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划分选区的决定都是由州一级来做的。有些州的法律规定,该项工作要由一个中立的委员会来决定,之后由州长批准;另外一些州则由议会来决定。无论是哪种决定方式,觉得吃亏的一方都会高声抱怨。划分选区的工作需要经常进行,因为 人口总是在流动变化。按照法律规定,每次人口普查之后必须进行选区重新划分。不过,最高法院不久前就德克萨斯的一桩案件作出裁决,允许州政府在认为适当的时候进行选区重新划分。这个案件的起因,是2003年德克萨斯州民主党议员集体逃跑的事件。
德克萨斯是美国的第二大州。自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南北战争以来,德克萨斯一直是民主党中偏向保守的势力的地盘。但是,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共和党内保守势力的兴起,德克萨斯很快从民主党州转变为共和党州。共和党在2002年大选中夺取了本州议会上下院的多数,使得该州立法和行政部门都掌握在共和党手中。事实上,根据选民人数,德克萨斯州在二零零二年之前,共和党选民已经超过了民主党选民,是以布什才能够在一九九四年被选为州长。但是,由于传统上选区的划分,民主党却一直在州一级的下院以及联邦众议院的议席中占多数。因此,重新划分选区,是德克萨斯地方共和党和民主党在二零零零年全国人口普查之后的关键之争。这一争夺不仅对州地方政治有决定性作用,对共和党在联邦众议员中获得多数席位也至关重要。共和党2002年夺取了州议会之后,便着手立法来重新划分选区。
第九章 都市、乡村、选区(2)
这项法案在第二年交付表决。民主党已经变成少数,明知无法通过投票来阻止该计划。党内有人想出了个绝招:一批民主党议员在议会开会期间集体离开德克萨斯跑到附近的俄克拉何马和新墨西哥州,以便让议会达不到法定的投票人数。这场议员“集体逃跑”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州法院还对带头的女议员海伦?吉丁斯发出了通缉令。联邦众议员的共和党议员蒂莱甚至亲自给包括联邦调查局等机构打电话,要求他们出动去找这批人。当然,议员们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最终重新划分选区成为事实,直接造成2004年大选中德克萨斯州共和党从民主党那里夺走了联邦众议院的六个议席,进一步巩固了共和党的势力。
选区划分划出的是美国的政治地图。如果沿用红蓝两色来代表共和党与民主党的话,就能看到美国的政治地图上是一片红之中夹杂着一些蓝点。这些蓝点基本上都是大城市所在的人口密集的地区。换句话说,就是共和党的势力分散在广袤的郊区和乡村,民主党的力量集中在大都市。下面这张2004年总统选举的地图就是这种政治力量分布的很好的图解。
从历史的角度看,民主共和两党力量的消长与城市农村人口的比例有很大关系。在三十年代罗斯福能够重新整合民主党力量,得益于二十世纪头几十年的快速都市化。1920年的人口统计显示,居住在十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的居民第一次超过了居住在乡村或者是小城镇的人。与都市化同步成长的,是多元文化、种族融合、宗教宽容,这都是民主党发展所依赖的意识形态。
除了工商业的发展之外,从人口移动的角度看,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快速的都市化与两大因素有关:移民以及黑人迁徙。爱尔兰的土豆饥荒以及俄国大规模的排犹活动导致大批爱尔兰人与犹太人移民美国。他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都不同于早期的新教徒移民。很少人现在还记得,当时“天主教徒”是个骂人的字眼。华裔、日裔等亚洲移民也开始到来。他们都主要聚居在大城市中。像纽约、旧金山、芝加哥这样的大城市,既是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丰富多彩的多元社会。
南方的黑人也在十九世纪末开始大批迁徙到北方。那些年里面,棉花象鼻虫突然成灾,破坏了大量棉田,导致许多黑人棉农断了生计,只好迁移到北方的大城市中寻找工作。到一次大战后,已经有大约有四十五万的黑人从南部农村迁移到了北部的大城市。向底特律、匹茨堡、芝加哥、纽约、费城这些大城市的市区里面,开始出现了一片片的黑人居住区。
这些移民和黑人后来都成为民主党的忠实选民。
在移民和黑人大批到来以前,富人都居住在城市的中心。商业区、富人区、中产阶级与穷人区之间相距并不太远,人们之间也不可能对彼此的存在视而不见。这是汽车时代出现之前的情况。移民和黑人的大批到来,以及私人汽车的出现,推动了城市中的富裕人口开始向郊区迁移。而随着富裕人口迁移到郊区,那里便开始成为人们向往的居住地。三、四十年代开始,上层中产阶级也开始迁移出城。城市中富裕人家的大房子开始被房东们隔作一个个小的单元出租,同时还盖了大批房租低廉的简易房屋。就这样,市中心日益沦为贫民的居住区,也日渐成为鸡鸣狗盗之地。随着犯罪率的上升,房地产价格也就下跌。这就开始了美国城市那令人心酸的衰落。
大规模的郊区化是二次大战之后开始的。随着大批复员军人结婚,一名叫做莱维特的房地产商发展出了一种被称作“莱维特镇”的郊区居住区。莱维特最先在纽约市的郊区长岛买了一千五百英亩的土地,用工厂造好的预制件盖起了一大批便宜的独栋房子,主要是卖给新婚夫妇。莱维特镇开始普及全国,美国的郊区化加速进行。以夫妻子女和独栋房子为象征的核心郊区家庭已经成为美国生活方式的象征。
1953至1960年的共和党的艾森豪威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郊区化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956年通过的《联邦资助高速公路法案》。这个法案拨款两百五十亿美元去建设州际高速公路。这个计划执行了四十年,一直到九十年代才完成。同时,地方政府也大量拨款去兴修当地的公路系统。另外,政府也采取了联邦房贷保险、房贷利率补贴、税收优惠等等各种制度,吸引人口从城市转移到郊区。
中产阶级离开城市的结果,是城市进一步沦为高犯罪率的贫民区。与此同时美国人也越来越依赖汽车,消耗越来越多的能源。同时,美国人也越来越孤独。一家一户关起门来自己过,与邻居之间的来往很少。在这些没有多少社区生活的郊区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们精神上的交流往往需要依赖教堂。郊区也让信仰、种族、民族、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相近的人们搬到了同一个社区,减少了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相互了解的机会。
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美国有大约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郊区。
郊区化对美国政治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世界上其它国家里,工业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通常伴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世俗化。但是在美国情况却比较特殊。美国有着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却有着发达国家里面最保守的人民。百分之九十的美国人宣称笃信宗教,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认为宗教可以解决一切。不相信进化论的人占了一半,百分之六十的人认为《圣经》逐字逐句都是真理。总之,郊区社会通常都是比较保守的。
郊区化与共和党势力的上升有着直接的关系。有学者统计发现,郊区居民的比例每上升一个百分点,民主党的得票率就下降大约百分之零点一。更加精确地说,就是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郊区的选区里民主党的得票率就要比在城市选区里少几乎百分之十。像明尼苏达、威斯康星这些原来是民主党的州,因为近年来的郊区化,都正在向共和党转变。
对于总统选举来说,这种郊区化的状况给候选人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1948年杜鲁门总统竞选的时候,曾经坐着火车一站一站地跑遍了全国。每到一处地方,当地的人群就会涌到火车站来一睹总统风采,再聆听总统的讲话。那种竞选方式在今天已经不可能了。今天无论是市区还是郊区的人们都习惯了坐在家里看电视。选举也就主要成了争夺电视观众的战争。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章 选举日
世界上任何国家开始进行竞争激烈的###的时候,如何组织投票工作、如何监督投票的公正性、如何防止在点票中作弊都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不过,在2000年总统大选佛罗里达点票出问题之前,世界上很少有人会相信在有二百多年总统选举历史、技术手段如此发达的美国,选举的组织和点票会有什么麻烦。事实上,每年负责监督选举的政府机构和媒体都会接到大量的投诉,告发某某地方的选举和点票出了纰漏。
美国的选举是按照选区进行的,每个选区又有一定数目的票站。每个选民都要到指定好的票站去投票。在大城市里,这些票站一般都在住所的附近。到了人烟稀少的乡村地区,票站就可能离住所非常远。
投票必须先登记成为选民。年满十八岁的公民只要到附近的驾驶执照登记处填一张表就行。这是1993年通过的一项联邦选民登记法案所规定的。公共图书馆、地方政府办公室等地方都可以拿到登记表,现在互联网上也可以下载,填好了寄到有关的政府部门去就是。如果语言上有问题,可以打电话到任何一个党的总部、任何一个候选人的竞选总部,以及大量帮助公民进行选举登记去的组织,他们通常都会非常热心。如果一个人的母语不是偏僻得没有人知道,那么一般都能够找到说同一语言的志愿者前来帮忙。不过,登记的日子必须提前,有些州要求在选举前三十天便完成登记,有些州要求十四天,只有六个州允许在投票当天登记。
选民登记不用每次进行,登记过一次之后便永远有效。不过如果搬家,就需要在改换驾驶执照地址的同时也改一下登记的地址,因为地址不同选区也有可能不同。在选举之前,选民会收到当地政府寄来的一张选民卡,上面证明了选民的身份与地址。凭这张卡就可以去票站选举。如果忘了带卡,用驾驶执照或者护照都可以,只要有一样东西证明身份就行。万一要是什么都没有带,多数州的法律允许选民当场递交一份签字的誓词,发誓你就是名单上那个人,这就可以投票了。
每个票站都有一份详细的选民名单,选举严格按照名单来进行。经常有选民因为刚搬家,走错了票站,也只能回到原来的票站去投票。
票站是由一批临时的义务工作者来管理的。这批拿很少补贴的义务工作者都是当地居民,经由政府培训之后,在票站负责查阅名单、监督投票、点票等工作。他们中间退休人员居多。俄亥俄州富兰克林县不久前就抱怨说,他们的票站义务工作者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七十岁。最近这些年报名去那里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使得票站有后继无人之忧。
由于选举是州法,票站又由各个选区来管理,所以美国的投票方式有点五花八门。有些地方已经用电脑投票,有的地方还在用手填写,也有的地方用打孔机,完了之后再扫描计票。佛罗里达州那张著名的“蝴蝶票”就是用打孔机来投的。
这些年电脑投票越来越普及,但是也越来越遭到质疑。原因是电脑投票没有留下纸张记录,一旦电脑出差错,投票的记录就会受到挑战。电脑出了问题甚至无法像佛罗里达的打孔票那样进行重新点票。目前比较通行的建议是,重新设计一种投票机,在电脑储存信息的同时也留下纸张记录。但是这中间还有不少技术的问题正在讨论之中。
选民如果碰巧投票那天要出门,或者有病有事不能到票站去,就可以预先填好选票,邮寄到有关部门。这种选票叫做“absentee ballot”,就是缺席选票。在海外的公民以及军人也可以通过缺席选票的办法来参加选举。在一些军人多的州,比如西弗吉尼亚,军人选票对大选有决定性的因素。
投票那天,票站一般都会在早上六、七点就开门,一直到晚上七、八点关门。选民只要在关门之前排上队,法律就保证他能够投上票。
各党都会派人在投票站外,在最后一分钟向选民宣传自己的候选人以及本党的一些主张。的确,有些选民承认,他们是到了投票前的最后一分钟才决定将票投给谁的。他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向选民派发本党的“样本选票”。这些样本选票是按照当地选票来设计的,不过各党的样本票上表明了该党支持的候选人和对本次投票中付诸公投表决的一些议题的态度。在总统大选年里面,样本选票上不仅有总统、副总统候选人,也有本选区参众议员的候选人。
每次选举,有许多议题都能够用“搭便车”的方式得到通过。选民对许多议题不见得熟悉,往往只是跟着自己支持的党派或者候选人去投票。
投票、点票都完成之后,就要由地方法庭来公证批准投票的结果。电脑投票一般点票都很快,一般几个小时之内就能出来;老式的纸票要花费的时间就长得多。有时候正式的结果要过好几天才能出来。
不过,在投票的当时,各大民意调查机构和媒体都会派人等在票站之外,随机询问选民投了谁的票,以及投票的原因。这叫“exit poll”,或者说投票抽样调查。在点票的最终结果正式出来之前,这些调查就被媒体用来作为判断选举走向的根据。
低投票率是这些年很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年轻人、少数族裔、单身妇女的低投票率问题都比较受关注。不过,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比如以2004年的投票率来看,经常公布的数字是全国两亿一千五百七十万十八岁以上的人口,参加投票的只有不到一亿两千二百三十万,投票率百分之五十六点六九。事实上,在人口总数中包含着相当大的一批没有投票权的外国公民。刨去他们之外,公民的投票率是百分之六十四。
再进一步看,美国只有大概三分之一的选区处在所谓“摇摆州”里面。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的选区总体投票倾向非常固定,选举没有多少竞争。比如首都华盛顿特区是民主党的坚固阵地,在2004年的时候百分之九十一的选票投给了民主党的候选人克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选民觉得投票反正没有用,也就失去了投票热情。但是“摇摆州”或者“摇摆选区”的情况就很不一样。在那里不仅竞选活动激烈,而且由于选票接近,选民们感到自己的那一张票能够起作用,所以投票热情通常比较高。像与华盛顿一河之隔的北弗吉尼亚地区,连2006年中期选举的投票率都超过百分之七十。在一些竞选活动热烈的选区甚至达到了百分之八十。
美国的总统选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选举活动之一。由于美国的国力及其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这一选举对整个世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由于制度上的设计,决定美国总统人选的有可能是某个偏远的州的很小一批人。在2000年的选举中,这个数目小到了五百三十七张选票。这虽然听起来有点可笑,但是仔细去研究,却也不容易找出替代这种选举的办法。毕竟,民主制度的原则在于多数决定。多出一张票也是多数。《宪法》上就是这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