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 10 日,清军进入永昌,这时,一再遭到自己的护送军队抢劫的狼狈不堪的
永历朝廷到达了中缅边界中国一侧的腾越。然后,李定国在怒江西边磨盘山
中的羊肠小道上停下来,对清军进行最后一次顽强的抵抗。在那里,清军险
些中了精心布置的埋伏,接着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双方都伤亡惨重。李定
国和他的残部设法南逃至边界地区。饱受兵变折磨的永历皇帝一行,在 3 月
 



下旬通过一处边关进入缅甸领土,①从腾越出发时有 4000 人,这时只剩下三
分之一。磨盘山伏击削弱了清军并打击了他们的士气,他们的追踪,过腾越
不远即止,没有穷追。
当李定国和他的伙伴白文选分别在缅甸东北地区恢复元气时,清廷在云
南府周围和其他地点派兵驻守。在总督洪承畴的指引下,清廷暂时集中注意
恢复农业,学习驾驭土著领袖,并向缅甸人施加外交压力。他们希望失败、
饥饿和疟疾将最终毁灭李定国剩下的军队。

永历皇帝在缅甸的困境

在边界的缅甸一边,几乎已被所有的兵士抛弃的永历一行,在继续前进
之前,被迫放下武器。几天后,皇帝和 646 个随行人员在大金沙江(伊洛瓦
底江)岸的蛮莫上船。其余的人陆行,相约与皇帝一行会于缅京阿瓦。但皇
帝一行在井梗被暂时扣留。陆行者也许被误认为入侵者,于 5 月初在阿瓦地
区被杀,只有几十人逃进了荒野。1659 年 6 月,永历皇帝一行到达阿瓦,被
安置在京城对岸一处简陋的营地。皇帝一行长时间受到缅甸政府的冷遇。虽
是粗茶淡饭,但还过得去,皇帝的随行人员努力适应主人的愿望和缅甸的风
俗。
明代中国所称的缅甸,仅指这个地区的几个“蛮夷”国家和部落联盟之
一。在洪武和永乐两朝,通过设置“宣慰使司”(指定宣慰使但不指定僚属)
令其朝贡和配合军事行动,对这些政治实体建立了名义上的宗主权。缅甸各
部人民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好。有一个时期缅甸不复存在,到 16 世纪中叶才再
度出现。万历时期,缅甸向北扩张的战争侵入了云南。特别是在 16 世纪的最
后 10 年,缅甸和云南当局经常发生战斗,争夺边界上的小州县。17 世纪初,
缅甸再次承认中国的宗主权;但关系紧张,在万历朝结束后没有来往。实际
上,这时上缅甸各部屈服于缅甸,并开始接受阿瓦的缅甸政府的行政管理。①
现在的缅王他格利远比他具有革新精神的前辈软弱,出于人道考虑,允
许永历皇帝避难,但他拿退入缅甸的中国军队没有办法。这主要是李定国和
白文选的队伍,他们不仅在缅甸东北部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以煽动边境的
部族叛乱相威胁。事实上,从 1660 年春开始,这些军队几次进逼阿瓦,要求
迎归永历皇帝。这使缅甸人感到恼火,因为即使交出皇帝,也不能保证他及
其难以驾驭的支持者愿意或者能够离开缅甸;而他格利控治下的阿瓦,没有
能力将他们赶出去。遵照主人的要求,永历朝廷的一些人以皇帝的名义敕令
入侵者离开,但两位中国将军干脆予以拒绝。
随着对缅京军事入侵可能性的增加,缅甸人对永历一行就不怎么客气
了。到 1660 年中秋,朝廷处于极度匮乏的境地。所有值钱的东西都用来换了


① 保罗?佩利奥特:《米歇尔?博伊姆》'420',《通报》,第 2 辑,31,1 — 2(1935 年),第 95—151 页。
弗里茨?耶格尔:《瞿式耜的晚年》'278',《中国》,8,5 — 6(1933 年),第 197—207 页。桑原骘藏:
《明朝庞天寿致书罗马教皇》'301',见《史学杂志》,11,3(1900 年 3 月),第 338—349 页,和 11,5
(1900 年 5 月),第 617—630 页。
① 后来同情爱国志士的记载,指认只有十几岁的热情的抗清者夏完淳为文官密谋者中的主要人物。见查继
佐:《东山国语》'16',沈起增订(1669—1676 年间;重印,《台湾文献丛刊》,163,台北,1963 年),
第 101—103 页。
 



食物。1661 年 6 月,缅王弟猛白弑兄自立,情况就变得更坏。猛白比乃兄有
魄力,准备同中国入侵者开战。②不久,永历的全体官员被邀请参加向新王效
忠的典礼,并安排这个朝廷的最后解散。这件事变成了一次大屠杀,所有健
壮的人均被杀害,其余许多人自尽。患严重气喘病的皇帝现在只有少数亲属
和随从陪伴,虽然活着,但处境极坏。所有这些不仅是新的缅王表示决心而
已,而且可能是在执行清廷的要求。
1659 年 12 月,北京命吴三桂总管云南事务。他建议采取坚决步骤立即
根除永历朝廷及其支持者,因为他们一直在煽动云南人抗清。北京的朝廷纯
粹出于财政上的原因,迟迟不批准这个行动。1660 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考虑
财政和后勤问题,直到 9 月才最后批准出征缅甸。
从 1661 年 12 月下旬至第二年 1 月,吴三桂和内大臣爱星阿经木邦入缅
甸。他们击败了李定国最强的伙伴,迫使李定国向东撤退。1 月 20 日,清军
到达阿瓦东南约 20 英里的地方,几天后永历皇帝被交给吴三桂手下的人。不
久,皇帝开始了三个月的跋涉,回到云南府。1662 年 5 月下旬,他和他的十
几岁的儿子被秘密处死,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出现引起了安全问题。③李定国甚
至被认为不值得追赶,大约在 8 月,在云南和今老挝边界附近的某个地方,
他在绝望中死去。①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被满洲人封为亲王。

郑成功的崛起

在中国和日本,郑成功是一个使历史家、剧作家和说书人着迷的传奇人
物。①他的名气来自几个因素,包括政治事件、生意才于和个人魅力。
第一,郑成功仿效他的父亲,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海上组织。尽管有官方
的禁令与阻挠,中国沿海与东亚和东南亚各货物集散地之间的贸易额,到 16
世纪末一直在增长。这种增长受到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具侵略性的贸易和
航运的影响。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居民,直接或间接依靠海外贸易和国内的
沿海贸易为生。这些人似乎愿意服从任何种类有组织的控制,只要它能保护
他们不受到太大的干扰。明朝政府留下的这个空白,就由像郑芝龙这样的人
及其族人所填补了。
郑成功利用海上贸易的收益,加上他在商业上的一大部分人力、制造技
术和商船的总吨数抗衡清廷。但是,一个人能在什么程度上领导松散的海事
集团进行战争,是有限度的。事实上,这个时期有许多中国人逃避郑成功的
勒索和军事化,而移居台湾、暹罗、吕宋甚至南美洲西海岸。
郑成功崛起的第二个因素,是他抓住了清廷在心理上和地理上的弱点。
满族人以其骑战传统为最大骄傲,在陆上他们是杰出的。虽然他们很快适应
了江河与湖泊上的战斗,但对于大海他们感到困惑和害怕。在陆上和内河战


② 高宇泰:《雪交亭正气录》'283'(1655 年;重印,《台湾文献丛刊》,163,台北,1963 年),第 101—103
页。
③ 见本章,《两个朝廷的并存》。
① 长垣是福州沿海一群岛屿的合称,其中最大的即今马祖岛。见盛成:《沈光文与明思宗及南渡诸王》'469',
《学术季刊》,4,3(1956 年 3 月),第 51—52 页。
① 朱希祖:《郑延平王受明官爵考》'96',《国立北平大学国学季刊》,3,1(1932 年 3 月),第 94—97
页。
 



无不胜,使他们有能力完全征服中国(除去东南沿海一带),俘获明宗室的
最后一个代表,并“剿灭”被指责毁灭了明朝的造反军。因此,满族人在一
帮对海事同样无知的中国官员的劝告下,最后才选择消灭郑成功一途,是可
以理解的。
即使清廷迅速克服了它对沿海地区的厌恶,财政上也受到阻碍。浙江东
南部、福建和广东最东部的难以进入和有限的农业资源,使得运送军队到那
里去和维持大量驻军费用太大。如果采取驻防的办法,那么就需要极大数目
的兵士驻守海岸线上的每一座城市中心以对付“海盗”的进攻。实际上,与
海上的造反者打交道,将需要一大笔投资——亦即建立一支水师。所以并不
奇怪,清廷最初企图跟郑成功谈判,并且选择了依靠陆地(把居民迁往内地)
的战略,②直到 17 世纪 60 年代他们才终于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海上的战场上
来。在这样做时,清廷的目标不仅要夺取郑成功军队的一切陆上基地;更重
要的是,他们想釜底抽薪,断绝一切日常供应:从居民得到产品和服务——
粮食、食品、木材和造船技术。③
郑成功崛起的第三个因素,是他的自觉。从 1646 年他拒绝跟随他的父亲
降清起,他就开始训练他自己的小队战士。他对个人命运有一种不寻常的意
识。此外,与这种意识相结合的,是相当的管理技巧、商人的精明和竞争性。
他在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才能以及他的超凡魅力,使他能用铁腕约束部下。他
在招纳从前的对手上取得明显的成功,用这种方法得到几个最有价值的将
领。但是,他对部下所犯的即使是比较小的错误进行过分严厉的惩罚,不论
他们职位的高低与关系的亲疏,导致部下的变节,从而削弱了他的运动,损
害了他的利益。
第四,也是最后一个因素,是郑成功聪明地打出明朝正统的旗号,尽管
他离朝廷很远。他与隆武皇帝的亲密关系、他的接受国姓和他的殊荣,前面
已经谈到了。同朝廷的这种直接联系对郑成功决定献身明朝的事业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当他领导下的机构逐渐壮大,他采用明朝的各种制度形式,只略
作修改以适合他的情况。①他以完美无缺的礼节和谦卑处理他同遥远的永历朝
廷的关系;但他也学会只在符合他在东南战场的企图时服从命令。对他来说,
献身于明朝的事业更多地出自抵抗异族征服的本性,而不是为了维护一种政
治制度。这样,他从一个适合于他的个性的象征中得到力量,而又不受制于
皇帝的官僚机构或一个真正的君主。最主要的是,他能够把他的集团的利益
与朝廷的利益等同起来。
郑成功的崛起有三个阶段。在 1647—1651 年间,他以一个无可争论的海
上领袖出现在中国东南沿海;从 1652 至 1655 年,他建立了一个强固的基地,
并增加了人力;从 1655 至 1659 年,他试图把他所控制的范围从沿海扩大到
中国腹地。
第一个阶段包括一系列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起初,当郑成功直接指挥


② 没有任何原始资料令人满意地记载了监国鲁王的到达日期,或他在厦门被接待的情况。关于第二手研究,
见庄金德:《明监国鲁王以海纪事年表》'113',载《台湾文献》,2,1(1951 年 3 月),第 30—31 页,
和第 234—235 页、242 页的注释;以及张菼:《郑成功纪事编年》'39'(台北,1965 年),第 46 页注释。
③ 石源道博:《明末清初日本乞师之研究》'276'(东京,1945 年),第 1—187 页;林春斋编:《华夷变
态》'199'(东京,1958—1959 年),I,1,第 11—45 页。
① 明时四川包括令贵州北部的三分之一、今云南东北角和近代西康东部三分之一。
 



下的兵士逐渐增加时,他和他的族人在漳州和泉州协力作战。清廷为了报复,
于 1647 年春袭击了郑氏的老家安平,在这次行动中,郑成功的母亲自尽。随
后,在 1648 和 1649 年,郑成功在广东潮州独立作战,在后勤、战略和补充
新兵方面取得宝贵经验。当他于 1650 年 9 月从这次出征回来时,他已经强大
到能从他的族叔郑联和郑彩手中夺过控制权。①

两个月后,郑成功接到永历朝廷的请求,要他支援长期被围困的广州。
1651 年 3 月,他为这个目的开始西征,但在海上为暴风雨所阻。4 月下旬,
他听说清军趁他不在时对厦门进行了一次破坏性袭击。郑成功半途终止了西
征广州,立即赶回。5 月底,他将负责厦门防务的旅叔斩首,迫使另一个族
叔隐退。
这样,到 1651 年夏,郑成功已经排除或完全制服了他在郑氏家族中所有
的对手。此外,在这年年底,他合并了绍兴的鲁王朝廷失败后幸存的水师。
这标志郑成功崛起的第一阶段的结束。他这时是 27 岁。
经过这些年,郑成功已经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领袖。到 1654 年,他控制
了整个漳州,轻易地击退清军的反扑;1655 年初,他北移至毗连的泉州。在
这个时期,郑成功没有忽视训练和正规化问题。他照明朝的体制分军为五,
自为中军,到 1655 年,共有军队 33 镇,②大约 165000 人。在此时期他接到
李定国求援的要求,当时李定国正企图夺取广州。但郑成功懂得,在他的基
地周围有一条坚固的防护带之前,他不能离开。所以他只派去一个代表,而
继续巩固漳州和泉州周围地区的防务。
1655 年以后,郑成功集中全部注意力于准备到目前为止的他的最富雄心
的事业:“北伐”浙江和南直隶。他最后集合了 250000 多人(50 多镇)和
至少 2300 只船。1655 年,他照明朝的样子建立他的行政机构,尽管大多数
文职人员主要地管理军事事务。③而且,他从永历朝廷接受了他此后最为人知
的封号延平王,把他在厦门的主要基地中左所更名为思明州。①为了争取更广
泛的支持,他开始教育他的军队洗去海盗的名声,以赢得外省人民的心。

同清廷谈判

从 1652 年起,郑成功对清廷来说有如芒刺在背,那年秋,顺治皇帝开始
了一个历时两年的交涉,目的是软化他。在这里,我们看见郑成功一生中最
狡诈的表演。他真的考虑降清吗?他对落在清廷手中的父亲和其他亲属的命
运真的无动于衷吗?或者,他拖延谈判是为了筹集战争资金和保护他的父
亲?这些是难以回答的问题,部分地是由于文献材料本身的模棱两可性质。
但是,有几点是无可争论的。
第一,双方都抱有怀疑。清廷自然想用父亲郑芝龙来使儿子顺从。但他
们对郑芝龙很不信任,于 1652 年 9 月 1 日,以保护为名,将他软禁起来。1646


① 詹姆斯?B。帕森斯:《一次中国农民起义的顶点:张献忠在四川,1644—1646 年》'417',载《亚洲研究
杂志》,16,3(1957 年 5 月),第 387—400 页。
② 郭影秋:《李定国纪年》'300'(上海,1960 年)。他们都是张献忠的义子,并赐姓称王。
③ 余贻泽:《中国土司制度》'621'(重庆,1944 年),第 2 章。
① 见本章,《还都肇庆后的永历朝廷》。
 



年他投降时,清廷答应任命他为“闽粤总督”,晋封为“三省王爵”,但被
带到北京后,这些官爵都成了泡影。郑芝龙受到的这种对待,并未逃过他儿
子的注意。1653 年 2 月,郑成功忽然接到郑芝龙的一封信,信中宽恕他对清
军入侵的对抗,但力劝他停止敌对行动。郑成功直率地问他,他是不是真的
期望他的儿子会那么天真,竟会步他的后尘,钻进同样的圈套。这个奚落在
以后的通信中一再重复,表明当儿子的绝对不会在孝顺的名义下上当受骗。
第二,清廷是在他们的军队不能调动或无能为力时发起和议的。因此,
尽管郑成功对郑芝龙的答复是否定的,清廷仍发现有乐观的理由,并于 1653
年 6 月提出一个具体建议:封他为海澄公,任泉州总兵,对沿海有广泛而明
确的职权,清军从沿海地区撤退以示信。顺治皇帝还在一道表示和解的敕令
中,谴责已死的摄政王多尔衮和某些作恶多端的地方官员过去给郑成功造成
的不幸。郑成功的拒绝是傲慢的和轻蔑的,但清廷仍认为,四个州的地盘和
将军的印信,可能会使他回心转意。
这些让步是在郑成功显示出他真正的力量并具有扩张到福建以外的能力
时提出的。郑成功发现清廷急于讲和并迅速作出让步,就充分利用他们的这
种姿态和需要与北京通信而拖延的时间。他在对清廷 1653 年的第一次建议作
出答复后,相信在谈判结束之前不会受到攻击,立即开始把军队转移到沿海
地区。在郑成功的鼓动下,1653 和 1654 年,张名振三次带领远征军进入长
江口,在大运河与长江的汇合处镇江骚扰运河上的交通。①虽然郑成功后来声
称他对自己的军队进行了约束,实际上却利用他们来加强自己的阵地并对清
军保持尽可能大的压力,而没有导致谈判过早破裂。清廷使他有充分理由感
到自己的优越。
第三,清当局和郑成功对谈判的看法相去很远。郑成功把“和议”看成
是一种缓兵之计。而清廷的目的则是“招抚”,就是说,让郑成功心安理得
地投降。这样,双方永远达不成协议。
总计,在 1654 年,郑成功同清廷的和议代表以及派来说服他的郑氏族人
纠缠了差不多有八个月之久。清廷的官员抱怨他没有投降的诚意。1654 年 8
月,顺治皇帝要他表明态度,打定主意不允许郑成功所要求的沿海省份的特
殊地位,并在需要时用武力平定福建。郑成功则指责清廷的官员傲慢无礼,
对他进行威胁,威胁不成就欺骗。郑成功写给郑芝龙的最后一封信,在 1654
年 12 月 22 日被交给清廷;这封信排除了和议的任何可能性。
要理解郑成功的行动,需要考察他的意义含糊的陈述。他要求建立某种
类似朝鲜或交趾那样的半独立或封建王国,由福建、浙江和广东组成。郑成
功可能把这样一种安排正式通知了清廷,同时他不薙发,甚至可能仍奉明朝
正朔。很难说他是把这个领地想象成清廷的一个永久同盟呢,还是一个策划
明朝中兴的地方。当然,从清廷方面看,这样的要求是荒谬的。但郑成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