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济学大师如是说-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们可以通过搜集消费者的偏好相对物价的变动而变化的资料,来记录和研究市场行为。   

  把最大满足状态定义为这样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不可能有一点微小的变动,否则,每个人的满足(除了维持不变者外)全都会增加或减少。   

  纯粹的经济学表明,关税保护必然导致财富的消失。实用经济学已证明了这个推论。但二者都无法告诉我们,英国的自由贸易为何在同一时间与美国、德国的关税保护并存。同样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英国依靠自由贸易而德国正相反依靠关税,二者都得到了发展。   

  如果我们能够在某种经济情势下,通过某种运动而远离这种情势,继续无限制地运动以增加所欲求的所有物品的数量,那么我们就可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拥有满足欲望的一切,这显然是一种均衡状态。   

  我们看到,社会状态的变迁一般来说是很缓慢的。社会整个来说常常表现出对试图改变它的内部和外部势力的十分强有力的反抗。来自社会的偶然运动,被社会所引起的相反方向的运动所中和,这些运动最后以失去势头而告终,所以社会可以在一种均衡或静态均衡的状态中加以观察。准确地说,这里的问题不是静态均衡而是动态均衡,整个社会被卷入缓慢改变着它的一般运动之中,人们称这种运动是进化。   

  一个集体的各成员,处在一定条件下便会享受最大限度欲望的满足,这种条件是:不可能发现任何一种稍微离开这一状态就使他们所享受的满足增加或减少的方式。这就是说,任何偏离这一状态的微小变动,必然造成一些人乐意接受,而另一些人难以接受的后果,即一些人享受的满足增加了,另一些人的却减少了。   

  经典理论   

  1848年,菲尔弗雷多·帕累托出生于一个意大利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因为参与了马志尼密谋事件而被迫逃亡巴黎,直至1854年左右政局有所变化时才返回意大利。   

  大学时代,帕累托攻读的是工程学和数学,1869年获工程博士学位,工作后,曾在意大利铁路和重工业公司任总裁多年。业余时间,帕累托阅读了大量的哲学、文艺、宗教领域方面的著作。   

  帕累托很晚才接触经济学,在1891年以前并不熟悉瓦尔拉斯的著作,后来因投身于经济自由主义运动,在1876年至1892年间曾经发表多篇经济学论文,凭借丰富的工业管理和政治活动的实践经验以及扎实的数学与工程学的理论基础,他的经济论文为他赢得了良好声望,并由此在经济学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后来,在经济学家潘塔里阿尼的影响之下,帕累托开始从事纯经济理论的研究工作,并受到了瓦尔拉斯的赏识。帕累托于1893年继瓦尔拉斯之后任洛桑大学教授,将瓦尔拉斯在洛桑建立的数学和一般均衡经济学的传统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建立洛桑学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之后,帕累托由于健康原因退休,隐居在日内瓦湖畔的一个美丽乡村,但仍积极从事学术研究,直到1923年去世。   

  帕累托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是他的二八法则(也叫80/20原理、帕累托定律等)。   

  1897年,菲尔弗雷多·帕累托在对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统计分析时发现: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这就是二八法则。二八法则反应了一种不平衡性,但它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却无处不在。   

  在这里,重要的不是百分比,而是一项事实:财富在人口的分配中是不平衡的。因此,80/20成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为80%和20%。   

  一个小的原因、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产生大的结果、产出或酬劳。因此,对所有实际的目标,我们五分之四的努力——也就是大部分付出的努力,只与成果有一点点的关系。所以,80/20法则指出,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以及努力和报酬之间,原本就存在一种不平衡关系。80/20法则提供给这种不平衡现象一个非常好的衡量标准:80%的产出,来自20%的投入;80%的结果,归结于20%的原因;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商业世界中,到处呈现出80/20现象,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   

  ·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   

  ·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顾客;   

  ·80%的生产量源自20%的生产线;   

  ·80%的电话源自20%的发话人;   

  ·80%的看电视时间花在20%的节目上;   

  ·80%的病假由20%的员工所占用;   

  ·80%的讨论都出自20%的讨论者;   

  ·80%的教师辅导时间花在20%的学生身上;   

  ·80%的高水准教育被20%的孩子享受了;   

  ·80%的阅读书籍都取自书架上20%的书籍;   

  ·80%的看报时间都花在20%的版面上;   

  ·80%的地球资源被20%的人所消耗;   

  ·80%的犯罪行为是由20%的罪犯所引起的;   

  ·80%的交通事故是由20%的汽车狂人造成的;   

  ·80%的机械故障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   

  ·80%的医疗资源被20%的人口与20%的疾病所消耗;   

  ·80%的档案使用量集中于20%的档案;   

  ·80%的垃圾源自20%的地方;   

  ·80%的待洗衣物都是来自占总数20%的衣物;   

  ·80%的时间里人们所穿的是其所有衣服的20%:         

◇欢◇迎访◇问◇BOOK。◇  

第30节:无处不在的二八法则(2)         

  ·80%的外出吃饭都是前往20%的餐馆;   

  ·80%的菜是在重复20%的菜色;   

  ·80%的能源浪费在燃烧上,只有20%可以应用到车辆中,而这20%的投入,却能回报以100%的产出。   

  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我们可以随手举出许多许多。   

  我们都知道,帕累托有“数理经济学之父”之称。现代的新福利经济学是沿着帕累托的社会福利体系理论发展起来的,它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新福利经济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帕累托的经济理论虽然为洛桑学派的建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他的许多理论观点与瓦尔拉斯的思想也有很大出入甚至大相径庭。他在边际效用理论、生产理论和福利经济学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例如,(1)他采用比基数效用论更适用的序数效用论;(2)在他的理论中,最适度条件被归结为生产和交换的均衡,而不论分配关系如何;(3)他认为,在私有制下可以通过改良主义措施向“最适度”迈进,只要存在完全的自由竞争,就可达到“均衡”和最适度状态。   

  帕累托补充并且发展了瓦尔拉斯的稀缺价值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他以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为基础避开效用无法测量的难题,并且将数学方法运用到更广的范围,进一步论述了一般经济均衡理论。此前,瓦尔拉斯等人曾提倡基数效用论,认为边际效用是可以计量的,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边际效用的绝对值,并且可以在个人之间进行比较。帕累托最初也是坚持这一观点,但他后来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不可能说出它的绝对值,并在个人之间进行比较,事实上这用效用将无法衡量,但效用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序数来表示或者比较两种或两组物品效用的大小,或者它们效用等级的高低,或者它们之间不存在差别。序数效用论的特点,就是不表示效用的绝对值,而仅表示消费者对各种物品组合的偏好程度。这样就既显示了效用的大小,又避免了效用计量的难题。   

  帕累托以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了无差异曲线。帕累托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在消费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商品时,可以增加对第一种商品的消费而减少对第二种商品的消费,或者减少对第一种商品的消费而增加对第二种商品的消费,但他所得到的总效用是不变的。进而,许多商品的组合相对于消费者的选择来说是没有差别的,在坐标图中,他把不同的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一条曲线,把这条曲线定义为“无差异曲线”。   

  在帕累托看来,经济生活中的规律,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需求”和满足需求所遇到的“障碍”之间的均衡,而这两者的均衡贯穿于生产、交换和分配等各个领域,存在于包括自由竞争在内的各种不同经济条件之中。帕累托比瓦尔拉斯更充分地发挥了社会和经济是各种力量相互依赖和均衡的结果这一观点。他指出:“社会状态的变迁一般来说是很缓慢的。社会整个来说常常表现出对试图改变它的内部和外部势力的十分强有力的反抗。来自社会的偶然运动,被社会所引起的相反方向的运动所中和,这些运动最后以失势而告终,所以社会可以在一种均衡或静态均衡的状态中加以观察。准确地说,这里的问题不是静态均衡而是动态均衡,整个社会被卷入缓慢改变着它的一般运动之中,人们称这种运动是进化。”   

  帕累托在进行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时,提出了“帕累托最优”这个概念。帕累托最优也叫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改善,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即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虹※桥※书※吧※BOOK。※  

第31节:无处不在的二八法则(3)         

  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原理可基本概括为:“一个集体的各成员,处在一定条件下便会享受最大限度的欲望满足。这种条件是:不可能发现任何一种稍微离开这一状态就使他们所享受的满足增加或减少的方式。这就是说,任何偏离这一状态的微小变动,必然造成一些人乐意接受,而另一些人难以接受的后果,即一些人享受的满足增加了,另一些人的却减少了。”   

  通常而言,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第二,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第三,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非常重要的标准。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一家生产企业,如果能够做到在不损害对手利益的情况下又为自己争取到利益,就可以进行帕累托改进,换句话说,如果是双方交易,则意味着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帕累托的著作主要有《政治经济学讲义》、《社会主义体系》、《政治经济学教程》等。   

  帕累托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讲义》,这是帕累托的早期作品。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生产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许多新的见解,其中一些后来被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定理,这在经济学家中是并不多见的。   

  帕累托承认主观效用无法用数量测定。他指出,人们一直把享乐、使用价值、经济效用和满足欲望的能力当做是一种数量,但是没有对此做出证明,即使证明了这一点,也不能测定这个数量。帕累托主张以“满足欲望的能力”来代替“经济效用”,以“基本满足欲望的能力”来代替“边际效用”,以无差异曲线方法和先后次序来比较“满足欲望的能力”。这一主张备受经济学界重视。   

  “帕累托最适度原理”是帕累托在著作中表明的最基本的观点,为福利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点。现代的新福利经济学是沿着帕累托的社会福利体系理论发展起来的,它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福利经济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书外人语   

  帕累托是一位别具一格的经济思想家,他的成就让人高山仰止,他的经济观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帕累托对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收入分配的研究和个人选择的分析中,他提出了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并用无差异曲线来帮助发展了个体经济学领域。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非常重要的标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一家生产企业,如果能够做到不损害对手的利益情况下又为自己争取到利益,就可以进行帕累托改进,换而言之,如果是双方交易,这就意味着双赢的局面。   

  帕累托以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观察而著名,后来被约瑟夫·朱兰和其他人概括为帕累托法则(80/20法则),二八法则是经济学中一条非常著名的定律,表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表现的形式也许并不一样,但都包含着这样的哲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并不平衡,聪明的人都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不平衡使自己获得成功。在我们的身边,那些看似付出不多的人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知道将自己的主要精力花在那些最重要的事情上面。现代社会财富和信息分配极不平衡,未来社会的发展依然也摆脱不了二八法则的约束。信息和财富的不平等造成了国家、地区、个体之间的分化,而且可以预见,这种分化在未来还会不断加剧。         

虹←桥←书←吧←BOOK。←  

第32节:利率变动会对资本价值产生影响(1)         

  帕累托的二八法则警示人们,要想取得辉煌的事业,赢得幸福的生活,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法则的魔力:一定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学会抓关键;不要盲目行动,要学会寻找捷径,成功靠的是智慧而非蛮力;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别人能干的事情就交给别人去干,无须事必躬亲;看问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学无价值的知识,不与无价值的人在一起;用最少的努力获取最大的成功。通过灵活运用二八法则,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快速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经济的方式获得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9 利率变动会对资本价值产生影响   

  纳特·威克塞尔瑞典学派奠基人   

  精彩语录   

  利率变动会对资本价值产生影响。   

  价格变化是由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共同决定的。   

  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差异,决定物价水平甚至经济的规模。   

  过去提出来的惟一特殊的货币价值理论,同时也许是惟一可称为具有真正科学意义的理论,是货币数量学说。   

  货币的使用或滥用,可在实际上积极地影响着实物交换和资本交易。滥用货币(如政府纸币)可破坏大量的实物资本,并使社会的整个经济生活陷入绝望的混乱之中。但另一方面,通过货币的合理作用,实际上又可能积极地促进实物资本的累积和一般生产的增加。   

  如果不使用货币,一切借贷以实物资本形态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利率,被称之为资本自然利率。   

  一般来说,不加限制的自由总比错误的限制和强制制度可取。只要一国的政府建立在民主的原则上,那就存在着这种措施只在其有利于大多数人时才被采取的确定(虽然不是常常可靠的)保证。而当商业和工业政策掌握在拥有特权的少数人手中时,那就很可以推定其将走上相反的方向。   

  有些人以为利率的一次单独而持久的变动的影响只能限于眼前的冲击。事实上经仔细考虑后,情况往往显得完全不同。可以假定,低利率的维持如其他情况无变化,其影响不但是恒久的,而且是累积的。   

  只要价格没有变动,银行的利率也不会变动,如果价格上涨,利率即应提高;如果价格下跌,利率即应降低;以后利率保持在新的水平上,除非价格发生进一步的变动,要求利率向这一方或那一方做进一步的变动。   

  (经济学)已愈来愈成为相互依存着的可视为一个整体的经济现象的学说。   

  经典理论   

  纳特·威克塞尔是瑞典学派的第一代杰出代表与理论奠基人,是宏观经济均衡体系的最早提出者。威克塞尔对经济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货币与利息理论方面。   

  1851年,威克塞尔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7岁时进入乌普萨拉大学学习数学,于1876年获得数学硕士学位。1880年,威克塞尔由于发表有关饮酒原因分析的演说,被有些人指责为缺少经济学知识。此后,他改学经济学。1895年,威克塞尔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曾经留学奥、法、英、德等国,深受李嘉图、庞巴维克和瓦尔拉斯的影响。回国以后,威克塞尔长期在隆德大学任教,1900年时担任副教授,1903年升任教授,1916年退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