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业之后,戴身上的神秘色彩渐渐减去,一个更清晰的线条勾勒出其传奇式的人生轨迹。
    戴皓,1964年生。1984年,戴皓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哈尔滨工商部门工作近10年。1994年4月,戴皓正式辞职开办哈尔滨中大城市信用社;同一时间,哈尔滨金福典当行亦告成立。
    这是戴皓金融领域之初体验。
    不过,真正成就戴今日之规模的,不是金融,而是房地产。其出生地黑龙江只是小试牛刀,真正聚成戴王者之气的福地还是北京。
    1999年12月,戴皓担任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的中发实业集团在北京组建北京永泰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12月,北京永泰开发投资近50亿元、占地103万平方米的北京郦城开盘。
    获得这片土地的开发权,其实并不复杂。因为绿化改造,这片土地被附加多个条件使得多数开发商认为不可能有商业价值,除了少数艺高胆大者,这就包括戴皓。
    凭此一役,北京永泰房地产开发公司迅速跃居京城同业50强之第7。北京永泰则恰恰是发起设立合众人寿的最大法人股东,股权占比接近20%。到2004年,中发实业集团已经拥有28亿元净资产,控股企业5家,参股企业8家。
    然而,人生变幻无常。
    2002年1月4日,东北刚下了新年的第一场大雪,戴皓乘坐的越野车翻到路边10米多深的沟里。此后,戴再也无法站起来。
    严重的创伤,漫长的治疗(从2002年1月到2003年10月)都没有摧毁戴皓的意志,却可能使他比一般富豪体验更多名利与人生的辩证。一个悄然的变化是,车祸后戴开始信佛,清静莲花。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但同时他会为你开一扇窗。”
    戴皓的金融梦曙光乍现。
    但是,新生的合众人寿遭遇了匪夷所思的高管更迭。前后两任来自平安的高管内阁先后倒台。不过,幸运的是,这并没有阻断合众的业务发展。2006年,合众人寿保费收入16。19亿元,于全国40余家寿险公司中跃居第10位。
    2007年4月6日,意大利欧利盛金融集团以每股6。50元的价格,总计约8。6亿元人民币,购入合众人寿增发的19。9%股份。这一价格创下了中资保险公司首次海外引资的最高价。意大利欧利盛金融集团隶属于欧洲第三大银行、意大利的第一大银行——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是欧洲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欧利盛金融的交易极大地刺激了另外一家日本公司。紧随其后,太阳生命保险株式会社以每股8元,总计2。69亿元的代价,购得3393万股合众人寿股权,占比5。09%。
    合众此次交易,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中资公司最为合算的股权买卖!危机愈深入,愈显示出其商业价值!
    高价入股只是一面,引入外方之后,原来合众单极的公司治理局面被打破,这对于一家民营保险公司而言,可以形成更为规范的行事规则,至为关键。
    不仅资本,合众亦把引入高管的目光投向海外。2008年1月,香港盈科保险集团前董事总经理陈炳根履新合众人寿总裁一职。早在1997年,这位香港人即曾任内地首家合资寿险公司中宏人寿总经理,并在2002年公司实现盈利之际挂冠而去。
    时隔六载,如同友邦的徐正广一样,陈炳根选择重返内地,也算前缘未断。
    不过,业务层面,合众依然偏爱平安旧将。例如,现任坐镇上海的陆峥嵘曾经担任平安人寿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而曾在平安上海打拼多年的全丹颂则领衔浙江,原平安合肥分公司总经理陶东胜跳槽合众江苏。
    胡国萍在离开合众之后,没有返回平安,而是加盟另外一个资本高手刘益谦参股的寿险公司。这位以法人股投资闻名的上海“刘老板”,绝无仅有地参股了两家新公司,一家财险,一家寿险。财险就是第一家专业车险公司天平车险;寿险就是乔林领衔的国华人寿。
    不过,外界多猜测,“刘老板”不只是参股,而实际上透过关联公司或者代持股而控股。
    链接:新资本——刘益谦:相信党和政府
    刘益谦亦是一位资本奇人。
    和戴皓比较,刘益谦至少有两点不同。
    戴皓发家于房地产,而刘益谦却从资本中攫取了巨额的财富。戴皓是大学毕业,而刘益谦则崛起于市井。
    不过,最终殊途同归。
    刘益谦有身体异征,其右手大拇指比左手大拇指粗壮。不过,这并非生而有之。
    1963年,刘益谦生于上海老城厢一个普通的家庭,初中毕业后便踏上社会,跟自己一个做皮包生意的亲戚学做皮具制造,每天用锥子给皮革钻眼、引线、缝制。由于右手大拇指使用频繁,日积月累居然比左手大拇指磨砺得粗壮得多。
    1984年,刘益谦在上海老城隍庙的豫园附近租赁了一个十几平米的商铺,干起了百货批发兼零售。经营百货期间,上海街头的出租车零星出现,刘益谦买了两辆出租车,一辆自己开,一辆雇人开,同时从事个体出租生意。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刘益谦开始了其非同寻常的金融投资,初试国库券。彼时国库券发行困难,虽然利率高达10%以上,可是还没人买,负责发行的银行只好打折促销,最低甚至打到七折。
    虽然不懂金融,但是并不妨碍刘老板投资。曾经担任天平车险总裁的谢跃,曾经评价他的老板称:“(刘老板)无知识,有常识。”
    所谓常识,指的是刘的商业嗅觉。当时刘算了一笔账,“利息加折扣,一张100元的国债,一年下来变成了140元,40%的收益相当不错了”。
    再一个案例是买画。1994年,著名画家陈逸飞的油画《山地风》被一个神秘买家以286万元买下,创中国当时油画拍卖的最高价,而买者正是刘益谦。
    但是,刘益谦并不懂画。事后有人问他,难道不怕被骗,刘答:“人多,争之;价愈高,愈不怕。”
    让刘益谦一飞冲天的则是1992年上海发行的“股票认购证”,炒认购证既是刘益谦积累亿万身家的关键一役,亦是他最引以为豪的“思考致富”的经典案例。
    作为上海滩第一批认购证的炒家,刘真正花钱购买的只有100张,花费3000元,其他的成千上万张都是他“空手”套来的。
    他回忆称,当时大多数人炒认购证的目的是赚取差价,没有搞清楚这个东西的真正价值实际上在于中签后可以认购股票,因此中签率才是关键。
    “我经过调研和简单的计算,大约算出这个中签率是10。3%,这也就表示理论上100张认购证至少有10张会中签,而每1000张理论上都会多出3个中签机会。当时每100张认购证成本价3000元,最高炒到了19000元,明天就要摇号,今天我以每百张20000多元的高价大量收购,但是我并不交付现金,而是与卖家约好,明天摇号结果出来后,再交款。实际情况是,每一张中签的认购证已经炒到了3万元。那么,我花20万元买的1000张认购证,理论上至少中100张,价值300万。”
    而不交付现金,摇号结果出来后再交款,本质上就是一种杠杆比例超高(接近于无穷大)的期权交易。
    一位券商的分析师总结刘益谦的股市炼金术:凭借着超凡的市场感悟,在别人还处于观望时,敢于抓住时机大胆低价介入股票一级和一级半市场,然后耐心等待时机,一旦流通机会来临便及时套现赚取巨额价差。
    刘益谦却对之以常识论:政府制造了股市,自然会有一些问题和矛盾短时间内不能解决,但是政府绝不会永远不解决这些问题,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投资机会永远是公平的,关键看谁更有耐心而已。
    “相信政府”,这句话居然出于一个股票投机家的口中,实在耐人寻味。
    大肆收购法人股,就是对刘益谦上述常识的最好注脚。
    2000年1月初,刘益谦成立了新理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目的就是收购法人股,因为自然人不能从事法人股交易行为。接下来的两年里,刘益谦指挥着新理益四处出击,通过协议受让或竞拍方式大量收购上市公司法人股。截至2004年12月31日,新理益位列前十大股东地位的上市公司就有10余家,股份总量约2。5亿股。
    不过,刘益谦只是判断对了一半。2002年,国有股启动未几就被迫暂停,此后便是茫茫的熊市。
    神奇之处在于,刘益谦此期间不仅号称转型实业,而且成功坚持至股权分置改革,迎来了中国证券市场上一波罕见的牛市。
    对于资本和实业,刘老板亦有自己的常识:资本运作就是“钱——钱”,没有中间过程,也就意味着钱生钱,一方面有着高效率,一方面存在着高风险;而实业则是“钱——物——钱”,有一个中间过程,决定了搞实业通常效率较低,但相对风险也较小。
    而他本人亦抓住18家新保险公司的机会,一跃成为涉猎两家保险公司的金融资本家。
    和戴不同,刘虽然参与这两家保险公司,但是均不出面:天平由其多年好友胡务担纲董事长,而国华则依然由乔林带领,只不过总经理换成付永进;和戴相似,刘益谦旗下的公司亦经历人事阵痛。例如谢跃,虽然轰轰烈烈一段时间,最终还是选择默然离开。
    表10…17 国华人寿和天平车险股东对照
    数据说明:天平车险股东数据截至2008年4月17日;国华人寿股东数据截至2008年9月12日。
    平安叛将录(2):后起新秀之叛亡路径
    2004年之后,平安的“叛将录”又刻上新的名字。这一年,保监会批准筹备18家以上的新公司。
    新公司所以能够打动人心,除了不菲的年薪之外,还有平安不能给予的职业空间。庞大的平安如同任何的大型企业一样,难以避免“玻璃天花板”的职业瓶颈。
    这其中尤其以第一家开业的新批公司合众人寿挖角为甚。
    2004年6月26日,合众人寿获准筹建,次年年初正式开业,拔得头筹。
    合众开业之时,麾下猛将云集,成为业内又一个“小平安”公司,原平安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梅新成为这家新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
    梅新,贵州人氏。其职业生涯始于中国人保贵州分公司,后转战中国平安,担任核保部总经理。1998年初,梅接棒何志光,成为中国平安上海分公司当家人。2003年7月,梅新离开掌舵6年的平安上海分公司,前往平安后援中心,出任后援中心副总经理。
    或许因缘后援中心这段经历,合众人寿成立之初,即确定了后台集中的模式,梅新在平安后援中心时的三位助手,包括首席核保、首席核赔等,已经投奔合众人寿,在其后援中心担任要职。这成为日后合众人寿引入外资之时重要的卖点之一。
    除梅新外,构成合众人寿总裁室的还有副总吴传明,以及丁庭炎、曾海燕、刘校君等多位助理总裁。其中,颇有营销口才的吴传明以前曾是泰康人寿江苏分公司总经理、泰康人寿河南分公司总经理(2000—2004年)。再往前,吴传明曾在中国平安呆过7个年头(1993—2000年)。
    1995年,吴传明被派到平安天津分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主管寿险。彼时,平安寿险在天津的营销队伍不足百人。3年之后,当吴传明作别天津,平安天津寿险的市场份额已超过中国人寿,占到51%,营销队伍发展至7000余人。
    重新出山的,还有原平安财险湖北省分公司总经理丁庭炎,在来合众人寿之前,曾是湖北弘盛保险经纪公司总经理。与梅新和吴传明不同,除行业经验外,丁庭炎在武汉土生土长,就职中国平安之前,已经官至武汉江夏区区长,在当地人脉深厚。
    不过好景不长在。
    开业不到一年,合众高层已经经过一轮洗牌:前任常务副总经理梅新离职,出任人保健康险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原副总经理丁庭炎已经于2005年年中时离开,后任长城人寿总经理助理兼任湖北分公司总经理;原分管个险的副总经理吴传明转而分管银行保险和办公室。
    未几,2005年10月,平安人寿副总经理丁当、广州分公司总经理胡国萍、黑龙江分公司总经理夏树海前后,辞别平安,并随即加盟合众人寿,业内轰动一时。
    这3人均为平安体内之A类干部。
    丁当1992年加盟平安,随后坐镇深圳和北京。2003年,平安将全国市场划分为北区、中西区、南区、东区四大事业部,丁当遂成为镇守北方大营的统帅。
    加盟平安之前,丁当其实是一位文学青年。关于他的介绍也是标准文学式的:“丁当(1962—),原名丁新民,诗作收入《后朦胧诗全集》(1993)和《他们十年诗选》(1996)。”
    而1995年,华东师范大学教师胡国萍,曾感到自己已“看不懂外面的事”,郁郁之中辞去教职,加入平安上海分公司的营销部,从一般的试用员工做起,渐次擢升。胡国萍离开平安前的最后业绩则是,将具有“A类集中营”之称的广州分公司业绩提升为全系统前三强。此前,平安广州分公司业务一直不好,甚至排在友邦、信诚之后,胡执掌之前,已有四五位平安A类干部在此英雄折腰。
    而夏树海也是业务拓展型的干将。2002年,夏树海把原业务排名本倒数的内蒙分公司,做到了平安系统前10。2003年底,夏调任黑龙江分公司总经理,迅速扭转了这家分公司积弱的境况,系统排名也急速上升。
    3人到任之后,丁当成为合众人寿新总裁;胡国萍任副总裁,分管个险;而夏树海任总裁助理,兼任北京分公司总经理。
    不过,丁、胡、夏三人组也未能持久。
    2007年年初,丁当挂冠离去,随后数月间,夏树海和胡国萍先后离开。不过,丁当和夏树海均未去别处,重回老东家平安;而胡国萍则转投新公司国华人寿。
    这中间的恩怨,当事人讳莫如深,外人难以评述。一个猜测是,平安是一个精密的仪器,各个部门之间磨合得很好,离开平安的人才,一旦失去了这些配套的环境,那么就可能无法适应。
    而资本方的评价是,平安的人才是干才,但是或多或少都有骄横之气,同时少数人还有一个资本方无法忍受的习气,就是把别人的公司当成自己的,或者想办法变成自己的。这使得平安的职业经理人和资本方的合作,由最初的和谐,期望甚高,急转直下,乃至最终决裂。
    经历了2004年的新公司浪潮之后,一个奇怪的现象是,部分离开平安的人才又开始回流,即所谓的“倦鸟归巢”。
    例如2006年年初,赵卫星辞去了新公司国民人寿总经理的职务,回归平安,出任平安养老总经理。赵卫星成为迄今为止出走后又重返平安的数人当中职务和昔日威望最高的一人。
    不仅如此,“倦鸟”们的背后其实亦有现实的利益——平安的股票。平安A股上市之后,不再如当年那样刻意要求辞职员工退股,但是“归巢”则是“行权”的前提之一。因此,面对2007年高歌猛进的平安股价,昔日合股基金的持有者似乎都可以守望数年后便可收割的巨大财富。
    不过,大量的本土人才流动似乎并没有伤及平安的筋骨,快速的造血机制,使得平安不断地获得新鲜血液的补充。
    例如2007年5月,仅有38岁的任汇川被任命为平安财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此时的任汇川,是中国平安迄今最年轻的本土高层管理人员之一,也是该集团年轻管理团队的典范之一。任汇川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于1992年加入平安,当时平安只有400多人,任汇川的入司员工编码是460号;2002年12月,晋升为平安产险副总;2004年,擢升平安集团总经理助理兼财务总监,成功推行了平安财务企划系列架构改革,成为非财务专业出身的财务专家。
    而与之搭档的总经理吴鹏也只有42岁。吴鹏于1989年加盟平安,从平安产险业务员开始做起,历任多个产寿险高级管理职位,用近20年的奋斗成就了自己职业的顶点。
    任汇川和吴鹏成为平安新一代青年才俊的范本。
    【注释】
    (1)MMC旗下子公司包括:达信保险顾问有限公司(Marsh)——保险经纪和风险咨询公司;佳达再保险经纪有限公司(Guy Carpenter)——风险与再保险专业公司;德安华公司(Kroll)——风险咨询公司;美世公司(Mercer)——人力资源及相关财务顾问与服务公司;以及奥纬咨询公司(Oliver Wyman)——管理顾问公司。
    (2)Marsh于中国亦有保险经纪业务,不过其名字翻译为“达信”。达信(北京)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的保险经纪公司,其总部在北京。
    (3)一种相对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实际操作中,承保人为公司客户或另一家保险公司提供一定期限内的有限保险。规定期限内,投保人向承保人支付总额与最大投保额相近的保费。如果期满后未发生赔付,保险公司就会将全部或大部分保费退还给投保人。作为补偿,承保人获得一笔酬金。
    (4)按照人保资产当时的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除三个委员会,即发展与战略研究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之外,总裁室下设立八大部门。
    (5)2005年4月,新华人寿故技重施,通过措辞严厉的“声明”,反击媒体“(新华人寿)搁置国内A股上市计划”的报道。
    (6)目前保险业的7家控股(集团)公司为中国人保控股公司、中国人寿集团、中国再保险集团、中国保险控股公司、太平洋保险集团、平安保险集团以及中华联合控股公司。
    第十一章 “合资病”(2005)
    2005,中国保险全面开放元年,合资公司老板们忙碌不堪。距离中国市场,地理上,合资公司如此之近;精神上,却又那么地远。
    拿牌,圈地。
    但凡能够进入中国市场的,无一例外均是海外之保险巨头,身世显赫。例如,安联、安盛、荷兰国际集团、美国大都会以及纽约人寿等等。但是,在合资的模式下,其市场表现与外方、中方合作者,以及市场的期望大相径庭。既做不大,也做不强。合资公司10余年后,市场中迄今没有诞生恒星,虽然间或曾经有流星飞过。
    光鲜的“强强联合”却制造不出一个伟大的企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