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没有和你同年级毕业的同学住在学校里?”我问道。
“当然有啦,这样的情况几乎毕业的每个班都有吧,一个学院的漂族我们还能见见面。”
“他们是怎样一种情况?”
“待业中,还有一些对工作举棋不定的,觉得不如意经常换工作,所以也不能在公司那边租住房子,比较起来,还是学校内的寝室房、校园周围租房和学校里的饭菜要便宜多了。”
据调查,毕业后学校里的漂族不是个别现象,因为就业的问题,一些人滞留在学校里,更多的是围在学校旁,他们在等待中期盼更好的工作机遇。在这些校漂中,不乏有人是纯粹的混日子,打着找工作、考试的旗子还继续从家里取得经济资助,他们对社会存在逃避的心理,留恋校园恬静的生活。
比较而言,各个大学这种待业、未固定就业漂族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重点大学和职业院校的此类漂族要少得多。专家分析,此类漂族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大学期间未对自己进行合理科学的职业规划,导致毕业时候就业的盲目;二是抱着理想化的态度看待生活和就业,对社会给予自己的回报期望过高,频繁跳槽不能安心或者工作没有激情;三是对社会、工作存在逃避的心理,从当初的积极尝试就业到现在的就业惧怕,最后选择呆在学校这一温柔的避风港做调节。
职场犹如战场,待业和未固定就业的校漂族如果把校园作为一种缓冲的地带以图更长远的发展,这是应该可以理解的,从学校里对学生的特殊照顾到社会对学生的无情考验,谁都是需要一个适应的阶段,只是这样的时间段不应该太长。
考研漂族想退出职场进入考场
漂在校园里的另类人物是校园里的考研敢死队。
北方S大某寝室的走廊里,已经是12点了,灯光下还有几个模糊的身影。因为自修室里关灯时间是在10点半,寝室里的关灯时间是11点,所以在学校寝室租住床位的考研敢死队在寝室走廊里看书。
“从现在开始进入倒计时,我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了。”准备考S*硕的小张告诉我,他已经是第三年半工半读了,从S大毕业之后,一直想考研回来,前两次都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了,这是最后一次,如果不行,就要彻底放弃。走廊里还没有到开暖气的时间,在寒风中,在门内的嬉笑声中,小张在心无旁骛地看书。
“在学校图书馆学习有一种气氛,大家在一起有一种并肩作战的感觉。”小张说。
大学校园“校漂族”生活揭秘(2)
像小张这样的情况,在学校办一饭卡,在图书馆自修室一坐一整天,远远超出朝九晚五上班时间的考研族在重点大学里随处可见,深秋时节,又是考研准备的关键时候,他们辞掉了工作考研,或者毕业后没有找工作考研,或者对工作不满意但还没有辞职而考研,都非常重视这场考试。
“在职场里拼得累了,想回到校园里清净清净,我现在得破釜沉舟了,工作辞掉了,和外界也失去了联系,心甘情愿漂在校园里。”李赏谈到,他在大报社做了五年我。
在西南某政法院校的周围,形成了一个考研村,当地的居民可以为考研者提供吃住,考研者可以在校园里学习,也可以在租住的房子里学习。有一些年龄大的考生带着自己的小孩子复习功课。
“我漂在这里已经两年的时间了,辞去了乡村中学的教师,无论如何一定要考上研究生。”三十岁的刘文讲到。
“乡村教师改变命运的机会就在于考研,在这里漂着,一定要漂得值得。”这是一位女教师的话,她离异,三十岁出头,带着小孩子,她成为另类中的另类。
毕业就开始创业成为漂族财富者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素质教育的推进,社会和学校鼓励大学生创业,一部分创业意识比较强的大学生看准了校园这块市场,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或人脉优势,树起自己的旗子,独立门户,办公司,开小店。这种漂在学校周围的生活,给予了他们自己当老板的成就。
亚田就属于此类人物。在读书期间,他和几位朋友创立了一个小餐馆,看到学校里还没有送饭上门的服务,他们大胆地雇了几位员工,以最快的速度送饭上门。此举博得了大家的喜欢,毕业的时候,小餐馆已经初见收益,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它已经成为学校附近小有名气的餐馆了。
据观察了解,校漂族中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在学校周围开设各种各样的商店,如特色的餐饮、电子产品、书吧、外贸服装、装饰品、服务业、娱乐业等,从小本经营开始,他们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们在学校周围开店,是因为在学校有比较多的人脉关系和熟悉的环境。
当然,校漂创业队伍中,也有失败者,因为没有找准学生的消费胃口,或者经营管理不得当,小店无法生存下去。
“我觉得毕业后在校园里创业也是一种锻炼,等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有一定的资本,我会在社会上扩大规模。”摄影专业的校园创业者讲到。
“赚学生的钱,就是薄利多销,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讲诚信,又爱和学生交朋友,可以保证这些衣服卖得快。”王左谈到自己的体会,她毕业后在学校旁开了一个衣店。
“我觉得自己创业很锻炼能力,比如管理和交际,等我有一定的物质积累后,我会去公司里做事,长期这样在学校周围也不是办法。现在有几个公司听说我个人经营一个酒吧,才毕业半年,想聘我去做人力资源管理。”赵刚听起来自信十足。
“只要经营得当,不做违法的事情,学校还是支持这些学生毕业后在校园里或者校园周围创业的。”S大的党委办老师讲到。
“这样漂在学校,可能开始的时间里还是比较有兴趣的,因为环境熟悉,创业的激情,但是一定要有一个更长远的打算才是更好。”S大的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这样提示到。
各种类型的校漂族,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校漂族形成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是就业压力的增大。如果说漂着是一份人生的磨炼,是大学生活的延续,一定要让这份经历更有意义,让“漂”成为一种值得。
暗访大学校园“急婚族”隐秘(1)
就在两三年前,大学生中流行一本很纯情的书——《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那个时候,唯美的爱情故事常常感动着象牙塔里的学子。才几年的时间过去,校园里的爱情就像变了调子一样。校园里不知不觉出现了隐秘的急婚族,纯真再也不是社会给予女大学生的评价。
婚姻介绍所里的真实
我走访了岛城几家婚姻介绍所,发现在登记的人员中,有不少的女大学生。在个人详细情况的介绍中,写到:大四本科、外貌端庄、无不良习惯,欲寻求有房男士。在我的认真观察下,来登记的是基本上都是非本市的大学女生,因为岛城的房价非常高,这些女生在对男士的要求中必备的是有房子。
在一家装修讲究的婚姻介绍所里,我看到前来登记的人员中有研究生女性,年龄在26左右,工作人员讲到,研究生来征婚不是什么稀奇的现象,如果她们不要求学历还是好找到对象的。面对这家婚介所高达上千的中介费,一些大学女生也毫不吝啬。而对于VIP客户,婚介所给登我介绍外籍人士并且提供中介翻译,这其中的登我有大学外语专业的女生。当我问到大学女生中有没有征婚成功的例子时,婚介所的老板讲到,她撮合了几对大学生和成功人士,这里面应该有成功的。
无独有偶,人民网报道:我走访东莞市内婚介所时发现,临近毕业,不少女生却无心找工作,往婚介所跑得比人才市场还勤快。据了解,在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婚姻成为不少女生的另一条“退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稳定收入成为她们择偶的首要条件。与这种现象相呼应的是,近年东莞婚介所登记会员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在各*站,不少女性会员的年龄都低于20岁。
大学寝室里不能公开的秘密
在岛城的某所高校,我和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女生进行了交谈。理科中的基础学科和文科中的基础学科的高年级女生普遍存在就业焦虑感。面对每年几百万的就业大军和自己并没有规划好的职业生涯计划,如果要继续过象牙塔里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该有怎样的打算呢?
“如果以后像现在这样,每个月1000左右的工资,我是要考虑去征婚了,据说,女大学生还是比较抢手的。”在公司实习的娟子如此说。
“我的确是打过婚介所的电话,老板娘挺热情的,在电话里还透露说有几个成功男士比较合适。”一位美女大学生讲到。
“女孩子就是应该找一个成功男士结婚,现在身边这些小男生,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跟着他们受苦?”另外一位美女似乎敢于表达。
“我肯定寝室里有去婚介所的人,只是不愿意公开讲而已。除非有十足的把握能找到一个使得自己衣食无忧的成功男士,否则讲自己去征婚有点不光荣。”当我问到对征婚事件怎样看待和该持有怎样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时,有不同的回答声音。
“这种征婚一看就是带有功利性的,这和女孩子的攀比心理有关。作为我们年轻人,该比的恐怕是技术、本领,不是谁的生活更悠闲?更轻松吧?”
“靠着自己的年轻、美貌、学历去找个有钱人,这也是可以的,问题是能不能看紧了他?能傍上成功人士,对于有点姿色的女大学生来说并不难,长久傍着,就要看你的本事了。”
全职太太有那么好做的吗? 。。
暗访大学校园“急婚族”隐秘(2)
我通过婚介所的登记联系到了某位美女,美女非常直接地告诉我:“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我现在边找工作边征婚,两者都不耽误,如果征婚成功,他有房有车,工资也不低的话,我就不工作了。我的想法是做一个全职太太。”
难道全职太太有那么好做的吗?我联系了一些征婚的成功男士。
“除非本人特别优秀,最好本人还能有份工作,因为有没有工作是她能力的体现,否则我基本上就不见面。”一位年近三十岁,在政府工作的男士讲到。
“很明显,有些人是带有明显的目的来征婚的,我看了相片和介绍,觉得外貌可以,感觉还不错的话,会见面,但是见面后观察到她有冲着钱来的目的,就不会再有任何联系。现在有几个女孩子因为见面一次缠着我不放。”这位男士接近四十岁,有过离婚史,绝对是有金族。
“关键是看人品,女孩子单纯点、温柔点、善良点还是很吸引人的,问题是现在很多未毕业的大学女生不单纯了。”某位大学单身教师讲到。
那么真正的全职太太是怎样的呢?
“我和老公一起奋斗了十年,现在因为要照顾小孩子,我退出了生意场,但是生意上的朋友我都认识,业务我也熟悉,全职太太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的。”
“我从结婚后不久就做了全职太太,开始挺幸福的,但是日子久了,觉得自己的圈子也小了,他讲什么我都跟不上一样,寂寞和失落感经常会有。现在就是他每天应酬喝醉酒了,我开车去接他回来,听他撒怨气。要不是父母劝,我都应该离婚了,尽管每次在姐妹面前,穿得用得挺风光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快乐感。”
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想去做全职太太吗?看来,全职太太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心理咨询专家:我可以理解征婚,但是不要急于求成
就未毕业女大学生急于征婚的问题,我咨询了中国海洋大学心理咨询室的董振娟教授,她讲到:关于大学生征婚现象,我是能够理解的。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际交往的面就受影响。在寻求人生伴侣的过程中扩大交往范围,多认识和了解一些人,是可以的。只是想建议学生们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只看重外部的客观条件。婚姻最重要的还是对方的人品和能力,如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可持续发展性。关于“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我不赞成。人生的意义在于自强自立、积极进取……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坐享其成、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可能短时间内过得自在舒适,但最终的自我成就感和价值感会不足,影响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殷谦后话:
急婚族是一个让人有很多感悟的话题。无可否认,征婚的成功已经表明这种方式已经是某些女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时候的“退路”。但是个别的成功并不能表明这是一种稳妥的“退路”,这条“退路”的隐患对于每个当事者来说应该有充分的思考。
大学女生的这种行为,引发了人们对金钱追求和幸福追求的讨论。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调查显示,金钱能带来的幸福通常“只是一种幻觉”。如果是一种幻觉,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在继续追逐呢?因为这种幻觉正在制造着美好的景象,它的破灭随时是可能的。
现代社会充满了金钱和权利的浮躁,很多人在权势面前交出了尊严和良心,所以有人对女大学生的征婚也表示肯定,在金钱面前交出本身的外貌和学历优势,也许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道德底线在哪里?这种个性的显示是不是该提倡?是不是有尊严的个性?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变化,在这个毕业之后价值选择多元化的时代,也许该静下心来想想这句话:让人生超越锦衣玉食!
青岛人才市场“新气象”真相大白
据《青岛日报》的消息,青岛市人才市场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显示:“许多用人单位削弱了对求职者的年龄、户籍限制,有些企业的部分岗位甚至完全取消了年龄、户籍限制。”并且认为这种限制的削弱反映出企业求贤纳才的眼光更加务实,能为中年人才和异地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青岛人才市场出现新气象
我随机采访了多家招聘单位发现,诸如酒店前台接待、销售人员、时尚采编等更适合年轻人的行业明确规定了求职者的年龄,一般是在22岁到28岁之间;而像项目管理人员、策划、工程师等涉及到管理和较高专业技能的岗位,要求应聘者年龄在25岁以上,40到50岁之间不一而足;另外,年纪稍大的求职者只要其综合能力过硬、人际关系广泛,找到合适工作的机会也增加了;对户口有要求的职位一般是收银员、司机、保安等牵扯到当地地理环境、资金和安全方面的岗位。
这种新气象的出现与青岛市政府的积极的人才吸引和培养政策是分不开的。自2003年青岛市政府提出建设“人才强市”的计划开始,市政府就一直致力于给外来优秀人才营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包括淡化户籍和年龄的限制,积极地开展“政策扶持的职业培训”。今年截至9月末,由团市委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办的有专款扶持的培训,已经培养了企业在职职工金蓝领和紧缺工种3200人,旨在满足岛城企业对于机械制造和修理、面点师等紧缺职业的需求。此外,今年9月1日颁布的《青岛落户新政策》规定,青岛市将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对专门引进的各类专业人才、直系亲属投靠以及在青购房居住的人员,进一步放宽进市落户条件。这一利好消息吸引了很多希望在青岛落户的异地人才。那么中年人就业率的提升又是什么原因呢?
解析岛城中年人就业新变化
就业形势的变化,通常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领域的许多根本性的东西发生了变化。通过我的采访发现,最近几年,公司新录用的中年人人数在录用人员总数中的比重出现大幅度上升。就这一新变化,我采访了一些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发现主要原因有两个:
主因一:就业环境的变化
1。“50、60问题”:制约很多企业的“50、60问题”现在基本上不复存在了。以前,很多企业不敢招聘中年人,主要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员工工作不了几年就到了退休年龄,退休后巨大的费用将由企业来承担,这个负担无疑是很沉重的。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退休问题已经不再让企事业单位忧心忡忡,录用中年员工和青年员工费用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了,而中年人的经验和阅历又远远大于年轻人,企业自然会改变以前的“一边倒”用人选择。
2。政策倾斜:从九十年代开始,中年人下岗与再就业问题就一直是国家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的重中之重。政府为了妥善安置这些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下岗失业人员,出台了很多政策优惠,例如,只要私营企业雇用一定数量的下岗失业人员,该企业就可以享受多种优惠:减税、免税以及政策扶持与贷款优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年人就业环境的改善。
3。企业用人观念的成熟:一直以来,一些企业决策者的用人思维存在定势,认为中年人有家室,没有年轻人那么有活力,无法全力以赴的工作。而最近这几年,中年人务实、踏实的特点越来越符合目前步入稳定发展时期的中小企业,保证了企业发展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中年人这些方面的优势得到很多企事业单位决策者们的认同。
主因二:中年求职者内在认识产生了变化。
1。心态上的变化:以前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怨天尤人,又不善于自我推销,很难适应人才市场的竞争机制。即使再就业,在新企业中也难以融入,能力难以完全发挥,导致很多企业不喜欢录用中年人。经过10余年的磨合与调整,企业、个人都开始认同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中年人也能以较平静的心态接受下岗的现实,同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定位、及时充电,补充新的知识。追上年轻人的脚步,始终保持一个年轻的心态已经是很多中年人的共识了。
2。定位的准确:人到中年人,一般都需要稳定的收入来维持家庭的必要开销,所以不会像年轻人那样对于薪水以及福利有过高的要求,而是脚踏实地的开始一份新工作,在岗位上用工作业绩来证明自己的同时获得一份好的薪水;反观目前的年轻人,这个过程通常是反过来的,年轻人通常是先要求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