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中山顽强地同病魔抗争,精神尚好,各种慰问电函及来探视者络绎不绝。宋庆龄日夜守护床前,明显消瘦下来。
2个月后,孙中山病情恶化,此时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宋庆龄。他千叮咛万嘱咐地交待:他死后要“善视孙夫人”,“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说着说着,舌头硬了,话也讲不清楚了。
孙中山由泪流满面的宋庆龄托着手,在三个遗嘱文件上签了字——这个最后的行动是因为不愿宋庆龄过分伤心而被推迟了的。
3月11日下午已只能听到孙中山说一些单词。4点半时,他唤“亲爱的”,是叫宋庆龄。孙中山关于国事的最后的话是:“和平……奋斗……救中国。”3月12日晨,他的心脏停止跳动,享年59岁。他没有留下万贯家产,留下的只是未竟的事业和无可估量的精神财产,使宋庆龄终身受之不尽。
英年逝夫,当时宋庆龄还只有32岁。这对宋庆龄无疑是莫大的打击,况且宋庆龄又是一个执著、感情专一的人。悲痛延续10多周后,她决定面对现实,继承先生遗志,把自己“奉为”先生形象的化身,一言一行代表先生,重塑先生在国民中之形象。
知识点:冯玉祥
冯玉祥(1882—1948年)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冯玉祥倡导“以教治军”,用基督教的教导来管理官兵,因为被称为“基督将军”。
宋庆龄名言:
我的丈夫在为创建中国几乎付出了他的整个青春之后,他深深地感到,有一些政府官员把金钱和地位视为高于一切,放在诸如真理、名誉与自尊心之上,他们是在贬低自己的人格。
第三章 孙中山离去后的日子(1)
坚决捍卫丈夫的遗志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上层出现了权力真空。北伐军攻下武汉,迅即在武汉成立了国民革命政府,武汉由此成为大革命的中心。作为野心家,蒋介石当即反对在武汉建都,并在次年4月18日,于南京自立中央,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蒋介石这一叛逆行动,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国民党内人士的强烈反对。于是,国民党内出现了泾渭分明的两大政治派别,并且第一次出现了“一党两府”。
党内分裂,宋氏家族成员也一分为二,宋庆龄和大弟宋子文站在武汉政府一边;宋霭龄、宋美龄和其父母小弟站在南京政府一边,形成了对峙。政治争执由党内转移到家庭争吵。经过家人的一系列工作,最终宋子文也站在了南京政府一边。
此时,原来坚决讨蒋的武汉政府内部,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最终,在各种力量的角逐之中,武汉政府向南京政府妥协了。
一天晚上,宋子文会见二姐宋庆龄,向她转达了希望她与南京政府合作的话。但是宋庆龄明确表示绝不与蒋介石合作,决不让蒋介石利用自己孙夫人的地位,以达到他做合法的孙中山继承人的目的。她表示,即使武汉国民党都同蒋介石站到一起,她也绝不屈服!宋子文非常敬佩他的二姐,他暗示二姐暂时不要回到上海,否则将有生命危险。当宋庆龄不相信国民党中有人敢对她这位孙夫人下手时,宋子文隐晦地表示这种危险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可能来自自己的家庭内部。宋庆龄轻蔑地一笑置之,可是她的心里却在流血……至此,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革命果实被蒋介石所窃取。
1927年7月14日晚,面对着武汉国民政府的投蒋,面对着蒋介石的屠刀,面对着武汉国民政府的生死存亡,面对着中山先生的教诲,面对着全国人民的呼声……宋庆龄义愤填膺地起草了自己的庄严声明——《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
《声明》开宗明义地严正宣布,由于蒋介石他们所控制的国民党“违反了孙中山的意志和理想”,她决定退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对于本党新政策的执行,我将不再参加”,同革命的背叛者彻底决裂。
《声明》彻底撕破叛徒们自称是“孙中山忠实信徒”的伪装,明确地指出:“如果党内领袖不能贯彻他(指孙中山)的政策,他们便不再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党也就不再是革命的党,而不过是这个或那个军阀的工具而已。党就不成为一种为中国人民谋未来幸福的生气勃勃的力量,而会变为一部机器、一种压迫人民的工具、一条利用现在的奴隶制度自肥的寄生虫。”
尽管革命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失败,宋庆龄在《声明》中对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前途仍表示了坚定的信念。她宣告:“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她预言:叛徒们“注定要失败”;“孙中山的三*义终究是要胜利的。革命中国是不可避免的”。
这篇《声明》发表在《国民论坛》,但被蒋介石没收。此后,这篇义正辞严的声明就以传单的形式广为散发。
宋庆龄的“七·一四”声明,不失为一篇战斗的檄文,也是宋庆龄一生奋斗中的又一座重大的里程碑。这一《声明》使她成为国民党左派的旗帜、中流砥柱、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忠诚献身者。
《声明》发表后,宋庆龄已决定去莫斯科,因为那里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丈夫生前要去没去成的地方。于是,她便由武汉回到上海,办理出国手续,然后去莫斯科。应该说这种抉择是痛苦的,也有几分无奈。
第三章 孙中山离去后的日子(2)
她在上海的半个月时间里,蒋介石等人使出了软硬兼施的手法,并发动宋老夫人与美龄、霭龄共同对宋庆龄进行说服,蒋介石又以高官许之,但这都没有改变宋庆龄的富贵不可移、贫贱不可屈的决心。
她作出这一选择的精神决定了她以后的整个人生,也为此后中国革命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27年9月6日,宋庆龄到达莫斯科时受到各界群众的欢迎。她发表了讲话,重申了她此行的目的和背景——“我这次访问苏联,是为了向苏联人民致谢,感谢你们给予中国革命的帮助……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反动时期。革命的联合战线已经破裂了。有人背叛了革命,有人开小差,还有人完全歪曲革命运动的真义。成百万个有组织的农民,却根据国民党的宗旨,为了实现‘耕者有其田’,参加了斗争。没有土地革命就不可能推翻封建制度……谁反对土地革命,反对千千万万农民获得经济解放,谁就站在反革命阵营那边。”
这段讲话显示出她对农*动的看法,与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动考察报告》中的观点是惊人一致的。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隆重婚礼时,她正在莫斯科的红场上,遥望南方,以泪洗面,默默地为她最心爱的小妹祝福、祈祷……
访问苏联后,宋庆龄一直居住在德国。
知识点:左派、右派
“左派”(或左翼)、“右派”(或右翼)来自法语。传统意义上,人们习惯上将革命的一派称为“左派”,反对革命的一派称为“右派”。
一般来说,右是指思想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情况前进,企图开历史倒车的思想和行为。与右相对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进步的。
不畏强暴,高压面前不屈服
“国父”孙中山去世后,中山陵破土动工,历时三年,于1929年春竣工。
1929年1月18日,南京政府成立了“总理奉安委员会”,蒋介石为主任。为了扩大影响, 蒋介石还特地请旅居欧洲的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回国参加奉安大典,同时又派宋庆龄的二弟子良来接,可谓用心良苦。
宋庆龄在德国接到蒋介石要她速回的加急电文,见到二弟时,心情异常复杂:亡夫奉安本是亲情之理;中山陵历时三载竣工,花费巨资百万,她丝毫没有感激之情,因为她已看到蒋介石骨子里背叛了亡夫。他打着中山的旗号,掩人耳目。她虽有心回国,又怕落入陷阱。宋庆龄思前想后,念到她与先生的感情,1929年循陆路从欧洲回国,不过行前她谨慎地发表了声明,不与蒋同流合污。
她的二弟子良不赞成她用很直率强硬的措辞,担心引起当局和家庭的不快,宋庆龄却坚决地回答:是宋家为中国而活着,不是中国为宋家而存!
正是这样,她回国后,多次不断地重复她这个启程前的声明,因而她1929年的回国是短暂而又引起轩然大波的。她给当局企图使她陷入混乱或保持缄默的图谋浇了一大瓢冷水,而给所有为一个更美好的中国而奋斗的战士带来了一线希望之光。
宋庆龄走下专列的时候,她穿着黑色的长旗袍,在月台上前行,只见她秀慧之气、刚强之志,溢于言表,完全一派巾帼丈夫的风范。想起孙中山逝世才四年多,中国革命和他手创的国民党竟被糟蹋到这等地步,宋庆龄已悲痛得不能移步。宋庆龄到灵堂前行礼献花圈,然后手指灵榇,示意左右,再看看孙中山的遗容,卫士揭开覆盖在棺上的国旗,扶她上石台。她边走边哭:“总理,我在此地,你往哪里去了!”
第三章 孙中山离去后的日子(3)
6月1日,宋庆龄又亲自护灵到南京中山陵,一步步走上几百级台阶,把孙中山的灵柩送进墓室。孙中山的遗体放在一具精致的紫铜棺内,棺下面有一个特制的楠木架子,棺上还有一层密封着的水晶透明板,站在上面扶着栏杆就可以瞻仰孙中山的遗容。
奉安大典后,蒋介石苦苦挽留宋庆龄在南京寓所居住下来,宋庆龄声称回家瞧看,于是第二天一早即返上海。记者纷纷登门采访,宋庆龄推说身体不佳,对政治无任何意见发表。
蒋介石对宋庆龄的回来,曾做三点指示:一是拉拢;二是封其嘴;三是前者不行就来硬的。
随后,蒋介石先派夫人以姐妹亲情去说服,并请她到南京参加即将召开的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遭到宋庆龄的断然拒绝。
宋庆龄送走了小妹美龄后,就回到了生病的母亲倪桂珍身旁,终日照料母亲,过一种普通人的生活,尽一份孝子之心。母亲病情稍好,她便陪母亲去苏州,逛杭州,尽享天伦之乐。
1929年8月上旬,国际反帝大同盟会议要在柏林召开,并向宋庆龄发出了邀请。作为名誉主席的她,刚刚回国难以参加,于是她在寓所拟定了电报全文,声明自己不参加的理由,同时也以激烈的言辞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内屠杀工农、对外亲帝反苏的罪行,指出“反革命的国民党领导人背信弃义的本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耻地*于世人面前。在背叛国民革命后,他们已不可避免地*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电文尖锐深刻,像柄利剑直刺蒋政权的心脏。蒋介石怕得要命,直接封锁了这一消息,大报小报概不登载。所以电文也成了秘密传单,在大街小巷传递。
直面白色恐怖
尽管蒋介石用心良苦,花样翻新,用各种手法对宋庆龄进行讨好和拉拢,但宋庆龄从未在其软化和利诱下动过心。
面对蒋介石的威迫和暴力,宋庆龄表现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大无畏精神,和蒋介石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挫而弥坚,斗而弥勇。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宋庆龄也没有后退一步,正像法国著名文豪罗曼·罗兰指出的:宋庆龄不但是“一朵香满全球的鲜艳花朵”,而且是“一头名符其实的力图冲破一切罗网的雄狮”。
随后,蒋介石制造了一幕幕白色恐怖。
1931年8月17日夜,宋庆龄最为亲密的朋友邓演达被蒋介石政府抓捕。
宋庆龄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是在上海莫里哀路29号的住宅里。
宋庆龄视邓演达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大革命失败后,他们曾流亡苏联,一同总结经验教训,又一同扯起了革命的旗帜,他是位干起工作不要命的好同志;回国后,他又积极地投身到反蒋的洪流中……这一切,都在促使宋庆龄要下决心营救邓演达。
可是话说过来,此事谈何容易!要知道,营救邓演达,必须亲自向蒋介石求情。特别是这次求情,不是求同志而是自己的敌人。她曾发表过谴责蒋介石,不与其同流合污的“七·一四”声明;孙中山南京“奉安”时,她又反复重复这个声明,致使蒋介石要对她下毒手。眼下真的要求情,还真为难了宋庆龄。
宋庆龄经过一段痛苦的斗争后,决定开始营救邓演达的行动。尽管事情艰难,但她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9月的南京,宋庆龄见到了蒋介石。
蒋介石闻听宋庆龄求见,心里一怔。为笼络宋庆龄,他绞尽了脑汁,包括中山陵工程的修建,耗资百万,都没有感化宋庆龄。如今宋庆龄自己找上门来,他还以为她受了感化,降服于他呢!结果是出乎蒋的意料。最后,宋庆龄一定要见邓演达,蒋便耍一个花招道:“我还不知道此事哟……”。宋庆龄愤愤然地离开总统府。
第三章 孙中山离去后的日子(4)
后来宋庆龄得知邓演达被关在南京中央军人监狱,受尽了皮肉之苦时,于是又登上了南京的列车看望邓演达。
孙夫人来看,使邓演达深受感动,他垂泪痛哭,并说:“夫人来看,我也死而无怨啦!”
就在宋庆龄离开牢狱之后,早有人把邓演达与宋庆龄秘密会见一事报到蒋介石处。蒋介石大怒,宋庆龄与邓演达的会见,又缩短了邓演达的生命时间。紧接着,蒋介石便下了处决的密令。
宋庆龄闻此消息,立即乘车去南京,找蒋介石质问,蒋介石道:“你已经见不到他了。”宋庆龄听后勃然大怒:“你们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说完,一抬手把茶几掀翻在地,蒋介石急急逃上楼去,宋庆龄愤然离南京返沪,含泪写出了《纪念邓演达》的文章,呼唤人民不畏强暴。
此时的宋庆龄深深知道,身为“国母”,她必须挺身而出,为民请命,把这些被扣上各种可怕罪名的正直的爱国人士营救出来。想到自己的使命,一股浩然之气在宋庆龄胸中激荡奔突……她又开始在南京奔走,开始了营救国际友人牛兰夫妇(牛兰夫妇是两位持有瑞士护照的美国人——是共产国际的代表,任务是专门协助中国地下革命者的)等人的斗争。
宋庆龄在南京奔走呼号,游说鼓动。她提议组织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统一处理*问题。不久,平地一声惊雷,以宋庆龄为临时全国执行委员会主席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宣告成立。民保盟的成立宣言称:“这个同盟不是一个政党”,是无党派性的,决不专为一党一派的人效力,不论哪国人,一视同仁。宋庆龄向新闻界发表谈话宣传民保盟的宗旨是,营救一切爱国的革命*,争取人民的言论、出版、*、结社等项自由。
主持正义,无党无派,一视同仁,这个极具号召力的宗旨使民保盟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和支持。
顶着南京政府的高压,宋庆龄专门从瑞士请来律师,为牛兰夫妇辩护。她一次次到监狱看望牛兰夫妇,公开发表声明对南京政府**的行为进行抗议并要求保释。但是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要对这两人判处死刑。由于宋庆龄救援活动的广泛影响,国民党当局并不敢执行死刑,又改为无期徒刑,二人被关进南京的江苏第一监狱单人牢房服刑。直到抗战爆发后,牛兰夫妇才最终出狱。
在这期间,在宋庆龄的积极奔走、营救之下,很多革命党人都幸免于难。
宋庆龄不屈不挠的斗争使蒋介石恨之入骨,欲下毒手,可一看到宋庆龄不仅在全国,而且在全世界享有的崇高威望,蒋介石又十分害怕,生怕触动宋庆龄引起自身的危机。但拖下去眼看民保盟运动声势愈大,又心有不甘。想来想去,蒋介石想到了三十六计中的“旁敲侧击”。
蒋介石在宋庆龄身边的人中,选中民保盟总干事杨杏佛做第一个下手的对象,想起到“杀杨儆宋”的作用。
杨杏佛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孙中山逝世后,又任治丧委员会总干事。自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就一直开展反蒋斗争。尤其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后,杨杏佛以其杰出的才干,代表宋庆龄四处奔波,救出许多同志,是同盟实际工作的主持者。人们曾说,邓演达是宋庆龄的左膀,杨杏佛是宋庆龄的右臂。
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带儿子小佛从中央研究院出来,没走多远,丧心病狂的特务就朝他们乘坐的汽车开枪了。杨杏佛知道自己不能幸免,极力用身体护住儿子。所以小佛的腿部中了一弹,幸免于难。杨杏佛连中数枪,壮烈牺牲,年仅40岁。司机也同时遇害。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孙中山离去后的日子(5)
听到杨杏佛的噩耗,宋庆龄只觉得天旋地转,她眼前发黑重重地摔倒在地板上。
她太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了。蒋介石背地里暗杀她的计划、制造车祸致她重残的阴谋,她并不知道。原来她总以为,蒋介石即便要动手,也得捏造个名目,把人先抓起来,那样总还有个营救的机会。她万万想不到蒋介石执政多年以后,竟然还会使出当年上海滩流氓的手法,进行如此卑劣的暗杀!
宋庆龄坐到了打字机前。随着键盘噼啪作响,一篇战斗的檄文清晰地出现在雪白的纸上……
20日下午,杨杏佛的入殓仪式在上海殡仪馆举行。宋庆龄通知民权保障同盟的成员前往参加,这将是同盟对敌人白色恐怖的一次示威。特务们借杨杏佛的死继续威胁其他成员,他们故意泄露出新的暗杀名单,上面赫然有宋庆龄的名字。他们以为这些人将不敢出面,那样他们的阴谋就得逞了。
宋庆龄的勇气由于她外表的纤弱和美丽而更加百倍地显现出来。她顶风冒雨,准时出现在殡仪馆门口。
入殓仪式由于宋庆龄的出席而提高了规格,也由于宋庆龄的出席震慑了特务而变得相对平安了,整个仪式显得庄严隆重。
知识点: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指反动统治者大规模逮捕﹑屠杀革命人民﹐破坏革命组织﹐残酷*人民革命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恐怖行为。
在革命战争中,红色代表的是一切进步热情、阶级解放的符号。与此相对,代表反动、保守的势力,便是“白色”,一切恐怖*行动,就是所谓“白色恐怖”。
与中国共产党在一起
蒋介石一贯把共产党看成心腹大患,必欲先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