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⑿梗唤鼋棺时臼谐∧壳耙讶〉玫某杉ㄇ肮∑谌狈υ际那榭鱿拢秤璧胤秸普昧咳ǎ嵫鼙湮普罹葜饕逵胧谐「罹葜饕澹承┭д咚杌娴牟普钪饕宓拿烂钌柘耄赡艹晌罹莸闹匮荩笠恢智熬案萌撕ε隆�
  房地产积怨非止于一日,促使政府坚决挤去房地产泡沫的原因,主要是结在房地产这根藤蔓上的尾大不掉的游离于预算之外的大笔地方政府资金,以及在这笔灰色资金掩盖之下的急剧膨胀的*势力和集聚于金融机构的巨大风险。中国内控机制本就不佳的金融机构已经难以经受房地产业的轻轻一弹。
  为防范风险,2006年政府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自有资金、个人房贷首付比例做出严厉规范,统计数据毫无疑义地显示出,房地产大部分贷款仍然来自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购房贷款60%以上靠银行支撑。上海银监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3月末,房地产贷款余额4万亿元,同比增长 。房地产庄家借鸡生蛋的结果是,增加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密密麻麻的利益群体(3)
银行是房地产利益链条中的重要一环。2008年8月,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报告200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时指出,2007年国家开发银行总行和19家分行共计有亿元贷款违规进入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和领域。银行在追逐个人房贷,觊觎开发贷款的高利率,与开发商形成合作关系,购房者的收入审核形同虚设。经历过海南泡沫崩溃的央行和银监会一再警告房贷风险,为了降低银行房贷风险,希望借助房贷证券化分散风险。不过,由于房贷是优质资产,银行对证券化不感兴趣。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曾经说,2003年,货币当局已经发现货币流动性过剩。易纲先生提及货币流动性时点明答案:“我们的资产价格不动产价格都在大幅上涨,这说明目前的中国相对几年以前的中国离均衡点更加接近。”通过房地产价格上涨与资源价格上涨,中国经济才能够维持目前的均衡态势。
  以高房价回收货币,说到底不过是取之于民,问题在于,其后还带来了更严重的经济不均衡:首先,畸形发展的房地产将风险集聚到国有金融机构,导致上下*业一齐发热,与金融机构坏账与投资高烧的风险相比,货币过剩只是癣疥之患;其次,过高的地价与房价激化了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社会矛盾,成为心腹大患;最后,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烈刺激下,中国房地产业成为国外资金的牧场,可以轻松收获房产与人民币升值两重收益。
  国外资金难耐中国产品价格上涨的诱惑。国家统计局于2007年7月24日发布的统计显示,2007年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利用外资22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同年3月,早早尝到甜头的摩根士丹利全球房地产业务负责人索尼·卡尔斯表示,计划今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追加30亿美元投资。
  各类外资基金接踵而至,各种限制外资的禁令没有起到干预房地产的作用。实际上,对于一个中等城市而言,在人民币被人为压低的情况下,30亿美元已足以支撑起高房价的预期。一旦庄家与基金需要兑现,接到筹码的国内中小投资者以及成为房地产行业附庸的金融机构就会成为最大的买单者。
  最后,不能否认的是,在房地产市场发轫之初,市场化受到普遍拥戴,否则无法顺利推行。由于城镇居民财富得到极大的提高,家庭储蓄从几百元上千元一下子增加到了上万元的固定资产,城镇居民家庭60%左右通过房改房增加了财富改善了居住条件,负面效应并未显露。因此,当时的住房制度改革不仅没有遭到抵制,反而受到享受到房改房政策的城镇居民的欢迎。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房改的既得利益阶层,而这些人占据了城镇居民的大多数。当一项政策为大多数人带来利益,并且拥有显而易见的短期好处时,得到拥戴十分正常。即使是2003年房地产畸形调整新政出台,也并未遭遇太大的阻碍。
  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都不想从房地产的利益大树上抽身,对央行与银监会出台的加息、提高购房首付比例等规定不屑一顾。社会与银行资金风险得不到释放,通过房地产宏观调控搭梯子让楼市价格下跌的做法,遭到无数撤梯者的无情狙击。后果非常严重,或者房地产行业继续高高在上,或者房地产急剧下跌打响经济崩溃的第一枪。
  当房地产上涨到一定程度,与社会不稳定联系在一起,再严厉的政策出台都不奇怪,于是,在经济过热阶段,新的行政紧缩轮回就开始了。房地产拉动股市不就相当于推倒重来了吗?为什么房地产不行?
  

裙带资本主义而非人民资本主义(1)
2007年,被称为史上最牛钉子户的重庆杨武夫妇,坚守在拆迁废墟之上的形象,通过网络传遍千家万户,刺激着每个人的眼睛。在《物权法》出台前夕,这张突兀的图片,象征着政府与公民权利的分野。
  房地产市场化是增加民众财产性收入的机会,随着房价、地价在城市化进程中价格节节上涨,购房者的名义财产性收入大大增加,与股市一样,是实现人民资本主义的重要市场。资本市场失去起码的公平,人民资本主义就会变成裙带资本主义,而利益输送链条加剧贫富进一步分化。
  在所有的投机者中,站在第一线的房地产商最招人怨恨。对政府游说能力与舆论反击能力加深了房地产商的原罪,社会攻击焦点转移,从行政垄断下的伪市场化移开,进一步聚焦在房地产开发商的原罪上。这是令人扼腕的一幕。
  2004年房地产宏观调控开始,开发商游说地方政府缓行2007年2月1日起清缴的土地增值税。这项停滞了14年的暧昧不清的政策,在房地产业被视为支柱经济的年头,长期被束之高阁,连象征的意义都不复存在。当政府让尘封的利器出鞘,土地增值税于是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可见,相比行政权力而言,所有的市场力量哪怕是房地产开发商都是弱势群体。
  房地产商当然不会承认游说行为,因为阻挠房地产宏观调控不仅会成为人民公敌,更会成为政治上的反面形象,这种定论在中国经济环境下将是致命打击。不管是否进行游说,有一点是肯定的,严格执行土地增值税、严格让房地产商按照规则限期缴纳土地款项,将对地方的土地收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直到2007年上半年,各地方政府你看我、我看你,互相观望,谁也不愿意成为傻乎乎的出头鸟。推而广之,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对于本地是否产生了房地产泡沫尚且存疑,认为那是大城市病,而非房地产病。
  很明显,搁置土地增值税不仅符合开发商的利益,更符合地方政府的利益。房地产商的游说之所以能够拨动地方政府的心弦,一定是契合了地方政府或者政府某个部门的观点与利益,而地方政府接受游说的理由,不外乎是为地方财政创收,多纳税费可以使政府能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难题出现了:这些游说的商人群体究竟是一方利益的代表,还是贪婪成性的市场秩序败坏者?如果我们认可政府通过为企业服务、创造税收间接地为公众利益服务,而企业通过创造就业与产品为社会服务,两者就可以找到接轨之处。房地产开发商纳税,给社会提供商品、投资品,政府收税,提供公共服务。
  捍卫自身公民权益与企业权益的行为无可厚非,某个利益群体为自身的利益通过合法的方式游说同样无可厚非。游说不是原罪,以经济能力与权力进行私下交易、进而损害社会的整体福利才是原罪。但在现行体制下,由于无法分清在怎样的界限之内游说是被许可的,社会也不存在同时提供给各阶层的公开的游说管道,强大的游说能力成为特权的象征。在行政权力主导资源配置的国家,游说成本更高,更容易跨界而行,更容易衍变成为商业贿赂等非法行为。因此,无法拥有自身表述管道的人转而痛恨所有的游说者,尤其是为自己辩护的开发商,被认为道德上有污,污秽不堪。。 最好的txt下载网

裙带资本主义而非人民资本主义(2)
断绝裙带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的房地产商、金融界人士受抨击的力度,丝毫不亚于那些华尔街的投行家们,原因几乎相同,他们从现行体制中获利多,游说能力强,最有可能成为市场价值与政府公德的败坏者。
  消除裙带资本主义、消除国有行政垄断资本主义更加不现实。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这位曾任克林顿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和世行副行长的著名经济学家,他对喧嚣的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总结是,政府与市场都偏离了各自的轨道,政府最终被华尔街的金融家们牵着鼻子走,离平衡的经济越来越远。应该再加上一句,政府为了自己的利益,乐意被牵着鼻子走。
  在外界巨大的压力下,2008年房地产业进入严冬,政府与开发商的蜜月已经结束。双方撕破脸大闹一场,结果仍然不了了之。
  2005年围绕是否公布房地产的成本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口水仗。公开房地产成本是对地方政府自我约束力的挑战,也是对房地产开发商贪婪的挑战。他们就像拒绝公开个人财产一样,拒绝公开房地产成本。2006年9月,广东省建设厅直接拒绝了人大代表朱列玉提出的控制房地产行业暴利的三条建议—公开房屋成本、实行购房指导价和最高限价。这一拒绝是如此招眼,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政府陆续公布房地产清单、高房价成为众矢之的广州房价一路飙升的背景之下。
  记忆力好的人会记得,一些地方政府曾经回应过房地产开发成本。在强烈要求开发商公开成本的舆论呼声中,福州率先公布了房价成本信息:在所列的23个楼盘成本目录中,开发商的利润率平均约为50%,最高的超过90%。公布成本的行为与结果,得不到开发商的首肯,更得不到其他地方政府的认可。2006年江苏等县级市公布成本的努力,由于遭到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一致抵制,无疾而终。江苏盐城市曾悄然出台首个“官方版”房价构成清单,与此同时,对普通住宅商品房实行政府指导价—以基准销售价格为基数,允许上浮8%,下浮不设限。但政府直接对价格进行管制的试验,迅速失败。
  支持不公开成本的人认为,此举容易造成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侵犯和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影响,属于公权力的滥用。论辩者忽视了定义的完整与清晰。如在房地产行业中,究竟哪些属于公共物品,应该让社会全体公众享有知情权,哪些属于商业产品和投资品,应该由商家安守商业秘密。如果我们承认房地产市场存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与投资房等不同品种的划分,那我们也应该承认,不同类型住房开发商理应享有不同的信息公开自由度。我们在要求政府公布自己所控制的土地一级开发市场成本,向社会各界公布廉租房信息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商业规则,允许开发商对投资住房的某些成本保持缄默。
  现行刑法中,商业秘密有两大必备的构成要件:“不为公众所知悉”、“采取保密措施”。商品房成本无非由地价、规划设计费、融资成本、建材费、人工费、管理费、营业税、所得税构成,其中,占大头的地价和银行融资成本都是外部性的,而钢材、水泥、人工等建筑成本在网络时代更是公开信息,有何秘密可保?公众要求公开信息是痛恨房地产*,但开错了药方,他们应该首先要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土地交易等公共产品信息透明。问题不在公开成本,而在于政府向房地产商与消费者公开税费、招拍挂等公共信息,但这与公开房价成本是两回事。

裙带资本主义而非人民资本主义(3)
信息公开自有其适用范畴,商业秘密同样如此—在房地产产品中,将政府管制或者半管制的廉价房与市场化的商品房分开,信息公开的界限才能区分清楚。否则,必定重蹈行政干预市场的覆辙,政府寻租、民众不满、再次管制、再次放开,如此反复,没有穷尽。
  房地产市场的压力大到无法承受,红利越来越少、骂声越来越多,房地产商不愿充当替罪羊,房产商界的“小潘同志”一直呼吁政府公开土地招拍挂过程中的信息,包括各地税费、银行贷款过程中所注入的水分,这些让人无从捉摸的数据。
  纵观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从头至尾都充斥着浓厚的投机色彩—政府带头,开发商助威,投资者跟进,终至愈演愈烈不可收拾。
  房地产市场难题运行到现在,是经济机会主义集中爆发的结果。作为“伴随着高度投机的不安全经济活动”,房地产业越来越成为各方不能承受之重,一个长期的痛苦源于错误的投机的政策,为了拉动内需,放弃政府职责,成为房地产市场的重要获益者。
  失衡经济与原罪经济,原本就是一回事。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与利益的明目张胆让房地产民意与民粹主义夹杂在一起,使廉价的房地产有害论拥有广阔的市场,民众的一腔怒火无处发泄,打倒房地产业与打倒房地产商的吆喝得到了热烈的鼓掌。说到底,这是一种集体愤怒情绪之下的心理投射,民众支持某个人并不是因为说话者多么高明,任何一个人,不管多么缺乏常识与专业背景,只要站在街口大喊一声“打倒开发商”,都会收到同样的效果。这和德国民众在战争失败、通货膨胀的极度痛苦之中拥护希特勒的演讲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说明市场不公所引发的愤怒处于危险的临界点,此时,总有啤酒馆理论家出面呐喊,他们以貌似公正的煽动力量,努力把房地产市场往更大的不公之路上引,往更煽情的道路上引。
  啤酒馆理论家将攻击的主要矛头对准市场与商人,而不是市场的先天缺陷。即便偶尔涉及政策制定者,也不过是为了证明商人获取暴利,无所不用其极,贿赂政府使政策走偏。如此义正词严而又轻飘飘的批判,恰恰暴露了街头演讲家的中庸之道、绥靖之策,他们将靶子引向处于相对弱势的商人群体,这样既能赢得万众支持,获得民意桂冠,又可以用文章“赴阙”代表民众向中央政府进言。如此可进可退,动用的是反商业、反市场的传统文化资源,很容易获得脱离计划体制、习惯于均贫富的民意的拥戴。但在对开发商的*声中,支撑公平所需的市场化理念被淹没,房地产的焦点问题被转移。以对市场的攻击与对某一群体的极端谩骂来煽动情绪,那这个社会一定出了大问题。
  当然,民众易于煽动的愤怒应该获得同情与理解,谁能忽略这些凄苦民意背后起码的利益诉求?2006年4月26日,深圳市民邹涛在深圳奥一网和自己的个人博客上发表了《深圳市民邹涛关于发起“不买房行动”致全社会的公开信》,这份公开信号召说,“深圳楼价一日不降到市民可以接受的程度,我们就坚决不买房;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在近3年之内不要买房,您要做的,只需要持币观望,等待就可以了。”非理性的号召获得一面倒的支持,普通购房者以与资本市场普通投资者一样的用脚投票,向同样非理性、不公平的市场表明决绝之意。他们用最后的手段,强迫政府与开发商倾听民意。
  沉默的力量让人体会到背后的寒意,网络上翻滚的对房地产的愤怒没有谁能够漠视。有足够的理由证明我们需要追究房地产业背后的生态链,发掘火山口行业的真相,恢复中国经济的基础平衡。
   。 想看书来

半吊子的房地产市场化
没有监督的自我订约其实是跟魔鬼订下的契约,很难实行。
  两次市场化离初衷渐行渐远
  1998年7月3日,中国房地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这份被通称为“23号文”的不长的文件,使得中国人告别福利分房体制,打开了货币购房的房地产市场之门。投机的潘多拉之盒也就此打开。市场化机制设定之时,走的是渐进性改良之路,决策者制订了许多约束条件,尽量满足大多数民众的住房需求,使70%~80%的普通民众都可以住上经济适用房。
  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初,有关部门照顾到市场大多数人的利益,主要目标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同时,它还对房改的基本原则定了调,这就是“坚持在国家统一政策目标指导下,地方分别决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坚持‘新房新制度、老房老办法’”。
  可见,中国房地产市场发轫之初,设想建成由政府行政控制的典型的福利市场化政策,让多数居民通过经济适用房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当时建设部的保守估计是,在整个住房供应体系中,70%~80%的居民住房应该是经济适用住房,最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则分别为10%上下。文件对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和利润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规定“新建的经济适用住房出售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按保本微利原则确定”,“利润控制在3%以下”,“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特别是降低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切实降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成本”。
  要做到多数人靠经济适用房保障居住权这一点,必须做到政府在土地、税收等政策上让利于民,并且对地方与开发商的利润实行严格的监管,对于土地收入进行严格的预算。但中国的预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开透明,更别提预算外的土地收入。
  中国住房商品化的异化起始于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SARS改变了经济形势,也改变了房地产市场生态,拉动内需提振经济再次成为当务之急。
  2003年8月底,新华社全文播发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彻底改变了1998年“23号文”在整个住房供应体系中使绝大多数居民住房应用于经济适用房的提法,这份震动社会各界、被房地产商赞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