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的指挥部,只用了十来分钟时间。贺龙站在门前,老远看到聂荣臻,没等他下马,大嗓门就亮开了:“我们改变一下突击方向,先啃一啃包头嘛,你看如何?”这正是聂总路上想定的方案。
两位老总都小瞧了包头!这座十来万人口的小城,虽然不比归绥显赫,但历来是黄河河套的重要门户。日本人占领时期就在城防方面下了大笔本钱,仅城外东北角禹王庙修筑的钢筋水泥碉堡,就可以火力控制全城东、北两大方向,而且地下还有两米多深的堑壕,直接通往城里,弹药物资源源不断。加之这里地势较高,只要有挺机关枪架在上面,居高临下,任凭对方多少兵力冲过来,也能从容不迫地挨个“点名”,弹不虚发。
“王尚荣手上不足3000人呢!”贺龙着急的就是这一点。他打马来到三五八旅,对黄新廷旅长说:“你跟秋里准备一下,给部队鼓把劲儿,今晚急行军,150公里,发扬发扬传统,连续作战,上去就干!”贺龙对三五八旅寄予厚望。
三天前,聂、贺已商定,由贺龙、李井泉率晋绥野战军主力和晋察冀的冀晋纵队第三旅(欠一个团)并第四旅的六团西进,紧急增援包头。两老总把战局摊开一分析,很快达成共识,都感到在兵力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与敌人对峙时间长了,消耗过大,弹药、粮食的供应会更困难。如果短期内没有大量兵力增加,分兵两处,又打归绥又打包头是难以做到的。
实际情况是:要么集中兵力打包头,要么集中兵力打归绥,要么两个都不打,主力东调回根据地,只留部分兵力巩固新开辟地区。最后,他们把种种想法连汤带水全部交给了中央军委。
军委回电很及时,选择了第一个“要么”:主力西进,先取包头。并特别强调要集中力量,让贺龙和李井泉率晋察冀部队主力和整个儿晋绥野战军一同西进,而归绥这边留下的确实是“部分兵力”,任务是作弹性围困,封锁、袭扰敌人。
这个方案等于把原由东而西的作战顺序变成由西而东。把有限兵力的重心先压到弱敌头上,比较而言,兵力优势就更容易体现一些。等到弱敌一破,部队也壮了一大截,那时再来同强敌交手,当然更有获胜的把握。虽说透风的漏洞很多,但就当时聂、贺手中那么丁点儿本钱的现实情况来说,中央军委的方案不失为上上良策。悟性极好的贺老总一见军委电报,心里就明白了。他在马上对李井泉说:“井泉,这块硬骨头啃也得啃,不啃也得啃,军委晓得我们的难处,军委也有军委的难处啊!”
第六章 增援与打援(4)
可是,聂荣臻皱起了眉头:“这基本上是个置归绥于不顾,而倾全力取包头的方案,我认为不妥,显然不妥!”聂荣臻那股喜欢较真的脾气上来了。他始终把归绥守敌摆在首要位置,要求部队看得很紧。这里有好几万强敌啊,是傅作义心中的重中之重!聂荣臻越想越觉得西取包头和五临的方案“不妥”,便独自把意见电告了中央军委。他希望按原部署再打几仗看看,如情况不佳,就应考虑结束绥远战役。
“结束绥远战役?”贺龙坚决不干,“全国局势这么紧张,毛主席才回延安,周副主席还在重庆谈着判,我们打个不上不下,怎么向中央交代嘛!”
这已经是11月19日了,正是毛泽东和老蒋重庆谈判之后,周恩来处理善后、具体落实《双十协定》的关键时刻,时不我待,贺龙接连打马跑了几个部队,浑身冒着汗,敞开衣怀还嫌屋里热,便跑到露天底下大口大口抽烟。
李井泉跟出来,在贺龙身边小声劝道:“聂司令员也有他的道理,问题是我们的兵力太单薄了,摊得太开怕是有点儿风险。”
贺龙瓮声瓮气:“风险是有,没得风险还要我们做啥子?现在,最要紧的是给中央打开局面,这一仗非同小可呀,要是患得患失……”一阵冷风袭来,打断贺龙的话。他打个激灵,咳嗽了几声,接着说:“我就不信,包头拿不下来!我就不信五原、临河也拿不下来!”
李井泉听出贺龙说话时鼻子有点儿塞,便拽了一下老总敞开的衣襟。他真担心贺龙急坏身体。想了想,他又半是参谋半是劝慰地说:“老总,既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能也向军委发个报,把意思汇报汇报呢?大家谁讲了也不算,让军委定。”
贺龙琢磨了一下,觉得这话有道理,各抒己见,军事民主嘛。
半小时后,晋绥野战军司令员贺龙、副政委李井泉致电中央军委:“我们同意军委16日电示,首先夺取包头、五临,使傅顽陷于孤立,估计包头攻下把握较大,干部战士均有信心,但须加强突击力量,配合打马家援军和参加攻城……”
聂、贺各执一词,把一个半拉“僵局”摆到中央军委面前。轰轰烈烈的绥远战役弄成这么一个结果,让毛泽东等人始料未及。
孤注一掷何酋泼水造冰,联合指挥双雄浴血破城
大部队距包头还有几十公里,贺龙病倒了。胆囊炎复发,又患了重感冒,浑身烧得烫手,一口热水也喝不上。开始他还坚持骑马,想顶过去,后来头重脚轻,身体把持不住,马没法骑,只好躺到担架上让四个战士轮班抬着走。“娘的,真病得不是时候!”贺龙恨恨地捶脑袋,克制着不许自己合眼。
这时,作战参谋跑步过来,看贺龙这样,为难地望着李井泉。没等李开口,贺龙吃力地问:“敌情有啥子变化没有?”
参谋只好打开电报夹,边跟着担架走,边向贺龙念部队发来的电报。其时,晋绥野战军主力和冀晋纵队第三旅(欠一个团)、第四旅的六团,已陆续在包头附近进入预定作战地域。归绥守敌看机会来了,立刻组织步骑兵反冲出城。国民党新编骑兵第四师会同骑兵挺进第四纵队一口气攻到二十四顷以南,驻守宁夏的国民党骑兵第十师也遥相呼应,经五原、临河东进,热火朝天,赶来增援包头。
贺龙听着作战参谋念电报,渐渐气喘吁吁,禁不住又咳嗽起来。警卫员从怀里取出行军水壶递上去,贺龙喝了几口温吞水,好不容易止住咳嗽,才大声问:“黄新廷和王尚荣他们打得怎样?”作战参谋低着头,说:“情况可能不太好。”贺龙吼道:“啥子可能不可能的,你把张经武给我找来……”
o米o花o书o库o ;www。7mihua。com
第六章 增援与打援(5)
u米u花u书u库u ;http://www。7mihua。com
刚喊一嗓子,贺龙又不住地咳嗽。李井泉连忙劝住,说:“老总,情况我都知道,正准备给你汇报呢,你看……”作战参谋趁这个机会,撒腿就往电台那边跑。
其实三五八旅早在聂、贺争执不下、军委复电之前,就一阵风似的赶到包头了。贺龙下令黄新廷和王尚荣两位旅长在城北黄家洼开设联合指挥所,把两股劲拧到一股,统一指挥攻城。
当下,黄、王二人采取地图作业和现地勘察相结合的办法,把包头城防仔细研究了一遍,发现西门外是唯一开阔地带,东、北两门都紧靠着一条沟,地形较复杂,南门不远处就是黄河,没有回旋余地。再看城内巷战工事相当完备,较坚固的房屋和其他建筑物,都有士兵扼守。城北一个高地上,还开设了炮兵阵地,火力发挥的条件很不错。所有城内防御工事工夫下得相当深,部署非常精细,像交叉、倒打之类的火力设置,处处可见用心。尤其在攻城要道上,何文鼎大做文章,除设置障碍外,还有一个重要举措:每天派兵泼水结冰。
这是我国冬季寒潮频发的地区,1月平均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3摄氏度,比滴水成冰还滴水成冰,所以地面一泼水,到处滑溜溜地站不住脚,人也好马也好,一步一个仰八叉。黄新廷倒抽凉气对王尚荣说:“奶奶的,这哪是打仗,这是耍把戏呀!”
王尚荣过来得早,对此已领教够了。面对这个情形,他已连续几天苦着脸拿不出办法,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妈的,大活人还能叫尿憋死不成!”他说。
于是,黄、王两人咬紧牙关合计起来。最后的决心是:让独一旅二团和三五八旅七一五团从西北门攻城;独一旅八团在城东积极动作,把敌人牵制住,等到二团和七一五团攻进城,立刻从东门猛攻。而三五八旅七一四团则一开始就向电灯公司守敌进攻,一旦得手即扑向南门,发起攻击。显然,主攻是二团和七一五团,但在战术动作上,另外两个方向也做到“佯攻不佯”。这样三足鼎立,互为呼应,迫使国民党守军对哪一点也不敢大意,不得不分兵应战。
总攻时间定在零点。准备工作头天上午就搞扎实了,下午大部队狠狠睡了一觉。黄昏时分,七一五团悄悄运动到离包头西门几百米的白草梁,一直猫到晚10点整,才跟二团一起进入冲击出发阵地。
天麻丝亮时,二团和七一五团部队不惜一切代价攻进了城内。经过激烈的巷战,差不多占领了三分之一城区。说是两个团,实际上此刻兵力至多不过四个营。往占领区一撒,空荡荡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二团团长傅传作急得直跺脚。他抱着机关枪左打右扫,打一阵喊一阵,竭尽全力调整部署。其时,城内一片沸腾,到处是枪声,也弄不清哪儿对哪儿,从团指挥员往下,没有不上阵的,大街小巷,纵横交叉,各自为战,各逞英豪。
而在另外两个攻城方向上,此刻却已几乎偃旗息鼓:八团攻城战斗一打响,就被敌火阻在东门外城墙下。天一亮,干脆撤出战斗,回到原出发地;七一四团打了大半夜连城外电灯公司守敌阵地也没拿下,更何谈攻城,只好一直跟敌人不冷不热对峙在那里。
已是第二天早晨7点多钟,傅传作团长突然听到报告,说他的副团长彭济民牺牲了。不一会儿,又有报告说七一五团二营长廖士明也牺牲了!
第六章 增援与打援(6)
敌人所有巷战工事这会儿都充分利用起来了,火力越来越猛,战士们一步三滑,有的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部队每向前推进一步都极为困难。傅传作看到曦光中的街路上,密密麻麻都是尸体,多数是自己熟悉的干部战士,他们倒下时的姿态各异,血迹片片冻结在路面上,寒风掀动烈士们身上单薄的粗布军装……没法再往前攻了,他边下令转入防御,巩固既得阵地;边向黄新廷和王尚荣报告,请求后续部队增援。
但就在此时,何文鼎集中了十多门山炮和野炮,向西北城门及城楼轰击起来,以火力封锁突破口。与此同时,集中大股兵力从南侧向七一五团阵地一次又一次猛烈冲击。七一五团二、三营指战员抱定与阵地共存亡的宗旨,喊着口号杀向敌阵,所有幸存的干部战士,个个浑身是血,这样才把敌人的冲击一次次打退。
尽管黄新廷和王尚荣嗓子都喊冒了烟,援兵自始至终没上去一兵一卒。
傅传作指挥部队从早晨一直打到下午4点左右,伤亡越来越大,部队早已不分营连建制。屈指可数的勇士们背靠着背,子弹打光了扔手榴弹,手榴弹也没了,就抡枪托、拼刺刀。眼看太阳偏西,联合指挥部老喊“坚持、坚持”!坚持了几个小时,连援兵影子也见不着,部队伤亡实在太惨,弹药也耗尽了,再不能作无谓的牺牲!他只好下令且战且退,撤出城外。
好不容易打开的城防突破口,就这样放弃了。一昼夜的流血搏斗,功亏一篑。傅传作满身血污站在东郊外沙尔沁小山坡上,远望晚风中轻烟飘荡的包头城垛,止不住涌出热泪。那泪珠映着夕阳余晖,红得恰似一滴鲜血。
包头城血花绽放无果而终,贺老总运筹帷幄抱病击鼓
贺龙亲率主力西进抵达包头,那是半个月后的事了。这期间,部队有10天休整,对新补入的解放战士进行思想教育,战术、技术方面更是下功夫琢磨了一番。王尚荣和黄新廷站在贺龙担架面前叹息好半天,都嘀咕着不该打个半拉子仗,对不起老总。贺龙强打精神笑着安慰老部下:“蛮好嘛,攻进城,打下几条街,毙伤俘敌1500余人,战果不错!后续梯队跟不上,那也不是你们的问题。不要婆婆妈妈了,打仗嘛……不过,损失还是大呀,”他声音低沉下来,眼光别过去,神情黯然,“死了900多个同志啊,这个数字也了不得!”
王尚荣叹息一声,解释道:“多半是天亮后牺牲的。我们在明处,敌人在暗处……”
贺龙问:“伤员和烈士都安排好了吗?”
一直不言不语的黄新廷回答说:“该治的治了,该葬的葬了。”
贺龙要看烈士花名册。他让警卫员把自己扶坐起来,伸出裂开血口的食指,点着花名册上每个烈士的名字,轻声往下念……
再次攻城的时间预定在11月28日,贺龙把独立第二、第三两旅压了上去,攻城地点选在西门和北门之间,任务落实到十七团和二十七团,两团左右并列,统一指挥,浑然一体。野司指挥所开设在包头东北方向一个叫石拐子的小村庄上。贺龙依然躺在担架上,边吃药、发汗,边运筹帷幄。
正是夜幕初降,寒风刺骨。何文鼎爬上城门楼子,伸头朝城外一看,并不见贺龙一兵一卒。这使他反倒大为不安。据傅作义通报,贺龙再攻包头的计划时间也就是这几天,怎么见不着一点儿动静呢?他哪里知道,在几个来回的情况报告之后,中共中央军委对包头攻城行动已相当犹豫。
第六章 增援与打援(7)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是攻还是撤?李井泉期待着贺龙给个指示。离预定计划只有三天了,贺龙恨不能一口咬下块包头的城砖,嚼个粉碎,尝尝它到底是个什么滋味。
又是个北风呼啸的长夜,贺龙盘腿坐在炕上,一面大声咳嗽一面大口吸烟。墙外风中隐约有骡马响鼻,部队许多单位都晾在天公底下,风冷夜寒,战士们还有许多人穿着单衣。这可不是儿戏……贺龙心里翻腾不息,不知不觉,远处又传来报晓的鸡声了。终于,他重重地摔下烟斗,说:“傅传作他们只有四个营,不是打进去了吗?牺牲大就大一点儿吧,值得嘛!井泉,我看,我们还是干,攻下包头,实现中央战略意图!”
李井泉明白贺龙是个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人,全局观念特别强,要想让他放弃攻包头,绝非易事。于是,他也只有顺水推舟勇往直前了:“那就将作战计划赶快报聂总和中央军委吧!”李井泉心到手到,立马把野司一班人运作起来。文电交驰一晃又过去几天,所谓“赶快”行动也快不到哪里去,实际攻城的日子还是不得不拖到12月2日。
后人已充满理性地记载了这场没有结果的进攻,虽然它只延续了两天。两天后的1945年12月4日到14日,参加绥远战役的各路人马便奉命撤出对绥远、包头二城的包围,绥远战役由此宣告结束。收兵锣槌同样还是贺龙敲下去的。
第二天黄昏前,贺龙让人把自己扶到一个高坎子上。他要亲自观察一下战场形势。望远镜里,城头守敌的火力不紧不慢,但攻城战士仍旧一片一片倒下去……这情景一直像块千斤巨石压在贺龙心头。
瞬间战栗中,贺龙产生推翻这块巨石的念头。就此罢手?那不等于是半途而废吗?两次攻城加一起,有上千名烈士啊!这么大的代价尚无结果,中央战略意图仍没实现,影响到全局哩!可是,继续攻下去有把握吗?天寒地冻,部队连个避风的地方都没有,病员日增,许多干部战士都是带着病上阵啊!再攻下去,被动处境会越来越严重。贺龙眼前浮现出无数冻得红里透紫的脸膛、红里透紫的双手,那些手和脸上到处打着裂口、血肉模糊的战士;那些淳朴如同骆驼草似的期盼与渴求的眼神,他们有的已长眠在这座陌生的城下,有的还正把热腾腾的生命投向血腥硝烟。憨憨的面容一一从贺龙心头闪过,像影子似的,像灯火似的,像繁星似的……贺龙的心怦怦跳着,他要推翻这块巨石,他终于将它推翻了!
全国解放后,曾对傅作义起义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的董其武先生,有一次在北京与贺龙相见。董原系傅部第一○一师师长、第三十五军军长。往事缕缕,扯不断理还乱,两人一聊就聊起绥远战役。董其武说:“贺老总啊,你当时指挥得的确高明,很快决定撤退,不攻包头了,那是非常正确的。假如再攻下去,非得吃大亏不可。那时我们部队的工事里面生着火炉,枪炮口都标定了方位,是以逸待劳,又有优势装备,弹药充足,怎么好攻下来,包头城一面是山坡高地,一面是平坝子。我们部队据守在高处,给周围城墙泼了很多水,冻得又滑又硬,不好接近。所以你果断地下令撤退,非常英明。”贺龙听了,好久没有言语,只是微微笑着。那笑就像一池秋水轻轻泛起的涟漪,慢慢散去。
第七章 突围与包围(1)
中原突围箭在弦上,军委决策“胜利第一”
进入6月,蒋介石再没耐心了,他决心用193个旅(师)约160万人,也就是占国民党全部正规军80%的兵力,向中共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协议算个屁!”蒋介石怒气冲冲地对参谋总长陈诚等人吼道。他将案头《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等一大堆文件厌烦地推到一边,自负地梗直了脖子说:“共产党没有资格同我讨价还价!我已同马歇尔谈妥,通过他向中共发出最后通牒。共产党军队必须立即撤出陇海路以南、胶济路全线以及东北大部地区……是时候了,拖得越长越不好办!要速战速决,力争在3至6个月内,首先消灭关内共产党军队,然后解决东北问题。”
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