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年之后,中再设计了第三套方案。内容大致为,中国再保险公司组建为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以投资人和主发起人的身份控股设立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信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安”后更名为“大地”),后者为财产险(直接)公司,同时全资拥有中国保险报社、控股华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参股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
该方案和随后国务院批准的方案相去不远,成为中再“一拖六”模式的雏形,也是中再所谓“二次创业”的起点。
2003年农历羊年春节前夕(据称是农历壬午年腊月廿八日),1月31日,国务院批准中再股份制改革方案。
戴凤举形容,“我们面临的形势就像1949年初解放军即将进城一样”。“进城”前的10天,1月21日,听闻风声的中国再保险公司成立股改领导小组,由赵凤祥、姚和真、刘金屏、沈喜忠、张泓、周德英、蒋明、蒋志喜、冯宏娟等9人组成,其中赵凤祥任组长,姚和真任副组长。此外,刘金屏任中国信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筹建组组长,蒋明、和春雷任副组长。
这些人士成为决定中再走向的“关键先生”,其中数位人士先后任新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等。他们的命运沉浮成为观察中再的一个窗口。
第三套方案的亮点是大地保险,中再以此挺进直接保险市场。该公司成为中再旗下最为鲜活的部分之一,其总裁蒋明原为中国再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被称为“人保改良模式”的大地保险,吸引了大批原人保管理者的加盟。其低成本快速扩张的模式(例如每家分公司的筹建时间限定为两个月,筹建小组控制在4~5人内,筹建一家分公司的投入不超过200万元等),使得大地保险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100亿元的规模。
数据显示,2007年大地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00。7亿元,同比增长58。3%,稳居市场第5位。大地保险成立4年,实现4级跳,保费收入从15亿元、38亿元、63亿元跃升至100亿元;保单年度精算终极赔付率从2004年的69%下降到2007年的60%。大地保险号称打破了产险公司“一年发家,两年发财,三年亏损”的“中国式怪圈”。
但是,快速扩张的恶果(所谓“低成本”不过是虚像,抵不过保费规模的快速增加)最终显现,由于迟迟得不到资本金补充,2008年,大地保险的偿付能力被曝光出现不足。
尽管模式上的小修补,可以延缓这一过程,但是无法改变根本的命运。粗放式的经营,还是不能避免对于稀缺资本的过多消耗。
其实,大地保险并不是中再系统中最早暴露的短板。
因为投资违规,第一家暴露于媒体狂轰滥炸之下的“中再系”公司是中再人寿。2003年2月,中国再保险公司工作会议上,戴凤举称:“股改后集团肩负四大重任。”其中之一便是“管理好资本金,进行《保险法》规定的投资”。
不过,仅仅一年之后,中再人寿就暴露出资本金委托投资,深陷汉唐证券不能自拔的问题。这是制度设计者们没有想到的。
2003年12月22日,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其中财政部出资39亿元)成立。同一天,旗下中再财险和中再人寿挂牌。
图9…1 资本金/分保能力不足有望放缓二线公司扩张步伐
中再人寿有一个中西合璧的股东结构,7家股东中,除了中再(集团)公司(持股45。1%),还有国际金融公司即IFC(持股7。5%),日本的东亚再保险株式会社(持股10%),新加坡的新政泰达投资有限公司(持股7。4%),国内的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持股10%),以及两家民营企业——天津泰心北信医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0%)和上海宜利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持股10%)。
中再人寿董事长姚和真曾评价自己的股东:“IFC是对公司治理结构要求最严的,因此,谈判进行的时间最长,也艰难。”“民营企业对再保险的了解不是太专业,但他们对政策、机会的领悟非常到位,认为能介入国有金融大企业的体制改造,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话音未远,2004年,中再人寿曝6亿元(后追回1亿多)左右的委托理财款身陷即将崩盘的汉唐证券,而其时其资本金不过8亿元。
面对改制后高速增长的业务规模,中再自身的资本瓶颈越来越紧。
2004年,中国再保险集团及下属再保、直保子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205。95亿元,其注册资本金与自留保费比已经达到1∶5。而外国的再保险公司,如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权益性资产,2004年分别为114亿美元和94。 7亿美元,他们的当年保费收入分别是131。7亿美元和119亿美元,自留保费占资本金的比例也远远低于我国规定的1∶4。(5)
破解这一难题,还须强人,并由这位强者把中国再带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台阶——亚洲最大再保险公司。不过,时至2003年,被戴凤举称为“后生可畏”的此公尚身处中再体系之外,于宦海浮游。
链接:富豪张荣坤的保险黄粱梦
中再人寿的股东中,最为低调、同时也最受关注的便是来之上海的民营企业——福禧投资。其“老板”张荣坤,纵横上海政商两道,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公开的资料显示,2005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张荣坤以49亿元财产总值名列第16名。
崛起时生猛,败落亦生猛。张荣坤成为又一位涉猎中国保险业,最终铩羽而归的富豪。
2003和2005年,张荣坤先后染指中国人寿再保险公司、中国财产再保险公司和中再资产管理公司。福禧投资先后在保险业砸下近4亿元,持有中国财产再保险11。03%的股权、中国人寿再保险10%的股权、中再资产管理9。9%的股权、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15%的股权。
而张荣坤本人也曾担任中再人寿和中国保险报的副董事长职位。介入中再,福禧投资达到了一个顶峰。
耐人寻味的是,一位上海的富豪何以有通天的本领,获得北京一家金融企业,中国唯一一家以再保险为核心业务的保险公司的股权,尚是一个谜。
未曾料想,上海第一民营企业后来骤然崩塌,其单最后还是由中再来买。2007年07月,保监会公告,福禧投资分别持有的中国财产再保险、中国人寿再保险、中再资产管理公司的1。6亿股、8000万股、1980万股,转让给中再集团。
一次漂亮的恋爱,却不是一次幸福的婚姻。
人保股改:先嫁靓女
人保的改革,打破了国有保险公司多年积蓄的坛坛罐罐。这之前,人保已经经历两次大的改制。
1996年,分业大势,人保一分为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重组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下设人保财险、人保寿险和人保再保险等3家全资的子公司。
“机构体制改革引发了许多善后工作,机构分设、人员分流、财务划转已基本到位。绝大多同志认为,这次人员分流和财务划转基本做到了客观、公平、合理。当然不可能做到彻底的公平,如茶壶和茶碗分开,但茶杯和杯盖就不可能再分开了。”时任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总经理马永伟形象地比喻。
1998年,人保集团再度分拆。集团公司撤销,旗下3家公司分别独立门户,成为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再保险3家单独的公司。
2000年8月,原保监会副主席唐运祥走马上任。这一年9月,中国人保将股份制改造列入日程表。这家上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公司,下至4000多个乡镇代办处超级国有公司,其改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人保的重组改制棋分三步:第一步全面重组,第二步整体改制,最终设立股份公司,第三步海外上市。
2002年,中国人保对全系统4500多个分支机构进行了全面“盘点”,清理家底。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人保的股改方案——设立人保控股、人保财险和人保资产。
这样的腾挪既便于不良资产的处置,又实现了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1996年原人保分家之时,来自海外的不良保单已经剥离给了中再;而本次改制,则是要解决剩下的部分,例如乱投资时代遗留的大量“三产”,乃至坏账等。
股改开始之后,新人保金蝉脱壳,所有的坏账均被剥离。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将经营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非保险资产,并代表国家持有中国人民财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股权。人保控股公司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单列市)设立办事处或工作处,其中如广东省将设立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广东省办事处和深圳办事处,负责省内与保险业务无关资产。
而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与保险直接相关的资产将划入人保财险,并且由其承担海外上市的重任。将优质资产剥离出来上市,国内A股市场初期最常见的操作手法,同样用于海外市场,并且屡试不爽。
人保资产将负责托管运营人保财险的资金运作,以及政策允许时受托管理其他社会资金,成为人保布局混业经营的重要棋子。
200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这个已经使用了54年的保险品牌将被“中国人保控股公司”所代替。同一天,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全资发起设立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这家开国大典20天后问世的新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形式上翻开新的一页。重组之后,人保控股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为155亿元人民币,股份公司为80亿元人民币,总资产600亿元人民币,人保资产管理公司注册资本金仅为1亿元人民币。
改制之后,掌门人唐运祥豪言,在未来10~15年内,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将发展成为综合性多元化的国际金融集团。此时,谁也没有料到,“控股”这种貌似先进的架构会被扬弃,2007年年中,人保控股复名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6)
公司改制的同时,人事布局同期完成。
原人保总经理唐运祥,改任人保控股公司总经理兼人保股份公司、人保资产公司董事长;原人保副总经理王毅,任人保股份公司副董事长、总裁;原人保资金运营部总经理张鸿翼,担任人保资产公司常务副总裁,主持日常工作。
作为新人保的开山元老,3人的际遇各有不同。唐完成人保财险海外上市之后,于2007年退休。
2008年4月,因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爆发风险,王毅“突然”空降至该公司,担任党委书记、总经理,以一种完全没有预料的方式离开人保。而原中国信保党委书记、总经理唐若昕被免职,成为保险行业少数被罢官的高管之一。
张鸿翼则是3人中最早黯然离开。接任者为原泰康人寿副总裁任道德。任道德是泰康人寿保险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在泰康人寿一直分管投资、财务等要害部门,功勋卓著。
2003年11月6日,中国人保财产正式在港挂牌,募集资金54亿港元。人保上市成为当时全球最大IPO,人保改革看似完美收官。
但是,这次改革留下了后遗症。
2008年初,人保回归A股之说甚嚣尘上。其中关键的争议就在于究竟是集团整体上市,还是旗下子公司人保财险单独回归A股。
表面上,这是人保在短期和长期利益、局部和整体利益之间的权衡,实质是公司战略决策的选择,而平安集团上市,整体分配战略资源的模式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让无数董事长们心动不已。
同时超常规发展的人保寿险,其需要的资本金越来越多,尽管向财险和资产管理公司摊派,但是集团公司已经捉襟见肘。例如,2007年6月,人保寿险完成增资改制。人保集团、人保财险和人保资产分别为人保寿险注入资金9。69亿元、8。12亿元和2900万元,人保寿险从一个区域性外资寿险公司变身为全国性寿险公司。至2007年底,人保寿险的省级分公司从最初的4个迅速增加至29个。
人保集团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人保寿险实现保费收入44亿元,是2006年的五倍,人身险保费在人保集团总保费的占比首次突破10%。2008年实现过百亿的保费收入是基本目标。百亿保费要求更多的资本注入以维持偿付能力,显然,集团的奶水已经无力喂养快速长大的寿险公司。
从另外一个角度,今日之困境其实是为当初优质资产轻装上市的政策买单。不仅如此,上市之初,风光的人保或许没有预计到,伴随车险费率市场化的展开,以及新公司的竞争,老弱的人保会经历一次业绩的大衰退,骨干大流失。
上市后的第2年,2004年,人保财险的市场份额和投资收益双双下降。其中,市场份额已经是连续3年下降:2002—2004年,中国财险在非寿险市场的市场份额依次为70。5%、66。8%、58。1%。而2004年投资收益仅为3。04亿元,总投资收益率0。6%,净投资收益率2。5%,这拖累净利润下降为2。08亿元。
不仅如此,2004年,中国财险交易类及非交易类证券的净亏损为9。48亿元,较2003年度的净收益2。60亿元减少12。08亿元,中国财险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证券市场持续下跌,导致交易类基金投资未实现收益减少9。37亿元,交易类债券投资未实现收益减少0。77亿元。
对于市场而言,不好是一定的,但是这样差的成绩单完全超出预期。
绵绵阴跌之下,中国人保需要一位牛人带来拐点。此时这位牛人还在另外一个大山头,做着自己“二当家”的交椅。
国寿重组:人造美女
人保财险最大IPO的记录仅保持了一个月。一个月后,中国人寿上市,成为当年的全球最大的IPO。
但是中国人寿重组之前,没有人敢断言它能成功海外上市。
作为当时中国人寿的掌门人,2000年王宪章受命于危难之际。王就任时,中国人寿背负着数百亿元的利差损,公司保费负增长10。63%,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与此同时,中国平安和外资保险企业兵临城下,虎视眈眈。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王宪章需要突破重围。
和人保一样,中国人寿一样受累于历史负担。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人寿最大的坏账不是乱投资,而是巨额的利差损。
利差损究竟有多少,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难解之谜。上市之时,中国人寿的公司招股书披露了接近真相的数字,按香港会计准则计算的中国人寿集团公司合并报表股东权益为负的1764亿元,其中主要即利差损所造成。
如何破解千亿利差损就成为决定中国人寿重组成败的关键。
和中国人保类似,中国人寿的股改方案也是将总公司分为存续公司和股份公司,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不过,中国人寿的整容手术更“处心积虑”。
2002年12月23日,中国人寿的股改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半年之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3年9月30日,中国人寿股份与母公司中国人寿集团签订了重组协议以及相关的四个协议,协议的生效日期为2003年6月30日。
根据重组协议,中国人寿集团将把1999年6月10日以后签订的保单以及相应的资产(转移保单和转移资产)投入新设立的中国人寿股份,中国人寿股份向母公司发行200亿股作为支付的对价。
所转移的保单包括三部分:一是所有依据1999年6月10日及以后中国保监会批准或备案的保险条款订立,并在1999年6月10日以后签订的一年期以上的长期保险合同;二是1999年6月10日以后签订的一年以内的短期保险合同;三是前两项的附加保险合同,以及相应的再保险合同。三项合计共4457万份保单。中国人寿股份接受在2003年6月30日(重组生效日)与转让资产和保单相关的所有权利和利益,并将承担转让资产和保单相关的所有债务与责任。所有未转移的保单(共计6861万份保单)以及其他非核心业务留在了集团公司。
表面上,利差损剥离给了母公司。实际上,仅仅依靠中国人寿集团公司是无力承担的。由于中国人寿国有独资的性质,财政部最终出面承担亏损。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与财政部决定成立一个特殊目的基金(Special Purpose Fund),来解决中国人寿未来面临的偿付能力不足问题。该基金将由集团公司和财政部共同管理,并设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财政部以及中国人寿集团的2~3名代表组成,负责基金的管理。遇到特定重大项目,将由财政部批准。一旦非转移保单下的所有给付责任都已满足,或者经基金管理委员会同意,特殊目的基金将解散。
该特殊目的基金的资金来源将包括集团公司保留的保单所对应的投资资产、非转移保单续期保费收入、中国人寿集团所能享受的部分所得税退税、特殊目的基金投资所得的利润、集团公司从股份公司所获得的现金股利、集团公司出售股份公司股票的所得,以及财政部在特殊目的基金出现亏损时注入的资金。
财政部在文件中承诺,如果基金出现亏损,财政部将以注资方式提供支援,保证非转移保单持有人应该获得的给付和赔偿。
不过,这个基金从成立之初注定会入不敷出。2005年7月18日,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5年上半年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会上首次公开披露了保险业13个风险点的研究进展。其中,“防范和化解中国人寿集团利差损风险”赫然在列。(7)
解决利差损之后,中国人寿的海外上市悬念不多。
中国人寿路演之前,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由于中国寿险企业是首次香港、纽约两地上市,多数媒体对于上市流程并不熟悉。同时由于海外证券监管机构对海外发行上市前的信息披露有严格限制,因此,中国人寿上市前一直保持沉默,以致引发媒体颇多猜测,甚至对海外审查过程中的必要质询产生误解,误传为中国人寿海外上市受挫、时间拖延到次年等。
不过,随着中国人寿路演团踏上香港和欧美的行程,传言自动消散。
2003年12月1日,中国人寿上市路演开始。路演兵分两路,红队由总经理王宪章带领,黄队由副总经理苗复春带领。在12天时间里,两支路演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