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女生必读的榜样传奇-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此,她开始一个系统的帮助盲童的计划,几乎把它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
  知识点: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年),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
  其代表作有:《竞选州长》、《汤姆·索亚历险记》、《百万英镑》、《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等。
  人生的演讲台
  事实上,海伦真正开始的关于扶住盲童的工作,是调查盲人所能从事的一切工作。为此,还成了一个专门的实验室,教导盲人们从事一些手工艺一类的副业。海伦一直很反对为了给予盲人帮助,而进行所谓的拉赞助,尤其是在经历了自己的事情之后,她特别强调教会他们用自食其力的方式在这个社会中谋得一席之地。随着调研工作的不断深入,海伦对盲人问题有了更加细致的思考:迫切的提高盲人的教育水准,使他们在这个社会中赢得一项生存的方式,拥有自食其力的力量,这是最为关键的。

第四章  海伦的幸福时光(2)
这样的工作海伦进行了两年,但是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与海伦一起交谈的一位眼科医生告诉她,寻求媒体的帮助可能赢得更大的帮助,这无疑是给工作困顿的海伦指点了一条路径。
  为此,海伦拜会了明星报总编辑尼尔逊先生,但是,一开始他并没有应允下来。或者是海伦失望的深情打动了这个总编辑,在海伦沮丧离开的时候,他忽然又改变了口气,决定给海伦他们一个机会。终于,在明星报的第一版上面刊登了海伦写的关于盲童问题的文章。同年,她又马不停蹄地在《仕女杂志》、《教育百科全书》上刊载了同一问题的文章。从此,海伦的工作进入了一个写作的过程,用手中的笔来呼唤着,寻求着帮助。
  忙不应暇地在各种会议和约稿中穿梭,生活的步调也变得匆忙起来了。此时,海伦的生活也陷入了窘困中,并丝毫没有起色,但是,这对于她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为了自己心爱的事业,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虽然海伦并不喜欢这样的应酬工作,但是为盲人谋福利的工作又非得通过团体力量不可,唯有这样的方式才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发动更大的社会力量。为此,海伦开始了演说,准备为盲人事业再上一个台阶。
  她是害怕演讲得,因为不善长,更是怕。
  不知道自己开始演讲的干涩声音会不会惊吓在座的听众,担心时不时的中断会不会让演讲的效果大打折扣。对她来说,说话本身就是个困难,加之自己身体上的缺陷更会让演说变得不堪。但是终究是要上讲台的。
  在不能改变现状的时候,海伦还是努力地训练自己的演说能力,希望可以改变些什么。所幸的是,她有机会去寻求一些语言学习方面的帮助。
  怀特老师,是一个耐心的好老师,海伦是这样形容他的。在长达三年之久的学习过程中,孜孜不倦的教授终于使海伦可以在讲台上做一番轻松的演讲了。
  海伦永远记得自己的第一次演讲,那是一次相当吃力的实验,也是海伦的第一次倾情表演。谁都看得出来她在台上发抖得厉害,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熟悉的稿件文字就摆在眼前,可是却就在喉咙口打转,怎么也发不出声音来。在等待了许久之后,她终于存足了足够的勇气,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喊了出来。这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尽管事后别人告诉她,当时她的声音是多么的小,但最终她还是完成了预计的演说。
  从讲台上下来的时候,海伦不禁泪流满面。开口了,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下一次肯定会比这次做得更好,而且,能够开口对海伦的工作更是有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
  内心的冲动对于海伦来说,才是更大的一个工作动力。
  能够给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带去生活的信心,海伦再辛苦也是乐意的。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她不敢在外面演讲,怕给别人带来麻烦。而事实上,她的演讲是很受大家欢迎的,包括老人、小孩、穷人、富人,乃至于盲、聋、哑等种种身体上有残障的人。只要一想到自己的演讲可以给很多身处不幸的人带去慰藉和鼓励,海伦就充满了动力。
  海伦的演讲技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停顿,词不达意,甚至有时候会紧张得发不出声音来。她也常常因此焦躁而又苦闷。
  与此同时,台下的听众是很关注海伦的,他们很耐心地听完全程,每当海伦讲完,都报以最热情的掌声,甚至有些人还跑到台上鼓励她。这是一种巨大的支持力,观众的认可让海伦笨拙的演讲开始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好。信赖往往能够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第四章  海伦的幸福时光(3)
到后来,海伦的演讲逐渐扩大到了较远的地方去。
  但是,不久就爆发了一次世界大战,世界被卷入一场浩劫。海伦对战争是充满着强烈厌恶感的,离开了原先居住的地方。这一时期,她的老师安妮也经历了痛苦的婚变,身体渐渐衰弱了下去。于是,她和安妮老师前往纽约市郊居住,就此想过段安静的生活。
  新的起点
  本来是打算好要过一段平静的生活,一封信却打破了这样完美的计划。
  信是法兰西斯·米拉博士所写,他表示有意将她的《少女时代》拍成电影,而且希望海伦参加。在这样的一个意外之下,海伦兴奋前往,只是为了天真的想法,或者这样可以用广大的方式去感化更多的人,给予他们鼓励和安慰。就是抱着这样单纯的想法,海伦参加了演出,虽然并没有给影片带来多少的上座率,但是海伦对此却是很兴奋,这是一段奇异的经历。
  绚烂重归平静,再回到自己纽约郊区的住所,如此过了两年宁静的日子。
  海伦是真实的一个人,她的生活仍是一片困顿,开始为生计奔波了。她不敢设想要是她比安妮老师早些去世的话,安妮的晚年将是一个问题,她要努力地工作,赚取生活所需要的费用。她开始了在杂耍剧院的生涯。
  从1920年开始,这一演就是四年。
  海伦还是喜欢这段日子的,她感到身心是愉快的。通常,由安妮老师说明教育的方式,然后由海伦做简单的自我介绍。最后是由海伦来回答观众们提出的问题。安妮一向很关心听众们对她的反应,难得的是,到这儿来的观众都坦诚而热情,当他们觉得她的话有道理,或者令他们开心时,他们就毫不忸怩地拍手大笑,一点都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因此,海伦总是很轻松、愉快地给他们最真诚的答案。
  这里工作的酬金是丰厚的,远比写书来得轻松而丰富。也有人就此对海伦提出了异议,但是,海伦有自己的坚持,为了生计,她必须这样。至少在杂耍剧院中与观众们打成一片,不会让自己感到太拘束或太寂寞。
  原以为海伦的生活就这样结束了。在出色的完成了一个伟大的成就之后,按照海伦的个性这是不可能的,总要再做点什么吧。
  时值1921年,经过长期的组织策划,在许多人都认为有此必要的情形下,一个全国性盲人机构终于成立了。海伦的崭新人生也就此开始了。
  纽约的M·C·麦格尔先生是该会的首任会长。麦格尔先生在开始时完全靠朋友们的资助经营此协会,1924年起,协会改变方针,决定向社会大众筹募基金,因此希望海伦和安妮老师共襄义举。海伦再次投身到了为盲人谋福利的事业上去了。
  用心良苦地奔波在形形色色的高楼大厦,坐着电梯上上下下地去演讲,为了募得一些钱,也只能那样。虽然很辛苦,但为了给盲人社团工作带来点真正的福利,在当时的情形下也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实行。
  这笔基金的目的,在于协助盲人们学到能够自立的一技之长,而且提供他们一展所长的场所;另外,也要帮助那些有天赋而家境贫寒的盲人,让他们的才能得以发挥,譬如那些有音乐天赋,却因家贫买不起钢琴、小提琴等昂贵乐器的。事实上,这类被埋没的天才委实不少。
  3年左右,访问过123个大小城市,参加过249场*,对20多万听众发表过演讲。这些数字可能是对海伦和安妮老师工作的最好的解释了。而此时海伦已经度过四十岁的生日了。这期间,海伦抓紧时间又写了两本书:一本是《我的宗教》,一本是自传第二部分《中流》。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海伦的幸福时光(4)
1924年,海伦再次演说来到了华盛顿,时逢国会通过了有关拨款筹建国立盲人图书馆以及出版盲文书籍的提案。另外,住在华盛顿的好友——贝尔博士的女儿艾露滋夫人也为她们向大众呼吁,募捐的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孩子们、残障的少年、贫苦女工……在海伦的呼吁下,每个人的潜在爱心被唤起了,钱不再乎多少,只要是点滴爱心的积累。协会的工组开始步入了正轨。
  欣喜的,感动的,全在海伦的奔波劳累中有了质的体现。
  从那个讲台上站立起来的海伦是更加坚强和勇敢的,她的无声、无色、无语的生活已经被打破,即使还是一样的沉积和黑暗,但是她已经找到了开启黑暗的钥匙。海伦的世界已经不是一个小小的自家院落,旅行、阅读、演讲,即使生活在黑暗和沉寂中,她仍然可以象正常人一样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她常常和异国的朋友一起交流;她去拜访实业界的大亨…… 与社会广泛地接触,更是扩大了她的生活的层面和空间。
  其间,海伦经历了一场唯一的爱情。
  29岁的法岗——她的雇员(秘书),当时海伦36岁,他们相爱了!
  “一个快乐的小岛,周围是黑色的水流。”海伦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他们的爱情。家里人很是极力地阻止着这场爱情,母亲把海伦监护了起来。法岗虽然想尽办法和海伦见面和她联系,但是都没有成功,之后,放弃了,一场可能的爱情就这样夭折了。当时的海伦是多么渴望着一份感情啊 。
  但是一切都只是奢望而已,她开始相信婚姻与她无缘,恰如音乐和阳光。
  即使后来若干年之后,海伦始终没有忘记彼得·法岗。
  知识点:共襄义举
  襄:帮助,辅佐。指共同协助完成一项正义的事业。
  重著书稿
  1936 年 10 月 20 日,沙利文老师不幸辞世。
  老师去世了,海伦悲痛万分。 她在日记中写道:“极度的悲伤就像是无边无际的——永恒的黑夜。”
  此后,海伦到了很多国家进行访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一个圣诞节早上,她回到故土。 看到被烧的房子,她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好心的邻居请她住下来。 就在这时,战火又把她的房子烧得精光。她的许多信件,也全都烧掉了。最令她伤心的是她孜孜不倦、呕心沥血断断续续写了 20 年的《老师》一书手稿也被烧毁了。
  她悲痛地*着! 她痛哭失声!
  要重建一幢房子也许不难,但要重写《老师》,对于海伦来说,真不是一件易事。一切都只有靠记忆了。海伦没有灰心。 她在邻居家中,在打字机上,又开始了顽强的写作。
  她单枪匹马,独自一人干,不声不响地干。 虽然她的工作常因为盲人事业而中断,但她硬是把全书重新写完了。
  到《老师》最后出版,她共花了 10 年时间!她认为:这是她最好的一本书,也是她最后一本书。老师若在天有灵,也会感动泪下的。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大的全球性战争。战争进展到最高潮时,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9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
  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组成的轴心国集团。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第四章  海伦的幸福时光(5)
荣誉来临
  安妮老师离去后,海伦·凯勒深深跌入哀恸的深渊中,一直到次年,她才猛然醒悟: “老师期望于我的,是希望我能继承她的遗志,继续为所有不幸的人尽我的心力。”
  至此,海伦·凯勒下了更大的决心,全心全意为世界上 1200 万的盲人们贡献自己。世界大战宣告结束,海伦·凯勒立刻赴欧洲各国访问,旨在调查战后盲人们的生活状况。可以想象的是,当时各国的盲人都生活在痛苦中。其实不仅是盲人,由于经济的普遍不景气,一般人的生活都很苦,更不会有人去注意社会工作了。海伦穿梭于许多百废待兴的劫后城市间,发现有许多因战争受伤而失明的军人急待援助。
  海伦·凯勒当然不会袖手不管,她马上进行游说,呼吁对这些人展开救济工作。
  1947 年,为了替这些战争中的受害者募集基金,海伦·凯勒再度赴欧。再过一年,又为了同样的目的前往亚洲,在日本,也曾发起对失明军人的救济运动。
  1951 年,她前往叙利亚、黎巴嫩、土耳其、南非共和国、罗得西亚及非洲其他国家,所到之处都极力宣传盲人的福利事业。
  1955 年,她又到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回程中顺道再访日本。此时,海伦·凯勒已经是 75 岁的高龄了,站在讲台上的她,依然充满了热情与活力,用不灵活的言语,卖力地为盲人们争取福利,闻者莫不为之感动。
  1959 年,联合国大厦有一个表扬海伦·凯勒功劳的隆重仪式,各国都派了代表参加,并且一一起立发言,盛赞海伦·凯勒对人类的贡献, 推崇她无私的爱心,向她深致谢意。这可以说是一项至高无上的殊荣, 更令海伦·凯勒高兴的,是为了纪念她次年的80岁生日而组成的“海伦·凯勒 80 岁纪念财团”,募集了 125 万美元,创立了“海伦·凯勒国际奖”,用于奖励给全球各地,凡是对盲哑教育有卓越功绩的个人或团体。
  又过了一年的 6 月 27 日,为了庆祝海伦·凯勒 80 岁生日,美国海外盲人联盟主办了一项盛大的庆祝仪式。当天,纽约市长公开宣称:以后将以每年的这一天作为“海伦·凯勒纪念日”,让后人永远都记得她。
  巨大荣誉的来临,并没有让海伦停止工作的脚步。每天早晨起床后,她先到庭院中散步一会儿,然后收拾自己的房间, 接着就到书房,从早上工作到晚上,并且每个月至少到纽约的盲人协会去一次。曾经有许多亲友都劝告她:“你该退休享享清福了!” 可是海伦·凯勒每次都摇摇头说:“不!一直到死为止,我都必须不断地工作。在未完成上帝赋予我的任务之前,我是不会休息的。何况这也是沙利文老师对我的期望。”
  就这样,海伦·凯勒一直不肯放下她的工作。可是岁月不饶人,到了 1967 年,也就是她 87 岁那年,她已经无法下床,只能躺在乡间的屋里静养了。
  1967 年,这位终身在黑暗中为人类奋斗的伟大女性,平静地离去了, 但是她留给世人的光和热是永不消逝的。
  海伦·凯勒名言: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可能显出生命的价值。
  世界上最好和最美的东西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它们只能被心灵感受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海伦的内心世界(1)
感谢安妮老师
  对于安妮老师,海伦是一直心存感激的。安妮的出现对于海伦来说,便是生命的再次开始。安妮小姐是善良的,把自己的大量时间都花费在了海伦身上,把自己最美好地时光和这位又聋又盲的女孩在一起了。
  但是,这个老师,安妮,也是苦命的人。
  年幼时贫困的家庭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的快乐,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是快乐的,有父母的照顾,父亲有时还会抱着她讲故事,但是三岁的时候,安妮的眼睛开始发痒发痛。其实,那是叫砂眼的疾病,当时只有富贵的人才能够养的起的病,这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简直是莫大的打击。安妮只有选择命运之神的眷顾,她需要阳光、新鲜的空气以及整洁的环境,还有有肉类、鱼类、蔬菜和水果这些滋养品,需要好多好多的钱,但这些都是家里面给不起的。祸不单行,正在家里为安妮的病着急的时候,母亲也被染上了肺结核。而这个时候,母亲已经怀上了弟弟吉米。父亲开始忧郁了,他们太穷了。
  终于,父亲被这样的困境给打败了,他开始借酒消愁,他成了一个十足的酒鬼。
  父亲常常喝得烂醉回家,他们又生了一个孩子。吉米出世了,但是他一生下来就体弱多病,而且臀部长了一个很大的肿瘤。一个只会醉酒的父亲,体弱的母亲,还有体弱需要照顾的弟弟,安妮开始变得脾气很不好,常常莫名其妙的发脾气。
  这是个破碎的家庭,已经没有办法再维持下去了,于是,安妮的亲戚把两个孩子送到了她的堂叔家居住。其实,堂嫂还是很善待这个孩子的,但是,安妮乖戾的脾气使她拒绝了所有的一切的善良,她只会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已经分辨不出什么是善良而什么又是不好了。家里的人开始忍受不了她的脾气,而此时,弟弟吉米的肿瘤也日益严重,又是一场家族会议,他们决定把这对姐弟送往救济院。
  年幼的安妮对马车、火车有着无穷的向往,但她只在母亲的葬礼上坐过一次马车。现在,她终于又坐上了马上,和弟弟吉米一起。
  马车在陌生的田野里奔走,他们两个人兴奋地观看着路上的风景。海伦有很严重的眼疾,她的眼睛一直不是很好使,视力有的时候是好的,有的时候却是只能在一层模糊的视线中寻找着别人所说的事物,朦朦胧胧的看不清楚。而现在,她只能安静地坐着,听吉米向她描述着路上的景物。
  或许是马车太快了的缘故,安妮和她的弟弟还没有仔细地看完路上的景物,他们的马车已经到了火车站,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