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情爱观
——女人快乐的关键
对于一个女人来讲,情爱永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话题。女人是通过情感来思考和理解世界的,而男人是通过对种种现实利益的衡量来判断和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
早在人类出现,男人外出狩猎、女人在家生育的社会分工,便为我们今天两性的差异奠定了基础。男人对于“战绩”比较关注,在情爱关系中似乎更关心自己是否获得了女人的肉体这一“结果”,而女人在哺乳的过程中培育了自己绵绵的温情,她们情感更为细腻,对爱情有着永恒的向往,对情爱的需求几乎贯穿了她们从青春期到人生终止的全部时空。即使女人对情爱投入再多的执着,也不为过。
情爱的存在,使女人变得美丽,使世界变得温情而灿烂。我们不能想象,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男人的“现实”,而无女人的“浪漫”,我们将陷入怎样的生存处境。
然而,女人在对温馨情爱的追求与感受中,是否一定能够获得幸福呢?生活中太多的例子提供着否定的答案。我们可以对此做出多种解释,但在我看来最根本的症结是:这个世界一直是男权的世界,所有的伦理规范与道德标准都是男人为了自己的快乐制定的,而这往往伤害着女人的利益。
男人说,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却必须三从四德;
男人说,男人性欲强是真汉子的表现,女人却只能要情不要性,有性欲求是可耻和罪恶的;
男人说,男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事业成功,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相夫教子;
……
我们几乎相信了所有这些谎言,而这正是旧的封建伦理观念对我们伤害最深的地方——对男人有利的观念已经内化为女人自己信奉的准则与思维的出发点了。
于是,女人会为自己最正常、最健康的欲求而羞愧,会为自己最愚蠢、最陈腐的行为准则而自豪。旧的伦理对女人的毒害,便这样一代代相传。
我一直坚信文化决定一切,所谓两性心理差异中基于生理的因素,在我看来仍然是被文化强迫的,完全是可以由另一种文化清除的,包括生育哺乳对女人心理的影响。再如,传统观念认为,女人在体力上弱于男人,现代科学已有充分证据表明这是一个谎言。我们所受的最大的毒害是:从我们懂事那天起,整个社会便向我们重复着这种谎言,我们还有不将其视为真理的可能吗?
社会的进步有了女性主义,有了两性平权的理想,有了女人的自我解放,更有了种种真正人本的、现代的、科学观念的产生与普及。比较于我们的母亲、祖母、曾祖母,今天的女人们幸福地开始面对多种选择的可能了。
人是思考的动物,我们却一度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利。从我们一出生起,我们便被告知,我们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应该过着怎样的生活。却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你希望过怎样的生活。
今天,女人们可以进行自我独立的思考,而不一定再接受男权社会文化的强权灌输。
获得自由思考与选择的权利,女人的解放、人类的解放,便走出了第一步。
当我们思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更多的苦恼与尴尬接踵而至。即使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我们不需要的,什么是伤害我们的,但要彻底抛弃这些,又谈何容易!我们的身心早已被弄得麻木了!
在我看来,女人所有关于情爱的困窘、伤痛,都源于这种自我生命意识与男权文化下的道德冲突、社会现实与虚幻理想之间的冲突。而她们的情爱迷惘,正是自我意识觉醒后在现实中寻找出路时所必然体验的。只有当我们到达现代的、人本的、两性平权的情爱观的境界,女人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仔细品味女人情爱的自述,无论快乐与伤痛,无论成功与失败,其实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女性的心语,体现着女性对生命质疑的不同回答。其中许多声音,我能够清楚地看到主宰这声音的仍是旧的文化。女人们自认的一些“我们女人自己的视角”,其本身便是男权文化加给女人的。我没有权利说哪种声音是正确的,哪种是错误的,凡是自由的思考与发言,都是值得珍视的。但我仍存有一份理想——无论女人还是男人,有朝一日都能彻底抛弃文化加诸我们的一切,将内化了的观念毒害清除干净。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应该是一种自发行为,我们不可以用理想去伤害个人。
※虹※桥※书※吧※BOOK。
第2节:操练爱情(2)
女人关于自身的观念面临着一次彻底颠覆的机会,传统社会关于女人的所有认识都出自男人的眼睛。新女性要明确的是:女人的美丽是一生的,而不是男权眼中的青春花季;女人最宝贵的是她们对生命、真理的热爱,而不是男人眼中的身材与相貌;女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思维与行动,而不必遵从男权社会强加给女人的规范;女人对性感可以有着自己的理解,对于美丽可以有着自己的价值尺度;女人可以拥有自己的贞操观,面对性的欲求,可以说“要”也可以说不要……
以一种平等的心态看待男人,以一种无束缚的姿态对待自己,接受所有让我们快乐的,拒绝所有伤害我们的,我们是自己的主人,只听从自己的召唤——这便是我对理想女性的理解和向往。
痛苦的挣扎在许多时候会是好事情,它可以使我们开始新的人生。拥有新的情爱观的女人,将是真正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女人。
我爱世界。我爱女人。
我们时代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个通过某时尚刊物进行的调查,发布问卷,读者自由决定是否回复。所以,这调查虽然没有代表性和学术性,但通过对其结果的分析,也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些关于爱情的思考。
65。2%的女性和64。3%的男性参与者年龄均在21岁至30岁之间,20岁以下的女性为24。7%,男性为28。6%。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女性为63。9%,男性答卷者中大专以下学历者则占多数。
因为篇幅的限制,涉及生育的调查结果将留待生育观念的专题调查中一并论述。
什么时候嫁给什么人
选择最理想婚龄为25岁之前的女性是全部答卷女性中的16。5%,没有一个男人做出同样的选择。72。6%的女人希望自己在25岁至29岁之间组建家庭,50%的男人持同样愿望。女人的生理与心理影响着她们对婚龄的选择,女人被认为花季短暂,虽然晚婚观念已逐渐普及,但是对婚龄的希望普遍早于男人。我在想的是,女性妙龄的观念本身,是否也算是一种社会文化对女性的侵犯?到底有多少女人在担心30岁之后自己在婚姻市场丧失优势?
有勇气在30岁之后结婚的女人为7。8%,却有42。9%的男人对此存有向往。当现代科学证实最佳育龄可以延续到38岁,我们便不能不更多考虑影响女性这一选择的其他因素。而30岁之后的男人被认为各方面均成熟起来,自然比女性多几分自信。如果女人注定比男人更早进入家庭,便意味着女人比男人更早付出属于自己的时间、自由、发展自我的机会、选择的机遇,等等。男女平权理想的真正实现,确确实实有太多的障碍。
0。8%的女性愿意将比自己小3岁以上的男人作为恋爱与结婚的选择,认为理想的恋人应该比自己小3岁以下的女人占参与调查者总数的3。9%,64。7%的女人选择比自己大3岁以上的男人,选择比自己大3岁以下的男人的女人为24。7%,认为最好与自己年龄相等的女人为15。7%。男人们心目中恋人的理想年龄为,28。5%的男人选择小3岁以上的女人,同样比例的男人选择小3岁以下的女人,愿意娶比自己大3岁以上和大3岁以下的女人的男人均为14。2%,42。8%的男人认为女男年龄相仿最适宜。女人们普遍愿意找年长一些的男人,她们理想中的男友与丈夫应该有父兄的胸怀,可以作为依靠。愿意当靠山的男人却不如女人希望的那么多,他们自己也生活得很艰难,即使不希望娶一个年长自己的女人对自己多些宽容,也希望年龄相近,可以多些平行的交流,减轻双方的负荷,而不愿累上加累。所以,认为男女双方最好年龄相等的男人几乎达到持同样态度的女人的3倍,而能够接受女人长于自己的男人也远远高于能够接受男人小于自己的女人。我们越是感到扮演社会角色的艰难,便越是想获取一个自由、轻松的家庭角色,我们在外面承受得太多,便希望家中有人分担我们的负荷。传统的两性角色模式正在解体,男人不再愿意领一个小妹妹或小女孩儿过家家,那些渴望有个父兄呵护的女人必须另找幸福的归途,而最安全的归途,只能在自己这里找。
→虹→桥→书→吧→BOOK。
第3节:操练爱情(3)
如果男女双方上面的选择显示出女幼男长模式尚未在自身选择中被突破的话,那么这种模式显然已经在我们的观念里被突破了。面对女方比男方大3岁以上的情况,68。7%的女人和78。6%的男人都认为“只要双方感情好,年龄无所谓”,只有21。3%的女人认为不适合,没有一个男人持同样的主张。女人有太多的理由不像男人那样“新观念”,她们多年间在家庭、学校、单位、社区中被男性呵护的习惯也使其无法接受这种“倒置”。更无法意识到,对男人来讲,呵护家外的女人是展现绅士风度,而如果家里的女人也需要每天呵护,着实太累了!
我们还必须清楚,这种纸上谈兵的选择往往会被现实的利斧击破,很多年长的男人不一定有厚度,年幼的女人可能很坚强。
认为恋爱双方应该门当户对的女人为9。1%,男人为7。1%,少于认为“不应该”的比例,后者占女性的17。8%,男性的14。3%。但是,大多数人做出既现实又不媚俗的选择,认为“家庭背景最好接近”的女人为51。3%,男人为50%。
35。7%的男人认为只要恋爱双方感情好,什么性格都无所谓,女人们的考虑则更现实一些,不会被热恋的激情冲昏头脑,而将双方的永久和谐计划在内,她们中只有24。3%的人持与上述男人相同的立场。59%的女人和57。1%的男人都已经认识到,双方性格最好是互补的。认为双方性格应该一致的女人为11。7%,男人为7。1%,这一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浪漫主义选择多来自未经情感挫折的少男少女。
想过终生独身的女性和男性比例几乎相等,前者为67。8%,后者为64。3%。独身不再使女性恐惧,她们有勇气甚至有能力比男人过更理想的独身生活。但是,如此多的男女设想过这一结局,又似乎暗示着这是个让人情感失落的时代。
如果选择独身,43。7%的女人和42。8%的男人是因为未遇到理想异性,对异性和婚姻失望的女人是男人的两倍多,在两性关系中,女人更易于受伤和绝望。有24。2%的女人和28。4%的男人会因为向往自由而选择独身,这同样是纯情难予的时代特征,但另一个问题也许更值得加以重视:自由与安全是相对立的,当我们选择了独身的自由生活时,我们也丧失了婚姻带来的安全、稳定。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性又注定我们希望兼具二者。
61。7%的女人说,即使独身,她们也不会拒绝性生活,仅比持同样观点的男人少2。6个百分点。女人不再受虚伪贞操观的束缚,而尊重自己生命的欲求与权利,是男女平等重要的步骤。
现代社会的爱情观念
在我们的被调查者中,自由恋爱的女性已到72。6%,但仍比92。8%的男性为低。朋友或他人介绍的恋爱对象,女性为35。6%,男性为28。5%,女人总是比男人表现出更传统的态势。父母或亲属介绍的恋爱对象,均为女男结交恋人方式的最低比例。我们的被调查者几乎全部为城市居民,但由以上数字,仍可看出自由结交在社交活跃、观念开放的现代社会已成绝对优势。
极值回味的是,“如果遇到一个您极满意的异性,您是否会主动搭讪建立联系?”答“会”的女人竟为55。7%,而男人们竟比女人还低5。7个百分点,远远超出我设计这道问题时的预想。现代女性善于通过含蓄的方式暗示她们的感觉,是否有结果,全看那个男人的悟性了。
如果不主动与那个自己喜欢的异性联系,有24。3%的女人和28。5%的男人认为这样做有违自己的行事准则。23%的女人和21。3%的男人是因为担心遭到冷遇,20。4%的女人和14。3%的男人怕被笑话。女人总是比男人更敏感,而这种敏感在很大程度上得自于文化的传统,我们的文化传统告诉我们:男人应该主动,女人应该被动。因为缺乏勇气而不与自己喜欢的异性搭讪的男人为49。9%,女人为30。8%,男人在表达爱意时,比女人更胆怯,女人们应该学会鼓励那个自己心中也暗暗喜欢自己的男人。
三分之一左右的女人和男人仍希望到结婚之后才与恋人发生性关系,虽然他们也清楚有很多难以自制的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原定方针。只要有欲望,不考虑其他因素便与对方莋爱的女性为6。5%,男性为7。1%,虽然他们仍为弱势人群,但其在各自性别部落中比例的相近显示着“少数派”的成长趋势。19。1%的女人和42。9%的男人在明确恋爱关系后与对方发生性关系,23%的女人和7。1%的男人等到确认将结婚时才与对方莋爱,这两组比例的高低走势与我们对女人和男人的传统理解相符。
→虹→桥→书→吧→。
第4节:操练爱情(4)
35。7%的女人和男人都表示,即使发生了性关系,也不会对双方分手构成重要障碍,39。6%的女人和35。7%的男人认为,会有一些障碍,但并不重要。认为性关系将成为分手障碍的女人为18。3%,男人为14。3%。城市知识男女青年两性观念接近再次得到证实。
如果你爱的人不爱你,60。9%的女人和64。3%的男人已学会悄然隐退,现代社会也使他们懂得“天涯何处无芳草”。但仍有3。8%的女人和14。3%的男人选择古典的痴情方式——继续追求,因为具体背景的模糊,我们无法做更深层的评析,只能胡乱猜测说,男人更容易从追求本身得到快乐。但是女人远较男人有耐心,选择“等待机遇”的女人为15。6%,而能做到这一点的男人一个也没有,急躁的男性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更无法让一份情感埋得太久。
如果爱你的人你不爱,2。6%的女人会接受对方的感情,我坚信她们多为情感受过挫折,悟透世态炎凉的超俗者,虽然懂得爱比被爱更美好,但更清楚,被爱比爱更容易获得幸福、安定的生活。但是,没有一个男人接受爱自己而自己不爱的女人,他们即使因爱受伤,也远不如女人伤得惨痛,又怎么可能仅仅因为安定便接受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呢?
如果爱上朋友的恋人,我们的被调查者中53。1%的女人和64。3%的男人都选择悄然回避,只有5。7%的女人和14。3%的男人会选择大胆追求。抛开其他因素不计,我们的文化教育我们要尊重先到者的地位与权利,为了道义与友情牺牲自己的爱情被视作一种美德。也有被调查者谈到平等竞争的意义,谈到视朋友和那个恋人的感情以及自己与朋友的感情深浅而定。在“礼仪之邦”的文化熏陶下,我们不可能将自己的情感看得重于一切。
希望初恋成功的女人为49。6%,男人为50%,曾被视作理所当然的向往的初恋成功,只被一半的男女无条件地尊奉。一位女士在答卷中写道:“初恋成功太没意思了。”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广泛选择的可能,恋爱的意义也不在于“成功”。男人似乎走得更远,11。3%的女人和21。4%的男人明确表态不希望初恋成功。
仍然信奉恋爱目的只能是为了结婚的女人只有26%,男人更少一些,有21。4%。明确表示恋爱目的不为结婚的女人为42。1%,男人为42。9%,人性的多层次欲求开始受到正视与尊重。当我们确信恋爱不是为了结婚,结婚也不是为了生育之时,便开始远离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殖文化对个体的蔑视,而走向现代人本社会对个人欲求至高无尚的推崇。
我们谈恋爱的目的是什么呢?69。1%的女人和70。9%的男人为了感情需要,21。3%的女人和21。4%男人为了排遣寂寞,12。2%的女人和28。6%的男人坦言是为了生理需要。除了在生理需要上表现出的差异外,男女寄希望于从恋情中获取的是如此接近,说明至少对于城市知识青年来说,两性观念差别正在缩小。多元的需求,正是个体性受到重视的结果,未来社会理想的两性模式,必然呈现多元的自由选择。
一对男女滋生情爱的因素太多太多,所以,我们有理由问一句:“如果双方感情好,你是否认为对方的经济、职业、家庭、外貌等因素都不重要了?”8。3%的女人和14。3%的男人明确肯定将不再考虑这些“身外之物”,43%的女人和42。8%的男人认为仍很重要,43。9%的女人和28。6%的男人仅将其作为次要考虑。我们正在走向成熟,走向现实,走向使爱情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范畴。我实在无法对此作一个简单的评判,这一组数字背后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心理、社会底蕴,也许需要社会学者思考整整一个世纪。
性格和才华被看得更为重要了,77%的女人和64。3%的男人都坚信,即使双方感情再好,性格,特别是才华,仍然是很重要的事情。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缺少这些作为依托,再热烈的感情也只能是激情,经不起时间的磨砺。
古典的爱情哪里去了
现代社会还有无功利需求、刻骨铭心的爱情吗?39。1%的女人和57。1%的男人说没有了,心底有时眼中才有,我们看不到古典的爱情,是因为我们少了古典的情怀。42。6%的女人和28。6%的男人仍存古典情怀,男人的比例远低于女人,也许说明,男人更容易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丧失古典情怀,而女人更容易培育一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