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杜甫诗选注-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露面。在押韵上,三吏除《新安吏》外俱换韵,三别则一韵到底,这和问答与独白有关。 

      '一'客,杜甫自谓。 

      '二'《杜臆》:“借问二句,公问词。更无丁,言岂无馀了乎?”按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 

 “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更字一作岂,可知二字相通。 

      '三'这二句是吏的解释。逼于军令,不得不尔。唐制: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 

二十一为了,六十为老。天宝三载令民十八以上为中男,二十三以上成丁。府帖即军帖,唐为府兵制, 

故曰府帖。 

      '四'这两句又是客的反问。绝短小,极短小。 

      '五'白水即大河。仇注:“白水流,比行者。青山哭,指居者。”这两句妙在能融景入情,从 

而构成一种仿佛山川也为之感恸的悲惨气氛。如果宣言儿子已去,母亲还在哭,便单薄无力量。 

      '六'自“莫自”句至篇末皆客人宽勉之词。这四句是代送者行者发抒怨愤的话。眼枯句是说即 

使把眼哭瞎了,也留不住自己的孩子。天地,影射朝廷,因不敢亦不便直言。 

… 页面 81…

      '七'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县。日夕,犹早晚,有切盼意。平,克复。 

      '八'《唐书:郭子仪传》:“帝(肃宗)以子仪、光弼俱是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立元帅…… 

王师虽众,军无统帅,进退无所承禀,自冬徂春,竟来破贼。”可知邺城之败,实由“人谋不臧”。 

壮甫在这里只好浑说带过,故归之“贼难料”。星散营,是说象星子一般散乱的屯着营。 

      '九'这四句是宽慰解劝的话。仇注:“就粮,见有食也。练卒,非临阵也。掘壕牧马,见役无 

险也。”旧京,即洛阳。 

      '一○'这四句是进一步宽慰和鼓励的话。王师,王者之师。本指天子的军旅,后来诗词中多用 

以指反抗侵略的政府军,在这里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义军”。顺,是说名正言顺,合乎正义。抚养分 

明,即指下“仆射如父兄”而言。仆射,宫名,谓郭子仪。子仪至德元载 (七五六)五月曾贬宫左仆 

射。不称他现任官爵 (中书令),而称其旧官爵,钱谦益以为“亦《春秋》之书法”,是有道理的。 

待部下有恩,故曰如父兄。这里,杜甫也含有表扬的意思,希望其他将领也都能象郭子仪,一样爱护 

士兵,减轻人民疡苫。——关于“仆射如父兄”句,旧注都未能指实,今按《通鉴》卷二百二十一、” 

乾元二年 (七五九)七月,以李光弼代(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元帅,士卒涕泣,遮中使(拦阻 

天子使臣),请留子仪。”同书卷二百二十三:“广德二年(七六四)正月,李抱真知怀恩有异志, 

脱身归京师。上 (代宗)方以怀恩为忧,召见抱真问计,对日,‘此不足忧也。朔方将士思郭子仪, 

如子弟之思父兄。怀恩欺具众,云郭子仪已为鱼朝恩所杀,众信之,故为其用耳。陛下诚以子仪领朔 

方,彼皆不召而来耳。’上然之。”这两件事,虽略后于此诗的写作年代,但仍足证明郭子以善待士 

卒的一贯作风。有同志将此诗“我军取相州”以下解释为新安吏的话,有人又割取“况乃王师顺”两 

句,说社甫“违背了真实”,都值得考虑。 

     又“眼枯即见骨”句,“即”字,《四部丛刊》影宋刻《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宋刻郭知达《九 

家集注杜诗》及元刻刘会孟评点《集千家注杜诗》俱作“却”。疑作“却”者乃原文。后人不卸唐时 

 “却”字可作“即”字讲,因而妄改:又二字形相近,也可能是传写之讹。但商务即书馆影宋刻《杜 

工部诗》已作“即”,今姑仍而不改,仅著所见于此。 

… 页面 82…

                                        潼关吏  * 

              '一'                                                 '二' 
士卒何草草 ,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 
                    '三'                                                   '四' 
——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 ,飞鸟不 
      '五'                                '六'                '七' 
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 ,窄狭容单车。艰难 
                         '八' 
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休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 
      '九' 
哥舒  !” 

      * 潼关在陕西省潼关县,古为桃林塞,是洛阳通向长安的咽喉。此篇意在警告守关者勿轻战。 

      '一'草草,疲劳不堪之貌。 

      '二'上旬言坚,下句言高,其义互见。城在山上故日万丈余。 

      '三'这句解说不同,仇注:“修关句,公问词。”吴见思《杜诗论文》:“公借问何为,吏告 

以备边也。”按这句当作叙述语看。修关备胡,本不待问,亦不须答,而明知故问者,用意只在提出 

一“还”字。因为哥舒翰曾经失守过一次,这句话很冷峭,仿佛是说:“啊!原来如此这般。” 

      '四'这句以下至末,都是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所以捍御敌人的。 

      '五'逾,越也。 

      '六'西都,长安也。 

      '七'丈人,吏尊称杜甫。杜甫这时已四十八岁,又做过左拾遗。要处,要害的地方。 

      '八'极言其险。当有事之秋,从古以来都是只用一个人把守就够了。 

      '九'哥舒即哥舒翰,哥舒翰以兵二十万守潼关,因杨国忠促战,遂败于桃林,潼关失守,坠黄 

河死者数万人。末四句,仇注以为是杜甫对关吏说的话,希望他转告守将,接受过去的惨痛教训。李 

因笃则认为:“连云以下,直以吏对终篇,与汉人《董娇娆》篇用‘请谢彼姝’相同。”按两说俱可 

通,从前说则为杜甫自发议论,从后说则是寓议论下叙述之中。但细玩“嘱”字,似根上“丈人”字 

来,关吏位卑,对守将不合用“嘱”。如为杜甫对关吏之言,则“请嘱”当作“为报”才合身分。故 

这里标点采用后一说。——按卢元昌 《杜诗阐》云:“我为吏者,但知筑城,至于防关,自有大将, 

请丈人嘱防关者以哥舒为鉴,此则我所云 ‘胡来但自守’意也。”结合上文为解,尤为有据。 

… 页面 83…

                                        石壕吏  * 

                 '一' 
   暮授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 
                                                                   '二'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三'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 
           '四'                                                 '五' 
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六'                                 '七'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 石壕付在陕州东。这首诗写老妇被抓应役,真实的揭露了封逮王朝的残酷,是 《新安吏》 

 “天地终无情”一句的注脚。同时也深刻的反映了人民那种忍痛负重的爱国精神。这位老妇,一下子 

献出了三个孩子,最后还挺身而出,献出自己一条老命,虽由强迫,也不是没有义愤。这也许是杜甫 

在这里为什么表现得特别冷静的一个原因吧。 

      '一'投是投宿。投字兼写出大乱时一种苍黄急遽之状。贾岛诗“落日恐行人”,在乱世更有此 

感觉。 

      '二'邺城,即相州。附书就是捎信。 

      '三'更无人,再没有人。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小孙儿。正证明上句。 

      '四'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能是杜甫的原稿。 

      '五'河阳在今河南省孟县。时郭子仪守河阳。 

      '六'咽字,在这里读人声“叶”。幽咽,哭声窒塞。老妇被捉去,媳妇想起婆婆,想到战死的 

丈夫以及将来的命运等,因而啜位。有泪无声叫做“位”。也许因为有客人(杜甫)住在家中,不便 

放声大哭。 

      '七'独与老翁别,是杜甫和老翁告别。老翁在天明以前,已偷偷回到家中,杜甫就是住在这位 

老翁家里的,所以和他告别。说独与老翁别,则老妇被捉去已不言可知。一方面由于这件事的本身便 

是最有力的批评,不必大发议论,画蛇添足:另一方面也由于这时国家民族正面临着千钧一发的危机, 

不好泼凉水,所以故事一完,便戛然而上。 

… 页面 84…

                                       新婚别  * 

                              '一'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 
                                                                            '二' 
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 
                         '三' 
未分明,何以拜姑婵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 
        '四'                                                                '五' 
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 
                        '六'                                '七' 
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 
        '八'                                '九' 
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 
多错迁'一O',与君永相望'一一'! 

     * 这和以下 《垂老别》、《无蒙别》,都是通篇作本人语气的,是另一种表现手法。这诗是 

新娘子的话,是居者送剔之词,反映了兵役加给人民痛苦的另一类型。 

      '一'首二句是比喻。兔丝是蔓生的草。蓬和麻都是小植物,附生其上,所以引蔓不长。比如嫁 

给征夫一样,很难“白头偕老”。浦注:“此诗比体起,比体结,语出新人口,情绪纷而语言涩。” 

      '二'二句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守边竟守到河阳,守到自己家里来了。与李白诗“天津成塞 

垣”,同一用意。 

      '三'过去称丈夫的母亲日姑,丈夫的父亲日嫜。未分明,是说媳妇的身分尚未明确,难与一家 

相见。 

      '四'女子出嫁亦曰归。将,随也,与也。即俗语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大当嫁,即 

嫁给征夫又有什么办法呢? 

      '五'苍黄,犹仓皇,意谓多所不便。二句是说本想跟你去,又怕事情弄得反糟糕。 (妇女从军 

是封建传统习惯所不许的。)在杜甫写此诗的前一年,有妇女侯四娘、唐四娘、王二娘结伴参军,见 

 《旧唐书:肃宗纪》,则当时军中已头有妇人。新娘子欲随夫从军,并鼓励丈夫努力作战,看来是很 

可能的。 

      '六'行音杭,二句鼓励丈夫努力作战,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爱国精神。 

      '七'二句正申明”反苍黄”之故。兵气不扬,是说士气不振。《汉书:李陵传》:“我士气少 

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陵搜得,皆剑斩之。” 

      '八'襦,短衣。久致,许久才制成。年青的姑娘,又是新娘子,谁不想穿件漂亮的衣服,然而 

现在好不容易做成了,又穿不上身,岂不可悲。杜甫真是揣摩入微,真是写得深刻,写得逼真。 

      '九'不复施,不再穿。洗红妆,不再打扮。新人为了鼓励丈夫一心一意的去作战,所以这样的 

来表示她对丈大的爱的专一。惨在“对君”二字。 

      '一○'错迕,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迕音午。 

      '一一'表示自己的爱情始终不渝。意历在鼓励。使丈夫满怀信心、满怀希望的走上战场。—— 

按王建《促刺词》云:“少年虽嫁不得归,头白犹着父母衣。田边旧宅非我有,我身不及逐鸡飞。” 

则嫁鸡随鸡之谚;唐时确已有之。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则贫 

家女之所谓“藏”,亦不至于脱离劳动。 

… 页面 85…

                                        垂老别  * 

                                                               '一'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 
              '二'                                                                 '三' 
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 
                                               '四'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 
                                              '五'               '六'               '七' 
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 ,纵死时犹宽 。 
                              '八'                                '九' 
人生有离合,岂择盛衰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戌, 
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一○'。何乡为乐土?女敢尚盘桓'一一'!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 这一首写一个子孙死尽,愤而参军的老人和他的妻子告别,是行者之词。首段八句叙出门: 

中段“男儿”以下八句叙与妻别,千曲百折:末段十六句,由低调转入高亢,自宽处,正是自痛处。 

      '一'焉用,犹哪用。完,全也,活也。是说个人还活着干吗。 

      '二'辛酸,犹伤心。 

      '三'介胄,犹甲胄,谓军服。 《汉书:周亚夫传》:文帝入细柳营,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 

拜”,所以说”长揖”。自称“男儿”,写出老人不服老的性格。 

      '四'孰知,即熟知,是说分明知道这一别是死别。这上下六句写老夫老妻彼此关怀的爱情极深 

刻。“卧路”有阻夫前去意。“劝加餐”是老妻的话。 

      '五'土门,即土门口,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杏园在河南省汲县,都是当时控制河北的要地。 

      '六'势异句,是说情况和围攻邺城时不同。 

      '七'即使死,也还有个相当长的时间。这几句是老人安慰老妻的话。 

      '八'有离合,实际是说有离散,古人很多这种 “复词偏义”的习惯语。盛谓壮年,衰谓老年。 

盛衰二字也是“复词偏义”。岂择句,是说哪管我们的年老呢? 

      '九'迟回,徘徊不进貌。少壮日,过去太平的日子。 

      '一○'丹,红也。流血多,故川原都染红了。 

      '一一'盘桓,留念不进之貌。 

… 页面 86…

                                        无家别  * 

                               '一'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 
                           '二'                                                 '三' 
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悽 。但 
                            '四' 
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 
        '五'                                                                  '六' 
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辇 。虽从 
                         '七'                                '八' 
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 
        '九'                                  '一○'                               '一一' 
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一二'? 

     * 《无家别》篇,是说孑然一身,无家可别。这是重被徵召去当兵的独身汉的话,也是行者 

之词。但由于这个行者没有家,没有告别的对象,所以只是自言自语,又好象对客人诉说。 

      '一'天宝后,指安禄山之乱。 《新婚别》用比喻起,《垂老别》用直叙起,这篇则用追叙起, 

追溯无家的根由。庐,就是房子。”但”字概括,也极沉痛。什么都没有,只有蒿藜了。 

      '二'贱子,无家者自谓。阵败,即指九节度之兵溃干相州。 

      '三'这句也是融景入情的手法。日瘦是杜甫创语,是说日光淡薄。王嗣姡г唬骸叭瞻灿蟹适荩

创云日瘦,而惨悽宛然在目。” 

      '四'怒我啼,怒我而啼叫也。狐狸竟敢鼓怒向人,则乡村已成鬼窟可知。 

      '五'上句是比,犹云人生恋本上,故虽困守穷栖,仍在所不辞。 

      '六'又要他去打仗。 

      '七'携,离也。无所携,是说家中没有人可以告别的。上无父母。下无妻子。上句自幸,这一 

句又自伤。 

      '八'这两句又是以服役本州自幸。觉得近行到底比远去的飘泊要好些。 

      '九'齐是齐同。这两句又翻进一层,又是自伤的谤。见得在本州和在外县正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