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吉清一直倍感骄傲的是,天堂硅谷创业投资公司于2006年发行了中国第一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那是2006年5月,就在3楼的小会议室,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连门口都站满了。”吉清特地带记者去参观了这间只能容纳几十人的普通会议室,“虽然规模不大,但这只基金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当时发改委的刘建钧博士也专门从北京飞过来。”
有意思的是,这第一只私募股权基金印了300本说明书,现在除了他们各自留了一本,其他都不见了。“据说有人在高价收购。”吉清笑道。确实,可以说之后所有公司制的私募股权基金都是从这个模板衍生出来的。
这第一只基金来之不易,用吉清的话说,他们是用“坚持”等来了当时的两个重大机遇。
第一个机遇:《创业投资管理办法》于2006年3月正式施行。“虽然只是个‘管理办法’,但也有‘法’可依了。”吉清认为。对于金融、类金融行业来说,越规范越好,这就是为什么证券投资基金发展那么快,因为最早立了“法”。
在《管理办法》出台之前,创投公司只能用公司自有资金投资、滚动,而不能去市场募集资金。“当时,在《管理办法》里面有一句很拗口的话——创业投资公司可以管理创业投资公司。猛一听,怪怪的,我就去问发改委负责起草的刘建钧博士。对方解释,意思是公司可以管理创业投资基金,而基金是公司型的。”
“靠自己的资金,能做多大?而且说到底,公司也就是在为那几个股东挣钱。但如果可以向社会募集资金,发展空间一下大了很多,我们是为广大群众创造财产性收入。”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吉清:“无知无为”创造财富神话(2)
现在,天堂硅谷共有12只基金。在其办公楼一楼的墙上,挂着12幅刻着基金名称的铜牌。“以前刻得很大,后来放不下,就换了小一些的铜牌。或许,有一天也会挂满了。”吉清指着一块块铜牌,介绍哪个是第一只、哪个是行业性基金、哪个是地域性基金、哪个又有什么特点,就仿佛是在介绍自己的孩子。
有了规范,才好做事。吉清还特地给自己加了一道“锁”:“当时在设立第一只基金时,我们主动找银行托管资金,保证资金安全。因为是银行的总行和我们签订协议,所以银行也是负有法律责任的。一旦资金出了问题,投资人可以去告他们,所以银行也很慎重。我是给自己找了‘监管人’,就是想在一开始尽量做得阳光化、规范化。”
第二个机遇就是2005年开始的股改。由于市场不完全流通,使得流通股定价很高,而法人股定价很低。对于创投公司来说,投资的股权往往只能同实业投资一样,在净资产价格附近转让股权。“流通以后,特别是投得很好的企业,市场会给予资产非常充分的定价,甚至会高估,退出机制变得更有效率,这是之前没有预料到的重大机遇。”吉清直到现在还在感慨,全流通的影响绝不仅仅在二级市场。
天堂硅谷等到这样的机遇并非偶然,而是经过艰苦的等待。
“2000年就有创业板的呼声出现,各地也出现了很多创投公司。就从2000年到2005年股改前,只剩下15%的创投公司还在坚持,其他的要么倒闭,要么转做其他,如炒房地产,做股票等。坚持下来并不容易,要抵制住很多诱惑,但我们坚持下来了。做投资,很多东西是要积累、要沉淀的。这些年,我们一直不断地和企业家进行沟通、交流,到机遇来临时,我们才能及时抓住。”
吉清甚至认为,任何一个行业从大的方面说都没有太多的技巧,就是随着经验累积,变得更加专业,才能敏锐地把握住机遇。
诚信:喝酒、打牌看人性
如果说,吉清把自己投的每个项目都当做自己的孩子去培养的话,那么对于谈判过程,吉清就将其比喻成“相亲”。
在天堂硅谷,一般的投资流程如下:先是有项目经理去考察,一般是两个人同时去,他们拥有绝对的否决权;如果通过了项目经理这一关,就会成立项目小组,项目人员包括风控、财务、法律人士等,开始对企业进行详细调查,最后形成投资报告;接下来递交到投资决策委员,通过后,则进入商务谈判过程。
对吉清来说,大部分“量化”的工作下放给每位负责的员工,而他则更多的是运用经验与所投企业的老总去交流。
“我就是和他们吃饭、喝酒,或者去打牌、钓鱼,甚至完全不谈项目的事情。我就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去判断他们的性格、能力,看他们是否真的有能力、有潜力把企业带好。”吉清说。
吉清把这个过程比作“相亲”。就像相亲一样,两人怀着特定的目的坐在一起,难免会尽量展现自己好的一面,甚至会夸大。对表面的事物过于轻信,继而轻易步入“婚姻”殿堂——对投资者来说,就是要达成一致的投资意向,之后再发现问题的话,可能就追悔莫及了。
“在管理层的品质中,我最看重的是诚信。任何企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我希望双方坦诚相待。”吉清反复强调着“诚信”的重要性。他理解企业管理层在谈判中强调优点、避开不足的表达方式,因他会用一些“另类”的方式来考察。“你知道吗?其实看一个人打牌就能看出其真实的性格。”吉清笑得神秘又自信。
吉清:“无知无为”创造财富神话(3)
“在东北考察奥克化学股份公司的时候,我和他们老板吃饭吃了3个小时。当时我的助手都很惊诧,说从没看我这么喝过酒。我很欣赏这个团队的负责人,觉得他有潜质带好企业。”吉清说,“就在我们投资了不久后,企业董事长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这意味着企业的地位又上了一个台阶。当时他在央视的新闻里有一段访问,还特地发短信来叫我去看。”
“我们投资的时候,是以9倍PE投资,已算是我们所有投资项目中PE值最高的。但现在,即使有人出比我们当时高3倍的价钱都不一定能买到了。”吉清很庆幸当时的决定,毕竟在当时看来,这个企业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细分龙头:看好未来5年的行业
吉清引用了王石的一句话,来解释自己寻找企业的一个方向。
“有一次,一位记者采访王石,问他为什么这么成功?王石说,不过是因为他选择了一个好行业而已。”吉清非常认可王石的观点,在选企业的时候,首先要选好行业。
在他看来,如果看准了行业,然后在行业中选择龙头企业,怎么可能会失败?私募股权基金既然是投资中小企业,就选择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去投资。
以奥克化学为例,这家位于不发达地区的小企业,2006年还只有1 000多万的利润,而且精细化工行业波动大、周期性强,有些原材料又涉及危险品,很容易触发安全、环保问题。当时,国内外很多投资公司都去看过它, 但都没有投。
“所谓的‘好’企业,是指有潜质的企业。如果已经很好的企业,可就不是当前的价格了。”吉清很清楚企业的问题所在,但他更看重企业的优势。“2007年开始,我们就看好新能源产业,如太阳能等,一直在找新能源细分行业的龙头。奥克化学就是生产多晶硅切割液的,典型的细分行业。”吉清就是看中这家公司在专业领域里的专业能力。
毕竟化学能源总是有限的,而污染问题也不得不让人们越来越重视起能源替代问题。“我们很早就看准了这个方向,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启动。”
“在投资决策会议上,反对的声音很大,但最终还是决定投资了。”如今,奥克化学已经在上市筹备之中。
另一个案例是位于汕头的一家企业——广东金刚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没听过这家公司的很正常,但是如果提起是其为鸟巢提供特种玻璃,那估计所有人都会对其在行业中的地位有了概念。
“当时公司有一些困难,一是资产固化率过高,二是有一笔几千万的贷款就要到期。一旦流动性出现问题,窟窿会越来越大。看过这家公司的风投都有上百家了,我们去的那天,还有两个风投跟我们一起进厂区。”
吉清谈起其董事长庄大建时都会满面笑容:“庄总是一个肯钻研的人,一旦有新设备,他就引进,研究新技术,因此金刚玻璃的固定资产比率很高。如果现在投进去几千万,马上就被用来还欠款了。他是技术出身,非常有个性,总说‘银行烦死了’,说银行嫌贫爱富,不要再借银行钱了。” 吉清通过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帮他解决了不少后顾之忧。
当时,天堂硅谷投了6 000多万,还了部分银行贷款。另外,又帮助金刚玻璃引进了产业资本——南玻的投资。
由于特种玻璃是一个非常细分的行业,南玻本来有这部分业务,因为嫌其行业太小而放弃了,但又需要去其他地方采购,由此南玻进入金刚玻璃后,双方“成了一家人”。吉清说:“南玻干脆下了一个文件,说特种玻璃都在金刚采购,这下企业又多了一个多亿的订单。”另一方面,金刚玻璃的部分特种玻璃都是在上海的耀皮玻璃采购再运回汕头,成本很高。但现在可以直接在南玻采购,又省了一笔费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吉清:“无知无为”创造财富神话(4)
这笔交易,通过吉清在其中牵线搭桥,为两个企业创造了双赢。现在,金刚玻璃正在等待成为创业板上的上市公司。
2008年,金刚玻璃又在深圳成立全资子公司——深圳金刚玻璃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也是从事新能源产业——屋顶太阳能的。“财政部补贴标准每瓦20元。”吉清说道,“国内这项产业几乎还是空白,但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可以预见这个行业十分有发展前景。”
不完美:发挥长板、避开短板
不管是金刚玻璃,还是奥克化学,你会发现,这些企业都因有或多或少的问题而让很多风投、股权基金错过。就如吉清所说:“追求完美,一定做不好投资。”
很多人知道,2005年天堂硅谷以4 000多万元入股莱宝高科,2007年初上市后,最高市值达到10亿元!但很多人不知道,吉清决定投莱宝高科仅仅用了两周时间。
“这个团队很好,商业模式很好,其他方面虽然有问题,但并不是关键,管那么多做什么?”据吉清所说,当时连去商务部报批这些事项都是他们去的,最终以2倍PE拿到了这个项目。事实上,当时有一家香港公司已经和莱宝高科达成了初步意向,但一直在犹豫没有最终确认,结果被天堂硅谷“抢了先”。“要知道2005年时,市场正接近历史最低点。市场非常冷淡,很多人觉得没什么机会。因此,我们觉得正是时候,所以很果断地投资了这家企业。”
事实证明,吉清的“反向投资”法则带来了几十倍的利润。但如果问,这算不算是吉清最成功的投资?或者是鑫富药业,200多万的投资,最高3个多亿的市值?他并不这么认为。
“要看单位时间单位资本的收益。比如一个项目是1年5倍,另一个是2年10倍,其实前者更高。”吉清讲求的是资金“效率”,但这也不是最重要的。“其实尤其是在投入一些创业初期的企业时,一点点将企业扶植起来,就像看孩子长大一样,这样的投资含金量才是最高的。如果投资的是类似微软这样的企业,才是最成功的,不仅是收益上,而且是精神上的满足。”也正因为抱着这样的观点,吉清非常强调他们能够提供的“增值服务”。
在他看来,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长板和短板,关键是要发挥长处,而不是非要把短处弥补上。“就算把短处弥补上,你也最多和别人打个平手,如何去竞争?所以应该是把长处充分发挥,去和别人的短处竞争。”所以,吉清“不追求完美”,在别人瞻前顾后时敢于投资, 不仅给企业投了钱,还注入了自己的经验、资源,帮助企业一步步成长。
“我可是电子工业的毕业生,早年从事科研、实验工作,还得过部级的科研二等奖。所以,我可以和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交流,能听懂他们在说什么,能理解他的困难,从而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吉清坦承,过去的经历对他而言也是自己的“长板”。
为金刚玻璃引进南坡的投资,就是典型的增值服务。正由于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合作方式,汕头市政府不久前还邀请他们去汕头为中小企业讲课。“这意味着我们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今后如果有好企业出现,我们也更容易得到机会。”在吉清看来,每成功投资一个项目,也是资源的进一步积累。
当然,正因为可以提供给企业很多类似的服务,他们的议价能力就更强。同时,因为这一点,天堂硅谷不跟其他风投做联合投资。“三五家风投进去,到底谁来帮企业做增值服务呢?大家都来做就意味着没有人做。”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吉清:“无知无为”创造财富神话(5)
自我修复:金融危机像发烧
早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吉清某次在机场买了一本书——《诚信的背后》。从那时起,他就了解到美国在众多创新衍生品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危机。
吉清很推崇美国的创新能力,但也正是这种创新能力,引发了这场金融风暴。“就像一种新药一样,刚开始只会看到好的方面,其副作用短时间内不易被看到,但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爆发。”
“就有一个秘鲁的金刚玻璃订单被取消了,否则2008年业绩会更好。”不过,总体而言,金融危机对吉清所投资的企业整体并没有很大伤害。
吉清认为,在这轮金融风暴中,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但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专注于自己的主业、能抵制住诱惑的企业,没事情。”吉清说起他自己看到的一些浙商之所以在这轮风暴中倒下了,并不是因为经营问题,而是因为他们赚了钱去炒期货、放高利贷。“刚开始只是做一些套期保值,后来就开始去炒期货,甚至去套利。他们去银行贷款,说要买原材料,买来以后马上很便宜地卖掉,拿来的钱去放高利贷,能不倒吗?遇上金融风暴,钱收不回来,血本无归。可能主业本来很好,却倒在了诱惑上面。”
“现阶段,其实对经济也好,对企业也好,都是一个自我修复的时期。就像人生病发烧一样,其实是产生抵抗力的过程。”吉清说道,“应该调整产业结构,优胜劣汰,让值得活下去的企业活下去,不值得活下去的企业就让它自然淘汰,比如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我们应该更多扶持一些有自己东西的企业。”
对自己投资的部分企业在大环境不好的状况下遭遇困难,吉清觉得“很正常”。“即使有短时间的亏损,也不能说明就是失败,除非是我退出的时候亏损,那才叫失败。而且,即使出现这样的状况,也是正常的。我不是神仙,不可能事事做对。”
似乎和玉皇山下静谧幽静的环境相关,吉清的理念中总有些“禅意”。
“不要追求完美。”吉清总是强调“不完美”这个词汇,“日本人似乎爱追求完美,树木都要修剪得工工整整,但你会发现他们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差,很难回头;美国人没太多文化底蕴,但是爱创新,所以他们的修复能力很强;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最有包容性的文化,总有一天,要让我们的文化去影响他人。”
稳健:把投资融入血液
吉清把自己的投资哲学称为“无知无为”,颇有老庄的味道。
他解释道,人的认知经历有三个阶段,先是无知无为,再是有知有为,再到无知无为。最开始,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没有能力去做,很茫然;然后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大脑刻意指挥自己去做;再回到无知无为,不用大脑思考,而是本能地去做,引申到投资上,就是一遇到投资项目就知道该怎么做,不用去想。
“就像打高尔夫一样,刚开始不会打,然后教练会教你,甚至拍下录像让你看自己的动作哪里不对,每次击打时会刻意地去纠正。到最后,比如到教练、运动员的级别,他们打球根本不用经过大脑,而是产生了肌肉记忆,本能地知道怎么去打。”吉清打了个比方。
“如果老是在想如何做动作、如何做投资,就很容易在细节上出现偏差。所以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区别就在于是否已经把每一个细节融入血液之中。” 。。
吉清:“无知无为”创造财富神话(6)
吉清还举了巴菲特和索罗斯例子。“两个人的投资方法、投资理念完全不同,但投资习惯完全相同。他们遵循着自己的投资理念,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同的只是投资方向、投资角度而已。”正是如此,吉清希望自己的投资可以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细水长流”。
“能够保持3年有5~10倍的收益常态就好。”吉清并不期望着总有暴富的神话出现。相反,他的稳健还体现在对投资质量的要求。“投资要有含金量,没有好的机会宁可不投,也不放低要求。”
2008年,吉清套现了旗下一只基金的资金。“分红过后,觉得半年之内没有什么项目可投了,就干脆把本金还给了投资人。”吉清说。本来是可以继续留着收基本管理费,或者降低标准去找一些企业,但吉清并不愿意这么做。“还是想做百年老店。”吉清笑着说,“至少在我手里,不能放低要求。”
吉清还坚持“投资要有余量”的做法,即使在最差的时候,公司账上也有上亿的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创新:私募挖掘未来明星
如果说,天堂硅谷成立的第一只私募股权基金掀开了中国私募股权基金业发展的新篇章,那么,对于未来吉清有着更远大的理想。
他认为,私募基金要取得更大的发展,一是需要更大的金融平台,让创投公司也可以贷款、发债,甚至上市。“黑石不就上市了。”第二,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比如税收优惠以及法律规范的完善。如果有了这些条件,私募股权基金一定比公募基金发展得更好。而这些,将给企业和社会带来进步和发展。
“创投企业在做什么?国家4万亿的投资在拉动经济,而我们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