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预见未来-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de)所公布的第二季房价租金比则为64,这两项数据不仅创下台湾历史新高,同时也比同期间国际上的平均水准高上许多。举例来说,日本1990年的泡沫时代,房价租金比最高也仅达到60年而已,无论从任何数据来看,台湾房地产价格的泡沫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电学之父,法拉第(MichaelFaraday,1791~1867)曾说过:“人心是偏向错误的,人会在自己强烈需要的事情上,欺骗自己。即使是寻找印证,也是要符合自己的欲望。”虽然偶尔我们可能会被数字给蒙蔽,被一些统计数据给诱拐,然而更多的时候,数字其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但我们却刻意忽略了这个事实,甚至认为这次会不一样。但就如本章一开头赫胥黎所说的:“事实并不会因为被忽略就不存在。”我们应该要做的,是用更多的证据来发掘事实。
看不透未来,先看看过去吧(1)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做的事,后必再做。日光之下并无新事。1”

    传道书一章九节

    圣经中充满智慧的所罗门王在传道书中留下了这段话语,确实,以所罗门王的智慧而言,对他来说太阳底下应该是没有任何的新鲜事。虽然我们的智慧远远不及所罗门王,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这段话语中了解,其实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地在重复着相同的事情,也因此,回顾过去往往能够让我们从中知道,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过去的人用飞鸽传书来交换信息,现代的人用邮差取代鸽子来传递信件,当然,如果你用的是电子邮件或者手机短信,则是连邮差都可以省了。我相信,未来可能会发明更快速更便宜的信息传递方式,但是人类沟通联络的基本需求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只是采取了不同的模式罢了。f米f花f书f库f ;http://www。7mihua。com

    人类的基本需求从来没有改变,同样的,人类的基本欲望也从来没有改变过。2007年美国的次级贷款造成了美国的房地产持有者及金融业的巨额亏损,然而不到几年的时间,中国内地与台湾地区的房地产泡沫就出现了快速的膨胀。这些房地产投资者的贪婪让他们忘记了“已有的事,后必再有”的这项铁律,人类的历史就像播了几百次的周星驰电影一样,一直在重复上演,而观众还是百看不厌。

    综观古今,见树又见林

    《世说新语·方正篇》提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虽然这是在嘲讽当时年幼的王献之不懂得“樗蒲”这项游戏,然而我们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常常犯了以管窥天、以蠡测海这样的毛病。当我们在分析经济或者产业的发展趋势时,我们很容易用短时间内的数据或现象来作为判断长期趋势的依据,这样的做法就有如我们拿着竹管去窥视一头花豹,不管你在竹管内的视线怎么移动,你的眼界始终就只能看到花豹上的斑纹,而无法窥得全貌。而当你只看得到斑点,却没有警觉到这头花豹正慢慢地向你逼近时,这是相当危险的。

    我并不是在说观察入微是件不对的事情,事实上我们才刚在第一章讲过,该用放大镜去观察每一个可能的细节,因为很多的趋势在形成的初期并不会有明显的征兆,而透过这样的观察则是可以发现一些细微的线索,也就是花豹身上的斑纹。但若你想要进一步地看清楚整幅图画,看看这个斑纹的主人究竟是谁,那么就应该丢掉你手中的竹管,向后退个几步,你将会发现在竹管中的斑纹已经变成一头活生生的花豹了。

    谁是NO。1

    1980年代,由于《广场协议2》之后日圆兑美元大幅升值,美国资产对于日本人来说,变得相对便宜,日本企业纷纷捧着钞票要收购美国企业。当时曾经发生一栋美国大楼出售价格为4亿美元,而日本人为了想打破金氏纪录,却愿出6亿美元买下这栋大楼的荒谬行径。日本企业在美国的收购行动于1989年达到巅峰,在这一年Sony以34亿美元买下美国文化产业代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而三菱集团则以13。73亿美元买下美国纽约的知名地标洛克菲勒中心。

    美国舆论甚至以“日本二度入侵珍珠港”来形容这样的情景。

    哈佛大学教授传高义(EzraVogel,1930~)曾在《日本第一》(JapanNumber1)这本书中写道,当时的美国深陷停滞性通膨,失业率接近二位数字,而日本工业竞争力优于美国,国民平均GNP已经超越美国,因此日本即将取代美国这世界霸主的地位。然而,这样的预言却是从来没有实现。日本在1990年的泡沫破灭事件之后陷入了失落的二十年,与美国的国力差距是愈拉愈远,当然这也让前述在美国大肆采购的企业蒙受了严重的亏损。

    1989年,日本三菱地产公司收购了洛克菲勒中心,按当时1美元兑160日元的汇率计算,三菱的投资额为2188亿日元。但是,收购完成后,由于曼哈顿地产不景气,实际租金不到原先设想的一半水准,而此时日元则继续大幅度升值。经营不善又加上汇兑损失,1996年,三菱地产公司不得不宣布洛克菲勒中心专案失败,并以3。08亿美元的价格将它卖回给洛克菲勒集团,整起并购案损失超过10亿美元。

    20年后,中国GDP超日赶美,而美国则深陷次贷风暴的泥淖。一时之间,“中国第一”的论点又重新成为全世界热门的话题,一般预料最快在2025年,迟至205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就会超越美国。美国皮尤公众与媒体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forthePeople&thePress)于2011年初所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目前全球的经济强权,而只有31%的人认为美国经济仍然走在世界前列。

    如果我们只把目光放在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的这10年,或者次贷风暴后的这几年,我们很可能真的会认为中国即将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强权,毕竟以中国近年来的经济成长率来看,确实是远远地超越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然而我们只要将评估的时间拉长,把上一个挑战美国霸权的日本放进来一起作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场景又要再度上演。

    1980年代的美国虽然在汽车工业上输给了日本,然而却在当时发展了电脑工业,诸如IBM、苹果、微软与戴尔都在当时陆续地加入了个人电脑市场的行列,这让美国的个人生产力再次往上升级,因而弥补了汽车工业衰颓的局面,而重掌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

    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2010年之后的美国,IBM早在2004年就把个人电脑事业部门出售给中国联想集团,而台湾的电脑品牌如宏基与华硕也在近年来快速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美国几乎已经没有自行生产电脑相关硬件设备的能力,甚至于连前一个世代的网络业者雅虎,也传出要被中国阿里巴巴收购的消息。然而现在的美国所发展的则是新一代的网络服务与软件,诸如亚马逊(Amazon)、脸书(Facebook)与苹果,等等,这些产业就有如1990年的电脑产业一样,将会在未来带领美国再度走出困境,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导者。

    许多人认为光是靠着网络产业的发展,真能带领整个美国的经济向前迈进吗?这样的思考方式基本上是落入了线性的思考陷阱。以我们在第一章所举的英国工业革命为例,科技发展的核心是蒸汽动力,这是人类首度以机械动力来取代人力、兽力或自然界的动能,这样的发展模式所受惠的并不仅仅是制造与销售蒸汽机的相关产业,当有了这样的动力来源之后,所有过去以人力和兽力为动力的产业,都能因为动力来源的转换而大幅增加生产的效率,例如纺纱机由人力与兽力改为蒸汽动力之后,就出现了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的状态,甚至于在英国所生产的棉布价格还远远地低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棉布出口国印度。

    同样的现象也会发生在1980年电脑时代与现在的网络时代,当电脑行业兴起,传统的各项行业导入电脑系统之后,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与产值也会出现大幅度的提升。当网络时代兴起,云端运算成为市场上普遍利用的营运模式,成本的节省与效率的提升都能让这个经济体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一个国家拥有科技领导的地位,其所受惠的并非只有科技公司,而是整体国家经济实力与生产力的大幅提升

    有的时候,不需要放大镜,更不需要望远镜,其实只要看看后视镜,我们就能够知道未来会发生些什么事。
看不透未来,先看看过去吧(2)
    相似却不相同的历史

    虽然从过去的历史可以推断未来的趋势发展,然而如果出现了关键性的科技或观念上的更迭,那么看起来相似的历史则可能出现完全不一样的结局。

    举例来说,中国历代以来最强盛的几个朝代当属汉朝、唐朝与元朝,这些朝代在当时都可算得上是全世界的头号强权,西方世界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唐太宗贞观年间被西域各国尊为天可汗,意思是“天下总皇帝”,而元朝(1271~1368)的疆域更是扩及欧洲与北非地区,成为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然而到了明朝(1368~1644),甚至于清朝(1644~1911)以后,中国在全世界的地位就开始出现了衰败。

    这个时候的西方世界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西班牙帝国(1402~1521)在15世纪初因为获得美洲大陆的巨大利益而崛起,后续的荷兰帝国与大英帝国也都是崛起于海上的霸权,这些都与过去全世界的霸权始于陆上的传统,出现了显著的差异性。而这中间最主要的差异就在于“地圆论”的兴起以及航海技术的发达所致。西方世界在确认地圆论以及航海技术的进步之后,他们不再需要经由陆路来完成贸易的行为,而更幸运的是,他们在大航海时代中发现了美洲大陆与其他殖民地丰富的资源,因而奠定了海上霸权的地位。。buuyu。

    我们从中国历代首都的迁徙也可以认识到这样的趋势,汉朝的首都位于长安与洛阳、而唐朝定都长安、宋朝则是在开封,这些都属于内陆都市,显示当时的帝国所重视的是陆上的利益。长安曾是全世界第一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巨型都市,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然而到了元朝、明朝与清朝,则开始向沿海地区转移,包括南京与北京都是相对离海岸较近的都市。而以侵略者来看,过去中国所遭遇的外患全都是来自于东北或西边的陆上强权,也因此才有了万里长城的兴建,然而到了清朝却开始出现八国联军、甲午战争等来自海上的侵略者。

    从陆权时代到海权时代,全世界的局势出现了明显的转变,过去的陆上强权在现代似乎都只是二线的国家,除了前述的中国历代之外,包括在14世纪曾经叱咤一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9世纪的奥匈帝国都是如此。19世纪,美国的战略学家马汉(AlfredMahan,1840~1914),正式提出了“海权论”的观念,美国也一直沿着这样的思维前进。1898年美国发动美西战争,击败西班牙,控制了自己家门口的加勒比海,并在远东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菲律宾、关岛与夏威夷等战略要地。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的海权国家;而等到二战结束时,太平洋已经成了美国的内海;到了冷战结束后,美国在海外拥有700多个军事基地,4个作战舰队,13个航母战斗群。

    对照现在的世界局势,世界上90%的商业运输是通过海洋、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离海岸几百英里的地方、这颗星球有近3/4被水所覆盖、许多的天然资源蕴藏在海洋之中,控制海洋,确实是成为霸权的必须条件。

    也因此,近代中国的崛起,被认为即将再度掀起中国的世代,包括周围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簇拥,都让中国重返汉唐盛世的说法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然而当我们了解现在世界的军事強权是奠定在海上的霸权,那么再对照中国与美国目前的海权布局,我们就会知道现在的中国崛起与过去的汉唐盛世只是很相似的历史,但并不会出现相同的结局。

    然而,海权时代会不会成为这个世界的定律呢?

    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很有可能在数十年以后再度被打破,英国著名科学家兼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SirArthurCharlesclarke,1917~2008)在其1978年所完成的名作《天堂的喷泉》(Fountainofparadise)中首度提出了太空电梯(Spaceelevator)的概念,虽然当时被众多人嘲笑这是不可能的幻想,然而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将纳米碳管及铜缆编织成支架作为输送缆线的做法已大幅增加了太空电梯的可能性。

    虽然太空电梯的造价将高达100亿美元,然而一旦开始运作,将使进入太空的费用骤减为1/400,研究此一构想多年的科学家艾德华兹(BradleyC。Edwards)表示,未来太空电梯的主要问题将不是太贵,而是太无趣,届时将不再有巨大的火箭推进器隆隆喷火并发出震耳巨响,升空过程将变得和日常生活一样平淡单调。

    如果这样的科技成真,也许我们将要迎来的会是一个取代“海权时代”的“太空时代”,海权时代最繁荣的城市多半是港口,包括纽约、东京、上海、伦敦甚至于台北都是如此,然而到了“太空时代”,全世界最繁荣的城市很可能是现在没有多少人关注的赤道上的城市,因为根据目前的技术,太空电梯必须兴建在地球的赤道之上才可以运作,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城市会成为太空旅行的重要转运地。

    倘若未来真有这么一天,那么海权的历史很可能就要再度改写。看起来非常相似的历史,很可能因为科技与观念的改变,而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我如何从历史看泡沫

    除了上述决定性的科技或观念的演变,其实人类的历史并不如我们所想像的天天在变化。而泡沫的历史更是如此,因为人类的本性从古至今从来没有改变过,当同样的情境、同样的原因、同样的贪婪又再度出现,我们又怎么能够期待这次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泡沫的形态有许多的样式,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产业的泡沫以及金融资产的泡沫,不论是哪一种泡沫,终点都只有破灭一途。然而,产业的泡沫最终会留下具有价值的实体资源,但金融资产泡沫的破灭最终就只会留下一堆的负债了。

    例如1870年代的美国铁路泡沫便是如此,当时在南北战争结束后,重建时期刺激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更催化景气膨胀,美国迅速成为世上最富有的国家,从1866年至1873年间共建造了3500英里铁路,但过度建设与过度资本投入造成铁路泡沫,美国364家铁路公司中有89家破产,但即便泡沫消逝,铁路建设还是存在,因而奠定了美国接下来的交通运输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基础。

    2000年的网络泡沫也是一样,根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美国铺设的光纤网络共有3900万千米,相当于绕行地球1000圈,这在当时绝对是个过度投资的资产泡沫,但却也为接下来网络的普及化与宽带化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截至目前,美国仍拥有全世界第二多的网络使用人口,同时其网络使用人口的渗透率则是高达77%,网络产业虽然在2000年出现了泡沫,但网络的使用人口及应用服务却从此出现了爆炸性的成长。

    10年过去了,网络泡沫时代大幅投资的基础网络设备并没有随着网络泡沫的消逝而失去它的作用,相反的,它为后来的网络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这也正是产业泡沫与金融资产泡沫之间最大的差异。金融资产泡沫破灭之后并不会留下任何可继续利用的资源,会留下的就只有负债而已,这是因为金融资产泡沫是一种金钱与信用的游戏,整个社会并不会因此而有任何实质的产出。

    这次不一样?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唯一的教训是,我们从历史中学习不到任何教训。3”

    重大资产泡沫的破灭必然伴随着金融体系的崩溃,无论是从各位应该还记忆犹新的美国次贷风暴,或是20年前所发生的日本失落十年来看都是如此。这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资产泡沫的形成是肇因于泛滥的资金与过度扩张的信用,而货币与信用都是通过金融体系来传递与创造的,资产泡沫一旦破灭,扩张的信用就必须收缩到一个合理的状态,而在这收缩的过程之中,金融体系过去所扩张的部分信用就转变为呆账而无法回收,因而造成金融体系的严重亏损,甚至于破产倒闭。

    在次贷风暴之中,美国第二大次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NewCenturyFinancialCorporation)宣布倒闭;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TheBearStearnspanies,Inc。)被摩根大通(JPmorgan)收购;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HoldingsInc)破产倒闭,负债高达6000亿美元;美林证券(MerrillLynch)被美国银行(BankofAmerica)收购;而被简称为“两房”的房利美(FannieMae,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与房地美(FreddieMac,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则是直接被美国政府接管,从2008年9月被接管到2010年初共向美国财政部借了1365亿美元。

    而在1990年日本的泡沫经济期间,日本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都介入了房地产行业。然而泡沫破灭之后,国际信评机构持续调降日本的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等,导致日本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筹资难度加大,成本提高。金融机构只得提高贷款门槛、严审贷款资格、缩小贷放规模,但这么一来使得许多企业无法取得所需的资金而进一步出现倒闭潮,形成信用紧缩与去杠杆化的恶性循环。根据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日本在泡沫破灭后的1990年到1996年之间,相对于1989年到1990年的高峰来看,整体国家的资本损失高达967。3兆日圆,约当于日本两年的GDP产值。

    而房地产的暴跌使得许多房地产业者与建筑业者的资产大幅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