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8小时工作,24小时思考-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对于上司说过的话听过就忘,对于单位布置的工作能拖就拖。常常会发生这样的状况:上级突然一问到某件工作的时候,他们支支吾吾,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不是说〃不好意思,我这还没弄好〃,就是说〃请你等一等,我先问一下,然后再告诉你情况〃。他们被突然袭击搞得手足无措,足以证明平时他们不光是8小时外不考虑工作,就是8小时内他们也没有把工作放在心上。这样的员工,不管表面上表现如何,一到关键时候就会掉链子,正是那种〃不足以托大事〃的人,上级当然不会青睐这样的员工。         

▲虹▲桥▲书▲吧▲。  

第14节:机会只垂青于〃时刻准备着〃的人(2)         

  韩冰在一家外贸集团做普通文秘,她的直接老板是集团的营运总监。   

  文秘是一个每天要处理各种琐碎的事务性工作的岗位,说韩冰就是个打杂的也不为过。不过她冰雪聪明,从进公司的第一天起,她就没有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普通文秘上,而是把自己想象成仅次于总监的总监助理。她一边跟公司的其他文秘学习事务性工作,一边注意着总监助理的一举一动,暗暗努力要把助理的那套本事学到手。   

  其他的文秘小姐在面对总监时毕恭毕敬、一丝不苟,可只要总监一出门,她们就活跃起来,有些在那聊天,有些上网冲浪,有些偷偷做自己的私事。只有韩冰仍然在继续完成上面交代过的工作。即使空下来,她也会马上去回想最近几天上面交代的事情,自己有哪几件还办得不够好,还有哪些方面不足。利用空闲时间,她会与其他公司的秘书小姐交换信息,打听哪里开了新饭店,哪家五星级宾馆请了新的法国厨师献技,哪天天气如何,交通情况如何,长期定点的宾馆饭店当日状况……这些情报在上司应酬客户的时候都是关键,他的宴请是否顺利、应对是否得体,常常关系到经营上的战略部署。当然,韩冰还要在各行各业建立一些自己的关系,以备不时之需。   

  有一天,快下班的时候,总监突然从办公室里走出来,对助理说:〃今天临时有朋友来,半个小时后就会到,你现在联系我们常去的那个酒店订一个贵宾套房,再到酒店里的王朝食府订一个包间。〃   

  助理赶紧打电话联系,可不巧的是,那个酒店的客房和食府的包间当天都已经客满。助理一下手忙脚乱,再去找别的酒店眼看来不及,她只好去向总监请示该怎么办。总监一听也急了,这可是一个贵宾,不能够随便应付的,他问所有的文秘,谁有好的替代资源提供一下。众人面面相觑,只有韩冰站起来说:〃我来试试。〃她打了两个电话,很快就办妥了一切。   

  还有一次,韩冰跟着总监一起去见一个重要的客户,这天他要和这位客户签一个重要的合同。这位客户很有实力,买下了位于城市中心区的一个几进的大四合院,经过改造装修后作为自己的公司总部。   

  韩冰跟着总监下车的时候,看到阴沉沉的天空似乎要下雨,她故意放慢脚步,悄悄问把车停在院门口等候的司机车上有没有伞?司机说没有,于是她摸出钱来对司机说:〃请你帮忙立刻到附近买一把好伞来,尺寸要大一些。〃然后就跟着总监进了〃大宅门〃。         

◇欢◇迎访◇问◇。◇  

第15节:机会只垂青于〃时刻准备着〃的人(3)         

  签完约,已经到了吃饭的时间,总监当然是要请客户赏脸吃一顿〃便饭〃的。几个人从院子里出来时,外面已经下起了滂沱大雨。韩冰紧走几步,从司机手里拿过伞递给总监,总监风度极好地为客人打起伞,送对方上车,一切漂亮而圆满。   

  ……   

  终于有一天,总监把韩冰叫到面前,对她说:〃从下周起,提升你为我的特别助理,同时担任文秘工作,你身兼两职没问题吧?〃   

  要得到领导的青睐,有两件事情一定要记住:一是时刻在观察和思考,有条件就去了解公司的业务、老板的思想及许多背后事情,业务能力会提高很快。二是时刻准备着,公司职位有空缺时,老板首先想到的是随时在他需要的时候出现,并且为他解决问题的人。当你的学历、后台都不比你的同事们强的时候,凭什么就能够抢到机会脱颖而出?就凭你时刻在进行观察思考,时刻在准备解决问题,对你正在做的工作如是,对你想要得到的工作亦如是。   

  这就是成功的真谛。         

▲虹桥▲书吧▲BOOK。▲  

第16节:不想事,才会在工作中闲来无事(1)         

  6.不想事,才会在工作中闲来无事   

  以前,我们在形容〃衙门〃里的一些人的工作时,会说〃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一天〃。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很多〃衙门〃人浮于事,一件事情几个人干,自然很轻松,更可怕的是〃三个和尚没水喝〃,人越多,就越容易推诿扯皮,最后变成没人干事。   

  即便是一个〃和尚〃,在某些竞争残酷的私营企业,老板甚至恨不得一个人能干三个人的活,可是照样会有人偷懒不〃挑水〃。这样看来,一个单位中,即便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人浮于事,那也不能保证没有人闲来无事。   

  事实上,大多数在工作中闲来无事的员工,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很闲,没有工作可做,而是因为他们:   

  1.不想事,所以就以为没事   

  有些人来上班,往那一坐大脑是一片空白的。他们不知道干点什么好,怎么干才好,东摸摸西碰碰,一天过去了,什么工作成果都没有。没有准备,没有思考,他们的工作自然也就没有状态。   

  对于很多工作来说,尤其是〃思考型〃的工作,是没有人确切地告诉你这一小时必须干什么,下一小时又必须干什么的。你的老板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而不是你的办公桌旁,他最多就是布置一个任务,有时候,他连任务都不会布置,而只告诉你一个方向和他要的结果,其他的你自己看着办。   

  啊!这看起来多自由啊!没有人在你的耳边不停地念叨,也没有人管你在电脑前究竟在干什么(有些单位靠软件来监控员工上网,这其实很可笑,正所谓管得住别人的人,你还能管得住别人的心吗?),也没有人盯着你是不是在偷懒,几乎每个人都想要在这样的方式下工作吧?   

  可是,如果老板这样信任你,你也会这样信任自己吗?   

  在我的经验中,大多数的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把握不住这种〃自由〃的。〃老板不吭声,那就天下太平〃是他们的本能想法。他们不会主动思考,也不会主动去找事来做,以为只要没有任务,没有要求,没有现成的事干,那就是没有工作。他们乐得清闲,觉得这单位可真舒服,老板可真好相处。可是,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你真的可以少干活多拿钱,不干活也拿钱吗?老板绝对不可能不吭声的,他其实是在观察,看你是否对得起他的信任,是否真有能力去主动完成工作。即便是一个忙得不可开交的老板,也一定会忙里偷闲来看你的工作做得怎么样了,是否和他的期望一致。不少〃懵懵懂懂〃的员工,就是这样丧失了自己的机会。   

  没有哪个上司是不喜欢〃眼里有活〃的人来做他的下属的。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我曾经多次去招聘会的现场进行招聘。这些招聘会大同小异,我在收到递上来的简历时会扫一眼,碰到条件特别优秀的我会即时与他们做一个简单的沟通,绝大多数就先把简历放一边,等回去后再整理通知面试。可有一次招聘却让我记忆犹新,那一次,我当场就定下了一个小伙子,尽管他的简历并不是所有人中最突出的。   

  那天的招聘会人潮汹涌,许多人挤过来围着我咨询交谈,手边收到的简历堆得像座小山,不一会儿就乱七八糟了。虽然有工作人员在整理,但还是快不过多如雪片的简历堆积。   

  这时候,我注意到一个年轻人挤过来,当他把简历递给我们时,看到桌上的简历乱七八糟,忽然对正在整理的工作人员说:〃老师,您需要帮助吗?我来帮您整理简历吧。〃工作人员正忙得恨不能多长一双手呢,听了这话连声说谢谢。在得到允许后,这个年轻人便手脚麻利地帮助工作人员整理起招聘工作台来。我顺手拿起他的简历来看,虽然他只是个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但在学校里确实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也曾作为志愿者参与一些国家大型公益活动。         

◇欢◇迎访◇问◇BOOK。◇  

第17节:不想事,才会在工作中闲来无事(2)         

  在以往,我们公司是很少招收应届生的,可这一次,我决定给他一个机会。因为我相信,由小见大,一个主动找活干,主动为公司考虑的人(尽管现在他还不是公司的正式职员),没有工作经验,他会主动去学习、积累的。也许刚开始他工作起来不如那些已经做熟了的老员工,可是几个月后呢?一年后呢?〃眼里有活〃的人比那些吃老本、享现成的人经受的锻炼要多得多,进步也要快得多。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我的判断,只过了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很快成为了我的得力助手。   

  〃眼里有活〃是因为〃脑中想事〃,在工作的时候,只要你愿意花心思去思考,总会发现自己其实还有很多事没有做,还有很多事做得不够好。没有哪个集体是愿意养庸人、闲人的,让自己的脑袋和手脚不断地去忙碌,在忙碌中进步,把工作做得更好,一切都不会白费的。   

  2.图省事,所以就敷衍了事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轻松一点,这是一种动物本能。一头狮子只要能吃饱,它才懒得去看那些斑马羚羊一眼呢;一匹狼只要肚子不饿,宁肯躺下来睡大觉……人也是如此,谁愿意没事找事呢?   

  因此,很多人在对待自己的工作时,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能躲则躲,能推就推,实在推不开、躲不掉了,就敷衍了事。他们的口头禅是〃混口饭吃〃,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能〃交差了事〃。   

  可恰恰相反,但求无过,从长期和整体来看,正是工作中最大的〃过〃;想躲想推,到头来还是会被别人〃反弹〃回来;混口饭吃,这口饭吃不香,也吃不长;交差了事,却总是被上头驳斥,只好从头再来。   

  事实上,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一个脱颖而出的人,恰恰是因为他们克服了这种天然的惰性。他们在做一件事情时,想的不是怎么交差,而是怎么能做到位,做得别人竖起大拇指;他们是在开拓自己的事业,而不是在混饭吃;他们主动承担各种各样的艰难工作,因为他们知道,〃自找麻烦〃才能〃自我提升〃,承担重任是因为有人相信你、培养你;他们不怕犯错,只怕犯了错却没收获,犯了错却不知道如何改正。   

  3.事不关己,所以就高高挂起   

  在一个组织集体当中,需要一个合理的分工,你干什么,他干什么,各司其职,也各负其责,这样才不会掉链子,不互相扯皮推诿,把工作顺利地推进下去。   

  你是一颗螺丝钉,需要钉在自己的岗位上。         

。←虹←桥书←吧←  

第18节:不想事,才会在工作中闲来无事(3)         

  但,这并不是全部。一个由人组成的集体和由零件组成的一台机器并不一样。集体的运转,既需要分工,更需要合作。你既需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还需要看到别的岗位,你的工作是否能和他们的衔接得上,是否对他们有帮助。   

  很多人在工作中所抱的态度,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只要做完了自己分内的事,别的一概漠不关心。可事实上,在一个组织集体当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关联的,对别人的工作漠不关心,同样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举个例子,在一个广告公司内,策划人如果对摄影、设计、文案工作从不了解,那么他做的方案再有创意也可能只是个空中楼阁,因为实现不了,或者出来后的效果和他原来的想法大相径庭。   

  我曾经招聘过一位编辑,从他的学历来看,重点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可谓〃根正苗红〃,从专业能力上来看,文字基础不错,一篇论文写得四平八稳。可是来上班有一个月了,单位二十来个同事他只认识本部门的几个人,每天只管闷着头看上面分给他的稿子,至于这稿子的来龙去脉完全不问,公司里行政、财务、发行、排版、印制等工作他完全懵然无知,最好笑的是,有一天他居然在QQ上问我,咱们单位的名字叫什么?   

  后来,别的编辑熟悉了策划、编辑、印刷和发行各个流程环节,很快就能够独立运作一个项目,在职位上得到了提升,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而这位老兄却还是干着原来的那个审校工作,因为他关心这个,也只懂这个。而且就这个工作他也常常干得与别的部门起冲突。比如说在看胶片的时候,他会因为一个划痕,或者一个错误让制作人员重新出片。他不知道,那个划痕只要不在网点(印刷术语)上就没关系,有些错误是可以采用挖补胶片的方法弥补,完全没必要浪费时间和金钱重新出片的。因为他不懂一些其他岗位工作的简单常识和程序,所以常常和别人较劲,既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出版项目也被自己拖后了。   

  一个抱着不想事、图省事、不关我事的态度来工作的员工,是永远不会有进步的,也不会有人会喜欢这样的员工。闲来无事,不能说明你的工作都做好了,而恰恰说明你还有很多工作根本就没有想到,自然也就不会做到。也提醒一下那些工作中的〃闲人〃,别以为这是好事,实际上,你离彻底的〃休闲〃已经不远了。         

※虹※桥※书※吧※BOOK。  

第19节:〃Think(思考)〃(1)         

  7.〃Think(思考)〃    

  ……IBM公司的一字箴言   

  世界著名电脑商IBM公司每一位管理人员的桌上都摆着一块金属牌,上面写着〃Think(思考)〃。这个一字箴言,是IBM的创始人汤姆·华特森创立的。   

  那时候,汤姆·华特森还在NCR(国际收银机公司)担任销售部门的高级主管。他经常会召集一些会议,但他也发现,很多时候这些会议都流于形式。会场气氛沉闷,无人主动发言,被要求发言的人也大多搪塞了事;当有人发表意见时,听发言的人毫无反应,甚至根本就没在听。这让汤姆·华特森感到很恼火。   

  一天,在又一个冗长沉闷的会议快结束时,他干脆放下正在谈论的工作,直接问自己的下属,为什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真正想法说出来,或者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毕竟,这和大家的销售工作息息相关啊!   

  下属们说:〃习惯了被动地接受会议后的决定,再说,自己不过是个普通销售员,勤动嘴、多跑腿就好了。〃   

  汤姆·华特森沉吟了半晌,突然大步走到黑板前写下了一个很大的〃Think〃。他转过身来对大家说:〃不!我要请大家注意,作为销售人员,我们不是靠跑腿、动嘴,而是靠动脑才能赚到薪水的。我们共同的缺点是,对每一个问题都没有充分地去思考。〃   

  后来汤姆·华特森创立了IBM,他把这个单词带到了自己公司。近一百年来,这个单词一直被每一个IBM人遵守。   

  汤姆·华特森在一百年前碰到的尴尬场景,在今天我们很多单位组织内仍然继续上演着。举个例子,我每周就都会召集一个碰头会,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提出的问题商量解决,对本周的工作进行安排……我发现,总是我在滔滔不绝地说,而他们却很少发言;我要求他们提出方案,全体眼观鼻,鼻观心,如老僧入定;甚至,我问大家在工作上有没有什么疑问或需要帮助解决的难题,他们也都是摇头。我只好把工作草草指派一下,宣布散会。   

  会开完了,我开始反思,有意义吗?指派工作、下达命令,我通过QQ就可以完成了,干吗大家还要围着会议桌开会呢?   

  是我的想法、我的决定永远正确,他们衷心拥护,坚决执行,所以不需要再提自己的建议了?是他们的工作都做得完美无缺,没有任何的问题了?是他们能力超群,所有的困难都已经迎刃而解了?如果确实是这样,那还真是不需要开会了。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我的意见不一定都对,也不见得最好;他们的工作也并非没有任何问题;有些困难,也着实不是他们自己独立可以解决的。他们会上不说,工作中一检查,一大堆毛病!或者在会上想不起有什么困难,等事到临头了就慌了手脚,再来求助就耽误工作了。         

→虹→桥→书→吧→BOOK。  

第20节:〃Think(思考)〃(2)         

  问题就在于他们开会前没有准备。他们拿着笔,揣着记录本,在会议桌旁正襟危坐,看起来挺像那么回事似的。其实呢,他们的脑子里空空如也。他们在会前不思考会议所要讨论的题目;会中不积极互动,碰撞出解决问题的智慧火花;会后不进行总结和反思。他们连问题都提不出来,不是因为真的没有问题,而是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这些从来不〃Think〃的人,就像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一样。   

  事实上,一次成功的会议,对于每一个积极参与的人来说,都是非常有用处,也有益处的。当我们在会前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会中才会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现。而对于别人提出的问题、意见,积极互动,思辨论证,互为借鉴,用此智慧去撞击彼智慧,常常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困境得以突破,甚至,让自己的工作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一个员工能力上的提高,经验上的丰富,往往也得益于这样的会议。   

  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对大家都〃think〃的开会方式有一个提法,叫做〃头脑风暴〃。它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的现象。阿历克斯·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它的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