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曾仕强-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推、拖、拉原本有好有坏,运用得合理,对事情的进行很有助益;运用得不合理,对事情的开展有阻碍,产生不良的后果。近代中国人,由于受到误导,只看到坏的一面,因此对推拖拉具有负面的评价, 这是不正确的观念。    
    推、拖、拉只是做事的一种方式,本身并没有好坏。完全看运用的人,动机是不是良好,方式是不是合理,才能决定效果是不是理想。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第六节  寓人治于法治(1)

    很多人一直用二分法的思维,把中国人的社会,归入人治,而把西方社会视为法治。这种思维方式,不但不能切合实际,而且容易陷入一己之偏见,极为不可取。    
    世界上不可能出现完全的法治,因为徒法不足以自行;也不可能呈现百分之百的人治,因为再独裁的领导者,都懂得利用法律来掩护自己的无法无天。    
    我们所看到的,其实不是法治大于人治,便是人治大于法治。我们也不否认,一直到现在为止,西方仍然法治大于人治,而东方则依然人治大于法治。    
    西方观念,人是人而神是神,人不能变神。神超越人,可以颁布戒律,要求人遵照实行。人实践得再好,也不过成为圣者,不可能变成神。这是西方人无可奈何的命运,终生必须奉行神的意旨,遵照戒律。    
    中国人的神,可以说大多数都是由人变成的。人死为鬼(归去的意思),鬼如果很懒散,缺乏服务的热诚,就成为懒鬼,当然不能变神。若是富有服务的热忱,久而久之,就变成神。人可以变神,是中国人最大的幸运所在。同时,由于神是人变成的,原本为人,曾经和一般人一样,犯过若干错误,所以不好意思向人颁布戒律,以免遭人反质:“难道你在未成为神之前,也遵守这些戒律吗?”    
    神既然不敢颁布戒律,便只好以服务来作为典范。让人顶礼、膜拜之余,决心要仿效神的慈悲救人。    
    西方人模仿神对人颁布戒律的精神,用“法律”来约束其他的人(如图8)。西方文化源自希腊,而最早形成体系的,为希腊神话。某些“超人”、“半神半人”、以及“人面狮身”的人,使得西方的人际关系,以英雄崇拜和权力追求为重心,产生了“奴隶制度”和“殖民政策”的管理方式。    
    奴隶没有自由,被当做“物”看待,有用才有存在的价值,一旦没有用,就可以牵到市场去卖掉。西方管理,迄今强调人的有用性、有效性,否则就应该开革掉。殖民政策使战败国的百姓成为战胜国的奴隶,丧失了独立自主的权利,一切都由殖民地的主人代为决定。现代企业的海外投资以及海外并购,实际上也是延续这种殖民地精神,希望以强大经济力量迫使他国打开贸易壁垒,企图控制其人力、技术、资源及市场。主人与奴隶之间的关系,原本就不是“自然的”。这种“人为的”关系,主要是透过契约而完成。法治是保障契约的最佳借口,所以受到宣扬和重视。    
    中国人仿效神对人不言而教,以实际行动作为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精神,用“感应”来影响其他的人。我国文化源自易经,周易是儒、道两家的共同思想渊源。易经披上神秘的外衣,只是“借宗教的力量来弥补道德的不足”,实际上仍以“明象位、重德业”为主,教人先正己而后正人,先修己然后才谈到安人。孔子不主张怪力乱神,却依然断言“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可见“在天命所归的范围内努力奋斗”,同时“以道德良心来抉择决策”,使得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以顺天应人和敦亲睦邻为重心,产生了“敬畏天命”和“近悦远来”的管理方式。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第六节  寓人治于法治(2)

    姑不论企业主的个人宗教信仰为何,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开工时,例行烧香礼拜,便是敬畏天命,向天宣誓全员顺应天命的决心。各行各业,都在天命的安排下,明察自己所产生的现象,判定自己在同行及异业之中所居的地位,以求“明象位”。然后以善尽社会责任、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来祈求经营方针及相关策略能够正确而且顺利达成。    
    敦亲睦邻使大家爱家、爱乡、爱本土,当然忠于组织而安居乐业。彼此守望相助,气氛良好,自然近悦远来,不必使用契约、合同而天下人闻风而来了。    
    亲疏有别、长幼有序才是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关系,如果明定为法律,反而“把原本自发的变成被动而他力发动的”,实在不自然。    
    儒家的德治观念,主张人人重修身,守法纪,以免“无规矩不以成方圆”。到今天我们高歌“爱拼才会赢”的时候,也不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好运歹运,总是要照纪纲,爱拼才会赢”。这里头包含了“敬畏天命”和“守法纪”的两大重点,可惜大家不了解古圣先哲的明训,竟然唱成“照起工”(应该是“照纪纲”),令人至感遗憾!    
    道家的无为而治,同样重视人人修身,但是人为的制度总是不够完美的,必须加以否定,才能够提升到回归自然之道的境界。    
    中国人如果确实了解儒、道两家的道理,最好先把“法治”和“守法精神”区分清楚。中国式管理主张“人人都应该修身,培养守法重纪的照纪纲精神”。但是“管理者应该明白所有的法律条文,一旦形成白纸黑字,就已经不能切合时空的实际需要,而且也已经相当僵化,不足以处理两可或例外事宜”,抱着这种“法是不得已才这样规定的,是在还没有找到最合理的方法之前,勉强拿来应用的”心态,当然不会强调“法治”。    
    管理者如果管理十分有效,不致借口大家不重视法治,却往往自满于个人的领导有方,具有相当的魅力。只有在管理无效果时,才会大声疾呼,强调法治的重要。由此可见“法治”长久以来,已经成为管理者“无力感”的代名词,而不是当真有厉行法治的决心。    
    人人守法重纪,是自然的,自发的,也是自动的,这时候不会故意违法或刻意游走于法律边缘,因为自律颇有困难,所以用敬畏天命、以抬头三尺有神明来辅助。    
    管理者明定制度,但也明白所有制度都是死的,而人却是活的,必须“在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衡情论理”,然后才加适当的调整,合理解决。这种寓人治于法治的做法,当然是人治大于法治(如图9)。越是强调法治,大家越觉得有“欺世盗名”的嫌疑,因而越觉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来意指“法律面前人人不平”而抗议司法不公。


第二章  管理的思想形态第一节  太极是一种自然流行的状态(1)

    人类的一切,都是人自己想出来的。    
    管理也不例外,同样是人想出来的。不同时代,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令人想出不相同的管理方式。    
    我们用不着刻意划分什么中国式、美国式、日本式管理,因为它们实实在在存在,只要稍微用心比较,很容易分辨开来。    
    管理由观念开始,有什么样的管理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行为。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也就产生什么样的管理关系。同样有什么样的管理关系,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效果。观念、行为、关系和效果四者,构成周而复始的循环系统(如图10)。因为什么样的管理效果,必然反过来加强或修正什么样的管理观念。    
    第一章所列述的若干基本概念,究竟因何而生,从哪里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究,才能够确实掌握我们的管理观念。太极造成了我们的阴阳思想形态,使我们在很多地方,产生和西方人不一样的管理观念,这是这一章所要探讨的主要课题。    
    我们打算从“水”切入,看看它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管理思维。选择这一个切入点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便和黄河这一条变化无常的巨河共生存。世世代代都希望能把黄河治理好,从中获得很多宝贵的管理经验。    
    中国式管理,若是从水的观点来考察,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我们的许多管理观念,可以说和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第一节  太极是一种自然流行的状态    
    中国人的管理经验,很多来自治理黄河。在与水奋斗的过程中,体认出很多宝贵的管理道理。    
    单独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治水,必须把众人组织起来,而世界上最自然、最庞大、最优秀、最灵活、最有效的组织,便是天地。法天地的组织,还需仿效天地自然的运作。中国人想出太极拳的保健防身法,也就想出了推、拖、拉的太极拳式管理法。一切顺乎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压力。    
    令人不解的是,现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式管理之后,深觉压力强大而支撑不住,这时候为什么不回想一下,我们原本是一个相当悠闲的民族,几乎没有压力的存在,难道没有一些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吗?    
    让我们先冷静下来,从头想一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古老的埃及帝国经过长期的执著,终致僵化而衰亡。同样古老的中华民族,却能够在兴衰交替、循环往复中,周而复始地生存下去。西方学者的“不连续”观念,显然被中国人的“绵绵不绝”的“连续”所否定。    
    长年以来,许多在外国获得具体成效,被证明完全成功的管理经验,借用到中国以后,却产生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果,我们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水土不服。    
    为什么说“水土”不服呢?因为中国人繁衍生息在黄河流域,最丰富的经验不是“水”便是“土”,而两者息息相关,缺一不可,因而孕育出一种“二合一”的“水土”观,认为万事万物,都和水土有关。风土人情,表示人情也离不开风土,而风吹土扬,更需要水的滋润。    
    我们的管理经验,源自大禹治水,一直延续到清末,仍然以治水为主要施政项目。治水的第一个要领,即为“推、拖、拉”。请问除此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    
    我国兵法的特征,便是运用“治水法”来作战。孙子一定比较过鲧和禹这父子两人的不同治水方法,鲧所用的是“硏”和“障”。硏便是“堵塞”;“障”即为“防堵”。用堵塞或防堵的方法来治水,一方面要堵塞洪水的满溢,另一方面还得巩固堤防。结果洪水的力量很大,仍然冲破堤防,淹没了广大的土地。帝尧时期,鲧治了9年的水,因失败而被处死刑。    
    尧传位给舜以后,舜听说鲧的儿子禹十分有智慧,便让禹继承父志,承接治水的任务。禹所用的方法,和他父亲相反,采取“推、拖、拉”的疏导方式,和洪水奋斗了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告成功。    
    《孙子兵法》的《兵势篇》,指出“奔流急速的水,有力量能够将石块漂起来,完全是一种‘势’所造成的”。他认为战场上所表现的种种混乱和迎拒的行动,都属于兵势运用的范围。运用兵势的将领,统率部队与敌人作战,好比转动木块、石块一样。圆形的木石,滚动起来,有如水流一般,机警灵活而较少阻力。若能因势利导,配合作战的需要,必能进退自如。    
    《尉缭子》也说:“胜兵似水,纵使高山丘陵亦可崩溃。”他是兵家“形势派”的代表人物,形势比人强,实在是中华民族和黄河长年共处的最深刻体验。    
    太极拳的原理,和大禹用疏导方法治水,根本相同。推、拖、拉之中,全身气血畅通,随时可以照顾各方的需要。全方位相通,莫过于此。    
    治水的第二个要领,在“人力的运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敢进入,不过是一种专心投入的表示,目的无非在明哲保身。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善战的将领,要在兵势运用上力求占得优势,不可苛求兵员比例的多寡和素质的强弱,老是指责部属的缺失。


第二章  管理的思想形态第一节  太极是一种自然流行的状态(2)

    中国式管理不强调“能力本位”,就是“不责于人”的表现。“做得不好便换人”,徒然令闻者心寒,有什么实际的好处?明智的老板,能换到让部属不觉得没有面子,不至引起反弹和反感。换就是,说这么多干吗?    
    孙子又说:“择人而任势。”依照不同的部属,创造不同的“心势”,当然无人不可用,也无人不乐为之用。古人常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现在更是如此,因为观念大多不正确、脑筋大多不清楚了。    
    择人任势的要领,也不外乎推、拖、拉的运用。看人说话,因人而异,逐渐形成兵法中的“权谋派”,孙子、吴子都是代表人物。    
    兵家说“权谋”,是一种面对敌人,不得已的说法。管理不能耍权谋,否则何以面对自己人?讲中国式管理,只要开口说出“权谋”字样,便知不是行家。    
    治水何必用权谋?对水耍诈有什么用?把治水的工程做得美观些,使人看起来更富有“艺术”的感觉,那才是我们所要做的。    
    太极是什么?是“一种自然流行的状态”。中国人所熟悉的黄河,变化很大,这种自然的流行,充分表现在太极图中的“反S线”,一会儿向上,一会儿往下,在一往一返之中,呈现弹性的双轨路径。太极拳所表现的精神,正好如此。中国人的性格,也是忽前忽后、忽上忽下,不一定。    
    中国式管理,便是合乎中国人性要求的管理。它所依据的思想形态,正是自然流行的太极思想,而其方法,主要也在于推、拖、拉的太极拳法。太极思想没有错,太极拳法没有运动伤害,推、拖、拉十分有道理,中国式管理必然行得通,可惜百姓日用而不知,大多数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至行之日久,年久失修,做出了很多偏差措施,令人深以为憾!    
    治水有效与否,主要的评量标准在于是否“合理”。太极的自然流行,并非完全根据人的爱好而调节,却常常在“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之中,提升人的精神层次,可见站在客观的立场,对人仍有其好处,只是大多数人不自知而已!    
    实际的情况是,放眼看去,举国上下都在推、拖、拉,为什么还不敢承认、不肯承认呢?推、拖、拉到合理的地步,一切圆满。但是合理不合理,因各人立场不同,智慧有差异,当然产生不相同的评价。一般人看自己推、拖、拉,总觉得十分合理;看别人推、拖、拉,老认为不合理。孔子希望我们“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不是合乎中国人这种“差别待遇”的需求呢?    
    太极思想的要旨,在认为“本来就这样”,首先心理上要抱持“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态,以“怎么样都好”的心情,用头脑仔细想想,然后“看情势”办事。这种自然流行的方式,不产生什么心理压力,才会自得其乐地“顺势行事”,以求身安心乐。    
    “论关系、讲交情、看情势”是太极思想在管理上的运用,只要一切做到“合理”的地步,有什么不好!凡怕谈关系、怕讲交情、不看情势的人,恐怕是自己心有不正,或者艺有未精所引起的结果。    
    只要确实掌握“用推、拖、拉来圆满达成任务”,摒弃“以推、拖、拉来推卸责任,满足自己的私欲”,中国式管理,便没有什么值得非议之处。    
    中国人的习性像水    
    人类要求生存,水和空气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一般而言,空气好像到处都有。于是水就成为人类追逐的主要对象。中国人的祖先,绝大多数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的两侧。黄河提供食用水和鱼类食物,成为适宜生存的安身之处,中华文化与黄河的密切关系,使中国人的习性,和“水”十分相像。    
    首先,黄河河道善于变动。某甲住在河东,忽然黄河改道,变成河西。中国人深知“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原来一切都“不一定”,风水是轮流转动的!    
    中国人满脑子都是“不一定”,对什么都将信将疑,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看起来反复无常,实际上是随机应变。因为太多的移动、泛滥,使我们深切地体悟到“看着办”的道理。随时随地,看情况办事,不一定呀!    
    其次,黄河泛滥会酿成水灾。然而“水灾深水利也饶”,有人遭遇灾害,也有人得到好处。几家欢乐几家愁,使我们明白“有得必有失”,“有失也有得”的阴阳互补原理,以至得到的时候,不会太高兴;而失去的时候,也不会太伤心。纵使获得大奖,也不致惊喜失措,表现得像神经病患似的,令人觉得好笑。再大的灾难,也能够节哀顺变,很快就恢复正常,准备卷土重来。    
    第三,水的特性,避高而趋下,丝毫不费气力。中国人善于借力使力,甚至于打人都舍不得花力气。一切讲求当省就省,能省力便轻松一些。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懂得悠闲的民族,像水一样,能不动就不动,能够不费力地向下流,当然会流动。中国人做事,看起来好像不十分认真,实际上是用心而不紧张。用心去做就好了,那么紧张兮兮地做什么?    
    再说,水避实而击虚。被石头或土地挡住,它就暂时不动,不会猛烈地攻坚。石头有缝,水就有缝便钻,由虚处流过去。土块松动,水也就连带着泥土,一起往下流。遇实即避,有虚便乘,永远不停滞。    
    中国人一看来势汹汹,大多数会采取暂时躲避的态度,以观后效。对于有实力的集团,自然另眼看待,给予更多的优惠。若是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或者经不起试探,马上现出虚弱的体质,那就老实不客气,一切依法办理,甚至还要趁机多要求一些。欺善怕恶和避实击虚,似乎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章  管理的思想形态第一节  太极是一种自然流行的状态(3)

    在学习水那种有缝就钻的特性方面,中国人尤其惟妙惟肖。中国人不违法,也不愿意犯法,大家只是研究法律的漏洞,然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