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脑け浮6Ω孟硎艽笞匀桓秤璧耐晟睢V挥芯庋慕锥危硇牡慕】捣⒄共庞锌赡堋6南衷诤徒词且桓隽⒄沟墓蹋逃挥ξ奈蠢次南衷冢顾鞘艿礁髦指餮氖浚逃Ω弥厥佣南衷凇�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同卢梭一样,主张儿童的心理需求要从儿童现在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从儿童的未来角度来考虑。杜威也充分肯定了童年生活的价值,他指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在另一个阶段的生活,是同样真实、同样积极的,这两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因此,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教育者要“尊重未成熟状态”。 杜威:《###主义与教育》,《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29~3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对教育的这种反省和批判,同样也出现在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论著中。她在《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像所有别的人一样,儿童有着他自己的人格。他自身具有创造精神的美和尊严。”现代教育的错误在于“经常注意的是儿童的明天,他将来的生活。现在从来没有被严肃地考虑过。所谓现在,我的意思是儿童为了要能按照儿童期的心理需要充分地生活,他要求些什么”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90~9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在对教育目的的探讨中,美国现代教育家克伯屈提出:在现代,我们应该提倡一种新的教育理论。这种理论把出生后的儿童看做有行为、有感觉的人,而且借助于尊重和利用儿童现在的状况,帮助儿童把目前的生活变成更有效、更高质的生活。“这种强调儿童的现在并不否定适当重视儿童的将来。”“我们希望这种对更广大、更遥远前景的重视是从内部发展起来的即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如陈旧教育的通常办法,是从外部强加于儿童的。” 克伯屈:《学习的现代理论》,《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54~5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我国儿童文学奠基人之一周作人对此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总结。他说:“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地理解,不是将他当做缩小的###,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做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因为生活只是一个生长,我们不能指定那一截的时期,是真正的生活。我以为顺应自然生活各期——生长、成熟、老死,都是真正的生活。” 周作人:《儿童的文学》,1920年10月26日在北京孔德学校所作的演讲,发表于《新青年》第8卷第4期,后收入《儿童文学小论》,儿童书局,1932。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孙云晓:童年的捍卫者(3)
如果承认儿童是完全的独立的个体,那么,教育的目的也需要相应改变。以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延续种族或为了更好地完成###社会赋予儿童的使命,但是现代教育就要考虑儿童如何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天赋能力,以获得个人完善、幸福,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委员会公布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从理论上针对“学会生存”这一主题进行了阐述。报告指出:“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教育不仅是一种手段(如达到技能、经济目的等),也是获得幸福目的本身,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教育对个人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扩大自己的潜力方面,还应该表现在获得对外界的选择和判断能力方面。在这方面,报告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在21世纪,“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45—46/1995—96》,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中文科译, 68、 76页和8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总之,学会生存要求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正如这份报告所指出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而“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孙云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挑战传统的教育观,挑战“应试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没有“尊重儿童的生命状态”,也没有尊重儿童的个性。在他看来,发现和理解儿童不是为了更有效地用###既定或僵化的标准来教育儿童,而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儿童的生命状态”。他针对父母们的各种不尊重儿童发展需求和个性的“强为”现象,倡导“父母无为乃大为”,提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播知识,而是培养儿童的健康人格”。
我曾参加过《实话实说》中的一个关于动画片的节目,当主持人问儿童为什么喜欢看动画片时,许多孩子一齐拉长声说:“受——教——育。”孙云晓曾将这类现象概括为“集体失语”。孩子们按照统一的###的标准在塑造着自己,结果失去了自己。教育应该使每个人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对自己影响、控制环境的能力感到越来越自信,而不是相反。应该强调教育不是机器,儿童也不是批量生产的产品。
二十多年来,孙云晓挑战了无数在大家看来非常正常的教育方法,提出了相反的教育观点,诸如:“向孩子学习”、“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听话’儿童可能是问题儿童”、“教子应有平常心”、“为确保小学生十小时睡眠而奋斗”、“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人的幸福离不开自由的选择”、“世上没有坏孩子”、“考试分数应当成为学生的###”、“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儿童教育从体育开始”、“孩子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更严重”、“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父母要做童年的捍卫者”、“要像保护孩子眼睛一样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打开孩子身上的枷锁”、“教育是一种唤醒”、“让每个孩子都有梦想”等等。以上罗列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些说法,并不是煽情的口号,孙云晓用事实论证了这些新的观点比传统观念更有益于儿童的幸福生活和健康发展,并针对每一观点,为教师和儿童父母提供了如何具体实行的建议。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孙云晓:童年的捍卫者(4)
从现在来看,这些观点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有些观点在刚提出时却遇到了甚为激烈的质疑和反对,例如:《夏令营中的较量》、“分数应该成为学生的###”、采集并发表在儿童中自创的“童谣”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把孙云晓的做法称之为挑战的原因。1997年我曾在孙云晓主编的《少年儿童研究》上发表了题为“儿童的权利”的文章,尽管当时中国政府已经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达七年之久,但还是遭到了“儿童如果有这么多权利,我们还怎么教育儿童”的质疑,并导致某个地区集体退订《少年儿童研究》。当我向孙云晓表示歉意时,他说:“这是正常的。这也正是我们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在我的心目中,孙云晓的形象就是儿童的发现者形象,也是一个挑战者的形象,一个为了儿童利益而随时准备出发的挑战者。谁都不能保证孙云晓的每一个观点都是正确的,但至少,他的发现和挑战使人们重新思考以往许多看似自然合理但可能束缚儿童发展的观念,由他的这些挑战引发的广泛的社会讨论,产生了许多新的有关儿童教育的观点。《较量》所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就是一个明证。他的发现和理解儿童的能力,使他始终保持了对儿童问题的高度敏感性,而他与儿童共悲欢的性格则使他似乎命定要成为这样一个挑战者。我们的社会实在需要更多像孙云晓这样的发现者和挑战者。
孙云晓是一个研究儿童问题的专家,但他并不是一个受过系统的社会科学研究训练的学者。孙云晓在任何场合都不讳言这一点。因此,在所有课题中,他诚恳地邀请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方面的专家进行指导和参与他的研究,为他的研究把关。我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参与和评论过孙云晓主持的研究。我曾与很多专家一起激烈地批评过他的“向孩子学习”课题的设想、“培养儿童好习惯”课题的假设等等,也曾多次在私下激烈地批评过他的一些观点。多年来让我感动的是,孙云晓永远真诚地面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既不在他不懂的方面自命为专家,也不盲从专家,他会从他所观察到的有关儿童的社会事实中鉴别专家的看法,尽量使自己靠近科学的思维方式。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尊重科学和有经验有思想的研究者,并始终对科学研究怀有“敬畏之情”。在这种时候,他往往不像一个研究机构的领导,而更像一个小学生。
《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从发现儿童的视角出发,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挑战传统教育的过程。对所有关心儿童教育的人来说,都值得一读。
卜卫
2006年7月31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大众传媒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的话
八卷本的《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坦率地说,我的心里并不坦然。
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年轻一些的人被称之为作家或书法家或舞蹈家都是平常的事,但如果称为教育家就不寻常了,甚至于令人难以接受,或许这是中国格外看重教育的原因所致。与此相关,出版教育文集的人大都是资深且年迈的教育家,并且多数是已经仙逝的人。
就我个人而言,刚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正处于研究和写作的黄金时期,是不断产生新思想的创造阶段,而不是封笔或封刀之前的总结阶段。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出版这套教育作品集的同时,我还在陆续推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基于上述背景,《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的出版就显得有些突兀。因此,我叹服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非凡胆识,是他们说服了我,并付出艰辛劳动,才使我的第一套教育作品集问世。这是我从事儿童教育34年(1972年至2006年)的一个总结,尤其是代表了我专职做少年儿童研究20年(1987年至2006年)的主要收获。
实际上,一个人是否能够发现真理,并不取决于他的年龄,而是看他是否拥有科学的态度和探索的勇气。当一种思想或理论提出的时候,最好的结果不是被赞颂而是被讨论或争鸣。这就需要立论者回应,并适当修改自己的思想或理论,从而给社会留下真正的财富。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人的作品集都应当尽可能在头脑清醒时出版。
与许多学者深奥的著述风格不同,我的作品是通俗易懂的,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就是我的代表作。一般的学术研究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我总是特别关心该怎么办,因为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为什么会是这样?一是因为我17岁就当了教师,后来又当过九年的中国少年报记者,再后来我经常应邀为父母和教师们讲课,始终在儿童教育的各种各样问题中行走;二是可能因为我从11岁就痴迷于文学,后来成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习惯了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道理。
说心里话,我有时也为自己的作品缺乏学术色彩而自卑,直到听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的一番话,这种自卑心理才稍稍有了一点儿好转。朱小蔓教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她说,国际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学术有了新概念,教育研究的范式不能只以论文著述为标准,发现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综合新知识、传播新知识都是学术。我不敢说自己发现了新知识,但我敢说在我的作品里,应用、综合和传播了许多新知识。《孙云晓教育作品集》最适合的读者是中小学生的教师和父母,也较为适合基础教育的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阅读。
当然,八卷本的《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几十年的辛苦积累。说到辛苦也不光是作者一人,许多学者的合作、编辑的加工和出版社的推广,都是不能忘记的。在此,我诚挚地感谢我所在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我多年来的鼎力支持,感谢郗杰英、刘秀英、孙宏艳、鞠青、赵霞、陈卫东等同事给予我的无私帮助,感谢凤凰出版集团的总经理陈海燕先生贡献的宝贵智慧,感谢北京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海燕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以及北京树人天地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的友情合作。
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江苏教育出版社各位社领导对本作品集的支持,感谢出版项目负责人金月皎女士,特别感谢何莉、马兰峥、王艳平等编辑,是她们呕心沥血的劳作,才使《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与广大读者见面。
书的出版既亮出了思想的旗帜,也立下了争论的标靶。改革开放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我期待着思想的激荡乃至撞击。
孙云晓的联系方式如下:
博客:blogsinacn/m/sunyunxiao
网站:sunyunxiaoyouthcn
邮箱:9999syx@163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邮编100089
2006年11月23日于北京
一 什么是习惯(1)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阐述: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联结。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别人都看得见,他自己看不见。因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潜意识表现的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我们每个人身上一定有很多好的习惯,也一定有些不好的习惯。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学历的人都来应聘。这些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
这些年轻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儿急事,要出去十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年轻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十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哎呀,这些年轻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很少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想想看,我们哪个家庭、哪个学校,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小孩儿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妈妈的包。但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他就是好奇,他的社会化程度很低,他还不知道要尊重别人。
这个就是教育的欠缺。如果大人不及时纠正和教育,孩子翻惯了别人的东西,就成了习惯。
美国有个说法,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天。当然,21天是一个大致的概念,只能养成一些简单的习惯。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复杂一些的习惯养成一般需要30天至40天。总之是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再来看一个正面的例子。20世纪60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我们大家都知道叫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驾驶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了。
加加林觉得:“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就是这一个习惯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艘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实际上就是从好的习惯开始。
我采访过一个北京职业高中的学生。他知道自己学习不太好,不想上大学,就报考了职业高中,毕业后到一个五星级宾馆当服务员。小伙子很开心。。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 什么是习惯(2)
这一天,他从总经理门前走过,被总经理给叫住了:“小伙子,过来。”他一看,总经理叫他,很激动啊!五星级饭店,一个总经理不大容易跟一个员工交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