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征小百科
瑞金
瑞金位于武夷山北麓,是江西省东南边陲重镇,东与福建省长汀县相连,南与江西省会场县相邻,西连于都,北接宁都、石城两个县城。
瑞金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它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
心,还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瑞金以“红色故都”、“共和国的摇篮”享誉海内外。从中央红军进入瑞金到1934年10月离开进行长征这五年左右的时间,瑞金人民踊跃支援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有五万多瑞金儿女参加了红军,三万多人牺牲,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一万七千多人。
历史学家评论说:“没有红都瑞金,就没有今天的北京;没有当年的苏维埃,就没有今天的共和国。”
名人语录
毛泽东: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的光阴中间,天上每天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清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
周恩来:万里长征,就因为在江西打败了,硬拼消耗,拼到最后挡不住了,不得不退出江西。
蒙哥马利:长征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长征诗词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1934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长征小问答
问: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答: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在根据地内粉碎“围剿”的可能性已经完全丧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踏上了长征的征程。
长征大事记
1934年10月1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项英发布命令:“将红军总司令部及其直属队组织第一野战纵队与主力红军组成野战军同行动。”并规定第一纵队各梯队分别于10日17时、18时出发。
中共中央和红军总司令部从瑞金出发,率领主力红军第一、三、五、八、九等军团和后方机关共八万六千余人,进行战略转移。
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从于都以南地区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虹§桥§书§吧§BOOK。
第7节:第二章:血战湘江(1)
第二章
血战湘江
“青青你看,外面就是湘江了!”爸爸兴致勃勃地指着火车窗外对我说。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我小声哼着。
“傻丫头,此湘江非彼香江啊。”
“我知道,血战湘江嘛,长征路上最惨烈的一仗。笨老爸!”遭到老爸的鄙视,我很不服气。
十一放长假,难得老爸也有空。老爸是大学里专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教授,平时忙得不可开交,刚从欧洲做了两年访问学者回来。这次有空主动提出来要陪我出去玩,可惜妈妈没空。我就建议爷俩来一次红色革命之旅,到韶山等地逛逛。爸爸也不想在黄金周去所谓的旅游胜地,“简直是去看人,没意思。”
“这就叫不谋而合。哈哈,我和老爸心有灵犀啦!”
“小丫头,听什么歌呢,让爸爸听一听?”
我摘下耳机,“您肯定不爱听,这个是约翰·列侬的BEAUTIFUL BOY,还有一盒是肖邦的《幻想即兴曲》,我知道您不爱听。”
爸爸笑了:“你怎么知道我不爱听呢?”
我调皮地笑着说:“您喜欢民族的嘛,什么《高山流水》啊,《梅花三弄》啊,您才喜欢呢!”
“我女儿小小年纪还懂得不少嘛!”
“那当然啦,俗话说嘛,虎父无犬女嘛!”
爸爸乐了:“什么时候喜欢听西洋音乐和古典音乐啦?”
“人家就是喜欢中国的历史和西方的音乐,不可以吗?”
“人家喜欢是人家,关你什么事情呢?”爸爸打趣道。
“我就是人家,人家就是我啦。肖邦的《幻想即兴曲》是粽子哥哥送给我的,早就开始听了,也听不太懂,没事的时候就听一听呗。”其实我也不是附庸风雅,就是觉得好听才听听。
爸爸还挺赞同我的:“不用听得懂,听听就行了。”
“爸爸,您唱首歌给我听吧,妈妈说您可会唱歌了,我以前都没听过。”
“唱什么呢,一下子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嗬,您还真好说话呢,要不就唱首长征的歌吧!”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我拍手鼓掌:“老爸,您唱得真好,简直可以灌唱片了耶!”
爸爸不好意思摆摆手:“罢了罢了,在女儿面前献丑就算了!”
“老爸,您看您看,又看到江了。还是湘江吧,怎么这么窄呀,当年抢渡湘江怎么还花了那么大的功夫……”
“咱们刚才经过的才仅仅是湘江的源头。”
“爸,你给我讲讲血战湘江的故事吧,听说这是红军有史以来遭到的最大的一次惨重损失,对吗?”
爸爸的声音变得深沉起来:“湘江之战,红军将士的作战是英勇顽强的,但还是遭到了惨重的损失。血的事实也宣告了错误的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预示着党内的错误统治行将结束。”
“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问。
爸爸点了点头:“有这个意思。当时,中央红军已经成功地跨过了国民党军队的三道封锁线,但是踏上征途的红军很难掩饰自己,不得不渡过湘江,与湘西的部队会合。蒋介石弄清楚了红军的转移目的地和行动路线,赶紧调动湘军和桂系军阀,在湘江两岸布置重兵,设下第四道封锁线。如果蒋介石的计划成功,不但可以消灭红军,还能大大削弱地方军阀的势力。”
“一箭双雕呀,老蒋好狡猾!”
“蒋介石还亲自率领国民党中央军和一部分湘军在红军后面追击,他认为这次一定可以把红军在湘江附近全部消灭。但是地方军阀不愿意和红军硬打消耗自己的实力,湘军首领何键为了保存实力,也不愿意尽快派兵到湘江。这样,湘江两岸65千米防线从1934年11月21日到11月28日将近七天之内没有正规军队把守。”
“客观环境真不错啊,那为什么红军还要‘血战湘江’呢?”
“本来真是天赐良机啊。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的机会来了,可惜没有抓住。直到11月25日,抢渡湘江的命令才下达。红军的先头部队于11月27日赶到江边,没有费一兵一卒就占领界首渡口,控制了湘江两岸。中央纵队也到了离渡口不到80千米的地方,可惜中央纵队就是加快不了速度。”
“过江很困难吗,就像后面过大渡河那样?”我疑惑不解。
爸爸摇了摇头:“湘江江水很浅,当时很多人索性趟着水就过去了。关键是中央纵队行军的速度太慢了。11月26日才走了8千米,27日走了6千米,28日走了28千米,29日走了32千米。四天才走到湘江岸边,错过了宝贵的时间。到了29日,敌人已经从四面压过来了,红军不得不付出惨烈的代价。”
我更加觉得不可思议了:“中央纵队的行军怎么会那么慢呢?”
“当时离开瑞金的时候,领导人是想把整个中央苏区都搬走,用毛泽东的话说,就像‘大搬家’一样。临突围之前,雇了几千名挑夫,绑了三千多副担子,凡是能搬走的、值钱的东西都装到了驴子和骡子的背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东西都带上了。斯诺说是‘整个国家走上征途’。七八个人抬的石印机和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都舍不得扔掉,这样庞大的运输队怎么能走得快呢?朱德忍不住叹气不止:‘太慢了,太慢了!我打了一辈子仗,还没有见过这么个打法!’”
虹桥书吧BOOK。
第8节:第二章:血战湘江(2)
“原来是这样啊,为什么红军转移的时候要带那么多东西走呢?这样舍不得,到后面不是会后患无穷吗?”
爸爸点点头回答:“的确是后患无穷。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是‘左倾教条主义者在突围时采取了大搬家的错误方式’。部队和机关不仅没有精简和轻装,反而组织了庞大的中革军委纵队和后方机关,机构非常臃肿,非战斗人员太多了,又带了几千副担子,各种坛坛罐罐。美国作家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说:‘兵工厂拆卸一空,工厂都拆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东西都装在骡子的背上带走,组成了一支奇怪的队伍。’由于这样,部队拥挤不堪,行动缓慢,大批战斗队伍变成了掩护队,红军的处境也非常被动。”
“红军将士要掩护这个行动缓慢而且庞大的中央纵队过江,所以才造成那么大的损失,对不对?”
“是啊,‘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十万火急,湘江两岸的红军将士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我们的红军装备单一,用刺刀和手榴弹打退敌人一次次的进攻,用血肉之躯挡住敌人飞机和重型大炮的狂轰滥炸。湘江两岸红军死伤无数,但是却牢牢地掌握着渡口,直到12月1日下午5点,中央纵队和红军主力拼死渡过了湘江。”
“难怪说是血战湘江呢,简直是浸泡在血水中的战斗啊!”
“用彭德怀的话说,一、三军团像两个轿夫,抬起中央纵队这顶轿子,付出的代价是多么巨大啊!红军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八万六千人锐减到三万人,三十四师全军覆没,悲壮啊!”
“全军覆没?”
“其实红军并没有全部渡过湘江,像聂荣臻说的,‘敌人来得太快,我们动作太慢。’担任殿后任务的三十四师留在湘江东岸,最后就全军覆没了,他们被湘军、桂军还有国民党的中央军三路包围,最后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绝境。成千上万的将士都壮烈牺牲了,最后仅仅剩下六百人。师长陈树湘在敌人逼近的时候,召集干部们开了个小会,宣布了他的决定: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万一突围不成功,就为苏维埃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在敌人的重围下,三十四师的残余部队退回到了湖南省江永县,这已经是一个奇迹了。但是在左子江附近,陈树湘遭受了敌人的伏击,腹部受了重伤。尽管如此,他还是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最后在道县落到敌人手里。他在被敌人押解途中,趁敌人不注意的时候,用手从腹部的伤口扯断了肠子,壮烈牺牲。他死了以后,敌人把他的头砍下来,送到他的家乡,挂在城墙上示众。”
“敌人实在是太残忍了,陈树湘实在是死得太悲壮太惨烈了。”我突然感觉到战争的残酷好像超过了我这个年纪的承受范围。
爸爸沉重地说:“每一个红军战士坚守的阵地下面,也是血流成河,满地是尸体还有残肢,敌人也必须付出他们的代价。”
“湘江一战除了这个直接结果,还有其它的影响吧。您开始说过的,这宣告了错误的军事路线的结束。”
“久经沙场的红军将士经过湘江一战,都非常气愤,要求改变现状。他们对教条主义更加不满意了。有人议论:‘这是什么军事指挥?’还有人说‘是不是要把中国革命断送掉?’‘毛主席从来没有打过这样的仗!’大家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所以后来有人说,三十四师发出的最后几阵震撼人心的枪声和红军大队沿途丢盔弃甲的惨状就已经宣告了李德和博古统治的结束。”
爸爸告诉我,他前些年访问过一位老红军,这位老红军亲身经历过湘江一战。据这位老红军回忆,当年他所在的队伍紧随着突击队往江边赶,这个时候敌人已经步步逼近,猛烈的炮火仿佛下了一场“弹雨”。敌人的飞机在轰炸的同时还撒下了大量传单:“你们听着,司令部命令我们等候你们,赶快!我们已经为你们撒下了天罗地网。请你们赶快!”
他们的部队经过了闻名天下的桂林山水,“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欣赏这样的美景了。”老红军回忆说,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在飞机的扫射下行军了,看到战友们在敌人的扫射下一个个倒下,真让人难过。飞机打死打伤了一些同志,让我们的前进更加艰难,但是最终赢得胜利的还是我们红军。
虹桥门户网。
第9节:第二章:血战湘江(3)
我又问:“那除了开始长征的中央红军以外,其他几支红军队伍开始长征了吗?”
爸爸告诉我:“在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之前,为了在军事上威胁敌人后方,吸引敌人的兵力,中共中央就派出了红七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福建进军。红七军团在1934年10月和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师,合编成红十军团。接近一万人的红六军团也在8月开始西征,进行战略转移。除了进行战略转移的红军以外,中央苏区还留下了红二十四师、十多个独立团和其他地方部队大约有一万六千多人,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
长征小故事
1.刀枪不入的红军
一军团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参加长征的时候刚刚二十岁,他说:“长征开始时我二十岁,结束时我二十一岁。对我来说,长征经历了整整一年零两天。”当接到抢渡湘江的任务时,杨成武所在的团到达湘江边的小镇,他在拥挤的大街上听到两位老人在谈话。
留着胡子的老人问没留胡子的同伴:“他们的子弹都不多,怎么总是打胜仗?”同伴神秘地回答:“他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刀枪不入,哪里还靠子弹打仗?”
2.最奇特的场面
到了12月1日,战斗更加激烈,红军守住了自己的阵地,突然一个警卫员冲上山通知聂荣臻,又有一支敌人冲过来了。聂荣臻证实了情况后,他一面组织撤退,一面命令部下刘辉山将敌人进攻的事情通知战友。
当刘辉山往山下跑的时候,他的草鞋啪啦啪啦地拍打着,快要掉下来了。原来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鞋但没有伤到他的脚。五十年后聂荣臻回忆起这件事情,说:“这是我见过的最奇特的场面。”
3.抓着骡子尾巴过江
为了减轻负担,中央纵队渡过湘江之前将很多书籍都扔掉了。很多战士赶到江边,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军事手册、地图、兵法书和关于土地问题、政治问题和政治经济学的读物。一位老红军回忆:“我们全部的思想武器,所有的军事文献,都被扔到了一旁。”杨尚昆的夫人李伯钊为减轻装备把剧本都扔掉了。
本来湘江水深不过腰部,一般战士直接就趟水过去了。李伯钊比较矮小,个子不高,过湘江有些困难,江水可能会漫过她的头顶。刘伯承看到了十分担心,急忙让她揪住他的骡子尾巴过了江。
名人语录
刘伯承:虽然红军最后渡过了湘江,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员折损过半。
刘伯承:广大干部眼看反第五次“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反第四次“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的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
秦兴汉:长征所遇到的不仅仅是枪林弹雨,长征面临的是同时进行的三种战斗——与蒋介石及地方军阀的斗争,与大自然的斗争,还有最关键的是,在共产党内部领导人与领导人、一种方针政策与另一种方针政策之间的斗争。
1934年10月21日至23日 中央红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向国民党反动派布下的第一道封锁线发起总进攻,迅速占领了王母渡、韩坊、古陂、新田等地,23日中央红军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从南康、大庚之间横渡漳水。
10月26日 红六军团和红三军在四川贵州交界的四川酉阳县南腰界举行两军会师大会。经过中革军委批准,红三军恢复了红二军团番号,贺龙担任军团长,任弼时担任政治委员,关向应担任副政治委员。中革军委决定将两军合成一个战略单位,成立总指挥部,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两军的军事行动。
10月28日 为响应中央红军长征和开辟新的根据地,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进入湖南,展开了湘西攻势。
11月25日至30日 中央红军在全州以南湘江东岸与敌兵浴血奋战。
虹桥门户网。
第10节:第三章:翻越老山界(1)
27日 红军先头部队红二师、红四师各一部从兴安、全州之间,渡过了湘江,并且控制了界首到觉山铺之间的渡河点。湘桂两省敌军分路向红军猛扑,试图夺回渡河点,尾追而来的敌军也与红军后卫部队展开激战。
29日 红三军团渡过湘江,在界首阻击敌人,掩护中央纵队渡江。
30日 中央纵队渡过湘江。红军经过英勇奋战,突破了湘桂敌军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但是红军损失重大,减员至三万多人。
第三章
翻越老山界
“春春,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