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纪春:写歌的人很多,唱歌的人想成名的我也接触过很多很多,但通过彩铃这个媒介,展现给大家的,好像并不是很多?
周稀稀:所以为什么称我为彩铃歌手第一人。歌手是我的本质,彩铃是我的特征。
纪春:你为什么想借助彩铃这种方式?
周稀稀:因为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毕竟存在一定的争议,争议的结果就是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如果一个作品出现之后,没有人去表示关注,这个作品就是失败的。
纪春:谈谈你的作品吧!第一个彩铃作品是什么?
周稀稀:第一个彩铃作品是《学校恐龙满地跑》。创作的初衷是一个心态问题,就是身边的不是风景。没想到很受欢迎。
纪春:能给我们来一段吗?
周稀稀:行。“都说学校的美眉好,我来学校就到处找。看了半天我直想说,我晕倒。”大概就是这样的。因为我对中国传统的诗词比较喜欢,写的时候就对平仄、押韵、对称等等比较注意,比较符合中国传统诗词的风格。调侃的意味也挺浓的,这是彩铃的特征。我觉得把中国诗词的风格和调侃的意味结合在一起,这应该是音乐前进的一种象征吧!要有人敢于尝试别人不敢尝试的事情,这样才会有进步。
纪春:你的《恐龙》出来以后怎么样,有人用吗?
周稀稀:有,下载量还是很大的,也有反馈,基本上都觉得好玩,嘻嘻一笑,这就是彩铃要达到的效果。创作的背景是其次的,能给人带来快乐,这个作品才有意义。
纪春:创作的过程难么?
周稀稀:有些词我也是网上看来的,不完全是自己创作的,但是总的来说,90%都是我亲笔创作的,作为一个歌手、一个彩铃歌手、一个原创型的彩铃歌手,他必须关注一个很时尚的话题,这才会让人家更能接受。必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引领时尚。
。 想看书来
中国彩铃歌手第一人(2)
纪春:光写彩铃能养活自己吗?
周稀稀:见仁见智吧!彩铃关键是在创意,别人关心什么,你能第一时间把它做出来,它就是你的。这样才能保持一个下载量和新鲜度。还是要动脑子。
纪春:是不是创作的越多,收入就越多?
周稀稀:这是肯定的。
纪春:那个时候你就和公司合做么,还是自己单干?
周稀稀:我从开始写第一个彩铃的时候就和龙乐公司合作,双方一拍即合,半个月就签约了。我的所有作品版权都属于公司。
纪春:彩铃歌手和一般的歌手还是有区别的,你觉得彩铃歌手意味着什么?
周稀稀:彩铃是特征,歌手是本质。我现在应该算是一个职业的歌手。
纪春:彩铃歌手是不是意味着比较好的创作力?
周稀稀:彩铃这个事情说简单很简单,说难也很难。就像说笑话,同样的一个笑话,不同的人讲起来就不一样。我因为有了5年做音乐的基础,觉得比较容易一些。首先你的作品自己要比较喜欢,彩铃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创意。因为它是在电话里用,在听筒里音乐的表现力是有限的。在短短半分钟到一分钟的时间里,他能听到你这个彩铃说的是什么,能被你不经意的幽默给逗笑,这个彩铃才是成功的。
纪春:对,一个是创作力,还有一个是个性。要有鲜明的个性。
周稀稀:对,彩铃就是要调侃、搞笑,这是彩铃最基本的特征。
纪春:粥稀稀,一个古怪的名字,说说它的由来吧?
周稀稀:我本身姓周,1997年上网,就取了个网名,叫周稀稀,但那是拼音。去年想改一个中文名字,就随手写下来了。和公司签约的时候,公司认为这个名字很符合我的风格。就由网名做了艺名,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人生状态
纪春:你最初和公司的合作顺利吗,利润是怎么分的?
周稀稀:跟公司合作是比较顺利的。我在和公司签约之前有4年的挣扎,每一天都在想是不是应该放弃,当时没有一个人支持我,包括我的朋友、同学和家人。至于签约,和公司合作,因为都有一个目标,就是做一个好的彩铃歌手,公司经过考察之后,觉得我很适合。用我们老总的话说,一个歌手好不好,首先在于他的做人好不好。虽然只有短短的半个月,他觉得和我的交往非常的融洽,认为我能做。关于分成的比例,这是机密,不好透露。
纪春:在此之前你是不是在寻求这种合作?
周稀稀:虽然我喜欢那种创作的感觉,但是音乐如果你不能把它推向更多的听众的话,那不是做音乐的初衷。我一直想做一个职业的音乐人,做歌手只是走出的第一步。
纪春:你说过曾想过放弃,是怎么支撑下来的?
周稀稀:我最穷的时候,就是200块钱的房租我给不起,向父母要的。但是我总觉得第二天就会有希望的,希望永远是最美好的,我觉得我一定会成功,这个信念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来的,也许是从小就比较独立的个性吧!但是坚持是有一定的底线的,如果那时家里需要我的经济援助,那我可能就会放弃了。但是坚持了5年,终于走出了第一步了。我人生的第一个理想就是做个音乐人,就是这个理想让我坚持了下来。
纪春:终于签约了,也出了专辑,你现在的日子过得很快乐吗?
周稀稀:其实哪怕是在向父母要钱的日子里我也很坦然。在这一点上很多朋友觉得很奇怪,但我觉得现在我的状态和以前的状态,人还是那个人,只不过从那个身份变到这个身份,做的事不一样。用父母钱的时候,是为现在打下基础,经历过最困难,才知道什么是最幸福,并不是说有多少钱或有多大的名你才幸福。幸福是你在最困难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你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心态是很重要的,可以失望,但不可以绝望。现在我是基本上满足了,但永远不会到最好的那种状态。我永远在无限地接近那种最好的状态。
。 想看书来
中国彩铃歌手第一人(3)
纪春:年轻人想发财的很多,你不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发财么?
周稀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对金钱的渴望不是很大,我并不因为我经济好了就要上大馆子吃饭,买名牌衣服,这都不是人生的目标。我觉得我的价值应该体现在我对理想努力的程度上,而不是体现在我挣多少钱上。北京专门唱歌的就有20万,但每年出来的也许只有20个人,但是如果我做计算机这行的话,这个概率怎么也比这个大。所以如果以钱来体现的话,可能我当初就不会选择这行了。
纪春:让我们再来看看听众朋友的回馈。一位朋友说,我觉得《学校的恐龙》这首歌旋律和节奏都不错,有底气,韵味也够了。他问,在调侃方面,你有没有调侃自己的歌?他觉得话锋转向自己会更有趣,这是他的一个建议。
周稀稀:其实很简单的,周稀稀就是我调侃自己的一个最好的证据。
纪春:确实是的。我看到你专辑上的歌,第一首是《等咱有钱了》,然后是《学校恐龙满地跑》、《你去哪儿了》、《我们村里我最帅》、《郁闷》、《结婚条件》、《网络辣妹》、《小的们加班了》、《人生百态》之“说唱篇”、《人生百态》之“叙事篇”、《招聘会》、《混的哲学》等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话题。
周稀稀:彩铃和传统的创作相比就是它的点位很多。有时候就是从一句话写出一首歌来。我的歌很多都反映一种社会现象。
纪春:你的生活状态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坏走到好,从心态上来说是一种好的转变,但也许有一天,你的东西别人不喜欢了,没人再理你了,现在社会也是瞬息万变,如果又出来一个什么“饭多多”呀,什么其他的一些人,那这个时候的心态又会怎么样?会不会经受住这种考验?
周稀稀:这么说吧,我以前做民谣做了4年没有成功,彩铃我只做了半年,能让我签约,能让我出专辑,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我觉得这没有什么,该放弃的就放弃,要用更好的状态去面对将来的生活,生活在不断地前进,年岁在不停地增大,你必须得考虑自己的出路在哪,放弃民谣是我一个比较明智的决定。有失败才会有成功,这是我保持心态的一个砝码。
金点箴言:
幸福是你在最困难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你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觉得我的价值应该体现在我对理想努力的程度上,而不是体现在我挣多少钱上。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最年轻的创业新锐(1)
李想:泡泡网CEO
出道
纪春:李想的网站现在是越做越大,凭借在网站上不断取得的骄人业绩,李想的经历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在2006年5月举行的中国十大创业新锐颁奖仪式上,在众多阅历丰富的企业家当中,年轻有为的李想显得有那么一点点另类,在这十位平均年龄超过四十岁的人群当中,作为80年代出生的新一辈,李想是进入这个榜单的第一人,你当时置身其中是什么样的感觉?
李想:当时我感觉是比较冷静的,没有说因为这个奖而自己冲昏了头,当时更重要的是感谢,感谢媒体对我们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越来越认可,整个社会给我们年轻人一个非常包容的环境,允许我们大胆地去做,即使做错了也没有关系。这是感觉最开心的一点,而并非获得这个奖。
纪春:来说说你的创业故事,你是20岁来到北京,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吗?
李想:我是2000年,在石家庄创办的公司,开如尝试商业化,但是因为在石家庄一直不会有什么收入,我们客户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所以在2001年年底的时候,我们把公司的运营部分放到北京,石家庄继续进行技术的开发和技术维护。从北京开始,我们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
纪春:也就是说,你是在19岁时就真正地开始创业了。别的孩子19岁在考大学,或者刚上大一,而你已经开始了创业之路,非常特殊,当时周围人是怎么说的?
李想:可能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比如说,为什么不去上学或小孩不懂事之类。但其实我自己有很明确的想法和目标,因为我在上高三的时候,开始做自己的个人网站,那时利用这个网站,一年挣了十万,等到要去考大学时,就有一个选择,是考大学还是创业,最后还是选择了创业。因为满足了几个条件,第一互联网和IT,包括数字产品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我可以全力以赴去做;第二,高三那年证明我做的一些事情可以挣到钱,而且我一边上学一边来维护我的网站都可以赚到钱,而如果投入全部精力,以一个创业的心态去做这个网站的话,同样可以赚到更多的钱;第三,其实我已经具备了运行网站的基础,什么都会,比如技术、架构,做市场和别人联络等。满足这几个条件后,家里人也很清楚地看到我确实在踏踏实实地做这些事,并非是玩,赚的钱也并非是通过什么不正当的渠道获得的,而是依靠广告费,所以自然也就支持我选择去创业。
纪春:在此之前,就是在高三运营这个网站之前,建立和维护网站的知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积累的?
李想:对电脑、电子产品的感兴趣是从小学开始的。小学四年级时,父母给我买了一台游戏机,从此喜欢上这些电子产品。那时非常喜欢玩游戏,但不会沉迷其中,因为我想玩的时候,家里人就让我玩,而且有时会跟我一起玩,这和很多家庭有很大不同。到现在为止,基本上出的每一台游戏机,我都会买上一台,虽然已经没有时间玩了。
上初中开始接触电脑课,感觉电脑有那么大的魅力,但当时电脑很贵要两万多一台,家里买不起,所以从初中开始,就把零花钱用来买电脑杂志、电脑报、电脑爱好者等等,然后通过看这些杂志不断地去学习。到高一时,我拥有了自己的电脑,过去积累的那些知识拿到电脑上很快就得到了应用。高二时我开始大量地给媒体写文章,如怎样用好电脑、如何选购电脑等等。那时每月可以通过写文章有一千多元的收入。上高三后,就开始上网,做个人网站,因为原来具备一些基础,所以个人网站做的是电脑的DIY,非常新颖、有诱惑力,也和当时那种电脑时代相吻合,网站出来后,很快就有大量的访问,从而有了广告收入。
纪春:广告是怎么拉来的,是自己运作的吗?
李想:不是。最开始的时候,各种上网的费用是相当贵的,我一个月上网大概要用掉600-800元,上网的费用主要是靠稿费,接下来做网站也没有想到要去赚钱。当时互联网泡沫非常多,国外有很多网站有钱花不出去,就通过中国的广告代理商,在中国的网站上发广告。当时我的网站在个人网站的排行榜的位置比较靠前,访问的人数多,所以广告代理商找到我,要做广告,我其实也无所谓,做就做吧,反正也不缺钱,就给他放上去了,过了两个月,他让我去银行办一个存折,说要给我汇款,我也没问多少钱,就办了,结果第一笔汇了6000多元,第二个月以后,就超过10000元了。
最年轻的创业新锐(2)
纪春:相当可观的数目,是一个很大的惊喜。
李想:是,非常非常高兴。
纪春:我发现你创造财富的过程好象并不是那么有目的性,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李想:因为可能我并非是盯着钱去做的,而是把我要做的事定为目标,不断地把这个目标变得更大,同时我坚信一点,当做到了的时候,有金钱的回报是自然的。
纪春:那赚来的钱是怎么分配的?用它做了什么?
李想:最开始只有几个人做的时候,赚的钱就分掉了,当时没有意识要做多大、去怎样竞争,那两年我们买了房子、买了车。但到了2004年2005年,竞争越来越激烈了,我们的对手不是手里握了几十万美金风险投资的,就是背靠着几个亿、几十亿集团公司,他们的资源要比我们好,所以为了更好地竞争争,我们基本上把所有赚的钱都投入到持续发展上。
纪春:从你描述的创业经历来看,好像是你的创业是顺理成章的?
李想:我不太愿意去记一些困难。因为记住那些困难也没有太多作用。我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问题,但我愿意去面对他们。在我的脑子里,当有一个难度更大的目标时,必然会有相应的困难,只要解决了这些困难,你自己就会有一个提升,才能完成目标。
管理和沟通
纪春:你的理想是什么?榜样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是比尔·盖茨吗?
李想:我的榜样不是比尔·盖茨,原来是没有什么榜样的,但是慢慢地从自己爱好电子产品开始到喜欢做媒体,到现在是如何管理和运营一个公司。现阶段我有一个比较好的偶像是GE的CEO杰克·韦尔奇,因为他是过去多年大家公认的最成功的CEO,他对公司的管理经验、思路对我们都会有帮助。
纪春:对你来说,你觉得他的哪些方面的经验是最有效的?
李想:比如,按很多中国人的传统,要做沟通的时候,要做管理的时候尽可能地“曲线救国”,但是对我们而言,对我们这些年轻的创业者,没有太多的经验,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我们。杰克·韦尔奇提倡的那种高效率、直接、扫除一切腐败、官僚的方式更适合我们的团队。
纪春:你在工作中是不是非常严肃?
李想: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我有多么严肃,但当真正做一件事的时候,我认真的态度可能是100%的。
纪春:有听众朋友夸你,说李想这个名字很好听,有实现理想的感觉,听你的故事也很羡慕和欣赏你。我相信,许多同龄人都非常羡慕你,而且渴望创业,而你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后面的几步也走得很精彩,你觉得创业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对你来说成功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
李想:在我头脑中,其实始终没有成功,而只有一次又一次的目标和挑战,最重要的。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就是靠毅力。每个人遇到的问题都会一样多、一样大,只有坚持下去,解决困难,提升自己,从而完成目标。
纪春:你好像是在2003年经历了一个比较大的挫折?
李想:也不算什么挫折。只是媒体希望我讲一些困难,我就讲了2003年那件事。2003年,因为我自身的管理经验不足,加上一些竞争对手的搅局,造成当时我们网站里最主要的编辑队伍里的一半编辑集体辞职,离开了。原因是,最开始做网站时,因为人少,所以有什么事只要喊一声,大家就冲着一个方向去了,当人越来越多时,自己又不太会沟通,不太会管理,就不容易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别人一搅和,就出现问题。事情一发生,我一下就慌了,因为带头走的这个编辑来北京后,一直和我住在一起,当时非常难受,给他们每一个人打电话,我们公司剩下的所有人都在给他们打电话来沟通,都希望他们能够回来,因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只不过过去没有太多的沟通。但是沟通的结果并不是很好,他们去意已决。当天我们饭都没吃,搞得很晚,最后觉得实在无法挽留,于是我们就定了一个新目标,去招新人,大概第二天,我们招的人就到位了,有很多可能是了解一点点电脑的大学生,有的甚至连写文章都不会,我们就手把手地去教他们,每天都做到很晚,大概一周的时间,整个网站的运营就恢复正常了。当时来的新编辑,现在已经成了我们的骨干。
。。
最年轻的创业新锐(3)
纪春:经历了这样一次风雨,收获是什么?
李想:收获是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反省,因为我们的团队不再是几个哥们儿一起往前冲了,重要的是要会管理,要对每个人负责,要多与他们沟通,多听他们的意见。这个问题告诉我,不是只要你带着大家一起努力做事就可以了,你一定要发挥你作为领导管理的作用。
纪春:现在你们公司有160人左右,是一个比较大的团队,你现在在管理方面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政策?什么样的风格?
李想:其实我觉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