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男人,所以你就嫁给我了。”李红章打了个哈哈。
“要死,说正经的呢。”李太挥拳作势要打自己的丈夫,还没扬手自己就笑了起来,三人笑成了一片。
&;#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奥迪无声的滑进了小区的大门,李红章叫停车,说晚饭后还没有活动活动,要下车在小区里转转。门口保安微笑着敬礼,李红章下车后,首先和保安打招呼:“晚上还好吧,不太热,我觉得你们这么大热天还是别戴帽了,下次碰到你们经理我和他说道说道。”再回过头来,走到驾驶座旁,和桂仁道别。
“什么时间再来上海,提早通知我,我们两个找个酒馆好好喝两口。这次不巧去美国了,你是整天不着家,也不知道给你带点什么东西好。”
“保重身体,嫂子挺体贴你的,有福啊!你们慢慢溜达,我这就回去了,再见。”
“路上注意安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章第一节
今天晚上是和青海的视屏通话时间,借用酒店的系统阵仗太大,随身携带的ThinkPad笔记本电脑这两天一直在总统套的保险柜里放着,他麻利地取出,拇指按入指纹比对系统,顺利开机。连入酒店网口,启用Skype视屏系统,张振华还没到线上。
他站起身来,左手拿起大班桌上的依云矿泉水,轻轻呡了两口,又放下。他掏出一支哈瓦那雪茄,仔细地用雪茄钳切下一头,打开Zippa打火机,慢悠悠看着火苗亲吻着雪茄,看到雪茄烟叶暗红色泛起,才凑嘴上去咬住,猛吸两口。强劲的烟草味道刺激了桂仁的神经,他拿起手机把玩了一下,打开翻盖,轻轻吐了一口烟,又把翻盖合上。他扫了一眼电脑,张振华还没到线上。桂仁决定主动打个电话过去,问问是什么情况。
电话响了多声,没人接。
上个礼拜进展比较顺利,张振华已经和荷兰方面一起比对配方了。从视频系统可以看出,荷兰技术人员已经没有开始时的傲慢神情,转而以一种商量的口吻平等地和张振华讨论问题。而李剑也已进入角色,流利地用英语补充着张振华的观点,张振华和李剑的配合也显得默契。
张振华,师从我国著名的稀土研究权威李乙丙院士,去年夏天北大化学系博士毕业,正在犹豫做不做博士后,桂仁找上门来。那天下午,张振华正好在学校实验室帮助导师在做内蒙包钢稀土公司的稀土再提纯实验,一个一起喝过两次酒的无线电系博士带了个人进来,说想和他聊聊天。张振华忙于手头实验,只能客气的冲来人抱歉,请他等等,桂仁礼貌的留下名片,请他实验结束后一起吃个晚饭。张振华双手接过名片,扫了一眼,由于对通讯行业不了解,他对桂仁的身份没有概念,就装进了衬衣口袋。接着张振华抱歉地说导师年纪大了,现在是暑假,研究生都不在身边,只有他这个弟子正好可以帮上忙,包钢稀土公司催的急,这个实验可能下午不一定能结束,晚饭他就自己凑合一下,如果能提早结束实验,他会电话联系桂仁的。桂仁看他是个实在人,第一印象非常好。
在北大校园边的资源楼里,桂仁对张振华的实验没有概念,就一边看书一边等待,整整等了一个下午。眼看到晚饭时间,他客气地请无线电系的博士一起晚饭,对方告诉他不必等张振华,他们实验时间没点的,他自己不巧有点事情就不过来了。桂仁难得有时间清闲,就信步走进北大校园。为避免张振华来电话自己听不见,桂仁戴上了蓝牙耳机。暑假,北大校园清净了不少,比他前几次来更有一种雍容华贵。正是盛夏,不知不觉,桂仁走了二十几分钟,额角的汗珠已是豆大了。幸好自己一身休闲装束,抬起手臂洇了一下前额,短袖下前臂结实有力,浓重的汗毛沾着晶莹的汗珠,微微泛出反光。幸好北方的夏天不象家乡湖州,北京的盛夏时节,过了三四点钟,太阳就会不再毒辣而渐趋温和,再加上湿度低,桂仁感觉全身微汗,被小风一吹,非常舒服。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五章第二节
前面就是三角地,桂仁放慢脚步,一目十行地观赏起那些小广告,可惜暑假里大多是培训班啊讲座啊交换车票的信息。拐进边上的学生食堂,简陋的餐桌餐椅,绝大多数就餐者都是青年学子,简单的仔裤T恤,许多就餐者都抬头看着电视,胡乱地往嘴里填进饭食。电视频道大多锁定凤凰卫视,当时国际上金融风暴已是“大风起兮”,内地因为奥运因素报道较少,凤凰卫视视角还是比较敏锐,已在较大幅度报道金融风暴相关信息。桂仁也非常喜欢凤凰台,尤其是金融风暴的相关内容。金融风暴的进展,桂仁在密切注视,他明白这对于他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遇,他已经有过多次和经济学家的交流。这一次来北大,是为期两周的EMBA集中面授时间,这一次的内容大家最感兴趣就是金融风暴。今天下午安排集体访问中兴通信北京研究院,“现场解剖”的方式讨论实际案例,中兴“这只麻雀”即便烧成灰,桂仁也能把它复原回去,再加上自己的同行角色,他怕自己丢了身份就不参加这次活动了。
走了这么会路,桂仁感觉自己真有点饿了。他点了两个小炒,西红柿炒鸡蛋、青椒肉丝,打了一份绿豆大米粥,一个馒头,找了个僻静角落,慢条斯理地品尝起来。自己正对的电视,却是CCTV频道,正在报道中国奥运代表团的花絮。桂仁低头小嘬了一口粥,感觉温度正合适,张开大口呼噜噜小半碗就下去了,胃里马上就有一种幸福的充实感。桂仁满意的掰下一小片馒头送到嘴里,细嚼慢咽下,感觉到了一丝甘甜。桂仁微眯着双眼,筷子准确地夹菜送菜,小炒的味道也不错。桂仁感觉自己回到了刚从湖州到北京上大学那会儿,一种幸福感充斥全身。
与此同时,在另一家学生食堂里,张振华正双眼茫然的盯着眼前的一碗面条出神,嘴里细嚼慢咽着一片馒头,电视上讲些什么,他一句也没有听进去。他正绞尽脑汁,琢磨着重新调整方案,怎么有效地去除杂质。按照上午的方案,下午的三次实验中,其中有一次的纯度达到了理想标准,但其他两次都不够理想。前几天的工作没有白做,今天这一次理想实验已经现出曙光了。他准备不修改配方,晚上在调整时间上多做几次实验,看看时间因素对提纯的影响。张振华嚼完了一片馒头,又撕扯下一片,往嘴里机械地送去,用舌头裹进重复刚才的动作。一个馒头如此这般,花了十几分钟,彻底消灭干净。张振华看了看空空的两手,才想起面前的面条还一根都没有动过呢。他满意刚才十几分钟就理清了头绪,还准备了一个实验方案,微微一笑,就把思绪转回了食物。从小炒窗口里买出来的面条,泛着催人食欲的油花,青绿的小白菜透着诱人的质感,吸引着张振华的胃口。一个馒头,刚刚才垫了一点肚子,张振华这个北方人,喜欢面食,只有吃过面食后才有饱肚的感觉。他欢天喜地地搅动着筷子,把碗里的面条和汤头充分混合,深吸了一口气,呼噜噜就是一大口面汤。抬起头来,砸吧了一下嘴,味蕾充分感受了面汤的鲜美。张振华的双眼都眯了起来,又砸吧了一下嘴,低头再嘬了一口面汤。然后,搅起筷子,夹了一大口面条送进嘴里,三两下就进了肚子。不一会,一碗面条就下了肚,张振华感到了一种饱涨,满意的打了个饱嗝。幸好边上没人,这个老农式的满足容易被大都市子弟笑话,自己的夫人就好意提醒过,今天有点得意就忘了形,张振华暗暗责备了一下自己。
尽快填饱肚子后,张振华买了一袋蒙牛纯牛奶,一个小蛋糕和一个茶鸡蛋打包,准备作为夜宵。兴冲冲就返回了实验室,压根就忘了给桂仁打电话的事。
到了晚上,桂仁有点懊恼没有要张振华的手机号,本想向那个无线电系的博士打听,细思量下,又作罢,毕竟这只是一次聊天,桂仁想自己再清晰一点思路后也不迟。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六章
一个礼拜后,张振华交给导师一份完整的报告。他已经找到了最佳提纯办法,问题关键是步骤的先后次序。郑振华用一整天时间,重复多次相同的步骤,结果都很理想,纯度的一致性也非常之高,他明白,这个项目可以告一段落了。包钢稀土公司给了张振华一万元报酬,他高兴地当天就汇了五千元给甘肃兰州大学当教师的妻子,给甘肃武威农村老家寄了四千元,老家的弟弟在造房子,张振华二老和弟弟一家住在一起,弟弟都有两个娃了,经济不宽裕。两个礼拜挣了一万元,张振华挺高兴。
事情办妥了,张振华洗了个澡,好好睡了一大觉。博士楼里静悄悄的,他屐个拖鞋,准备邀请住在楼下的无线电系的那个博士晚上一起喝个小酒。无线电系的外快多,平常都是他们请客,今天该他回请一次。不巧,房间里没人。他返回自己宿舍,准备洗洗这几天积攒下来的脏衣服。他一件一件掏衣服裤子的兜儿,有一张电话卡、几个钥匙、一把零钱,还有一张名片,是深圳信和通讯的董事长。他想起来了,一个星期前就是那个无线电系博士带他来的,自己一忙把这个事情给忘了。只是他不明白:通讯行业和自己相隔太远,这个桂董事长找他干吗?介绍人和自己关系不错,还欠他好几顿酒呢,不管桂董事长找自己干吗,这么长时间不给人家一个电话,有点说不过去。
“喂,你好,我是化学系的张振华,请问您是桂仁桂董事长吗?”
“你好,张博士,我是桂仁,我在上课,等一下打回给你。”张振华听到电话里有几个人在讨论问题,桂仁第一时间就准确地想起了他,对桂仁他有了好感。
张振华好整以暇地洗着衣服,有一搭没一搭地想着自己的未来:留在北大化学系,先当个副教授,同时在美国做博士后,出路似乎比较可以笃定,凭导师的名望,到美国做博士后还是有把握的。只是,北大化学系回来了那么多洋博士,一大把的长江学者,院士,我张振华什么时候能说得上话呢?等到年纪到了季羡林老一样再名动朝野,准备用自己一生实践酒越陈越香的老规矩吗?北京化工大学,对自己非常看重,系主任亲自来邀请过自己,过去的话马上就是正教授不说,同时也可以去美国做博士后,系主任的几个博士也要他帮着带,一年后保证是硕导,待遇似乎要好得多,只是和北大的名望相差甚远,研究经费和北大相比太不好说了,自己拉经费,这么多年学生当下来,这些还真是不太了解会怎么样。他想和远在兰州的妻子再好好合计合计。
突然,电话铃声响起,“张博士,你好,我是桂仁,现在课间休息,晚上没事吧,我们一起聊聊怎么样?”
“今天没事。”
“一起吃晚饭吧,我五点下课,下课后我来接你,你的住址在哪里?”
张振华爽快地答应了邀请,详细的告诉了桂仁自己住址。
现在才下午三点多一点,洗好衣服,他又去敲无线电系博士的房门,介绍人回来了。张振华想了解桂仁找他大概是什么事,结果介绍人告诉他,因为自己硕士时候的同学在桂仁公司,他们是在一次酒会上一起说起那个硕士同学所以认识了,桂仁请他帮忙介绍一个优秀的化学博士,他就想起了张振华,至于桂仁找化学博士的目的,介绍人还真不知道,因为对方是上市公司老板,有些事情还真不好问。有一点可以告诉张振华,桂仁个人身家有几十亿。张振华谢过,把两人最近动向和介绍人说了说,那个博士倒直爽“他来请就去嘛,反正自己没有损失,和成功人士多接触对自己只有好处。”不过介绍人忙于自己课题,业余时间还在忙着处对象,张振华的事情除了牵个线外他是帮不上忙了。
张振华回到自己宿舍,打开电脑进入信和通讯网页,也在谷歌和百度上搜索桂仁以及信和通讯的相关条目,想多了解对方背景。从相关信息上,这个桂仁是个技术专家,为人非常低调,他的个人信息基本没有;信和倒是荣誉多多,曝光率颇高。张振华想,都是技术出身,为人应该比较实在,至于桂仁他想些什么,到时候见面谈就是了。
第七章第一节
北京马上就要召开盛会,餐饮业这段时间也是顾客盈门,桂仁暗自庆幸在邀请到张博士后顺势就定下了北京美林阁酒店的一个包厢,如果现在到了再要,不要说包厢,连大堂都没有好位置了。
两人在包厢坐定,桂仁请张博士点菜,张振华老实不客气“我一直在学校读书,社会上的事情接触少,你不用客气,就点你喜欢吃的,你点的哪个菜我都很少吃过,对我就是一种新体验。我点的话,很可能点到两个人都不喜欢的,你点保证最少有一人喜欢。”
桂仁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客套话,想想也挺有道理,不由得赞到“毕竟是博士,点菜都有这么强的逻辑性。这是上海口味菜馆,在上海做出名声后,开连锁到北京来。你看,晚上我们不要吃得太油腻,主要点鱼和蔬菜为主,再弄点红酒好不好。”
张振华觉得桂董总在外面跑,这一套他比自己懂得多,“简单点就好,两个人,不要浪费了。”
桂仁喜欢他的实在,招呼服务员:“预定的那条长江鲥鱼清蒸,一份澳大利亚虹鳟,一个爆炒螺丝,一份清炒上海青,半只北京烤鸭,一瓶加拿大IceWine。”他吩咐服务员,尽快上来,什么先做好就先上什么。”
服务员请桂仁去看一下那条养在特殊鱼池中的鲥鱼,张振华不禁好奇的跟着去看。鱼池有好几个,各种鱼都有,服务员特别带两位到一个做成圆形的四、五个平米的透明鱼池里,只有两条鱼在急速的游动,服务员说这是早上从南京空运来的三十条中的最后两条了,另一条也已经被预定了。服务员当着他们的面,把稍大的一条捞起送入后厨。
前面一桌客人也点了半只烤鸭,另外半只就正好应了他们的要求,加拿大冰酒也很快就上来了。看着高脚玻璃杯里的红酒泛着温润的琥珀色光泽,张振华禁不住端起酒杯深深闻了一口,脱口赞道“好酒”。随即放下酒杯,双眸温和地直视桂仁,平和的问道“桂董事长日理万机,怎么这么抬举我这个穷学生?”
“张博士客气,学生时代大家都不挣钱,经济都不富裕,但你学富五车,毕业了马上就是社会精英人士,你这样的专家型人才,我是最喜欢结交的。”
张振华微微笑着,等着桂仁往下说点更实际的。桂仁不太喜欢对方这么直接的问话,嘴上客套着,不失双方体面,心下快速组织着语言,刚说完上面一段,他决定保持聊天的气氛,不必急着托出自己的想法,何况这些想法还欠缺几个支点,琢磨应该继续在自己心里酝酿相对成熟后再向其他人说。
他端起酒杯“我还在北大EMBA班读书,明年夏天毕业,为你今年博士毕业干杯。”两个人爽快地碰杯,一饮而尽,都没考虑红酒的西方喝法。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七章第二节
爆炒螺丝很快就上来了,这是典型的江南小菜,张振华看着桂仁筷子飞快的从盘里夹起一个螺丝,送到嘴里,一吸,嘴巴使劲地嚼着,筷子又把螺丝壳快速放入面前的杂物碟里,再伸手夹起另一个螺丝,重复相同的动作。只见一双筷子上下翻飞,桂仁的嘴巴不停地嚼动,面前的杂物碟瞬间堆起一座螺蛳壳小山。张博士目瞪口呆,他这个西北汉子从小没有吃过螺丝,连别人吃都没有看见过。看桂仁吃得这么香,他也尝试性的挑起一个螺丝,依样画瓢的放进嘴里吸,除了一点卤汁,怎么也吸不出什么东西来。
桂仁孩子气地享受一通后,余光看见张振华的手足无措,他暗自责怪自己对自己太放纵。“张博士,螺丝是我们浙江一带的平民美食,类似于北方的炒土豆丝,每家每户三天两头地吃。小时候,家里穷,几天没肉吃,就跳进水塘里摸个几斤上来送饭吃。过了长江,螺丝就很少有人吃了。北方人偶尔吃螺丝,都用牙签挑出最上面一层深黑色的螺肉吃,后面的部分不能吃。”在桂仁的指点下,张博士吃到了平生第一粒螺蛳肉,有点像自己喜欢吃的卤牛肚,还真挺有嚼头的。
桂仁自责好日子过久了,对人谦恭的心就有点放松,现在商务宴请,都有办公室专人负责,自己只是出席十几分钟,与客户碰个杯喝点酒就离场了,剩下的应酬都由其他人去完成。今天的酒友还没交往到李红章程度,第一印象一定要树好,和张博士交往,没有信和的人参与,中间有冷场之处需要自己转圜处理。
两人嘻嘻哈哈吃着螺丝,品着红酒,气氛融洽。
大盘装着的清蒸鲥鱼上桌了,晶莹剔透的脂肉泛着诱人的光泽,“来来来,张博士,眼窝肉最好吃。”张振华感叹地咂咂嘴,表达着鲥鱼的美味唇齿留香。
“真正的长江鲥鱼基本已经绝迹了,听说江上渔民有几十年没有打上来过了,现在我们吃到的是人工养殖的鲥鱼,种源来自美国密西西比河,人工养殖技术是一个留美博士的成果。托他的福,我们才有口福享受这个第一江鲜。”桂仁夹了一片鱼鳞,脂肉肥美。“鲥鱼的鱼鳞也是美味,你尝尝。”不知不觉,在桂仁的劝进下,大半条鲥鱼进了张振华的肚子。
张振华这个北方汉子,平常喜欢吃肉,非常少吃鱼,嫌麻烦。一到兰州,张振华非常享受满城兰州拉面的香气,每天早上,两块八毛钱的牛肉拉面再多加五毛钱牛肉,然后浇上浓浓的半汤匙辣椒油,低头胡噜胡噜猛吃一气,别提多解气了。晚上嘴馋了,就叫老婆做一大盆手抓羊肉,嫩美又毫无膻味的羊肉沾点孜然花椒,放到嘴里,那叫一个爽,就着一斤羊肉能喝下一瓶伊力特去。
不过你别说,这个鲥鱼、虹鳟,味道确实鲜美,有一种那个红肉无法比拟的细腻鲜香,早听人说上海人精明,想不到美食能力也如此出色。还有那个江南小菜炒螺蛳,螺肉咬劲十足,QQ的象北京爆肚。
不知不觉,推杯换盏间,一瓶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