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五十二章意兴阑珊 难圆夏威夷梦(2)
与此同时,在这份五星级酒店项目的合同草稿中,关于合营双方的责任规定,更有很大的出入。原来港方只是负责按合同规定提供合营公司各个发展阶段所需的资金和协助办理合营公司委托的其它事宜这两项。而新拟的合同中,除上述责任外,扩大到所有工程的设施、施工的经营管理、选购机械设备材料、提供安装调试技术人员及人员培训各项事宜,而中方责任,除保留办理合作公司营业执照,及提供土地使用外,其它责任则由“负责办理”改为“协助港方办理”。
霍英东父子研究之后,决定不签这两份合同,海南方面赴港招商时自然不获而归;这样,霍英东同海南合资方面的矛盾表面化了。
至此,霍英东开发海南的事业,走到了十字路口。
除霍英东一人之外,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公司同事均一致主张乘时而退。
曾经为霍英东投资开发海南出了九牛二虎之力的王宁世写信给霍英东:“这是我们利用股权变化体面退出牙龙湾开发的绝好机会,否则我们将在牙龙湾的问题上越陷越深,越被动。”
王宁世在信中还列举出了退出的两大理由:一、少数###,外地人与当地人关系问
题棘手;二、投资环境差,合股人之间关系难协调。
霍英东的秘书凌汉伟也认为,海南的人事制度、做事方式,都影响霍英东的投资兴趣。合作得不顺利,不愉快,不如放弃。
难圆“东方夏威夷梦”
“你是否觉得,牙龙湾项目已经成了你的负担和包袱?”我问霍英东。
“是的,是包袱。我对我的子女说,我个人都想不通:我去中国做100件事,99件做得好,只有海南一件做不好,怎样解释?是海南问题,还是我的问题?”
“那你是否决定放弃?”
“还没完全放弃,还继续给钱。”
1994年11月7日,霍英东给海南省长阮崇武写了一封信,对合作开发牙龙湾事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顺利进行,深感遗憾。霍英东写道:“为了表达本人对海南开发支持的诚意,本人拟先行拨出1000万港元,给你们进行该地前期绿化等工作,希望开发工作能迅速展开,尚望予以同意!”
霍英东向我解释,他只是希望将高尔夫球场搞下去,把海滩搞得青青绿绿,从精神上支持海南开发。
霍英东说:“搞高尔夫球场,其实是将环境改造好。我印象中,在大东海海滩种椰子树很好看。种草,种树,一亩1000元,2000亩就是200万元。我现在给你钱,1000多万,如果你不做,我没有办法。这种事,我们不可能拔苗助长。”
“搞完高尔夫球场,下一步怎么办?”我问。
“都要做的。因为高尔夫球场不是灵丹妙药。高尔夫作用不大。现在看来,只能按部就班。夏威夷都搞了几十年。海南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得起来的。中国的事情,与布吉、巴里岛不相同……”
无法由自己去圆“东方夏威夷”的梦,霍英东感到深深的遗憾!
第五十三章 开发南沙 再闯事业高峰(1)
广东番禺的南沙岛,是霍英东晚年心目中的“金银岛”,他定下了大举开发南沙岛的计划,要把南沙岛建设成“香港”式现代化的滨海城市,预计总投资超过100亿港元。
%%南沙:霍英东晚年的“金银岛”
一方面,霍英东对海南牙龙湾的开发意兴阑珊,并逐渐从那里淡出;而另一方面,对广州南沙岛的开发,他却踌躇满志,大展宏图,再现雄风。
南沙岛是霍英东晚年时心中的“金银岛”,这个岛不像他年青时候视之为“金银岛”的东沙岛那样遥远,而是近在眼前……就在他的故乡番禺市境内。
番禺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除番禺市外,珠江三角洲还包括广州、东莞、佛山、南海、顺德、中山、珠海、三水、江门等市县,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最发达的地区,有人甚至称之为亚洲的“第五条小龙”。自中国开放、改革之后,霍英东成了珠江三角洲的常客,足迹几乎踏遍三角洲的每一个市县。他既目睹了珠江三角洲的沧桑巨变,自己也参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开发、建设,并以一次次大胆创举,加速了三角洲经济的腾飞。客观地讲,珠江三角洲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港澳商家的参与、介入是分不开的,而霍英东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近几年,几乎每个星期,霍英东都要到南沙去。南沙,是他近年最常踏足的地方;开发南沙,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事业,他在致力于把南沙建设成一个“小香港”,建成中国21世纪的模范海港城区。
1995年7月初的一天,霍英东邀我一起去南沙。我们乘坐的是霍氏集团属下的早兴船务公司的双体豪华水翼船。开辟香港和南沙之间的海上客运服务,是霍英东开发南沙的一个步骤。自1992年3月通航以来,客流不断增加,如今两地之间每天对开五班客轮,日客流量3000人次以上。
坐在前往南沙的水翼船的豪华贵宾厅里,霍英东向我们畅谈他开发南沙的始末、设想。
“七八年前,南沙仍然还是一片烂滩涂。那时,我们船公司有几个人到南沙考察,先坐船到莲花山,然后去南沙,个个啼笑皆非,因为南沙连人影、鬼影都没有一个,石塘荒废,寸草不生,说要开发南沙,在那里搞轮渡、搞客运码头,个个都反对。”
那霍英东何以看中这块荒废之地,并决定在那里开发呢?霍英东接着说,早在80年代中期,他就已经注意到,广州经济发展正不断向南面——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辐射,而港澳 经济发展却不断向北面——整个珠江三角洲辐射,这个趋势的形成,自然会令已具活力的珠江三角洲经济更加繁荣和发达。由此,他想到一个问题:寻找一个适当的地点,贯通珠江三角洲,从而把省港澳经济大三角连成一体,加速这个大三角的经济繁荣。他认为,这个地点首先应该有条件建成省港澳之间的一个交通枢纽。
后来,霍英东等人实地考察了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县市。这次考察,霍英东得出了两个结论:其一,番禺夹在珠江三角洲东、西部之间,它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和省港澳的共同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二,要搞活番禺,应该先从番禺南面的南沙入手。
霍英东解释说:“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流通与交换的世界。市场经济,更是流通与交换的经济。目前,在世界性的商品流通与交换中,海港的运输占据着主导地位。港为城建,城以港兴,是世界性的现象。而南沙是天然的深水港,沿岸水深7至15米,是整个珠江河最佳的水道,其有利地位犹如香港岛的中区和九龙半岛的尖东地区;最主要的是,南沙北距广州50公里,南至香港和澳门都是30余海里,正好处于穗港澳三地几何中心。所以,南沙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交运港口的理想之地,正似天造地设一样,妙不可言。”
关于社会发展有一门学问叫“经济地理”,讲的是地球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南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它具有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
绘制“金银岛”发展蓝图
1987年底,霍英东正式提出了大力开发、建设南沙的设想,并即时得到香港一些华资财团和驻港中资机构的有识之士的支持。之后,他们与有关专家、番禺县(那时还未建市)领导人组成开发南沙研究小组,霍英东担任组长。研究小组多次到南沙考察,深入调查研究,收集大量资料和数据,制订发展规划。
1988年8月,在霍英东的主持下,南沙发展的初步计划终于制订出来。按照这个计划,开发建设南沙,目标是用15年的时间,把南沙建成一座以深水港为中心,交通运输、工业加工、旅游服务综合发展,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人口36万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接着,霍英东又重金聘请世界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理查德·鲍弗(),对南沙新城的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
霍英东决定大举开发建设南沙的计划,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90年4月12日,广州市的负责人朱森林、杨资元、张汉青、邬梦兆、雷宇、石安海、谢士华、刘念祖和市有关部门的官员,一起出动,驱车50公里,前往南沙镇,召开现场会,研究开发南沙事宜。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五十三章 开发南沙 再闯事业高峰(2)
霍英东闻讯,也专程从香港赶往南沙,和广州市的官员会面,向他们讲解开发南沙的一些具体想法。
大家在镇上会面后,就一起乘坐一艘交通艇,巡视南沙的海岸线。在舱内,霍英东向朱森林、杨资元等官员,畅谈自己的开发构思。
按照霍英东的构思,开发建设南沙,分三个阶段——
1990年至1995年为第一阶段,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招商引资起步,以交通、能源、电信、供水、供电、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在54平方公里范围内初步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开发一片,建成一片,联动发展。
1996年至2000年为第二阶段,把南沙建设成初具规模的海滨新城。这一阶段,南沙的开发建设全面铺开,东部将建成国际性港口新城区,西部为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加工业区,北部为保税区,南部为行政文化和国际金融中心。到时,南沙以初具规模的海滨新城面貌跨入21世纪。
2001年至2005年为第三阶段,到时,东、西、南、北四部分的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南沙成为一座人口达36万、工业产值100亿元人民币的现代化海滨新城。
大家对如何开发、建设南沙,达成了共识: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可以一边开发、一边招商,做到一边建设、一边见成效,重点发展交通枢纽、港口贸易和工业加工、旅游服务等四大功能区域,加快开发建设步伐。
在交谈中,霍英东表示,在有生之年,一定竭尽所能,把南沙的开发建设搞好。
广州市的官员也表态:开发南沙,意义重大,市委、市政府会全力支持。
1992年初,广东省把南沙经济开发区列为全省在20世纪90年代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四个重点之一。
虎门变通途
只用1小时15分钟,双体水翼船就抵达南沙港。进入南沙开发区,就见到宽阔的公路上,有几排数百米长的汽车像几条舞动着的长龙,缓缓前往,等候过渡。
汽车轮渡服务,就是霍英东开发南沙的第一个大动作。
按照霍英东的设想,开发南沙第一步,就是要把南沙建成珠江三角洲的一个交通枢纽,缩短三角洲大部分地区至深圳、香港之间的路程。经过一番考证之后,霍英东决定在南沙和虎门建造汽车轮渡码头,开展汽车轮渡服务。
这是一个极富创意的想法,因为以往,珠江三角洲的江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珠海、中山、佛山等市县和深圳、香港之间的汽车来往,都要经过广州;但若在南沙和虎门之间开展汽车轮渡服务,两者之间的车程则将缩短40公里至120公里,从而形成珠江三角洲以及省港澳畅通无阻的交通网。
但是,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他们所持的理由是:这几年,广东省已淘汰了轮渡,改建桥梁,怎么现在又走回头路搞起轮渡?霍英东认为,南沙至虎门之间的海上距离较长,建桥梁所花时间较长,所需资金庞大;另外,以前的渡轮简陋,容量小、速度慢,故而被淘汰是必然的,但若所使用的渡船容量大、速度快,则轮渡服务将大有可为。所以,他坚持己见,执意搞轮渡服务。
1989年4月,由霍英东牵头投资,香港有荣有限公司、李兆基的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粤海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番禺县,四方联合组成番禺虎门汽车渡轮有限公司,投资6700万人民币,开始筹建汽车轮渡码头。
同年8月8日,虎门汽车轮渡工程、两岸码头主体工程正式施工,霍英东出席了动工仪式。
10月11日,霍英东召集参与开发南沙的各公司董事长在香港举行联席会议,讨论如何加速南沙开发计划的实施。
1991年5月6日,中国内地首座双层桥式汽车轮渡码头——虎门大渡口正式通航。
这个渡口的西岸位于番禺县南沙镇的大虎山下,设有货柜车查检关卡,货物进、出查验手续快捷简便;东岸位于东莞市虎门的威远山下,两岸码头建有双层式升降吊桥控制塔,供汽车上落,这种控制塔在中国内地尚属首次使用。两岸的航程为15分钟。
渡口启用初期,有三艘双层渡轮投入服务,每艘可载32辆小汽车和20辆货车。渡口通航后,珠海、中山、江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等市县的汽车去深圳,不必再绕道广州市,而可以直接经虎门渡海,缩短路程100公里左右,从番禺、顺德、佛山、南海等市县去深圳,绕虎门渡口,也可缩短路程40公里以上。由于路程大大缩短,运输费用大大降低,所以该渡口通航后,两岸各种汽车川流不息。
为了适应不断增加的车流量,霍英东后来又和各股东再斥资4200万元人民币,在东、西两岸扩建新泊位,再增加三艘汽车轮渡。
现在,汽车轮渡的日车流量超过13000辆次,年收入超过1亿港元,投进去的资金早已回收。
当然,霍英东投资兴建虎门轮渡,并不是为了从中赚那些轮渡收费;虎门轮渡的建成使用,具有多方面的战略意义。
这个渡口北距广州54公里,南距香港38海里,西南距澳门29海里。它的建成通航,大大缩短了珠江三角洲与港澳之间的距离,为三角洲和整个省港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
第五十三章 开发南沙 再闯事业高峰(3)
虎门轮渡服务,无疑是霍英东的一个妙想杰作。提起它,霍英东便显得兴致勃勃。他说:“这个轮渡很重要,若从这里经过的货车数量占总流量的40%估算,即是说,每天起码有2万吨的货物从珠江三角洲通过这个渡口给工厂,或将产品运到海外市场,这个无形的效益是很大的。”
虎门轮渡的通航可谓石破天惊之作: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省、港、澳三地不少人知道了南沙的存在,也恍然觉悟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烂滩涂之地,原来是一块“黄金宝地”。
看到每天有上万辆次汽车源源不断地把钱往霍英东的口袋里塞,一些投资者也想分一杯羹。近年热衷于在内地兴建桥梁的香港富商胡应湘可能是受此启发,在虎门轮渡开幕之后不久,就联合一些商人,投资兴建南沙至虎门海上大桥,以与他兴建的广深高速公路接轨。
虎门轮渡的成功通航,使一些当初对霍英东开发南沙持保留意见的人,也因此改变了方法,对他的眼光独到、高瞻远瞩,表示出由衷的钦佩。而霍英东也由此认识到,南沙不仅是沟通珠江两岸的通衢和沟通整个珠江三角洲、联结港澳的重要交通枢纽,而且应使南沙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他把南沙建设成为一个“香港”式的小国际都市的意识更明确,信心也更足了。
继虎门轮渡之后,霍英东又投资兴建了南沙客运港,开展南沙至香港的客运服务。谈到南沙客运服务的未来发展,霍英东说:“南沙处于珠江口,航速不受内河河道狭窄、河浪冲击堤岸及影响其它船只的限制,快船离开南沙码头即可高速前进。随着客流量的增多,近年内可能每半个小时或更短时间开出一航班,使南沙至香港的客运服务经常化。另外,我们还准备开展夜航服务,船只晚上9时从南沙出发,旅客于10时多便可返抵香港。”
按照霍英东的设想,货运是南沙开发中必须站稳的一脚,另一只脚是客运。1994年初,南沙东发码头就已经完工,而南沙货运公司也于当年年中投入实际运营。几个2万吨级以上的深水码头也即将建成使用。
霍英东说:“香港的货运码头由于土地短缺而拥塞不堪,屯门青山公路车辆亦经常处于难以运转状态,实际已影响到货运业停顿不前,无法发展。在开始筹建南沙的时候,我们已考虑到利用南沙缓解香港货运码头的压力。如今,还能缓解深圳文锦渡和皇岗口岸以及广深高速公路的压力。沟通珠江三角洲以西同香港之间的货运,这样对珠江三角洲及香港的经济发展都非常有利。”
开发南沙:霍英东舍本不逐利
霍英东的南沙系列投资项目应该是目前为止港商在珠三角最大的投资项目,因为霍英东对南沙不计成本的执着投入,南沙已经成为粤港澳地区最具活力的地区。
早在多年前,当时的南沙还是一片荒滩时,霍英东就在南沙进行战略性投资,并四处“推销”他的宏伟构想——将面积为澳门三倍的54平方公里的南沙建成现代化海滨新城。
2001年10月,广州市推出大南沙开发的战略,将大南沙概念拓展到173平方公里的范围,并将斥资上百亿进行大南沙的基础设施建设。
10年时间里,霍英东在占地54平方公里的南沙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内已购买了22平方公里土地,已办理手续的有13平方公里,集中在东南部滨海地区。
由霍英东基金会投资,位于南沙新城南部,背山面海,占地250公顷的南沙资讯科技园区首期主体工程现已建成,是新城内主要的建筑之一,目前正进入内部装修阶段,资讯科技园区分三期总投资30亿港元。资讯科技园是广州市政府、霍英东基金会、香港科技大学和南沙管委会合作的项目,便于粤港两地联手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值及开发软件。
南沙新客运港是霍英东基金会投资的二级国际客运港。客运港的设计体现了21世纪城市的新形象,建筑总面积1万平方米,建成后,从香港到南沙的船程只需70分钟;客运港出口连接通往广州的轻轨铁路,到广州只需半个小时。
霍英东基金会投资的蒲洲大酒店是广东第一座围海造地建造的酒店,也是广东第一家外商独资的五星级酒店。酒店占地124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2958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0329平方米,绿化率达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