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虚道德天尊-第2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妇加起来共八子三女。高祖是22个皇子,19位公主。太宗是14个皇子,21位公主。武皇后进宫后,他几乎过着一夫一妻家庭生活,对他的身体大有益处。

    然而,他生来虚弱的体质,加上少年的伤害,使他勉强生存和上朝应景。至自封“天皇”之时,他已再难上朝应景了,才虑再三,提出让“天后”摄政的。

    然而,当李治把自己的想法交众臣讨论时,却遭到或明或暗的反对。而朝中拥护武皇后的重臣许敬宗已于咸亨三年逝世,他死后太常博士袁思古曾提出为他谥“缪”号,这个谥号显然是对许敬宗的极大侮辱,《谥传》上确记有这个号,但那是对一些极不称职官员的盖棺论定,是一种惩罚性的论定。而许敬宗半生替武皇后争斗,是武后忠心不二的大臣,死后竟如此谥号,可见得当时朝中的反对派再度抬头了,他们打击死去的许敬宗,实际指向是武皇后。谥号问题也弄起波澜,许敬宗在朝的孙子几乎气疯,向皇帝诉讼袁思古,李治下诏让五品以上的官都参加议论,最后才改“缪”为“恭”。“恭”号也几乎是个贬义的,《谥法》说“既过能改也曰恭”。实际上朝臣中所以给许敬宗送个“恭”号,也只承认他忠于武皇后而已,为他提“恭”谥号的是礼部尚书杨思敬。

    儒家传统、男权观念和王朝正朔观念是十分顽固的。所以,在许敬宗等少数由武皇后培植的大臣一死,便无人敢替武皇后说话了,因为朝中官员毕竟是正统思想官员占绝对优势。虽然多数也不敢说武皇后的坏话,但在这重大问题上,也无人为她冲锋陷阵了。

    反对武皇后摄政的代表是中书侍郎兼任宰相的郝处俊。他向李治说:“天子理外,后理内,天之道也。昔魏文帝著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郝处俊的话刚说完,中书侍郎李义琰又抢着说:“处俊之言至忠,陛下宜听之”

    郝处俊改于直接道破就里,反对皇后临朝,反对让武后摄政,他的胆子也太大了。在封建社会,他堪称敢于犯颜直谏的“诤臣”了。他的“诤言”也异常明白:女人是不能执政的,哪怕皇帝再小,也是男人,绝不能让皇后临朝。皇后临朝就不是原姓的天下了,就会出现西汉吕后专权那样的“祸乱”来。如今的天下是李氏的天下,一定要传给李氏的子孙,而不能交给武氏“天后”。

    当时议论不是在背后征求意见,而是“朝议”,“天后”武皇后就在李治的身后,只隔一道帘幕。所以说赦处俊胆大,似乎嚣张,他同时也是说给“天后”听的。完全可以想象武皇后是多么气愤和委屈。政权只能交由李家的子孙,那如今自己的丈夫病得上不得朝,李家之子是自已的亲生儿子,亲生儿子比丈夫还要弱。那她做妻、做母就不能伸头撑一下,让这个朝纲无人作主丢下去。20年来不正是她苦力支撑、辅佐李治才出现如今的大唐形势吗?如今夫病子弱,拥护她的大臣死去了,没人敢说公道话,让这些腐儒又跑出来指手画脚,满口子曰。她如何不委屈、不愤慨。这么多年来,从长孙无忌开始,就一直瞧不起女人,女人只能作男人的附属物,弄不好就是红颜祸水。这些年她干出了那么多让男人做不到的事,让唐太宗那样的男人都做不到的事,仍被男人瞧不起。所以,她一定感到委屈、愤慨。

    廷议武皇后摄政事过不久,太子弘突然死亡。死的日期是同年四月已亥日,地点是合璧宫,死时李治和武后都在他身边。

    因李弘死在廷议武皇后摄政期间,所以“时人以为天后酖之也”。

    然而,说武皇后“酖”杀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即使是最有想象能力的小说家也设计不出武后杀子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和具体“酖”杀的作案过程。因为李弘是一国储君,具备了准皇帝的一切条件,身边文臣、武将、太监、侍卫一大批,东宫等于一个小朝廷,太子的行动已不能自主、自由。其起居、餐饮都有完备的专伺,每饭、每食、每饮都有严格的程序。武皇后真要“酖”杀他,也是难以做到的。所以,大家只能怀疑,一直怀疑到如今,使武皇后做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嫌犯,我看今天该为她解除了。

    李弘,是武皇后生的第一孩子,有了这个孩子,她才得以在唐宫立住脚。是她在唐朝后宫和前堂发展的奠基和。武皇后很爱他,以他为骄傲。

    李弘酷似李治,性格忠厚仁儒,身体虚弱,多病多灾。他幼年时学习《春秋》,师傅读到“楚世子商臣弑其君”,他听不下去,以为太血腥、太残酷,要求换别的书读。于是师傅们改教《礼》。平定高丽后,“二圣”下令让逃亡的士卒限期自首,否则施以斩刑、妻子儿女没为奴。李弘知道后大为不忍,上表劝说取消罪涉妻子儿女这一条,表里有语:“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咸亨二年(671年),李治出幸东都,留太子弘在京师监国。当时正遇灾荒,太子发现兵士的食物中有树皮和草籽,心中悯然,便命人把东宫里的粮米送给他们吃。

    一天,李弘偶而得知淑妃生的两个异母姐姐义阳、宣城二公主,三十岁了还没有嫁人(公主未有皇帝或母后命,不得出嫁),心里很难过,急忙上奏请求为二位公主办理嫁事。李治准奏,但这件事却让武后不高兴,一怒之下把二公主配给了两个翊位小军官。她认为太子是将来的一国之君,要处理军国大政,驾驭群臣,这么婆婆妈妈,哪能成其大事。但是李治却喜欢李弘,认为太子能宾礼大臣,处事心仁,正是他所希望的。原来李治所说的宾礼大臣,有他的根据。例如:太子躲在东宫读书,不愿接纳宫臣,不接宫臣,用膳自然就少。典膳丞邢文伟劝太子多接触臣属,以便发解朝政,就以减少供膳进谏。太子就诚恳地给他回信答书,强调自己身体不好,没有太多的精力接触大臣,还说一定尽量做到多见宫臣和宾客。还有一次,太子设宴,宴席间命宫臣做“掷倒”的游戏以助兴。挨到左奉裕率(太子侍卫官)王及善,王拒绝听命,说:“做掷倒这把戏,自有伶官。如果臣奉命做了,那我就不配做殿下的侍卫了”太子听了赶忙称谢。这两事为李治知道后,分别奖赏了他们二人,并升了他们的官职,还向大臣们讲述了这些小事,表扬了自己的儿子。

    大臣们当然更喜欢太子,他谦恭、仁慈,将来做了皇帝,才能让臣子们可以随意劝谏,立言立德、青史留名。如果让武皇后当了女皇帝,别的先不说,先是说话就不能太随便,她聪明睿智、是非分明、性刚专断,在诸臣眼里有些乖张、暴棙,做她的臣子不怎么舒服。至于国家由谁治理更好,那就不去管它了;至于太子的身体条件太坏,能否挑得起治国的重担,他们也一概不管,那毕竟是后话。

    但是,太子弘却突然死了,他们的希望破灭了。所以,伤心而恼火,就认为是权欲膨胀的武皇后杀了她自己的儿子,搬掉她摄政的绊脚石头。

    李治和武后对儿子的去世当然比诸臣要伤心痛苦多了。但在诸臣眼里,武后是猫哭老鼠,怎么看都是假的。但是,太子的身体状况,李治是清楚的,太子死后李治制诏曰:“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顾惟耀掌之珍,特切钟心之念。庶几痊复,以禅鸿名。及腠理微和,将逊于位。而弘天资仁厚,孝心纯确。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亿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无微,俄迁上宾之驾……”意思是说:自从李弘做了太子,严重的疾病一直缠身。朕盼着他康福后,就把皇位禅让给他。只要他病情减轻些,朕就让位了。但这孩子天生忠厚仁孝,听说朕要让位给他后,再也不说话了,日夜想着怎么能接这个重担子。因此使旧病复发,陡然加重了百倍,终于夭亡了

    李治出是个忠厚坦诚的人,他痛失爱子,表述了李弘突然死去的原因。原来是重担子把他压死的,李弘的身体本来很差,给他太子做,他已感到担子太重,病情便加重了。而李治和众臣不顾他的死活,又要把皇帝位让给他,其结果使他的旧病复发,比往日暴增百倍,就突然死亡了。儿子的身体、性格和心情,李治太熟悉了,当年他做太子时,就感到担子重,终日苦恼,也让他虚弱的身子加了病。所以现在40多岁就感到末日将到,和做太子、做皇帝的压力关系太大了。想当初李弘十余岁时就被留在京师监国,李弘的担子重,又想念远去洛阳的父母,经常哭泣,连那些急于求成的辅弼大臣也感到可怜,放他去洛阳父母身边轻松轻松。

    所以,李弘之死是疾病所致是可以定谳了。如果非要找人为因素,那也找不到他**头上去。恰恰是那帮大臣们总劝李治让李弘摄政并近而让他做皇帝,使他感到压力太大,病情突然加重死亡的。而他们反而制造或听信谣言,非说是当母亲的武后杀死了太子李弘,颠倒了是非黑白。人们以讹传讹,使那些本来仇视武皇后的传统官僚,或别有用心的史家们把此事弄得混淆不清。

    如七十多年后的唐肃宗时,大臣李泌就肯定地向肃宗说:“孝敬皇帝,为太子监国,仁明孝悌。天后方图临朝,乃酖杀孝敬,立雍王贤为太子。”当时武皇后才逝世30多年,到这时唐朝官方已成定论:是武后酖杀了李弘。但《旧唐书》和《实录》都没有说李弘是被毒死的,都说是病死的。但《新唐书》却肯定了武后“酖杀”太子的谣传,在为李弘作传时,说:“后将逞志,弘奏请数怫旨,从幸合璧宫,遇酖薨。”在《李治纪》里说:“已亥,天后杀皇太子。”使这一结论以正史的形式留给后世。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比较严肃地考订诸史,也把诸史的记述摘录作证。但他也裁决不了,只以存疑态度作结:“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酖之,疑以传疑。”。

    武皇后痛失爱子,还被朝中从臣疑为自己谋杀,又遭一顿谈论、非难。她心里愤慨而委屈,五内沸然。这让她心中更有数,众臣是想把她搞下台,说来说去还因为她是女人,女人执政犯了男人的大忌,也为千古礼法所不容。无论主观与客观,她都不能后退,不能屈服,当年长孙无忌的势头也没让她低头,何况如今呢?主观上,她就是要向世俗挑战,看看女人能否治好国,她要干一番事业给世俗看看。客观上,李治身体坏下去了,长子死了,次子显然不成熟,不能马上继统当皇帝,朝内的政务,国家的大事,还得她来管,丈夫和儿子的事,谁来担当啊?

    他崇拜唐太宗,她要好好动点脑筋,制一个通盘治国的东西来,像唐太宗当年那样,上下其手,文武兼修。不知那时用不用纲领这个词,如果用的话,她要制一个治国的纲领了。

    唐太宗的东西她太熟了,晚上回忆一番,如数家珍。她想起了太宗晚年,是贞观二十二年吧,转年太宗就升天了,那年自己25岁了。就是那年,太宗制过一个文件,叫《帝范》,共说了十二件治国的大事,故称《帝范》十二章。

    李治能否记得她不知道。但她记得。太宗在翠微宫养病,她和做太子的李治随驾护理。一天,太宗在翠微殿里严肃地把一本御册交到李治之后,说:“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即一旦我死了),更无所言矣”当时李治只是跪地哭泣,这等于向他交待后事了。太宗无奈地看着这个懦弱的儿子,摇摇头,接下来说:“你该向高明的人学习,取上法仅得中法,取中法仅得下法。我一生有很多错误:享受锦衣玉食、居之宫室台榭、玩之犬马鹰隼、四方游乐。这些,你千万不要模仿。我也有些功劳:弘济苍生、开疆拓土。有了功劳,人们才原谅了我的过错。但是,比起更好的我就惭愧啊你没有我的功劳却继承了我的富贵。竭力为善,尽得安宁;骄惰奢纵,自身难保;治国成迟败速;君位失易得难;千万珍惜慎重啊”

    以太宗之气魄,以这么严肃的态度向李治交待,等于是最后遗言、遗嘱。可见,交到李治手中的那本册子该是多么重要了。

    当然,太宗的《帝范》并不保密,朝臣也尽知其内容的,武皇后记得更清楚。其内容为一、君体;二、建亲;三、求贤;四、审官;五、纳谏;六、去谗;七、戒猛;八、崇俭;九、赏罚;十、务农;十一、阅武;十二、崇文。

    这十二条内容是治国的根本大计,作为一国之君,或是一个制度下培养的文人,归纳出这十二个方面的内容都不是难事。关键是否愿意努力去做,如隋炀帝是有名的暴君,他自然不愿做这些治国爱民的事。他父亲是位明君,上面的事几乎全做了,而且做得很好,但他却没有坚持做,晚年也成了一个很凶恶的暴君。他的儿子正是接着**晚年的坏事,才做得比他父亲晚年还坏的。有的皇帝是愿意做的,但因个人主观因素或客观因素,却做不好。李治就是这样的皇帝,他就无气魄,又无才情,他是做不来的。虽然他忠厚、仁爱,是儒家经典陶治出来的知识分子,做个一般的文化人,能做得很好,但做个治国的皇帝他就不合格了。

    其实,武皇后辅佐李治20年了,这20年已经做了《帝范》中的好些事。但她毕竟不是个皇帝,她是在李治身后指挥着皇帝做的,想很好地做好那十二方面的事,自然是困难的。好比一个优秀导演,给他一个上不了台的演员,是演不好戏的。何况,台下还不断捣乱、不停地鼓唣,要把幕后的导演轰下台。

    现在他仍然不是皇帝,可是她已不能不做,毫无退路,后退不堪设想。

    对《帝范》十二章,她逐项内容分析着,由于条件不同,她比照着,看看哪些内容需要改。她要做一个最切时宜的,而且突出本朝特点和她武皇后的特点。

    《帝范》的前两个内容是讲怎么做一个好皇帝并通过团结诸亲王,建立起皇帝的亲族体系,做巩固皇权的宗族宗法基础。唐太宗鉴于皇族叔辈、子侄系庞大,做得好是一个血缘宗族关系网络,可最好地巩固皇权,做不好就会亲族为叛、父兄反目。这两条武皇后原则接受,但她不愿再写再定,只能暗中注意。

    求贤、审官、纳谏、去谗几项内容自然要做,但得变变说法,突出当务之急,突出时需特点。

    戒盈、崇俭是要注意的,以往自己做过了的,要设法缓解,但也应具体点规定,不能照抄照搬。

    务农一条是最实际的,这是富国富民的根本,要首先做好。

    赏罚讲的是皇帝对臣民的恩威并治,按法律办事,赏罚分明,自然是一定要做好的,不然好坏一锅粥,谁还肯为皇帝卖力。

    阅武和崇文,是帝王的武功与文治两端,自然重要。但也不能像这样的笼统,还要具体些。

    经过她的反复思考,把前朝与当今相比照,总结唐太宗的经验和教训,总结自己辅佐李治20年的经验教训。终于制出了自己的施政大纲十二条,请李治定夺和实行。因为自己不是皇帝,仍然以“建言”方式提出,因此叫做《建言十二条》。和唐太宗的《帝范》十二章相对应。

    让百官想起唐太宗,想起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表示当朝也要再造出个“贞观之治”来。

    建言十二条

    劝农桑,薄赋徭;

    二、给复三辅地;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四、南北中尚禁yin巧;

    五、省功费力役;

    六、广言路;

    七、杜谗口;

    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

    九、父在,为母服齐哀三年;

    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

    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第一条则是功谏农桑,轻徭薄赋。从两个方面发展国家的农业生产,是历代明君的富国强民国策。一方面大力鼓励农民加重耕织,发展农副两业,一方面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前代如西汉初期、“贞观”前期皆实行此策,是故国泰民安,出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

    第二条规定,免除京师长安畿辅重地京兆、冯翊、扶风之地人民的全部徭役负担。让京城周围人民全力投入基本建设,以巩固国都。

    第三条是她总结了历朝教训,尤其是贞观后期和本朝的东西用兵的教训,打算停止武力征服,和戎四方,使四海昇平,和平友好。

    第四条要禁止朝廷各部门的奢侈浮华风气。南、北、中、尚,是指宰相府,俗称南衙;中央各直属机构,俗称北衙;中是指中书省,也称右相府和西台;尚指尚书省,也称都台、文昌台、中台、南省,亦是宰相府。总之,这是泛指中央各机构。

    第五条是要精减土木建设,节约开支和劳动力的使用,尤其宫室建设,历代皆有深刻教训。先时对东都的营建,已造成开支和劳力负重,管民已有怨言。

    第六条和第七条,是要让官员们敢说话,向朝廷建言和批评;但也不能造谣生事,搬弄是非、混淆视听。她自然是有所指的,以往不少人造谣攻击陷害她。但只要不是恶意地胡说八道,皇帝要有纳谏的雅量。

    第八条是要王公以下的臣民,都要读《老子》这篇文章。其目的显然,她知道高祖建唐时曾将李家先祖附会于唐尧,又称李家鼻祖是老子李聃,又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因此她这是投其所好,让李氏王朝宗亲和百官,别总认为她是武氏的女儿,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她借此表示她是李家的媳妇,没有外心。

    第九条是武皇后借当时的丧葬礼仪中的一条,来提高妇女的地位的。古代社会,长辈去世了,在居丧期间要根据服丧人与死者的关系,亲疏远近而服饰有所不同。共分五个等级,即斩衷、齐衷、大功、小功、缌麻。斩衷是最重之孝服,以粗麻布做成,不缝边,斩布成衣。子女为父,妻妾为夫,服期三年。齐衷是第二等丧服,以熟麻布做衣,缝边整齐,故称齐,丧期又分四等,前两等是:如父亲已去了,寡母去世时,儿子为母亲服孝三年;而如果是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