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与“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的概念也是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但有一点是被广泛认可的,那就是“城镇化”离不开“非农化”。
第7页 :二、城镇化历史上的演进过程
二、城镇化历史上的演进过程
历史上的城市从遣词规律上解释便一目了然,它是“城”与“市”的组合词。早在新石器时代,城市的雏形已经初现,只不过由于生产方式的限制,几千年来建立在手工业和商业基础之上的城市与今天我们所见有所不同。
以中国古代历史中唐朝的都城长安为例,长安当时的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00万,俨然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即便是与1000多年后的城市规模做比较,长安城也算得上一个特大城市。但与如今城市形态不同的是,公元7世纪的长安城是建立在一种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社会之上,同时作为唐朝的首府国都,兼具军事意义。我们来想象一下长安是如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长安城的百姓原本过着男耕女织、日中为市的小农生活,公元618年李渊在这里建都。可以想象,当时为了保卫李家天下的安定,长安必须囤积大量的兵马;为了稳定新政权,负责管理国家的官员大量集中到长安。于是,这些军人、官员和他们家眷成为长安第一批新增人口。第二阶段,长安发生了和如今北京一样的情形,大批人才窝蜂般拥入。李白、杜甫这样的才子,或到长安城留学,或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就这样,人口大规模凝聚到长安城,就有了城市的本质——人。有了人,手工业开始繁荣,同时以长安城为源头的丝绸之路,引发了来自全世界的贸易,继而城的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就又可以做更多的事。可见,长安属于典型的有城而市,由市而城,是二者相辅相成的结果。市是什么?用今天的话讲,市就是产业、市场。一个地方只要能承载更多的产业、市场,就会形成良性的动力,就会推动城市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城镇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政权更迭的影响。中国历代都城从未免于战火的摧残,我们如今若再到咸阳去找秦皇朝时的遗迹就只能到地下去找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国的城市框架是不断扩张的,但其分布还是随着政权的变动而变的。比如,正是因为明成祖朱棣将都城北迁至其封地燕京,在这里大兴土木,发展经济,传播文化,培育新的龙头城市,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城市——北京。包括故宫在内,北京城里保留下的很多建筑和风俗文化是明朝传承至今的。
从另一个角度不难看出,近代以前,中国的城镇化并不是主观的政治经济政策,而是受生产方式限制和政权变更影响形成的被动之举。以农耕为基础的“乡土中国”是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殊的体系,它神奇地支配着各个阶层的中国人生活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的城镇化历史亦无例外地镌刻着浓郁的“乡土中国”的印记。几千年“乡土中国”留下的不单单是制度,更是铭心刻骨的文化传承习惯。历史上众多宰相告老还乡就是传承习惯的印证。晚清名臣曾国藩丁忧回到湘乡之后便给自己晚年准备了一座宅子——富厚堂,准备在那里度过晚年。这些臣子、将领回到农村而不是在城市养老,凸显了乡土文化,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城镇化率不高的根本原因。
我们要讨论的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并非随村镇聚居而来的城市发展,而是乡村趋于衰落、城市大批兴起的世界性的社会现象,主要还是要看近300年来的发展。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第8页 :
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城市化发展进程远远快于中国,它开始于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城市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但发展一直缓慢,1800年前后,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后来工业革命爆发,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于是城市人口高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1800—1950年,全世界人口总数增加了1。6倍,其中城市人口增加了23倍之多。
18世纪在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有所松动,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英国则在1851年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其间,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11。4%上升到1950年的52。1%。美国在1780—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2。7%上升到8。5%。美国1870年开始工业革命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不过20%,而到了1920年,其比例骤然上升到51。4%。到了1950年,不少西方国家成功地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当时的城市化水平英国达到了79%,美国为64。2%,德国为64。7%,加拿大为60。9%,法国为55。2%,瑞典为65。7%。①$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从全世界看,城市化率1900年为13。6%,1950年为28。2%,1960年为33%,1970年为38。6%,1980年为41。3%,到2008年达到了50%,从乡土世界走向了城市世界。
1850年的中国正站在封建传统走向溃败的临界点上,那时的中国也开始试探着发展工业。鸦片战争后,坚船利炮打破了清王朝紧闭的大门,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也逐渐接受了一部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但这些都没能推动城市的规模化发展。当然,中国确实有一批城市因工业革命而起,尤其是港口城市。当年的广州、上海,后来的宁波、青岛、大连,都是各国签约的通关港口的地方,这些港口城市需要大批劳动力,于是大量人口就在这些城市聚集了起来。就连武汉的城市扩张也是因为张之洞彼时主持创建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和汉阳火药厂,带动了武汉的人口增长。
但是,由于接连经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成为一朝倾覆的海市蜃楼。1938年11月13日凌晨,为应对日军进犯而毁了整座长沙市的那一场文夕大火导致长沙3万余人丧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经济损失约达10亿元。最早提出“焦土抗战”的李宗仁主张,“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更不惜化全国为焦土,以与侵略者做一殊死之抗战。”著名的焦土政策也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现名为伏尔加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194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仅为10。64%,也就是只有4000万人生活在城市,现在所说的中国人三代以上基本都是农民就源于此。
第9页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城镇化进程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城镇化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8年,城镇化经历了两大阶段。一是1949—1957年的城镇化起步阶段,当时大约有2000多万人进城,使中国城镇化率在1957年达到了15。64%。
1949—1978年城镇化率
但随后城镇化进入了巨大波折阶段,一直到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才达到17。92%,可以说是基本停滞阶段,其中最高值的1960年反而比1978年高出近2%。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约为世界水平的50%,落后一大截。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首先,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实行了农业反哺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的国防工业的战略。中国之所以能在计划经济时期造出“两弹一星”,离不开农村为工业提供的廉价土地、劳动力和农产品。但同时,带有倾斜性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需要把人固定在土地上进行生产的严厉的户籍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于1958年1月通过,并以国家主席令形式颁布,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该条例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户籍管理的宗旨、户口登记的范围、主管户口登记的机关、户口簿的作用、户口申报与注销、户口迁移及手续、常住人口与暂住登记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时至今日,户籍制度依旧对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人”被圈在土地上,农村和城市也就被分隔开来,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由于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迁徙,实际上就遏制了城镇化率的提高。i米i花i书i库i ;www。7mihua。com
其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国防工业大多布局在山区,这些地区并不适宜城市发展。像塔里木盆地深处的罗布泊核试验基地,早在几千年前繁华的楼兰古国就在这里湮灭,可见那里的生存条件有多艰苦。在本就捉襟见肘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不适合城市发展的地区大量挤占了适宜发展地区的资源,城镇化进程自然会停步不前。
再次,当时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国内严格限制贸易,影响分工。城市人口的规模只能够根据农村里粮食的商品粮率来确定,有关资料显示,这段时间里商品粮率只有15%左右,这和这个阶段的城镇化率基本相符。
最后,频繁的政治运动使得整个国家无暇发展经济。“文革”时期,“阶级斗争”早已经成为社会的主题,政治斗争极大地破坏了正常经济秩序,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所说,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哪里还会有大量产业的发展?没有了产业的支持,城里就业承载力大幅下降,只好推行几千万知识青年下乡的政策,当然城镇化无疑是空谈。
第10页 :四、改革开放后的1。0版城镇化
四、改革开放后的1。0版城镇化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遇上了真正的发展契机,城镇化步伐摆脱了以往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出现了一轮长达30多年的爆炸性增长阶段。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2。6%,34年间增长了34。7%,平均每年增长1%以上,实现了5亿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人类历史从来没有见过的事实。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及马晓河著《中国城镇化实践与未来战略构想》,2011年版。
1978~2012年城镇化率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镇化率大幅提升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改革开放吸引了大量的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从而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的制造业中心,也就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了工业,工业化的提升直接推动了中国城镇化率的提升。当然,这种改革开放也表现在制度红利上,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提高了农业产业率,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剧了市场竞争,培养出了多元的市场主体,推动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从而释放出更多的活力,增加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当时中国能够吸引世界产业转移有三大主要原因。一是世界产业进入到转移阶段,尤其是当时中国先开放的珠三角地区毗邻港澳,港澳恰进入亟须产业转移时期,这直接推动了珠三角率先成为制造业基地。二是人为政策导致的城乡二元结构,给中国储备了数量惊人、成本低廉的劳动力。改革开放开闸放水时,这种巨大的劳动力红利就凸显出来了。三是中国实行了城市土地国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导致土地这一基本要素成本低廉。这三大要素使得中国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优势非常明显,吸引了大量的制造业进入中国,从而拉动了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当时出现了富士康这种吸引百万以上农民工就业的企业,也出现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沿海城市打工的景象。
城镇化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正是因为工业、服务业的生产力远远高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收入也远远高过农业。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例大概在3。2∶1,基本符合城市主体产业和农业这一产业生产率的对比。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打开国门,农民一年的收入只有几十元,而在工厂上班,采取计件工资,一个月能拿几百元。这种巨大的收入差,直接推动了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农业进入到工业,以及以后进入服务业。进城高峰期,四川有2000多万人,湖南有1000多万人离开本省去外省打工,这些人大都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这三大区域。
这种工业化推动的人口迁徙,第一拨往往是以男性为主的青壮年劳动力,紧跟着是青壮年妇女,而后出现了拖家带口进入城市的现象,大量增加了城市人口。而这些农民变成工人后,其收入的增长也推动了消费的增加,这直接推动了中国轻工业的大发展,海尔、长虹等企业就是这波消费潮的受益者。反过来,工业的进一步扩张也进一步拉动农民进入城市,提升了城镇化率。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服务业也随之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拉动人口向城里聚焦,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滚雪球的效应。这种效应推动了中国城镇化率在这34年间爆炸式增长,最终也使得中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
数据显示,中国的城市化率1978年是17。9%,2000年达到35%,2012年达到52。6%,全国城市总数由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了2012年的658个。相应的,城市人口从1980年的2亿人,上升到现在的7亿人,新增了近5亿。
改革开放中这种以速度为主导的城镇化,我将其定义为1。0版本的城镇化。
s米s花s书s库s ;__
第11页 :第一章 新型城镇化——打造中国城镇化升级版
第一章新型城镇化——打造中国城镇化升级版
1。0版城镇化的成就和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1。0版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人口迁徙,1。0版城镇化速度迅猛,也带来了质量不高的现状,出现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的局面。为此,到现阶段很有必要打造中国城镇化的升级版——2。0版,也就是新型城镇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要讨论城镇化如何升级到新型城镇化,首先有必要对上一阶段的1。0版城镇化的成败得失予以梳理。
我们先来看1。0版城镇化的成就。
第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1978—2012年的34年间,城镇化率提高了34。7%,年均提高了1个百分点。其中2000—2011年城镇化率从36。22%提高到51。27%,年均提高近1。35个百分点,与同期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了。城镇人口总量从4。6亿增加到6。9亿,超过乡村人口,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着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果。30多年来,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5亿人,既改变了亿万农民的命运,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城镇人口增长的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有2。5亿贫困人口。改革开放后,进入城镇工作的人通过努力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收入水平,使中国贫困人口比例大幅下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了2012年的79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长到了26959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第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化推动了城镇空间布局的调整。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所占国土面积不到4%,却聚集了全国人口的18%,创造了约40%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2010版)指出,不论是年净增量还是城镇人口总量,中国城镇化的规模都已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城镇人口总量为美国人口总数的2倍,比欧盟27国人口总规模还要高出1/4。城市数量也快速增加,1978—2012年,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了658个,其中中小城市占了总数的76。1%,建制镇有19410个,到2010年,全国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达到了125个。
第三,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明显增强。城镇建设投资大幅增加,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用水普及率从2000年的63。9%提高到了2009年的96。1%,燃气普及率从44。6%提高到了91。4%。“十一五”期间,城市道路长度从24。7万千米增加到了29万千米,城市公交专用道从无到有,建成投产3726千米。城市污水处理率从52%提高到了82。3%,人均住房面积从26。1平方米提高到了31。6平方米。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的大幅提升,扩大了城市人口容量,提高了城市现代化水平。①
第四,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迈出重大步伐。户籍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2000年,国家全面放开了县以下城镇户籍,2012年,全面放开了农民进入中小城市的户籍限制。部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也在进行积极探索。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逐步取消,在城镇享受的公共服务得到明显改善。城乡用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对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的补偿大幅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