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北京所有的政府机构的名称中抹掉。
南京的官署成了它们北京的对应官署的分支机构。例如,设在北京的南
京后军都督府分署将档案移交给北京的后军都督府,并将其印鉴送礼部销
毁。有关新首都安全的一切活动改由中军都督府负责。就军队而言,统一的
指挥结构一分为二:13 个卫归南京指挥,13 个则归北京。归五军都督府管辖
的五个卫同样被平分,在两京各组成五个新卫。
文官的组织也经历了类似的、但更加复杂的改组。处理北京事务的各部
被撤销,其人员被重新分配,户部和刑部的北京分署被并入户部和刑部。同
样,都察院分院也并入都察院的北京道。另一方面,兵部和工部则北迁,而
国子监则干脆去掉了“北京”二字。同时,原归一个部的分署管辖的北直隶
各州府,此时则直接受京师各部节制。1425 年,明帝重新设置了各部的北京
分署和后军都督府分府。于是地方官府与中央各部或都督府打交道时必须通
过这些机构的渠道。但是,这个程序证明过于麻烦,所以这些分署在 1428
年解散,管辖权于是又转归正规的部和都督府。
皇帝已在北京建了一个雄伟的首都,这个首都远比元代的首都豪华,甚


干涉:明初政府对外政策的个案研究》'359',载《清华学报中国研究》8,1 — 2(1970 年 8 月),第 154—182
页;简单的论述见寺田隆信:《永乐帝》'510',第 162—170 页;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 206—212
页。关于黎季■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797 页,以及加斯巴登:《关于安南人传记的两篇
文章》'185',载《汉学》,11,3 — 4(1970 年),第 101—113 页。
① 关于简明的叙述,见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 194—203 页。那里有关于郑和远征的重要文献目
录。关于某些最近的条目,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200 页中的“郑和”条。下面的著作是最近新发表
的出版物:郑鹤声和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62'(山东济南,1980 年),以及徐玉虎:《郑和
评传》'235'(台湾高雄,1980 年)。
② 见包遵彭:《郑和下西洋之宝船考》'416'(台北,1961 年),第 11—63 页;米尔斯英译马欢著《瀛涯
胜览》'377'(英国牛津,1970 年),第 27—32 页。
 



至与南京一样壮观。“两京制”的时期——在此期间北京和南京充当了相辅
相成的行政中心——在 1441 年结束,当时北直隶和南直隶的行政划归中央政
府统一管辖。从此,作为留都的南京大大地丧失了它的政治重要性;它再也
不归皇室控制,它的宫殿和宗庙被废弃。它的主要行政职能保持不变,但是
除了洪熙帝统治时一段短暂和未遂的返都期外,它的的各部通常只由有职无
权的侍郎任职。
迁都北京之举在军事和经济组织方面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这些变化
与新的行政要求以及边境各地区的防务有关。这一宏伟的都市远离供应它的
经济源泉,迁都和维持这一中心所用的人力和物力在明代灭亡和在帝国时代
结束之前,一直消耗着政府的收入和人民的财富。



军事和经济的改组

军队的调动和新机构
永乐帝统治时期军事组织在武装力量的结构方面经历了四大变化。第一
个变化是取消了护卫。第二个变化是把大部分驻在南京的京卫调到北方,并
把某些北方的部队提到亲军的地位,这就使驻北京的京卫成为帝国中最大的
一支部队。第三个是在京师设营,士兵们通过营定期从地方部队轮换去边境
防线服役或进行征战,并在营中操练和受训。第四个大变化包括在长城沿线
组织边防的镇;这个措施是永乐帝对付这条边界以北的游牧入侵者的新战略
的组成部分。①
永乐帝取消藩王护卫的愿望是很容易理解的;在洪武统治时期建立的分
封制下,亲王具有广泛的权力。永乐帝曾经利用这种权力建立了自己的军队;
这个经验促使他解散护卫,并让他自己的儿子们离开军镇。在内战期间,他
的长子和次子都参加过战役。但是在他登基后,当他在外征战时,他让长子
当摄政;次子则因策划反对其兄长而在 1417 年被捕。②同时,像建文帝做过
的那样,永乐帝也感到非削弱其他亲王——都是他的弟兄——的权力不可;
许多亲王被指控有罪而遭到清洗,他们的护卫被解散。
因此,到永乐帝统治结束时,在原来洪武帝建立的 30 支藩王护卫部队
中,只有 4 支完整地保留下来。①永乐帝原来为燕王时属于他的 3 支护卫部队,
即燕山卫,被并入组成北京皇帝私人军队的亲军之中。剩下的 23 支护卫部队
中,有的被调驻不同的地点。其他的则被解散,它们的部队被改编成京师的
新的卫。从此,授给新王的封地很少设护卫,到明朝末年,属于军事编制的




① 关于这些论点,见张维华:《明代海外贸易简论》'42'(1955 年;重印本,上海,1956 年),第 32—34
页;朱偰:《郑和》'102'(北京,1956 年),第 28—34 页;徐玉虎:《郑和评传》'235'(台北,1958 年),
第 16—17 页;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 1 — 5 页;王赓武:《中国与东南亚,1402—1424 年》'546',重印
于《社区与国家:关于东南亚和中国人论文集》,里德选(新加坡,1981 年),第 59—61 页;罗塞比:
《郑和与帖木儿有关系吗?》'431',载《远东》,20,2(1973 年 12 月),第 129—136 页。
② 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 10—11 页;徐玉虎:《郑和评传》'235',第 28—39 页。
① 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 11 页。关于在爪哇的一段情节,见赵令扬:《明初的中国…爪哇关系》'90',载
《关于华南、东南亚和香港地区之历史、考古及语言研究讨论会刊》(香港,1967 年),第 215—219 页。
 



藩王卫队不到 12 支。②
把军事卫队调往北直隶之举是永乐年间进行的意义最为深远的一项军事
改组。在洪武帝统治下,南京的 41 支卫队合称为京卫;这些部队包括皇帝私
人的 12 支亲军和 29 支隶属于五个都督府的护卫部队。①当永乐帝以北京为京
师时,他把南京的许多这些护卫部队调到北方。到 1420 或 1421 年,北京的
卫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原属北京都督府的卫;原来的南京京卫;原属诸王的
护卫部队。少数已解散的其他部队也从其他省调到北京。
京卫的核心是由构成皇帝亲军的 22 支护卫部队组成。它们包括 3 支燕山
护卫部队、原属北京都指挥使司的 16 支护卫部队中的 7 支,以及曾隶属于南
京皇帝禁军的 12 支部队。这 22 支护卫部队包括 159 个所;这些部队号称共
有 190800 人(一卫包括 1200 人),但是实际人数很可能大大低于此数,因
为到洪武时期末年,各地区的卫大致只有它们足额兵力的 5/8。②其他 6 支部
队并入皇帝亲军的部队依然归他直接调遣;其中 3 支原属前北京都督府,3
支由各解散部队的士兵组成。这些部队提供了进行建设工程的大部分士兵。
南京的军事编制包括 29 支其他的护卫部队,每支部队分归前京师的各军
都督府之一指挥。到 1420 年,这些部队中大约 19 支已调往北京,剩下的则
是专事水上作战的部队。1420 年以后,南京的军事编制由 17 支隶属于皇帝
私人军队的护卫部队和 32 支由南京五个都督府联合指挥的部队组成。同时,
南直隶外围城市原属南京中军都督府管辖的部队则改由北京的中军都督府管
辖;这进一步削弱了南京行政的权力。1421 年随着北京周围的地区成为北直
隶,北京的后军都督府开始对该地区进行指挥。从此以后,北京的后军都督
府统辖了 16 支护卫部队,其中 11 支后来负责守卫皇陵。
到宣德年代之末,北京的京卫包括 74 支部队。22 支由皇帝亲自指挥;4
支从事养马;6 支正式被用作建筑工人;两支被指定护卫永乐帝和洪熙帝的
陵墓。19 支部队已从南京调到北京,6 支则从北方其他地区(主要是大宁)
调到北京,15 支新部队则由各支已解散的部队的士兵组成。永乐年间帝国军
队总兵力看来远远超过 200 万。
在改组过程中,大批人民搬迁至北京及其周围的地区。至少有 435 个所,
即帝国全部部队的 25—30%驻扎在北京地区,其中 335 个所原从帝国的其他
地方迁来。如果我们采用前面的计算,这些部队的实际总兵力约为 25.1 万
人,但是真正的数字可能略高。另外,许多士兵有家眷。1393 年的人口统计
数字表明,北京地区有定居人口 1926595 人。因此,有理由认为 15 世纪初期
北京省(1403 年以后之称)的人口很可能大大地超过 200 万。总之,在 1422
年以后,长驻在北京的部队形成了首都居民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这样就大大
地加剧了供养基本上是依附人口的问题。①


② 威勒茨:《郑和太监的海上冒险活动》'567',载《东南亚历史学报》,5,2(1964 年 9 月),第 31—35
页;苏中仁(音):《锡兰之战,1411 年》'482',载《寿罗香林教授论文集》,香港大学中文系编(香港,
1970 年),第 291—296 页。威勒茨的叙述不如苏中仁的叙述详尽,但是,后者有一些错误。
① 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 12—13 页;徐玉虎:《郑和评传》'235',第 44—53 页。
② 见朱偰:《郑和》'102',第 53—60 页;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 13—14 页。
① 见朱偰:《郑和》'102',第 98—103 页;徐玉虎:《郑和评传》'235',第 110—114 页,以及他的另一
著作《明郑和之研究》'236',第 525 页以下、549 页;罗荣邦:《明朝水军的衰落》'358',载《远东》,5
(1958 年),第 152—155 页。
 



这些驻军的军事指挥结构和训练程序也重新作了规划。京营被设立,以
提高此时把时间分别用于耕田和卫戍的部队的战斗准备。京营(以“三大营”
著称)的组织工作在第二次对蒙古的远征以后开始,当时皇帝决定扩大这些
征战的规模和提高它们的有效程度。1415 年,他下令命北方诸省和南直隶的
卫各派一支分遣队至北京接受训练。北京的守军当时分成步、骑、火器三个
营。每个营受一名宦官和两名贵族或高级将领的联合监督,其他军官则协助
他们工作。
三个营的组织相同,但它们负有不同的任务。五军营之名来源于五个都
督府或帝国讨伐军的五支分队,它训练来自地方护卫部队的无战斗经验的新
兵。此营负责组织和训练战斗部队,这个任务原由卫所部队承担。结果,帝
国各地的守军——他们不再有军事任务——的素质和斗志都下降了。三千营
围绕 3000 名作为核心的蒙古骑兵组成,这些骑兵在内战期间曾与皇帝一起作
战。神机营训练士兵使用火器。中国军队在 15 世纪以前已使用火器,但他们
在 15 世纪初期征讨安南时才从安南获得优质的兵器。他们还俘虏了一个名叫
黎澄(1374—1446 年)的安南第一流的火器专家,此人为黎季■的长子,被
委任负责为中国军队制造优质火枪和爆炸武器。神机营就是以安南火器专家
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这些人在宫廷宦官的监督下教明代士兵。①
由于所有帝国远征军都包括骑兵以及配有火器的士兵,所以三个营的内
部组织大致相同。还有一个京营值得一提。这就是四卫营;之所以这样称呼,
是因为其士兵来自专门养马的四个卫。它的主要任务是为骑兵训练战马,驯
马人中包括许多投降的蒙古骑手。
最后,从满洲至甘肃的长城沿线设立了一系列的边镇。这个新战略与洪
武帝提出的战略迥然不同。开国皇帝远在长城以外的战略要地设立卫,这样,
中国守军就能在蒙古袭扰者抵达长城之前与他们抗衡。永乐帝在他登基后不
久就撤回了大部分守军,这既是为了缩短防线,又是为了削减军费。他于是
在长城附近或以南的辽东、蓟州(北京之东)、宣府、大同、山西、延绥、
固原(陕西)、宁夏和甘肃的战略要地设立一批边防重镇。这些边镇归这些
地区的都指挥使司节制。②在洪武年间,戍守长城以外的部队只从附近的卫所
部队中抽调;在永乐年间,已在京营受训的士兵则要在这些卫服完他们的服
役期。这些士兵的服役期比预期的要长。他们最后成为长期职业军队的核心。
指挥边卫的军官选自正规的军官队伍。这些指挥官被授予通常只给进攻
部队指挥官的权力,虽然他们的任务只限于防卫他们管辖的地区。人们逐渐
以他们管辖地的名称相称——如某某地区总兵官。每个指挥官由一两个副手
或职位较低的具有参将、游击将军这样头衔的军官协助。③这类委任的期限通


① 见张维华:《明代海外贸易简论》'42',第 32—34 页;朱偰:《郑和》'102',第 98—111 页;米尔斯英
译马欢著作,第 33—34 页;王赓武:《中国与东南亚,1402—1424 年》'546',第 66—67 页;以及徐玉虎:
《明郑和之研究》'236',第 525 页以下、549 页以下。
② 华绘:《明代定都南北京的经过》'238',《禹贡》,2,11(1935 年 2 月),第 37—41 页;吴缉华:《明
成祖向北方的发展与南北转运的建立》'575',载《明代社会经济史论丛》'583',I,第 152—162 页;爱德
华?法默:《明初两京制的演变》'156'(坎布里奇,马萨诸塞州),第 114—117 页。关于作为正式国都的
北京的兴建详情,见侯仁之:《北京史话》'208'(北京,1980 年),第 6 章;谢敏聪:《明清北京的城垣
与宫阙之研究》'227'(台北,1980 年),第 3 章。
③ 吴晗:《明代靖难之役》'591',第 912—923、933—936 页;法默:《明初两京制的演变》'156',第 134—140
 



常以一次战役为限;官阶和官俸仍取决于他们在卫中或在地方都指挥使司或
大都督府中的等级地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委任被固定下来,它们
形成了战术指挥的一级。到宣德末年,这些边镇已经形成北方边境九个固定
的防御编制(九边)。设立在蓟州、延绥和宁夏的边镇监督长城的指定的段,
而其他六个则行使它们的地区的都指挥使司职能。从此,指挥的等级制度或
边防军的结构都很少变动。①
粮食的供应和运输体系
远征的战役、建设工程和行政管理的变动是很花钱的。此外,把政府迁
到北京造成了一个大问题,因为首都、它的官僚机器和戍守部队都处于一个
穷苦而贫瘠的区域,需要各地的供应。北方各地创收很少;虽然军队在理论
上应该能够通过军垦来自给,但这种情况从未发生过。在洪武年间,已经定
期通过海运从盛产大米的长江三角洲诸府运送粮食供应北京政府和辽东及沿
北方边境的各守卫部队。为了满足北方对粮食的不断增长的要求,永乐帝的
朝廷设想了三个涉及大规模重新分配人力和物力的规划。
第一个规划试图把实物的官俸改成以通货和白银支付的官俸,以及扩大
前一代皇帝设立的军屯,以此来减少官方对粮食的要求。在 1402 年,最高级
官员的官俸的六成为粮食,而最低级的官员只收到两成。后来在都督府和都
指挥使司、各省和诸王的封地的完全领取稻米作为薪俸的官员部分地接受通
货和钱币。这一措施在通货价值稳定的时候执行得很顺利;但是在出现通货
膨胀的时候,整个官俸制度就败坏了,官员们就转而去追求非法的收入。①
军屯的设立旨在使军队能自给自足和减少运粮至北方的需要。1404 年以
后,对每个军屯规定了生产定额。指挥官的成绩根据它们的产量来评定,御
史们被派去核实产量的数字。为了确定平均产量,建立了试验田,它们的产
量每年上报。但是生产经常遭到破坏,因为士兵们被抽调而不能承担耕作任
务。在 1413 年,皇帝采取了制止这种抽调人力做法的措施,并且对除受自然
灾害的军屯以外的所有军屯恢复了原来的定额;但是产量依然落后于定额。①
第二个规划是通过向商人出售盐引来增加对北方的粮食供应。商人向边
防部队送交固定数量的粮食,以购买出售一定数量的盐的权利。这种制度称
开中法,在洪武统治的初期已被采用,在永乐年间它又被扩大使用。在 1403
年,皇帝命令所有为取得盐引而送交的稻米除少数例外外,应送交北京地区。
粮盐的交换比率并不固定,取决于供求情况。例如在 1412 年,北京很少发盐
引,因为当时缺盐而米有富裕。但总的说来,盐商继续既交粮给北方诸府,
也交粮给西南,在西南他们供应被派到那里去镇压部落起义和平息安南之乱
的军队。②
北京成为京师以后,产米的中国南方各地的纳税者必须运送粮食到北


页。
① 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 182—186 页。
① 法默:《明初两京制的演变》'156',第 115—131 页。
① 吴缉华:《明代海运及运河的研究》'581'(台北,1961 年),第 40—42、76—82 页;星斌夫:《明代
漕运研究》'207'(东京,1963 年),第 26—31 页。
② 关于阮安在建设京城中的作用,见张秀民:《明代交趾人在中国之贡献》'31',载《禹贡》,3,1(1950
年),第 53—57 页;转载于包遵彭编:《明史论丛》,第 7 卷,《明代国际关系》(台北,1968 年),
第 63—69 页;《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687 页。
 



方,并另外负担运输费用,这些费用以各种名目的附加税征收。在缺粮时,
还要强使负担大量额外的征收。例在 141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