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子的慧性教育观与孔学不同的重点,是老子提出的“益损”教育之法。
“益”,是“善”、“正”、“德”的智能教育培养,是大脑皮层有序化的整理,是益于智能意识建立正识、正意、正觉、正念的学习积累;
“损”,是弱其志,转化清除体内怒、悲、喜、恐、思五志的生成,规范和制约智能意识中的三个体元联合起来产生“恶”、“邪”、“魔”三种心识、意识、智识的可能性,全面清除智能意识的代表识神阻挡心阳丹元,顺利进入大脑右侧办公室里,开展正常慧性工作,主持最符合生命客观规律的活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识透智能意识教育法的真相(1)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人体的智能意识,如果不认清楚它的真相,就无法用好老子的“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这个益损之法,如果无法用在我们的智能意识教育规范之中,那么慧性教育法就会是空的。老子慧性道学教育的益损之法,主要是针对人们的智能意识,如何向“善”、“正”、“德”的方向转换,修改其品格,提升其质量,令其恒德不贰,将智能意识对前六根的统治,重新归还给阳我丹元心神,慧智同运而最终执一为牧。
为了迎接老子执一思维模式在新世纪、新人类中的出现和形成,我们必须全面正确认识智能思维模式,并且在自己的体内全面掌握住智能意识,才能真正摆脱它,从而顺利进入老子所揭示的执一思维模式教育之中。
智能意识,是由人体内形神系统中的四个系统共同组成的,肾藏智,脾藏意,心藏识神。所运用的能量,则是肾中阴水。其中,肾内的智与志具有互化性,如果人缺乏善信、正信、诚信,阳土无力克制肾中的阴水,处在一种“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状态的时候,阴水必然就会克制心中阳火,而使阴火识神的能力疯长起来;识神则收集阴志用智,同时调用脾土妄意,共同组成智能意识。识神携带这三种力量在大脑皮层工作,并且同时又通过脑脊液的循环,随时通过脊髓管应用肾内上传而来的阴水能量,维持自己旺盛的工作能力状态,也就称之为“智能意识”,简称则为“智能”。
智能意识,存在着双重内涵,需要我们分解认识和整体把握,才能将心脑教育完整认识和确立起来,才能真正破解西方智能科学中对脑科学的认识误区。
“智能”,主要是指人类心中的识神首焱在左脑皮层区的生理功能,又称其为“智识”;
“意识”,则是指脾中的体元在大脑中的工作属性。脾内的体元,同样是一气含三,存在着一真、一阳、一阴三位体元。后天的意识,由阴性的体元“妄意” 所主持;而先天的意识,则由阳性的体元“常在”所主持。
意识体元在大脑中的生理特点:脾部之宫属戊己土,戊土为阳土,己土为阴土。土气的特征,是寄旺于其它水、木、火、金四气之中,是它们的承载。故有“非信土则不立”说法。如同地球若不存在,地球生命即消失的现象,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土气的这一特点,也就构成了阴意与阳意这两个体元的生理特点和属性。因此,在意识活动中,人们常常不容易准确地分辨清楚它们在大脑的位置和生理功能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在慧性图文思维教育中却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必须依照信土的特点和属性,将其在大脑中的原理弄清楚,揭示开来,才能正确地解析人类的思维活动和其中的主次关系。
信土寄于四季的特征,决定着意识在大脑中工作职能分布的广泛性、信息掌握的集约性、信息传播的覆盖性、资讯同步追踪的紧密性。可以说,全身的一切生理活动的“信”息,全都被其所了解和有所生理反应,特别是前五根的一切活动的信息,全在其掌握之中。
土寄四方载万物。具备信土特征的意识,在大脑中的皮层上,并不存在左半球或者右半球的区别;而是左右双侧的信息高度地一体互通,是同步性地掌握信息,宛如一个整体。与大脑物元结构中三城的“外城”结构,似是一种信息上的共存。因此,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虽然具备着左脑的智识线性思维和右脑的图文思维分工不同。但是左右大脑、首焱和丹元它们活动产生的结果,却常常是被意识所同步将信息接收而整合,并且同步呈现出来。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识透智能意识教育法的真相(2)
许多修身者或者具备慧性图文思维能力者,常常会在慧观中发现一种三个“我”在活动的现象:除了阴我识神首焱和阳我丹元以外,似乎还有一个“我”在紧盯着它们两个体元的一切活动。慧观能力强者,有时也能同步观察到真我、阳我、阴我和多层级体元在体内的生理活动。似乎在心中的三个“我”以外,还存一个“我”。这是一个完整的“我”和实在的“我”吗?…… 不是。
老子《德道经》和佛学《金刚经》中,都并不将它称之为“我”,而是将这种意识在大脑皮层中的现象,称之为“相”。“相”,也就是大脑皮层的“名”;将其在大脑质层中的现象,则称之为“象”。“象”,也是大脑质层的古代之“名”,这都是老子和古代至真者慧观下的中国式定名。例如,老子《德道经》中:“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用了三个“相”字来揭示其中的隐秘。而《金刚经》中则指出:“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心就是修佛,无智识,无慧识,无意识,本性识出,一灵独耀。这与道学的去心从性、*见性绝无二致。
邻合无诸相,圭用效最奇;无我性方显,真意透道机。
慧性图文思维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操作中,我们必须充分掌握好意识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特性,将后天意识和识神首焱全都规范在善、正、德的品格和能量环境中,进行生命品质的再造提升,才能诞生出良好的慧性图文思维力。
古人有云曰: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下功夫。“心”和“意”,既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系统,同时具有相互依存的母子关系。一火一土,一母一子。知其子而复守其母,以修心为帅,不放弃对忠信、诚信、真信的同步确立,中气以为和,则意识活动皆善正合德而不偏,执中守一而符合于大道的自然规律。
意识的这个“我”,具有一种“我非我,又是我”的生理现象。这一现象,可以说是几千年以来道经和佛经解读中智能思维难以解答而争论不休的“猜想命题”。人们在未能进入“性观”而还暂时处于“慧观”的阶段时,由于未能居高以揽全局,常常只会发现这个“似我非我”的现象存在着,却难觅其体元的全息之踪。这个“假我”,恰似一双无踪无形的双眼窥视着一切,又似“如影随形”一般无处不在。这些生理现象,全都是因为意识的五行属性是“土”所决定的奇特现象,中央土又寄于四方,居中而又承载四方的生理特点,造就了它似乎无处不在的生理特性。而在大脑中工作的环境中,工作一旦展开,这种特点就非常典型地表现在全过程之中。
所以,当修身者还处在五行之中时,出现和产生这种似我非我的现象就是难以避免的一种自然法则。智能思维和智能科学要想在大脑和生命中揭示出这种生理特征,如果不能破解五行,那就更是难以突破的障碍。
在具备慧观能力的阶段,虽然可以在脾内观察到“妄意”、“常在”这两个体元的形态与活动,但是一旦它俩在大脑中的同步工作展开时,人们却难觅其踪影。意识的这种特性,在德慧智教育中,在慧性图文思维培养过程中,指导意义极其巨大深远,所以我们要破解这一个几千年以来的生命奥秘。
16岁以前的孩子们的意识,由于首焱和丹元全都存在着与生命同步成长的特征,特别是它们的工作具有分工性和区域性,上班与下班或脱岗的现象比较典型。但是意识在大脑中的情况却不同,它是一种整体的大脑皮层之“相”和大脑质层之“象”。人们早上一睁眼,这个“相”就被启动;而晚上一入睡,这个“相”就进入关闭。孩子中的慧观者,有时在晚上能够发现:临睡前,体内所有体元全都休息了,而只有“常在”和“妄意”没有休息,等候着、守望着,也就是其中的原因。
识透智能意识教育法的真相(3)
意识的体元,具有极强的“中性”特征。善与恶、正与邪的取舍全在于心神这个母所释放的信息能量作用力。也就是说,识神首焱决定着和左右着意识的“中性”变化。而意识本身的“中性”浮动变化,则受平时“为学者日益”内容的影响和制约。
我们已经知道,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大前识之根具有的生理功能特征,是既接收也外散(表达),具有双向功能。前六根的意识,又对前五根具有总揽而调度的功用。这一功用,也是极其鲜明的双向性:一方面,全息性地在大脑皮层的这个整体的“相”上,整合着阴我识神首焱和阳我丹元的各类“办公”意见指令,使这些工作指令有序化和准确化;一方面,及时迅速地传达给眼、耳、鼻、舌、身,进行具体的执行与展开。而前五根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同样会在这个“相”的系统中进行信息处理整合,然后反馈给首焱和丹元进行处理。当首焱和丹元未上班或脱岗时,还会自动依照既往的工作“经验”,处理习惯而“自动”式地及时作出反应,处理各类信息。由此可见,六根前识中的意识,就是生命体中的一个巨大的信息处理中枢站,相当于电脑中的CPU。因此,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信”字即将意识的本质囊括干净。
黄老修身守一教育学中,在逆返归一的过程内,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破相”,佛学中同样存在这一原理。大脑皮层这个“相”的破解,既是智障的解脱、慧智的圆融合一,也是“介”和城墙屏障的拆除。这一原理,无异于电脑硬件的升级,而不仅仅只是软件的升级,它就是一种中央信息处理器的巨大升级过程。此相不破,此级不升,人即难脱后天系统的全面制约,无法进入先天无为之中,无法全面了解和发挥大脑质层这个“象”的奥秘和作用,愚转智、智转慧、大慧大智也就难以生成。
性、心、意、脑,是生命中不同的几个层级系统。
“性”,处于生命的真相中;“心”,处于生命的实相中;“意”和“脑”,处于生命有相中。只有破掉了相,才会知道其中的奥秘。
慧性图文思维教育中,心脑合一的教育培养,全凭心意下功夫的生理特征,需要整体把握住“心”和“意”这两个环节。未成年孩子们身上,由于意识的未完善性、可塑性极强,而对于丹元的启动和对首焱的善、正、德规范性教育,也就是确保慧性图文思维教育顺利和成功的前提与保证,也是一种浇花一定要浇根的原则。
我们制作了一段教学影片,大家可以先看一看,熟悉一下这个智能形成的动画过程,可能就更容易理解,看大家是否能转入那种状态。我们先看三遍教学片(播放视频):
后天智能有根源,肾志阴水养颅田;脾内浊意阴心识,三力合一心勾填。
智能意识铸心勾,钓尽世间痴心汉;私心贪欲妄想执,不脱钓钩轮回转。
少私寡欲弱五志,去妄淡执虚心田;实腹精气壮身国,金鲤脱钩龙飞天。
智意识修善正德,善正归德自不难;上善治水愚转智,忠信意正识亦善。
善正德修能溶钩,钩销识神可归中;经典诵读持修身,阴尽阳纯正六根。
识神转阳品质升,丹元阳我自显形;丹元重掌六根运,三心归一见真性。
关于这段教学片,就先播放到这里。从这段教学片中可以看出,人类的智能意识的基本来源,它的能量来源、质元的来源、体元的来源、物元的来源,我们要弄明白,才能够把握好自己的后天智能,正确地去对待这个智能。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识透智能意识教育法的真相(4)
中国的文字具有象形表意的特征,我们用一个“心”字,就可以将智能意识的真面貌探讨得一清二楚,非常清晰,将心脑之间的关系基本弄清楚。
“后天智能有根源,肾智阴水养颅田”:我们后天智能的根源,就在于这个肾智阴水,在不断营养着我们的颅脑和三田……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我们的内肾,就是人体内最大的一个水利发电厂、发电站,它所产生的能量可以供给全身利用。而这个肾里面的智,特别是阴智的阴水,可以滋养我们心智的这一勾,帮助心智形成这一勾。
“脾内浊意阴心识,三力合一心勾填”:我们脾内的浊意和阴我心的妄识,这些都能够将心智的这个勾里面填充得十分扎实,所以称之为“三力合一心勾填”。
“心”字所具有的这一个勾,这才是教育应当如何展开的关键。少私而寡欲,就是一付良方。允许私心和欲望的存在,但是却不能超过生理阀值以及善、正、德的规范,也就不会阻碍心中的三个我真实的相见,最后达到三心归一,而从此不再三心二意地生存,盲目地活在世上。因为如果阳我慧性不开发出来,你就不知道,只能到街上请算命先生瞎蒙,一生都是糊涂的。
“智能意识铸心钩,钓尽世间痴心汉”:其实,每个人自己是知道自己的,哪里有自己不能够知道的事儿呢?只是因为阴我意识障蔽了自己的正见、正识。所以,仅凭后天智能意识、仅凭后天智能教育,那都是在充分地打造这个心勾(钩)。这个心勾,在两千多年以来就被我们的智能教育和人类不断膨胀的私心贪欲,铸成了“不锈钢”,铸成了“宇航金属”,又坚又硬。其实,虽然打造得又粗又大,却钓不到鱼。因为老子说了:“后其身,而身先”。往往一生白费心机,勾心斗角,苦斗一生,耗尽了自己的精气神。用这个巨大的钓钩,想钓到名利、财富,钓到人间所有的一切,结果到头来,两手空空。
有的人,二十几岁参加工作,就开始拼命奋斗,努力往上爬,刚有点成就,结果二十九岁时,却因为肝癌死掉了。有的人,踏入工作岗位后,通过二十五岁至三十五岁的努力,拼命争、夺,事业取得了一点基础,自己也陶醉于其中,就去*。结果,一个整肃风暴来了,就彻底翻到了沟底,身陷囹圄,甚至吃“花生米”。所以说,智能意识在智能教育的催化之下所铸就的这个心勾,如果我们不能把它看透,并且把它清理掉,掌握好这个钓钩的消失,那么就会是一个痴心汉。
“私心贪欲妄想执,不脱钓钩轮回转”:执着于私心贪欲,就会“轮回转”,始终来来回回地走不出这个怪圈。
“少私寡欲弱五志,去妄断执虚心田;实腹精气壮身国,金鲤脱钩龙飞天”: 所以,老子五千言当中,用了大量的我们容易解读的文句和内容,告诉我们如何去虚心实腹,壮实自己的内身国。别像河塘里的鲤鱼一样,见了一条蚯蚓挂在鱼钩上摆动,就忍不住一口咬住。要主动摆脱这个钓钩,去跃龙门,才能变成龙而飞天。
智意识修善正德,善正归德自不难;上善治水愚转智,忠信意正识亦善。
善正德修能溶钩,钩消识神可归中;经典诵读持修身,阴尽阳纯正六根。
识神转阳品质升,丹元阳我自显形;丹元重掌六根运,三心归一见真性。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识透智能意识教育法的真相(5)
如何去合理利用老子所提出的“上善治水”等等一些具体的修身方法,在此只是一带而过,主要是重点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
我们探讨了不少教育方面的理论,有点儿枯燥。但是,这些教育历史的泾渭和教育修身的理论,却又非要掌握好不可,否则“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那就成了空话了。其实,“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现象,在我们的身边俯拾即是。跳不出八卦炉,也就难以重建花果山,更别想西天取经。所以,认识2500多年的智能教育,认识我们每个人内身国当中客观存在的智能识神,那么就可能跳出这个智能教育的八卦炉,也就可能重建我们身国的花果山。如果跳不出来,花果山的重建就别想了,就更别想能到西天取经了。
人类历史上,在轴心时代的末期,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因为自己个人的智增慧隐,虽然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仍然无法吸收和承传2500年以前当时社会客观存在的人类最优秀的慧性教育法,进行开慧启智,诞生慧性图文思维能力,同步慧智双运地实践和应用。可以说,亚里斯多德和孔子在这一点上,是同病相怜的,所以都不约而同地被迫放弃了对慧性教育法的实践和承传。是不是这样的历史史实呢?讲了这么多年,相信大家会熟悉一点历史的,应当能够理解。
他们并不是自己主动放弃慧性教育对自己的实践,像亚里斯多德,跟随他的老师十几年,将近二十年,才说bye bye。根据历史的一些记载,孔子也先后五次问道于老子,至少也有三次。所以,他们并不是心甘情愿地去开创这个智能教育领域,而是被迫的。为什么说是被迫的?因为他们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进入不到这个慧性大开的状态。在那里坐着昏沉,站在那里冥想却是胡思乱想,进入不了图文呈显的丹元启动右脑质层功能的状态,突破不了自己识神的封闭和障碍。历史记载中写得很清楚,孔子自己的弟子颜回“坐忘”了,他对此还表现得非常高兴,说:那我只能随其后,跟在你后面学了。这些所有的历史记载,都说明他们两个人虽然都是智能教育的开山鼻祖,但都不是心甘情愿地放弃对慧性教育的求知、求进和突破的。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们退而代表当时的社会共性现象,各自在当时社会中慧难开启该怎么办的这种“隐形团队”力量的支持下,为什么说是“隐形团队”呢?因为那时并不像现在这样说出来,要是有不去这样冥思、不去这样闲暇、不去这样上座,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那该多好。要是一生都达不到这种慧智状态怎么办呢?下半辈子怎么过呢?那么,这种心理、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