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活是最好的修行:办公室里的修行课-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先找出能让自己一直坚持下去的事情,也就是爱好或兴趣。像我这位朋友的兴趣是摄影,并且能一直坚持下去,有不断为之奋斗的热情。

    (2)让兴趣变成技能。按照行为规律,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就会成习惯,习惯很容易转化成技能。我这位朋友就是长时间坚持摄影,慢慢将其变成技能的。

    (3)让技能为别人带来价值,服务于别人。当你拥有一项技能,并能给别人带来价值时,那么技能就变成了你可提供的服务项目。比如我这位朋友的摄影技能已经可以为别人拍片,为别人定格美好回忆,这就变成了他可出售的服务项目。

    (4)出售服务,将服务变成收入。做到这一步,基本上就可以把兴趣当成事业经营,不需要再为兴趣和工作的取舍而烦恼了。

    兴趣和工作,一直都不是矛盾体,真正令人矛盾的是心态——想两者兼顾却不愿去想如何兼顾。如果足够热爱,一定会找出方法。

    面对过分无理要求,要学会拒绝

    生活:同事请我帮忙,结果帮成了习惯,大事小情都推给我做。

    修行:凡事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李彤是一家电信公司的文员,负责许多杂事,像登记客户资料、整理新的套餐销售资料、汇总客服提交的客户问题和反馈,甚至有时会负责跟保洁公司谈办公区的清洁问题。每天从早忙到晚,时常忙得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工作一年多,薪资没有加,职位没有升,反而得了胃病。繁忙让她备感压力,精神总是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

    其实李彤的职位要求并没有这么多,这就是让她不平衡的地方。为什么她要处理的工作越来越多?刚入职的时候,由于是新人,所以会主动帮老同事分担一些工作,也有人主动让她帮忙,她从来没拒绝过。结果时间一长,同事让她帮忙好像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似乎那些事情就应该她来做。一年之后,这些原本不是她的工作都因她的“帮忙”而变成了她的本分,就连领导也以为这些都是她该做的,所以没有奖励、没有加薪。

    做了许多额外的工作,却得不到正面激励,再加上高负荷运转对身体的伤害,让李彤想到了辞职。

    “其实你没必要辞职。”我跟她说。的确如此,这是个并不难解决的问题——只要为自己划一条底线,对于超过底线的事情都要学会拒绝。

    我给她讲了一个佛门故事。

    有位法师年高德劭,虽然常年在深山中隐修,却名遍九州,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信徒,希望跟随他。

    有一天,来了一个做供养的信徒。他满面愁容,对法师说:“我最近很烦恼,想请大师开示。”

    法师问:“什么烦恼?”

    信徒说:“别人总来找我帮忙办事,能帮的我都帮,这是积累功德的好事。可大家听说我好帮忙,就都来找我。我现在应付不过来,很多事我做不到,可我又不想损失功德、福报。”

    法师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指着外面的水缸说:“我缸里没水了,你去挑满吧。桶在缸的旁边,打水的地方在半山腰。”

    信徒没有多说,拿着桶就下山打水去了。到了半山腰,信徒看到了清澈的泉水,心里特别高兴,想多打一些,于是将水桶打满。结果挑水上山的途中,水桶左摇右晃,水都洒了出来,等回到法师住处的时候,一桶水成了半桶水。他第二次打水的时候,还是舀了满满一桶水,结果上台阶的时候因为太重摔了一跤,水也洒了,膝盖也摔破了。

    法师看到他一瘸一拐地回来,于是让他放下水桶,给他的膝盖上了点止血消炎药。法师问:“为何会摔倒?”

    信徒说:“水太重了。”

    法师又问:“为什么不少取点水?”

    信徒说:“我想快点把水缸打满,这样可以少跑几趟,节省时间。”

    法师把水桶拿过来,指着水桶里一条短短的刻线说:“你说这是什么?”

    信徒说:“一道划痕。”

    法师说:“是法界,是贪心与否的界线。打的水超过这条刻线,就一定会洒出来,也让打水的人不堪重负。你贪恋功德,希望通过帮助别人来积累功德福报,结果自招烦恼。其实贪恋功德也是执着,破除执着,量力而行,才能轻松自在。”

    信徒豁然开朗,不断点头,开心地下山去了。

    李彤听了这个故事后点头说:“我刚进公司的时候,希望通过帮助同事来融入新环境,让同事们喜欢我。而且,我听到同事跟我说谢谢、你真厉害的时候,很有满足感,觉得获得了尊重。可后来他们连谢谢都不说了,我就觉得很不平衡,凭什么要我做这么多事?我因为贪恋满足感而没了底线,所以有了这么多麻烦。可我该怎么拒绝别人?”

    “怎么拒绝”,这的确需要一些方法。在认识这些方法之前,先要从心理上纠正一个错误,即“拒绝是漠不关心、是自私、是伤害”。拒绝其实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面对一些陌生的人、物体、动物、环境等,第一反应是拒绝接触,立即寻求家长的怀抱,寻求安全感。因此,不能将拒绝和漠不关心、自私等负面价值画等号。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自信心越弱的人,拒绝能力也越弱。小孩虽然在面对陌生环境的时候有拒绝心理,但只要陌生环境不断施压,就会让小孩变得顺从。比如小孩拒绝上幼儿园,家长的强势只能让小孩选择接受,这是因为小孩能力弱,尚未建立自信,尽管有拒绝心理,却没有拒绝能力。表现在成年人身上,害怕拒绝,其实是害怕拒绝别人后遭到排挤、忽视、厌恶、批评,从而变成了取悦心态,认为只要顺从就可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称赞。

    反过来考虑,一个有修养、有学识、有经验的成年人,懂得别人有拒绝的权利,也分得清是拒绝他提出的要求而不是排斥他本人。因此在面对这样的成年人时,不需要因为拒绝而感到紧张。现在我们需要一些拒绝的方法,来间接告诉别人我们做事的底线。

    (1)简单有力。如果你认为对方的要求超出你的能力,或者不合理,可以简单回复对方:“对不起,我很想帮忙,但能力实在有限。”

    (2)给自己留余地。如果你当下不想接受,却有些犹豫,觉得不好意思拒绝,就不要立即拒绝,留些时间给自己。你可以说:“不好意思,给我点时间考虑考虑。”在这个过程里,增加拒绝的信心。

    (3)不要冷言冷语、恶言恶语地拒绝。同事请求帮助,你觉得超过了底线,不要用刻薄的言语去拒绝,这样会让人产生误会——“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也会让人对你产生厌恶情绪。

    (4)有另一个方案。如果拒绝还是会让你产生愧疚感,那不妨从另一个方面帮助对方。“这件事我真的帮不上忙,不过我可以从另一件事上帮你。”
第10节。
    (5)不要使用强烈的身体语言。拒绝别人虽然是你的权利,但也不能因为拒绝而伤害别人。这个时候就需要克制过分的身体语言,比如生气的表情、傲慢的态度。

    其实,星云大师曾在开示里总结过拒绝的艺术,非常到位,即:

    一、不要立刻就拒绝。

    二、不要轻易地拒绝。

    三、不要盛怒下拒绝。

    四、不要随便地拒绝。

    五、不要无情地拒绝。

    六、不要傲慢地拒绝。

    七、要能婉转地拒绝。

    八、要有笑容地拒绝。

    九、要有代替地拒绝。

    十、要有出路地拒绝。

    十一、要有帮助地拒绝。

    反对声是对你的另一种帮助

    生活:总有同事提反对意见,感觉做什么都得不到认可,自信心受挫。__

    修行:倾听反对声,能帮助破除自己的执迷不悟。

    Jim在一家外企工作,同事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他经常会面临一种状况,就是提方案的时候,不是有中国人反对,就是有外国人反对,好像做什么都不能让大家满意,自信心也随之遭受挫伤。

    对于反对意见,特别是同一阶层人的反对意见,人们的情绪反应通常都是负面的,只是有人压制负面情绪的能力较强,有人这方面能力较弱。较强的人可以先压制情绪,听完对方的反对意见后,进行消化和整理,然后“取其精华,剔其糟粕”;较弱的人则任由情绪爆发,对所有反对声产生排斥心理。必须强调的是,压制负面情绪能力的强弱跟对错没有关系,不能简单将压制能力弱的行为归类为错误范畴。但不得不承认,这种能力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同事提出反对意见的出发点是否是针对某一项工作,这关系着处理反对意见的方式。如果针对的不仅是工作,而是提意见者本人,那反对就不单纯是反对,而是挑衅和攻击。每个在职场的人都要区分这点,特别是像Jim这样身处文化背景复杂的工作环境的人,更应引起注意。

    那该如何面对别人的反对或攻击?曾有人问过索达吉堪布同样的问题,他回答说:“如果是反对我的观点,我的观点也确实错了,那我不会执迷不悟,一定会恭恭敬敬地接受对方的正确思想,这是佛教训练中的基本素质。但是,如果对方举不出什么真实依据,我还是会很自信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假如不是观点的问题,而是在公开场合说我的过失——也就是所谓的攻击,那我不会有什么烦恼,也不会生气。为什么呢?因为在我看来,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老师也好,学生也好,大家在开放自由的心态中交流,是一种彼此的认可,是一种享受,谈不上什么攻击。而且,即使是攻击,真理也不怕攻击。”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如果别人提出的反对意见有效且有可行性,就等于帮助自己破除了执迷不悟,是学习的一部分;如果别人提出的反对意见是攻击或无理取闹,我们可以坚持己见,等待更有威信的人来进行评判。而且,我们并不能做到让人人都满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不可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能取决于最高阶层的人如何抉择。

    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倾听。倾听是一切良性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你希望工作上的分歧能早日达成统一,就要学会倾听同事的反对意见。为什么倾听如此重要?

    (1)倾听代表重视。不管同事提出的反对意见是正确的,还是无理的,他的期望只有一个,就是得到重视。就像Jim所在的公司,之所以每次都有人对他的方案提出反对,是因为人人都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价值得到重视。在这种核心期望的驱动下,人会不自觉地提出许多代表个人素质的观点,好展现强过他人的一面。如果Jim选择一味抵触,或不屑,反对者会觉得被忽视、不被欣赏、被阻碍,反而会刺激其负面情绪,让反对声变得更大。因此,在面对同事的反对意见时,耐心倾听完对方的意见是最理智的回应,这样不容易出现由事导致的人个性的误判。

    (2)倾听代表被理解。被倾听是一种自我的展示,渴望别人能看清我的“自我”,认识并理解。同事之间表达反对意见,有时会说:“你没理解我的意思,我是这个意思。”这代表他的“自我”渴望得到理解和共鸣,希望倾听者能跟他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并站在自己一边,形成同盟,建立亲善关系。因此,在面对同事的反对意见时,要学会筛选信息,判断对方是否在通过这种“反对”方式来获取你的理解和信任。

    (3)倾听营造安全感。显然Jim没有意识到倾听同事的反对意见对自己是一种帮助。除了一些纠错功能外,倾听还可以为同事营造安全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很多人都忽视了一点,能对着你大声说出反对意见(注意,不是蓄意攻击)的人,情感上对你有着充分的相信,这点可能连反对者本人都没有察觉。反对者坚信,不管反对意见多么激烈,都不会因此和对方成为敌人,这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因而倾听者的反应就变得尤为重要,如果你始终保持耐心和足够的反应,对方会在你给予的安全网络中对你“掏心挖肺”,说出一些真正让你受益匪浅的意见,不只有“我不同意”那么简单;如果你一开始采取了抵触、厌烦、不屑的态度,对方就会失去安全感,从而选择保留一些珍贵建议。

    那我们到底要如何倾听反对意见呢?

    首先要做的是放下成见。成见衍生出的情绪是排斥,会阻碍倾听。成见有两种:一种是对反对者本人的成见,一种是对所有反对声音的成见,前者是对他人人格的否定,后者是对自我的过度肯定。这时需要不断提醒自己,要吸收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意见,不管是谁提出的,提出方式是什么。

    其次要做的是筛选信息。这里的信息包括对方直接提出的论点、论据、论证,还有对方隐含的意思。很多时候,真正的意图都隐含在对方的谈话中,这需要足够认真和专注,不放过任何一个谈话细节。

    然后要做到情绪的共鸣。必须让提出反对意见的同事感觉到一点:“我理解你,你不是针对我,大家都是想把工作做好。”对方得到了你情绪上的共鸣,知道了你的理解和体谅,会真诚地发出互相帮助的邀请,而不是互相挑刺。

    最后要做的是整理信息。把这些反对意见都一一列出来,找出有用、可行的意见,让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