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脑谋绕诖趾闷妫渲邪ǘ栽谋笨诹畹拇Р狻R蛭愀凼忻翊拥缡由显吹浇夥啪脑谋剑谋壮び氩慷庸俦溆小巴久切量嗔恕保拔嗣穹瘛钡奈蚀稹Wじ鄄慷拥脑谋交岱褚颉耙还街啤毕碌南愀郏桓隹诹钅兀慷源耍は愀劢夥啪玖钤毕蚣钦呒岫ǖ乇硎荆骸拔嗣穹瘛钡目诤挪换岣谋洹! ∑涫担死嗟脑豆攀逼谑谴油爸凶叱隼吹模嗣亲畲蟮亩醋杂谛叛龊托拍睢9赜谡庖坏悖颐强纯丛谥泄鞑赝ㄍ穆飞峡牡壬沓ね返男磐骄涂梢岳斫馐姑胄叛龅闹匾恕! ∈姑妥谥际亲橹摹癉NA”,是组织生存的核心,是生存的基础。企业作为竞争性组织,当然需要确立组织宗旨——使命。 企业的使命和正确的经营理念是一致的。所谓经营理念是对“公司为了什么而存在”、“真正的使命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明确回答和继而产生的坚定信念。 一个创业的企业家和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块“奶酪”的。用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的话说,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但成功的企业却不可缺少价值设计。企业的价值设计就是企业使命的设计、提炼过程。 20年来,我知道有几位在本行业大获成功的军人出身的企业家,如柳传志、张瑞敏、王石、任正非、宁高宁、陈平等等。仔细琢磨会发现,他们的成功在于他们并不是把自己的产品作为企业营销的终极目标,而恰恰是把企业的使命和企业的精神作为企业营销的最终目标。如,海尔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联想集团的“联想将提供信息技术、工具和服务,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简便、高效、丰富多彩,为员工创造发展空间,提升员工价值,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回报股东长远利益,服务社会的文明进步”;华为企业集团的“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1995年是联想最困难的时候,可谓内外交困。内部,高层管理人员间的矛盾到了白热化程度。外部,一是由于市场环境等问题,香港联想出现亏损;二是国内PC市场被国外几个大的品牌厂商占据了绝对市场份额。面对这种形势,柳传志坚定地高举“振兴民族工业的旗帜”,起用杨元庆等年轻人,大举展开本土战略,一举成为中国内地市场份额最大的品牌厂商,进而出击国际市场。没有“替天行道”,也就不会有《水浒传》中“聚义厅”下的一百单八将,更不会有“及时雨”    
使命无价:创造财富的永动机(2)
宋江。如果没有“振兴民族工业”的旗帜,柳传志也不可能在那种形势之下一举扭转联想在中国市场的态势,并从此奠定了中国PC界的龙头企业地位。 以立法形式完成对公司长久发展蓝图描绘的,是任正非和他的华为公司。《华为基本法》的内容涵盖了企业发展战略、产品与技术政策、组织建立的原则、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其中心内容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华为总裁任正非描述说: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适合全体员工的一道菜。一个企业只能有一个核心价值观,以此来统一企业的文化与管理。它应该是公司员工共同认同的规范与尺度。一个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在于企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动力机制,这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为其接班人所接受,接班人必须具有自我批判能力。自我批判能力就像刨土一样。管理思想的土壤松动,为持续创新的种子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一个优秀的企业组织,无论其使命、目标用什么话语具体表述,根本的也是“为人民服务”。现代企业经过100多年发展,企业理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企业不仅是经济组织,而且是“社会公民”。企业目标就是赢利。企业通过创造财富,一方面为员工服务,另一方面又通过产品和税收,更大化地为社会服务。这些,谁能说不是为人民服务呢? 目前,世界上公认衡量企业的标准包含有“社会责任”一条。一个世界级的优秀企业应该是“取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造福人类”的企业。IBM始终把回馈海外公司所在国家和人民作为战略的一个部分。例如,IBM国际采购业务1993年在中国的采购额是3000万美元,至2000年增长到20亿美元。而从1997年开始至2004年底,IBM向中国教育的捐赠已累计超过1亿美元。 做大的企业,绝不能鼠目寸光。一个没有社会责任、不承担应尽的社会义务的企业组织,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目标至尊:事半功倍的成长法门(1)
组织的使命,决定了这个组织的性质。但要使全体组织成员忠实地履行宗旨,就必须把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组织不同时期的具体目标。 “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确立,使解放军有了个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不变的“北斗星”。使这个组织可以朝着这个方向,永无止境地前进。但在具体达成这个使命的方式上,需要因地、因时制宜。这就是组织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完成使命和组织宗旨的载体,是随着环境、时间以及条件变化不断调整的一张“列车时刻表”。对组织来说,宗旨是共同目标;对组织成员来说,共同目标是组织阶段需要到达的目的地。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是半个世纪前解放军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一句名言。这个目标是可以诠释的,是远大与现实完美结合的目标。这也正是这个组织具有超越对手的效率和竞争实力之原因所在。为保持组织的前进方向,在组织的前方建立起具有灯塔性质的目标。 什么是灯塔性质的目标呢? 我以为,这是个可以支撑组织在相当时间内发展的目标,是个能够规避前进路线偏差的目标,是个能够在极度艰难困苦中吸引成员前进的目标,是个能够使全体人员为之努力并能达到目的的目标。 在长征中,这个目标是渡过大渡河,是翻越雪山,是走出草地,是到达陕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这个目标是把对手赶过“三八线”,是用“零敲牛皮糖”的方式消灭敌人,集小胜为大胜并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使命与目标相比较,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是说:使命是组织存在的目的,是“魂” ,是基本不变的信仰;使命就像北极星一样,能让企业有一个明确的最大方向,引导组织努力向前。没有明确的使命,企业是不可能走远的。而目标是血肉,是“活动”的血液,是可变化调整的。联系是说,使命是组织“最终、最高的目标”,是终极目标,所以短期之内一般很难实现,是个必须一直努力向前的大方向,是永远的未完成式。而我们这里所讲的目标则不然,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是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的。目标是使命在某个阶段的具体化。当然,旧的目标实现后,新的目标又确立了。 组织为达成使命需要具体的目标。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说:“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人类组织的产生,正是人类希望实现自身目标的结果。通过有效的管理,人们得以将自身的目标转化成具体的行动。所以,目标是如此重要,它是企业之舟在夜航中的灯塔。 凡是伟大的组织,一定是梦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组织,这样的组织是很难被战胜的。 解放军是组织目标和价值观完美结合的典范。实际上,我们不可想象,如果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解放军如何去完成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 目标明确是军事指挥的基本原则。任务的完成,需要梦想,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跋涉。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沙漠中去猎杀骆驼。他们到达了目的地。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了什么呢?”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摇摇头说:“不对。”父亲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二。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父亲又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三。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骆驼。”父亲高兴地点点头说:“答对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若想走上成功之路,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目标一经确立,就要心无旁骛,集中全部精力,勇往直前去实现。 解放军的目标明确,不仅表现在战略上,更多地表现在战术层面上:上级知道应该命令下级做什么;下级也明白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如何去干什么——一切都在可控制之中。 解放军组织的运作,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个“目标管理”的过程。共同而明确的目标,使这个组织产生了强大的竞争力。 目标定得准确是不容忽视的。 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的目标是打大的歼灭战,要求整师地消灭美军。但当毛泽东发现这个目标不现实时,他立即将此目标降为“零敲牛皮糖”。只要求一次吃掉敌人一个团、一个营,甚至一个排、一个班,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达到了把美军赶回谈判桌的目的。 组织需要目标,目标的准确是首要的。实际上,在任何战争中都有一个核心问题必须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就是认清敌方“重心”之所在。如果对方的这点被打败了,则整个战事都会发生于敌不利的变化,这被称为枢纽。判断什么是枢纽、什么是事情的关键,是需要雄才大略的。解放军在1947年的辽沈战役中先打锦州而后打长春,就是抓住了“枢纽”的正确选择。 我在基层带兵时,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都要制定相应计划,明确在某个时段该干什么。    
目标至尊:事半功倍的成长法门(2)
为了目标准确,新兵到部队后,首先要学习接受命令的方式是: (1)命令接受清楚(知道该干什么)后,下级要复述上级的指示内容; (2)没有领会上级命令,应回答:报告,请首长再重复一下命令内容。 当然,作为上级,为了能够达成、实现目标,目标的确定需要简明扼要。 0 企业也是一样,其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管理者应该通过明确的目标对员工进行管理。 企业使命的建立,使企业发展有了一个出发点,有了原动力,有了前进的方向。从这个出发点出发,依然需要走很长的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换句话说,“企业使命”是解决建立一个什么样企业的问题,是相对固定的,是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用不同的语词诠释的,是精神的;而“企业的目标”则是实现使命的步骤、阶段条件,是物质的,是可以调整变化、可以修正的。 企业没有这种具体的、物质层面的目标,员工前进的动力就会失去,企业也就无法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 《西游记》中随唐僧取经的白马有个兄弟叫毛驴。白马和毛驴的生活环境一样,但后来,白马随唐僧取经,历尽千难万险去了西天,而毛驴则继续拉磨。取经回来后的白马自然成了神仙。 毛驴兄弟非常不服气。白马说:毛驴兄弟,咱俩走过的路一样多。我去西天取经是一直目标明确地往前走,但是你也从未停止过走路。我们唯独不同的是,我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我把它走完了,而你却围着磨盘转了十年。 我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老骆驼穿越了号称“死亡之海”的千里沙漠凯旋。 马和驴请这位英雄介绍经验。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老骆驼说,“认准目标,耐住性子,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到达了目的地。” “就这些?没有了?”马和驴问。 “没有了,就这些。” 我们每个人自涉世起就开始树立目标,因为生存需要目标,没有了目标就没有了自我。没有目标的生存只能称其为“苟且”。在社会生活中,就单个生命来说,生存可以“苟且”,但对社会组织而言,“苟且”是绝对不可能生存下去的。 目标对于一个企业至关重要,它是企业寻求创新和成长的冲动,是保持永不满足的精神。但不恰当的企业目标,又很可能会成为导致企业失败的原因。 为什么同样“目标远大”、“理想远大”,有的企业从成功走向优秀,而有些企业却不能跨过这个“坎”,而走向失败了呢?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了更多地增加利润以利企业的生存和成长,在经营中必须不断设定更高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虽“高”,但并非“不可攀”。用这个主动设定的更高目标,动员员工调动所有的精力去努力奋斗,这是企业市场成功的关键。而要达成这样的一个目标,就必须让全体员工都清楚地知道这个目标,使目标成为全体成员所共有,并落实到每个员工的行动中。如果企业能够真正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那么,这个企业就达到了一种难以超越的境界。 有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发现有三个工人在工作。他分别问这三个工人在做什么,三个人的答案各有不同。第一位回答:我在卖力赚钱。第二位回答:我在做最棒的建筑工。第三位回答:我正在盖这个城市最好的大厦。 我们看到,作为企业,只有第三位工人明确了企业的目标。在每个具体企业中,每个员工作为个体都可以有自己的目标,而企业整体也应该有企业的整体目标。在这个整体目标之下,个体的目标必须服从、服务于整体目标,绝对不允许背离整体目标。 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先生说:办企业有点儿像爬珠穆朗玛峰,目标是爬到山顶。不管是从北坡上,还是从南坡上,都能爬到山顶。但你做企业,你的队伍总不能一半人从南坡上,一半人从北坡上,这是不行的,大家要从同一个方向朝目标前进。只有这样,这个企业才会在竞争中有获胜的机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为谁而战:士兵的忠诚靠教育(1)
为谁而战:士兵的忠诚靠教育,员工的“狼性”靠培养组织宗旨的教育效果靠“说服”,而非“压服”。 “为人民服务”是组织宗旨,需要组织成员全体一致遵守。而让流动着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数百万各种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梦想的人在最短时间内接受这个宗旨,最好的办法是教育。 “教育训练”是解放军的首创。 解放军第一次明确地把对成员的“思想教育”与成员的“军事技能训练”摆在了同等地位。 教育训练是解放军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在世界上,能够把教育提到与训练同等高度,是解放军的首创。训练,是对士兵进行作战技能的培训;教育的目的,则是使士兵知道为什么去作战。 教育,是培养士兵形成忠诚、勇敢、服从和执行的意识和能力。 解放军的士兵教育具有光荣传统。 解放战争时期,大批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以“解放战士”身份加入了解放军行列。为了让这些战士明白“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道理,成为解放军中自觉的战士,解放军各野战军广泛开展了以“两忆三查”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激励了士兵的战斗热忱,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士兵教育成为解放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我曾是解放军中一名士兵,也曾在这个组织中带过兵,我感到,解放军士兵对解放军组织的忠诚是教育出来的。 解放军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耐心说服教育。不断的思想灌输,成为转变士兵思想的极好的方式,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 解放军认为,管理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严格管理是建立在耐心说服、启发自觉的基础上的。因此,在解放军的管理工作中,既靠行为约束和规范,更要靠思想的启迪和引导。解放军认为,管理离开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就容易简单生硬;教育离开了严格的管理,也容易没有说服力。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和最佳效果。毛泽东曾说过,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 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知也要靠灌输。在企业文化中,重要的不是客户,而是员工。 教育在先,就是要首先告诉员工:干什么,怎样干,干到什么标准。其次,是教育员工,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努力地干。 在中国当代企业家中,军人出身的企业家,都特别注意教育在企业管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他们往往很注意对员工进行“狼性”教育。 华为老总任正非、联想老总柳传志、万科老总王石、华润老总宁高宁,都是写文章的高手。 他们教育员工的文章不仅在自己的企业,而且在企业之外都有很广泛的影响。 2001年,华润在国内陆续收购26家啤酒企业。由于各企业文化差异等原因,这些企业进入华润序列后,管理层、员工的思想依然停留在原企业层面上。宁高宁在企业高层会议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后来在这26家企业管理层和员工中广泛流传: 26只猫和1只老虎 大山很美,山里来了1只狼。狼饿了,找食吃,见到一群猫。数了数,有26只。这么多猫,把狼吓了一跳。可狼实在饿了,就壮着胆子向1只猫下了手,结果猫被吃了。猫虽然挣扎,也没有用,其他猫也没有给予帮助。狼很得意,于是每天吃1只猫,26天,一连吃了26只猫。狼长得又肥又壮,很骄傲。 狼吃完了猫,又四处觅食,走了很远,正当饿极时,又看到一只大猫。这下狼高兴了,心想,虽然这次只有一只,可是看起来大,可以吃饱,于是冲上去就咬。结果这只猫不但气力大,也凶猛,反过来把狼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