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并不是个书呆子,甚至算不上是个爱读书的人,不过还是无可救药地被这儿的超豪华图书馆给迷住了。几千人的中文大学,竟拥有四个有规模的图书馆,而且各具特色。我喜欢在大学图书馆三楼临窗的小木桌前自习,享受单人单桌的安静;喜欢在午饭后把自己陷进新亚图书馆软软的沙发里,看最新的杂志;喜欢崇基图书馆里的小说,能让我专心致志地啃上一整天;最爱的当然还是联合图书馆,数不清的VCD、DVD、录影带,甚至价格昂贵的黑胶唱片!真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每个图书馆里都有最新的各种英文期刊和英文原版书、配置很棒的电脑房,还有通宵开放的自习室。
不过有一件事一直让我很惋惜,就是这么好的图书馆利用率其实并不高,相比北大图书馆里人满为患、为了一个座位而面红耳赤的情况,中大的图书馆和自习室真是太空荡了。
生物钟
早在来港之前就被人告诫过:神奇的东方之珠会把所有好孩子都变成夜猫子。
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并没有在意,我并不是个爱熬夜的人,在北大的时候常常12点半整个宿舍就都进入了梦乡。可惜我也不是个意志坚强的人……当身边的人都是3点钟睡觉的时候,我也就随波逐流了。熬夜究竟做了些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大概只是上上网聊聊天,听着隔壁房间的声浪和室友敲打键盘的声音,毫无睡意。只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香港人熬夜的本领这么强……
期末考试结束以后夜猫子的习性发挥到了极致,每天3点半还和室友饶有兴致地讨论香港小吃,有一天竟然是早上看完海上日出以后才想起来自己该回去睡觉了……
虹←桥书←吧←。←
第17节:努力学习和好好玩耍
每次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黑眼圈时,还是会怀念一下北大到点熄灯的健康制度的。
努力学习和好好玩耍
学就拼命地学,玩就拼命地玩,这是我的一贯原则。这个原则在这个学期发挥得淋漓尽致。
学生的本分就是好好学习,更何况头上还压着分数这座大山……我在香港的课程并不算重,4门专业课,总共16个学分,比在北大时高数线代的双重压迫要轻松不少,最大的不同就是英语的狂轰滥炸:原版教材,英文授课,用英语写作业,还有几个老师浓重的港式英语口音,对我确实是个挑战。不过还好,我的英语底子不算太差,很快就适应了,这样一个学期下来英语水平提升了不少。至于授课模式,跟内地没什么根本性的区别,老师讲学生听,有问题自己直接去找老师沟通,一样有做了7个小时的会计作业和让我抓耳挠腮的期末考试。只有一门管理学的课比较新颖,我们需要分组做一个计划,要自己联系公司做访问。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学习过程之一,从发邮件打电话联系公司的焦急,到访问时准备摄像机的紧张,再到最后做介绍时的故作沉着,所有的一切,我和队友们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翻看我一个字一个字在键盘上敲出来的采访记录,做到凌晨4点才完工的幻灯片,还有剪切了无数遍的录像短片,心里总会有种小小的成就感。
和所有人一样,考试前那段日子是最难熬的,常常在自习室里泡上一整天,为的就是把厚厚的课本再多翻一遍。不过偷偷地说一句,香港的学生不如北大的学生用功踏实,一到考试中文大学平时空荡的自习室里就坐满了熬夜的学生……
出来交换自然不光是为了好好学习,难得的机会当然也要到处走走看看。
在海洋公园过了一次洋人们的万圣节,整个公园灯光黯淡,音响里放着凄厉的音乐,打扮成鬼的模样的工作人员,冷不丁地跳出来吓人一跳。胆小的我有了人生中第一次进鬼屋的经历,估计也是最后一次。去西贡远足,3个小时跋山涉水,却也尽览美景,最后到达了一片人迹罕至的海滩,风景秀丽,惹得我童心大发下海戏水。太平山,香港的地标之一,在山顶俯瞰香港,城市是一片灯的海洋,勾画出香港繁华身后的沉静。杜莎夫人蜡像馆,几乎以假乱真的蜡像和同行男生们的恶搞照片相映成趣,让我笑得腰都直不起来。我和朋友们一起坐过价格低廉的天星小轮,坐过古老的木制车厢式缆车,也坐过长着两个长耳朵的〃叮叮〃电车。我们在这个城市的顶级商场里看着价格牌吐舌头,也在最廉价的市场猜测某种不知名商品的用途。我们花大价钱买门票和游客们一起挤入某个知名景点,我们也走街串巷只为了看看香港最真实最本质的样子。要了解一个城市,四个月的时间真的是太短了,我们抓紧每一个机会,想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足迹。
想起以前在北京,总觉得自己还有整整四年呢,周末的时候宁愿躲在宿舍睡觉也懒得到处去转转,一年下来哪都没去过。反而在香港,觉得时日无多便到处游历。其实北京比香港更大,有趣的地方更多,一个城市的乐趣,总要靠人去慢慢发掘的。
他 们
在中大收获的最大财富,就是那些陪着我一起走过这段日子的人们。
还记得自己刚到陌生城市时的孤独,13个一起从北大来到中文大学的好朋友,是我这段日子里最大的慰藉。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一起将小小的宿舍厨房塞得满满的,把厨房弄得乱七八糟,做出来的东西却美味无比。然后一帮人跑到高高的天台上,在月光下面分享月饼,很浪漫地点着蜡烛玩杀人游戏,钩心斗角一番之后〃坏人〃得到胜利。某天晚上又是我们这伙人,突发奇想地跑到学校里的烧烤场烧烤,单是生火就生了一个小时,然后满面尘灰地吃着自己烤的半生不熟的猪排,海阔天空地聊天。考完试还是我们一起疯狂发泄,在灯红酒绿的兰桂坊喝东西聊天,接着跑出去唱歌唱到天亮。凑在一起的时候,可以没心没肺地闲聊八卦,也可以忽然很严肃地讨论未来,百无禁忌什么都可以。回内地后,偶尔坐在电脑前面一张张翻看那时的照片,每一张里都有那么熟悉那么开怀的笑容。我想我真的很幸运,在北大的校园里,我们都是无数次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在这里,却成了给彼此温暖的亲密朋友。
◇。◇欢◇迎访◇问◇
第18节:想念北京
还有我的老师和助教,都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帮助。管理学的老师会跟我发邮件,讨论一些价值观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她确实改变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会计老师也来自内地,对我很亲切,走的时候还请我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经济学的助教,也是年轻的研究生,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我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甚至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我们复习。可爱得像机器猫一样的广东话课老师会在课堂上放很有趣的卡通片,周末还会带着我们穿梭在香港的大街小巷,寻找美味的蛋挞和各种免费的博物馆;甚至在放假之后,还会专门发邮件给我们,提醒我们圣诞节期间香港有什么好玩的东西不要错过。
还有帮我修电脑的复旦男生,英语很棒的台湾姐姐,严谨又幽默的德国哥哥,直爽乐观的荷兰美女……这些人都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号。也许今后我们的生活很难再有什么交集,但还是想跟他们说一句:后会有期。真的,如果有缘,我们一定还会重逢的。
想念北京
打电话给北京的朋友,她在电话那头打趣我:香港的设施和条件那么好,学业负担也不重,不想回来了吧……
我笑笑,其实我很想念北京,想念宿舍熄灯以后的卧谈,想念不会让我吓一跳的商场标价牌,想念理直气壮的普通话,想念一个熟悉的充满人情味的地方。突然想起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几个人站在光华楼的大厅里背军事理论,一起头疼考试,一起憧憬假期。
才发现,虽然抱怨多多,骨子里还是爱着北京的。
想必北京应该在下雪吧。告别阳光灿烂温暖依旧的香港,带着这样一段美丽的记忆,我要回去了。
北京故事·东京物语
……记我在北大和早稻田的日子
宋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04级本科生,会计专业,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学生(北大…早大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
北大和光华教给我,用自己的人生去争取梦想;异国求学教会我,也要懂得默默而真实地生活。
两次融入不同国家的大学,恍惚中觉得像是生命旅程的轮回。两年后因为双学位项目的交流进入早稻田大学时与两年前刚入北大的情形,如此的相似而又相异,让我甚为惊异。想要把这些喧闹的感触写下来,告诉未来的自己,这段时光,永远不可忘记。
……题记
光 华
还记得那年夏天带着旅途中特有的闷闷的兴奋,我终于跨入了北大的校门。那时的杨树会在风里发出哗哗的声响,每每午睡的我都会在矇眬中觉得那是重庆午后突至的暴雨。这只能说明我尚未融入这个城市和这个学校。
如果说进入北大算是计划内的事情,那么进入光华则是我意料之外的。所以,看着光华,我觉得是命运注定让我遇见它。它在北大的中心位置,守护着自己的疆土。很多时候其实它是沉默的,但是,听着那些教室里教授的、讲座的、讨论的声音;自习的人沙沙地写字噼啪地打字哗哗地翻书,你会觉得光华永远在和你说话。在最初的一年,我或许压根儿就没有注意到光华的声音,始终在光华的外面遥望,光华,何谓光华?只是傻傻地想,光华,嗯,也许就是那些专有的教室,那些著名的教授,那些优秀的同学,那些会议厅,报告厅,MBA,EMBA。这些词都带有太多符号的色彩,我们并不真正明白它们的内涵。
渐渐地,触摸到光华的质感,一年之前的我写道:
在光华,有时候看着满满一教室的脑袋在金色的阳光中显得温和而坚定,心里感到温暖,至少我们在一起。学生时代过去之后,我们就再没有机会拥有这样的时刻了。那么多人为了自己远方的理想并肩战斗,看年华呼啸而过,我们无畏。记得《兄弟连》的作者说过:〃我不是英雄,但是我和英雄并肩战斗过。〃
来光华,是来成长的。我已经在成长了。回忆时,就像看到树的年轮,一圈一圈,清晰无比。熟悉了通向未名湖的每一条小路,熟悉了北大的每一个食堂,熟悉了光华的每一扇窗户,熟悉了三角地的每一块展板,在与名人擦肩而过时不再有惊讶只有微笑时,我知道我再也不是一年前的自己了。
。←虹←桥书←吧←
第19节:光华 早大(1)
每次经过光华,别人是在看一栋建筑物,看一个学院,看一块标志,而我们不会,我们甚至会忽视她的与众不同,因为我们是在看一个家。光华于我有一种让人感到亲切的归属感。在我快要20年的生命中搬过很多次家,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但是不管到哪里,总有一条路是你无论走了多么远都不会忘记的,那就是回家的那条路。每次,从陌生到熟悉,从看见到感受,从排斥到接受,从习惯到念念不忘,〃心安之处,即是吾家〃。
在光华读书,或许很辛苦。竞争如此激烈,选择如此繁多,各种辛苦不言而喻,但光华就是有一种魔力,让人心甘情愿地深陷其中并勇往直前。
时间就在我不断加深对光华的理解和感情中,飞一样地过去了。校园里的小路和燕南园的猫,食堂里的饭菜和超市里的零食,当这一切都已经了如指掌的时候,我却要暂时离开了,并且是离开一年。
早 大
从这个双学位项目的申请到离开,几乎用了9个月那么长,长到我对于出国交流的感觉从最初的兴奋,到后来的疲惫,再到考虑再三,最后都麻木了。原来离开,不是一个微笑和一个转身就可以的,而是一个这样辛苦而漫长的过程。
刚下飞机瞬间的眩晕还历历在目,两个月就一晃而过了,仿佛对时间的感知,不过是对季节已经交替的惊诧。天天坚持的日记记录着我在东京的生活,这个亚洲最最有名的经济金融中心,我们却远离着那些远处大厦里的风暴,拥有让人意外的美好的清晨和安静的街道。一个人住的宿舍显得有些奢侈,这里在物质上极大地满足了我们,但是,总还是怀念,怀念北大有室友暖气的34A楼,怀念大家一起的日子。
开始的时候总是有一件接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不得不办的手续和不得不参加的活动。可是,就像刚到北大时的疏离感,我对于自己是留学生的事实总是潜意识里采取忽略不计。
9月21号日记里我写下了来东京之后的第一篇日记:
出国的感受没有办法表达有各种艰辛
每天都是满满的行程累得日记写到一半就睡着了
还好阳台上能够看见东京夜晚忽明忽暗的灯光
一个人的房间八个人一层
设施齐全公用的洗澡间和厨房像家里的一样
有点奢侈的电梯电脑室
街道不宽安静而整洁汽车没有声响
有晒人的阳光也有穿制服上学的孩子
早稻田很精致学校不大但早稻田区很大
政治经济学部从外观看是最最破旧的楼
但里面明亮而且设施齐全
有自己的图书馆、电脑室和自习室还有一个有草坪的天井
感觉很像光华
坐在里面突然很想念北大很想念光华
今天听了政治经济学部的单独介绍
课业繁重压力挺大有人说政经学部是早大最累的学部
9月30号开始上课了一切就会好了吧
刚来的时候,感觉像是度假。19号到30号,我们奔波于各种地方,有很多为留学生准备的聚会。与早稻田学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和在北大一样,都是选课。看到课程介绍的时候,有些〃贪得无厌〃,恨不得把所有有意思的课都选个遍。
但是,完全陌生的老师和知识,对于日语并不是很自信的我无疑是极大的挑战。试听了几门通选课,老师大段大段的概念分析和讲授,并不板书,我们就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最后还是以退课而告终。于是觉得以前在北大能完全听懂老师在说什么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另外,我的导师对我需要在这一年提交的论文要求很严格,刚见面就跟我说你要开始准备论文了,你的论文概要得10页以上吧。论文,考试,难学的敬语,很多很多恼人的事情堆积成了郁闷。但是,光华在前两年教给我的最最重要的信念就是:最最糟糕的时候,也是开始好转的时候。于是,我让自己开始学着处理,并且打点好自己的生活。这里一切都要自己做主和安排,包括如何生活。回头想想,在北大念书的时候其实很单纯,没有生活的压力。
◇欢◇迎◇访◇问◇。◇
第20节:光华 早大(2)
中秋节的夜里:
谁说我喜欢数学是因为没有办法
数学里国际通用的符号容易理解罢了
谁说我喜欢这里物质上的丰盛并不能抵消心里巨大的空洞
我悄悄说我很累真的很累我想回北大
我想回家
我也想有一个十一长假
我也想吃哪怕是低档的月饼
我也想和同学轻松地走在一个什么都能看懂听懂的校园里
这里大家都忙大家也都孤单
不过可以安慰的是这里的学生都知道北大
并且认为北大的声誉远在早大之上他们听到北大会有惊叹的声音不管是不是有些日本人特有的夸张
我就这样把自己丢在异国他乡
其实真的需要勇气到这个并不是很包容的社会
到这个让你格格不入的社会
但是爱上图书馆那样舒服的蓝色灯芯绒面料的长沙发
那里囤积着午后的阳光除了看书和睡觉没有其他姿势适合那里
终于有一段时间放慢脚步去增加生活的细节
就像日本教授的课缓慢而充满细节
生活原来不必匆忙学着等待人行道的绿灯
和地铁上下来的人流这里大家的遵守规矩教会我按次序 总会有属于你的
转眼岁寒,于是更加想念北京无处不在的暖气。光华的教室有充足的暖气,现在我的朋友们是在哪一个教室自习呢?
光华VS早稻田
光华的同学们在这个冬天都很忙碌,准备各个课程的课题研究和课堂介绍,还有期中考试;去一个个宣讲会递交简历,网上申请,寻找合适的实习,或是已经开始实习。我就像局外人,远远看着他们的热闹,无法参与。离开光华,才明白它种种的好,以及对我们的种种照顾,遗憾自己没有更好地珍惜。
这一年会错过些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是,我能够清楚我会得到什么,这就足够。一年之后回到光华,我再不是一年前的黄毛丫头,已经和她永远说再见了。
早稻田的学生也经常是西装革履的样子,他们也在大三的时候奔波于各个宣讲会之间,但是他们是为了找工作。他们的求职活动从大三就开始,基本上在大四上学期就能够定下来。原来,世界上所有大学生都一样,都会为了一个满意的工作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看着他们忙碌认真的样子,我感到熟悉,不再那么格格不入。作为光华人,多多少少对世界上数得出名字的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和跨国集团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能够在他们面前用好听的英语说起那些大家都熟悉的名字和相关的话题,在他们专心聆听的样子里我有一点点隐蔽的骄傲。这是光华在我身上刻下的印记,它让我能够在这里保持自信的样子。找工作之于光华人,似乎有特别的意义,近乎是一种事业,需要经营和经验。而富有挑战性和风险性的工作似乎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