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各区域的不同特点和区域客观情况使区域经济呈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点。区域性是区域经济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
   (3)差异性。不同区域所具有的经济发展要素条件(诸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总是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实质上反映了各区域经济的优劣势,也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4)开放性。一方面,与国家经济相比,区域经济一般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规则和币制等方面是一致的,没有国家之间常有的关税、进口配额、移民限制等人为障碍,因而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区域经济是一种充分承认并利用不同区域所具有的各种经济要素及其程度上的差异,注重区域间经济交往的开放式经济。区域经济还具有不断强化自身输出、输入功能和扩张功能的作用,推动生产要素流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促进不同区域经济各扬所长,各避所短,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5)独立性。区域经济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内部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有机系统,区域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自组织特点。尽管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都必须受制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服务,但也必须注重能动地发挥本区域优势,扬长避短,也必须为谋求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福利服务。
   (二)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
  关于在一国完整统一的国民经济体系中为何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以及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是什么这一命题,胡佛在《区域经济学导论》中提出,三个基本因素(〃三块基石〃)构成复杂的经济活动区位结构或模式以及大部分区域经济学主要问题的基础。即: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商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22 国内区域经济学教科书基本上沿袭了胡佛的这一观点,并对胡佛的〃区域经济学的三块基石〃论的内涵和外延作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和拓展。综而言之,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可表述为:
  1.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
  人类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都要依托于并落实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不同的经济活动对于特定的地域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不同的生产过程对地域空间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如:对湿度和温度有严格要求的毛纺业、棉纺业最早兴盛于雾都伦敦;地处阳光地带又有海风调节的法国波尔多因盛产优质葡萄,成为世界葡萄名酒之乡。从一定程度而言,产品的交换只有在该产品的供求半径之内才具有经济合理性。分配和消费也具有很强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如:身处热带地区的消费者与身处寒带的消费者在对防寒保暖物品的需求和选择方面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之,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或逻辑前提。
  2.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是区域经济存在的物质基础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人类的经济活动总要落脚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且必须凭借一定的生产要素。水、土地、森林、矿藏、能源等自然资源,具有资源的稀缺性和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特点。资源要素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性使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生产要素在一国范围内具有不完全流动性。这种〃不完全流动性〃包含两层含义:①某种生产要素在常态下无法自行流动,某些生产要素流动性很强。土地、矿藏、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资源和条件对地表的附着力极强,在常态下是固定不动的,无法实现空间转移。但也并不意味着这些生产要素绝对不能流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使某些自然资源的流动成为可能。如我国跨区域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但这些〃流动〃需付出昂贵的成本。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再生性经济资源可在区域间转移,流动性强。②某些流动性强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也常受到限制,其流动性是有限的或不完全自由的。这种限制来自许多方面:一是制度方面的限制。在一国之内,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对要素流动作出种种限制,如户籍管理制度等。二是区域之间利益关系。基于区域利益的诉求,不同区域不同程度地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或采取限制资金、技术、人才向外流动的种种措施,以便保护地方利益。三是人文环境因素的限制。不同的民族、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也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总之,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使一国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但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只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由以下因素所决定:①产品生产过程空间分割的非经济性。从某种产品的生产工序而言,许多生产过程(尤其上游阶段产品的生产)可根据操作技术的不同细分为若干个生产工序,基于节约生产成本的考量,这些不同的生产工序不可能在空间上分割开来并布局在不同的地点组织生产。②规模经济。一个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可以有效地节省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此即企业规模经济。③聚集经济。众多企业聚集在某一地点,可使各个企业共享社会生产条件和辅助行业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可使各个企业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相互模仿和学习,节约企业创新成本;可形成较高效率的地区劳动力市场;可促进企业之间增加相互信任感,节约交易成本;可通过竞争提高企业的生产率。总之,众多企业聚集在某一地点,可以实现聚集经济。④企业节约联系成本。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相关企业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聚集可有效地节约联系成本。产品生产过程空间分割的非经济性、规模经济、聚集经济、联系成本的节约,促使多种生产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经济中心(即城市),经济中心通过其辐射作用影响周边区域的要素组合,进而形成一个缜密有序的经济整体。
   (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地域空间,有空间就有距离,要克服空间距离的限制,必须支付空间成本。尽管随着现代交通、通信的发展,空间距离对人类经济活动的限制越来越少,但只要存在空间距离,仍然要支付一定的空间成本。空间成本产生的根源在于商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即商品的交换和服务的提供不能瞬间完成,也不是免费的。主要表现在:①只要存在空间距离,各种货物的运输和服务的提供就必须支付运输成本。②各种货物的运输不能瞬间完成,必须支付存储成本、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③当生产地和消费市场在空间上相互分离时,要完成交易必须支付运输成本和正常的交易成本。这种因空间阻碍而产生的空间成本限制了自然禀赋优势的发挥,经济活动不可能随资源要素的赋存状况均匀或随机地分布,使得经济活动集中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形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共同构成区域经济存在的物质基础。
  3.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调控干预作用是区域经济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
  区域经济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邻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而不相往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条块分割,城乡分离。尽管人类的经济活动要依托一定的地域空间,空间差异、空间距离也客观存在,但不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只有在专业化劳动地域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规律才能引导经济活动主体把稀缺而分布又不均衡的经济资源配置到有效的产业部门和优势区位,使具有密切经济技术联系的经济活动在特定的地域空间集中,并吸引周围区域的生产要素和经济主体的聚集,形成区域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尽管如此,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在某些领域存在着〃市场失灵〃的可能,公共品的供给也不能完全通过市场力量到达特定的经济区域。区域市场秩序的规范以及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许多特殊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政府通过规划、政策、组织、协调等手段、措施进行有效的调控干预。〃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和〃看得见的手〃(政府调控)的作用都是区域经济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经济条件。政府的积极调控干预有利于促进自发的区域经济活动变为自觉的区域经济运行。
   (三)区域经济主体
  区域经济运行是指区域经济系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包含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等内容。区域经济运行水平是众多区域行为主体决策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术界关于区域经济运行的行为主体(简称〃区域经济主体〃或〃区域主体〃)类型,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1)二类说。区域经济运行的主体分为微观主体(企业、农户、家庭户及其他经济单位和政府机构(杜肯堂、戴士根等,2004)。23
   (2)三类说。区域经济中的重要行为主体为企业、家庭(居民)和公共机构(政府)(陈秀山、张可云,2003)24 
   (3)四类说。区域经济主体是指能够实现一定经济空间(经济区域)组织和运行的最少类别的微观承载对象,包括企业、居民、地方政府、区域协调组织(郝寿义,2007)25
    本书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区域经济运行的行为主体进一步界定为四类:企业、家庭(居民)、地方政府(或区域政府)、第三部门(商会、行业协会等)。
  企业、家庭(居民)是区域经济的微观主体和经济运行的最终承担者、推动者。企业是区域经济行为主体中最重要的微观主体。企业的区位选择决策、营销网络决策、库存决策、工资政策及其生产经营活动,不仅影响到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而且对家庭(居民)、地方政府两个行为主体也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家庭(居民)作为区域经济行为主体之一,一方面是商品和服务的最终需求者,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力、企业经营者的提供者。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运行的主导力量,对区域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区域经济运行中的企业、家庭(居民)、地方政府三大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1所示。
  公共经济学认为,公共经济主体大体可分为政府、私人企业、社区、第三部门和国际组织五类。26第三部门亦称非营利性组织,是指除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企业)之外的组织或部门,包括商会、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志愿团体等。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当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成为当代社会协调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三部门作为一种介于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部门之间的组织形式,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具有创新优势、贴近基层的优势、灵活优势、效率优势等独特优势。27第三部门中的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服务功能突出地表现为:促进企业或行业与政府的沟通;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加强行业自律,维持市场秩序,维护行业利益等。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现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力量。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中外学者关于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观点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有的、排他性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许多学者都曾试图对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内涵作一明确的界定,但由于各自研究的着眼点不同,有关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多达几十种。
   (一)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1。 国外学者关于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代表性观点
  国外学者关于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代表性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三类: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诺思(H·O·Nourse)的《区域经济学》( 1968)将区域经济学界定为〃研究为人们所忽视的经济空间秩序,研究稀有资源地理分布的科学〃。28理查森(H·W·Richardson)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学家一直不愿承认的经济的空间组织规律性。29胡佛(E·M·Hoover)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5;1984)认为:区域经济学即空间经济学,其研究对象可概括为〃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30〃有什么〃即指各类经济活动(工厂、农场和矿山等生产企业、商行、居民户、公共及私立机关);〃哪里〃即指就另一种经济活动而论的区位(涉及经济活动空间结构中的邻近、集中、分散和异同等问题);〃为什么〃和〃怎么办〃指经济学家的种种解释;区域经济学代表了〃一种可以解释经济系统空间特征的理论框架〃。31尼茨坎普(Peter NijKamp)主编的《区域经济学》手册(1986;1996)认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32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也指出,区域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是解释一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生产与人口分布状况。33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杜贝(V·Dubey)在《区域经济学的定义》(1964)一文中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在资源不均匀分配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世界中,各个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的关系的科学〃。34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变化、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以及区际经济关系。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区域经济学是运用一般经济理论和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变动及其决定力;区域经济发展和增长及其决定力;区际经济关系和如何解决区际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综合性应用学科。35
  2。 国外学者关于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代表性观点
  1987…2007年间,国内引进、翻译出版了6本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欧美区域经济学教科书及手册。即:前苏联学者涅克拉索夫的《区域经济学(理论·问题·方法)》(1978年俄文第二版;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中译本);美国学者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1969年英文版;海潮出版社1990年版中译本);美国学者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5年英文第二版;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中译本);美国学者胡佛、杰莱塔尼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84年英文第三版;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中译本);荷兰学者尼茨坎普主编、31位欧美学者参编的《区域经济学》(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1卷,1996年英文第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译本);英国学者阿姆斯特朗、泰勒的《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2000年英文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中译本)。综观部分欧美经典区域经济学教科书及手册,其理论内容框架体系的设计安排大相迥异,各具特色(见表1。2)。欧美经典科教书及手册为中国区域经济学研习者洞察、学习及借鉴西方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表1。2  欧美经典区域经济学教科书、手册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内容体系
  
国别
  
  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年)
  
区域经济学理论内容体系
  

美国
哈利·W·理查森(Harry·W·Richardson)/《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
◆匀质区(区际宏观经济学):区域收入;区域经济增长
◆节点区:区位和集聚;节点体系。
◆规划区:规划模型;区域规划与全国规划比较;区域规划方法;区域政策方向
  
  
  
美国
  
艾德加·M·胡佛(Edgar·M·Hoover)、弗兰克·杰莱塔尼(Frank Giarratani)/《区域经济学导论》(第三版,1984)
◆区位及空间组织理论:单个区位决策;转移成本;分散力支配的区位模式;由凝聚力支配的区位模式;土地利用;城市地区的空间结构;城市区位;人口区位
◆区域及区域发展理论:区域的本质和分类、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区域专业化;区域发展的原因及内外因素、区际贸易与要素移动、区际贸易与要素移动、区际趋同、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区域目标和政策
◆城市活动的空间格局变化引发的城市问题
  
  

荷兰
  
  
彼得﹒尼茨坎普(Peter Nijkamp)主编/《区域经济学》(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1卷;第二版,1996)  
  
◆区位分析(现代区位理论):生产活动区位;家庭区位模型;公共设施区位;空间均衡分析;区域经济动力学
◆区域经济模型和方法:区域和多区域经济模型;区域、区际间以及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空间相互作用、运输和区域间商品流动模型;区域经济计量和动态模型;区域经济分析的定性统计模型等
◆区域经济发展和政策:区域经济学中的多目标决策分析;区域劳动力市场分析;区域能源和环境分析;区域结构的创新与变革;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政策



  英国
  
  
哈维·阿姆斯朗(Harvey Armstrong)、吉姆﹒泰勒(Jim Taylor)/《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第三版,2000)
  ◆区域收入与就业的决定
  ◆区域经济建模的投入……产出法
  ◆区域经济差异(新古典主义观点)
  ◆出口需求模型、聚集和循环累积的增长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