又是一个无夫的寡妇。 

      '三'此,指扑枣之事。不是穷得无可奈何,又何至打人家的枣呢?这句为寡妇开脱。 

      '四'我虽不加干涉,她还是不免害怕,因为她心里总觉得是在窃取别人的东西。但正因为如此, 

所以我们就更应当表示亲切。恐惧二字,体贴深至。以上四句,杜甫自述以前对寡妇的态度,意在启 

发吴郎。 

      '五'远客,远方作客的人,指吴郎。(杜甫也常自称远客。)这两句是说,妇人一见你插篱 

马上就提防或疑心你拒绝她打枣,虽未免多心过虑;但你一住下便插上篱笆,却也很象是真的拒绝她 

呢。言外便见得你这位远客大有不体贴处,难怪她疑心你。为了顾全吴郎的面子,使他容易接受意见, 

不正面戳穿吴郎的意图,却反而说妇人多心,这话是说的十分委婉,也是煞费苦心的 

      '六'征求,就是诛求,剥削。贫到骨,即所谓“穷愁但有骨”,“三年奔走空皮骨”,杜甫 

自己原来也穷到这般田地。民贫由于征求,征求由于戎马(战争),这是病根所在,杜甫并没有说错, 

但他却无法解决,所以只有流泪。用意亦在感化吴郎,叫他不要太小气,见得天下穷苦的人正多着呢, 

现在碰着这样一个无食无儿的寡妇,为啥要吝借几颗枣子不救他一命呢!这些都是言外之意。这首诗 

大概是生了效的。 

… 页面 234…

                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勤耕牛,兼书触目              * 

                                                               '一' 
不爱人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字,旁舍未曾嗔  。老病忌拘束,应 
接丧精神。江村意自放,林木心所欣。秋耕属地湿,山雨近甚匀。冬菁饭之 
   '二'                                                                              '三' 
半 ,牛力晚来新。深耕种数亩,未甚后四邻。嘉蔬既不一,名数颇具陈 。 
                              '四' 
荆巫非苦寒,采撷接青春 。 
飞来两白鹤,暮啄泥中芹。雄者左翮垂,损伤已露筋。一步再流血,尚惊矰 
      '五'                                                                 '六' 
缴勤 。三步六号叫,志屈悲哀频。鸾凤不相待,侧颈诉高旻 。杖藜俯 
                      '七' 
沙渚,为汝鼻酸辛  ! 

     * 这是七六七年秋夔州所作,可以看出杜甫的性格。全诗依题目可分三段:不爱入州府以下 

八句,写暇日小园散病;秋耕属地湿以下十句,写将种秋菜督勤耕牛,飞来两白鹤至未,为兼书触目。 

      '一'观首四句,可知杜甫到晚年对官僚们越来越憎恶,而对劳动人民则有着一种由衷的热爱。 

由于生活上的接近,因而在情感上也有了默契。州府,便是统治阶级,旁舍,便是劳动人民。未曾嗔, 

从来没有讨厌过我。黄生云:“真本美德,而时人以为嫌,则世情之好假可知矣。应接之际,一味虚 

丈,高士深所厌苦,而时人乐此不为疲,宜其戞戞不相人,至于绝迹人外,侣渔樵而友麋鹿,岂得已 

哉?” 

      '二'浦注:“冬菁,芜菁、蔓菁之属,盖约举秋菜之名。饭之半,谓其功,半可敌饭。按冬 

菁饭之半,俭岁贫人之计也。如此则菜之动用亦重,所以须督牛耕种,以供采撷接春之需。旧以饭之 

半,作饭半解,殊无理!” 

      '三'二句是说所种秋菜,不止一种。 

      '四'二句是说夔州地气暖,各种相接,一直可以采撷到春天。” 

      '五'是说还要时刻为防备矰缴之多而惊心。 

      '六'二句有寓意,鸾凤高飞,比得意的人。高旻,高天。 

      '七'杜甫身世有类于受伤之白鹤,故不禁为之酸辛。 

… 页面 235…

                                         登高  * 

                    '一'                     '二'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三'                                            '四' 
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 
        '五' 
浊酒杯 。 

     * 这是杜甫最有名的一首七津。虽是一首悲歌,却是 “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它给予我们的 

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动;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阔大。语言的精炼,对 

仗的自然 (此首亦八句皆对),也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胡应麟曾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一'巫峡多猿,鸣声甚哀。风急二字紧要,猿哀、鸟迴、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皆从此生出。 

      '二'迴,回旋。 

      '三'二句从大处写秋景。因风急,故叶落萧萧,江流滚滚。以上四句写景,是下文悲秋的张本。 

其实景中已自有情。 

      '四'这两句共含有八九层意思,凝炼而不堆垛。百年,犹一生。见得原就很短促。 

      '五'未二句用当句对法,艰难对苦恨,潦倒对新停。繁霜鬓,白发日多。艰难苦恨四个字含 

有许多文章,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是“悲秋”“多病”、同时也是“繁霜鬓”的根由。潦倒, 

犹衰颓,因多病故潦倒, 《夔府咏怀》诗云“形容真潦倒”,可证。时杜甫因肺病戒酒,故曰新停。 

消愁借酒,今又因病不能举杯,岂不更可恨。 

… 页面 236…

                                         九日 

                                         '一'                     '二'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 
   '三'                                           '四' 
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 
        '五' 
两相催  ! 

      '一'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即九月九日。虽酌酒杯中,实际却未饮 (观第三句可见)。独 

对一樽,全无饮兴,于是掷杯而起,扶病登台。 

      '二'竹叶,酒名,对下句菊花,是借对法 (也叫做真假对)。于人的人,杜甫自谓。时因病 

戒酒,故日无分。分字读去声。 

      '三'无心赏菊,又古人九日登高饮菊花酒,今既不能饮,故日不须开。诗人常有这种使性子 

的话,杜甫特别多。 

      '四'这两句是登台所闻所见,和岑参的“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泡痕”同意。殊方,异乡。玄 

猿,黑色的猿。白雁,似雁而小,来则霜降,北人谓之霜信。旧国,犹故国、故乡。 

      '五'因见白雁,思及故乡,更进而想到弟妹的分散。衰谢,犹衰老。催,催着人死去。干戈在 

催着,时间又在催着,故曰两相催。杜甫担心活不长,见不着弟妹。——此诗亦八句全对。 

… 页面 237…

                                        虎牙行  * 

                   '一' 
秋风歘吸吹南国  ,天地惨惨无颜色。洞庭扬波江汉迴,虎牙铜柱皆倾侧 
'二'                      '三' 
    。巫峡阴岑朔漠气 ,峰峦窈窕豁谷黑。杜鹃不来猿狖寒,山鬼幽阴雪 
      '四'                     '五'                     '六' 
霜逼 。楚老长嗟忆炎瘴 ,三尺角弓两斛力 。壁立石城横塞起,金错 
              '七'                     '八'                     '九' 
旌竿满云直 。渔阳突骑猎青丘 ,犬戎锁甲围丹极 。八荒十年防盗贼 
'一○':征戍诛求寡妻哭'一一',远客中宵泪沾臆'一二'。*这是大历二年在夔州 

所作。由天气的反常说到战争和人民被剥削的痛苦。虎牙,山名,和长江南 
岸荆门山相对。在三峡下游,不在夔州,因诗中有虎牙二字,故摘以为题。 

      '一'歘吸,风声。南国,犹南方。 

      '二'两句写风势之大。江汉迴,是说江水汉水为之倒流,铜柱,汉时马援所立。 

      '三'朔漠气,即北方寒气。 

      '四'杜鹃、猿狖、山鬼,皆巫峡所有,因天气忽变,也都改常了。狖,音柚,猴类。 

      '五'炎瘴蒸热,本可畏,不足忆。因天气特寒,衣又单薄,故反而思念。 

      '六'天寒弓硬,故特费力。古人开弓,用斛力计算, 《南史》:“齐鱼腹侯子响,勇力绝人, 

开弓四斛力。”以上十句写巫峡苦寒之景。 

      '七'石城,指白帝城,因在山上故名石城。旌竿,指军旗。金错,军旗上的装饰。满云直,竖 

立如云,言其多。此以下因天气的阴惨严寒,想到人民的灾难深重。 

      '八'渔阳突骑,指安禄山的胡骑。青丘,指山东一带。 

      '九'指吐蕃陷长安。锁甲,铁甲。丹极,皇帝所居。 

      '一○'八荒,八方边远处,犹言天下。 

      '一一'寡妻哭,则其他人民之哭不言可知。 

      '一二'远客,杜甫自谓。按未三句,每句押韵,贼字臆字在职韵,哭字在屋韵,但屋韵与职韵, 

唐人古诗通押。所以未三句形成三个独立的单行的句子,显得很奇特,也很有力。 

… 页面 238…

                                           * 
                                 写怀二首 (录一) 

                             '一'                '二'               '三' 
劳生共乾坤,何处异风俗 ?冉冉自趋竞 ,行行见羁束 。无贵贱不悲, 
              '四'                               '五'                              '六' 
无富贫亦足 。万古一骸骨,邻家递歌哭 。鄙夫到巫峡,三岁如转烛 。 
                              '七'                                '八' 
全命甘留滞,忘情任荣辱  。朝班及暮齿,日给还脱粟 。编蓬石城东, 
              '九'                              '一○'                            '一一' 
采药山北谷 。用心霜雪间,不必条蔓绿  非关故安排,曾是顺幽独                            。 
                              '一二'                               '一三' 
达士如弦直,小人似钧曲             。曲直吾不知,负暄候樵牧  。 

     * 这是大历二年 (七六七)冬杜甫在夔州时所作。长期痛苦的生活实践,使他认识到人民痛 

苦的根源,实在于贫宫的悬殊。话仿佛说得很达观,其实充满愤恨。 

      '一'劳生,本《庄子》:“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这里指所有的人们。何处异风俗,是 

说到处一样,所谓“滔滔者天下皆是”,即下二句所云。 

      '二'冉冉,行貌。自趋竟,即古谚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三'见羁束,是说不自由。 

      '四'这两句是说如果没有贵人,则贱人也不会感到悲痛,如果没有富人,则贫人也不会感到不 

足,因为大家一样。正因为社会有贵贱贪官的不同,所以也就有悲有喜有趋竞和羁束。 

      '五'这两句是愤激的话。意谓饶你“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也难逃一死,而且是万古如斯, 

没有例外的。递,是更递,递歌哭,一会儿歌,一会儿哭。 

      '六'这以下说到自己。鄙关,杜甫自谓。杜甫永泰元年(七六五)赴云安,至此凡三年。转 

烛,言生活不安定,兼形容时间的迅速。庾肩吾诗:“聊持转风烛,暂映广陵琴。” 

      '七'留滞,指飘泊他乡。荣辱,指世俗的贵贱。 

      '八'封建时代,百官上朝要站班,所以说朗班。朝班及暮齿,是说暮年还挂了一个工部员外郎 

的名。日给,犹日食。脱粟,仅脱去稃壳的粗米。 

      '九'编蓬,即结茅屋。杜甫在夔州的瀼西、东屯皆有草屋。石城,即夔州城。杜甫本多病, 

也懂得一点医道,常常自己种药或采药。 

      '一○'这两句是借采药来说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用心霜雪间,即“不热中”意,是说只要能 

保持自己的人格,不必荣华富贵,所谓“吾道属艰难”。 

      '一一'这两句多少有点说反话。因为杜甫这样做,实出于故意的安排。正如他说,“杖藜妨跃 

马,不是故离群”一样。他很讨厌那般官僚。曾是,犹乃是。幽独,指性情。 

      '一二'后汉顺帝时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一三'这也是说反话,如果以为杜甫真是一个不知曲直、不分是非的达观者流,那就大错而 

特错了。这是对那个黑暗社会恨到了家的话。负暄是“负日之喧”:即晒啊太阳。《列子:杨朱篇》 

说:宋国有个农民,穿麻衣过冬,觉得晒太阳很暖和,便对他的妻说:“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 

吾君,当有重赏。”杜甫这时常常写到他晒太阳的情况,如“杖藜寻巷晚,炙背近墙暄。”看来他在 

夔州的生活虽有好转,但也很有限。 

… 页面 239…

                                                        *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并序 

                         '一'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  ,夔州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 
      '二' 
蔚歧 。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一作三)载, 
                                                  '三' 
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 
                                              '四'                                  '五' 
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舞女 ,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 , 
                                            '六'                             '七' 
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                  !今兹弟子,亦匪盛颜 。既辨 
                         '八' 
其由来,知波澜莫二  。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 
书、书帖,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 
                 '九' 
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一○'。罐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 
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一一'。绛唇珠袖两寂寞'一二',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 
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一三',感到抚事增惋伤。先 
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一四'。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一 

五'                                           '一六'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 
萧瑟'一七'。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一八'。老夫不知其所往,足 
茧荒山转愁疾'一九'! 

     *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在一件小事情上,杜甫往往也会想到整个国家命运。杜甫对 

艺术有广泛爱好,当时不少书画家和艺人都得到他的赞美,以至为后代所熟悉。公孙大娘便是艺人之 

一。为了更好的描写这种“豪宕感激”的剑器舞并表达这种激动的感情,所以他使用了歌行体。所谓 

 “剑器”,是唐代“健舞曲”之一,健舞也就是“武舞”。剑器舞的特点是“女子雄装”,唐司空图 

 《剑器诗》:“楼下公孙菩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至于“舞剑器”,是否即如陈寅恪先生解释的 

 “舞双剑”,虽不敢断言,但舞者手中有剑,非空手而舞,却可肯定,因诗有“罢如江海凝清光”之 

句。这篇诗序,也富有诗意,可以看出杜甫在散文上的造诣。朱彝尊说:“序,佳绝!”李因笃说: 

 “绝妙好词!序以错落妙,诗以整妙。错落中有悠扬之致,整中有跌宕之风。”确是值得注意的。 

      '一'黄生云:“观舞细事尔,序首特纪岁月,盖与开元三年句打照;并与诗中五十年间句针线。 

无数今昔之悲,盛衰之感,俱于纪年见之。” 

      '二'浦注:“蔚跂,言其光彩蔚然,而有举足凌厉之势。” 

      '三'脱,读平声,音驼。浑脱也是一种舞名。 《通鉴》卷二百九:“上(唐中宗)数与近臣学 

士宴集,令各效伎艺以为乐。工部尚书张锡舞谈容娘,将作大匠宗晋卿舞浑脱。”胡三省注:“长孙 

无忌 (太宗时人)以鸟羊毛为浑脱毡帽,人多效之,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