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凤祥)、萧朝溃(萧朝贵)、陈玉城(陈玉成)、李秀城(李秀成)、蓝潮鼎(蓝朝鼎)、张落刑(张洛行)、马化漋(马化隆)……

    或许,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吧

    在报纸上,着重介绍了被吴越炸死的两个最显赫人物:肃亲王善耆,辅国公载泽。孙元起沉湎在吴越殉难后的伤感中,这两人作为吴越的丰硕战果,只是被瞟了几眼,一扫而过。但如果孙元起熟悉这段历史的话,就会对这个战果吃惊非常:因为原先历史里,五大臣在吴越的刺杀中,只有绍英受伤较重,流血不少,也非致命伤,其他人都无大碍

    《论语》中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天、命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用现在科学来解释所谓的“天命”,就是由周围环境、时代背景、个人情绪、学问素养、身体状况等等因素综合所产生的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多少类似于“薛定谔猫”,在未出现之间是不确定的,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或者外界有突发*况的扰动,都会导致这个结果出现变数。然而,一旦所有的因素都确定下来的,那么天命就是唯一的了…;

    如今,孙元起扮演的角色,就是那个突发的外界扰动。然而这只冒昧入局的蝴蝶,并不熟悉中国近代史,否则他在看报纸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没有了载泽,这批人不能出洋考察,那么清朝君主立宪会走向何方?

    没有了善耆,宣统二年汪精卫密谋刺杀摄政王被捕入狱后,谁来免除汪精卫一死?

    没有了善耆,就没有川岛芳子;没有川岛芳子,溥仪就逃不出天津,那么伪满洲国怎么办?

    ……

    善耆、载泽都是八旗里的头面人物。他的死,在清廷内部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辩:究竟还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

    本来就担心君主立宪会剥夺旗人特权的反对派,如今连去两个劲敌,更是来势汹汹。在他们看来,祖宗成法不可变八旗制度不能废既然汉人敢谋反,咱们就该拿出当年从龙入关的架势,再来一次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看是汉人的骨头硬,还是咱们旗人的刀子硬

    对于这种没脑子的想法,理智派自然嗤之以鼻:现在是什么年代啦?从曾剃头以来,旗人早就骑不得马、扛不起枪了现在提“满汉一家,君主立宪”,人家**党都不乐意,你要是再敢提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不用打仗,脑袋就得被人割去

    这场争辩最终打到了慈禧老太婆面前。作为执掌这个庞大帝国四十多年的女强人,政治智慧远超侪辈,深谙“敌人所反对的,正是我们要坚持的”的道理。在刺杀事件过去十多天后,便下诏宣布派遣更高规格的政治考察团出洋,不日启程。团员除了原先的端方、徐世昌、戴鸿慈外,又选派了贝子、商部尚书载振,军机大臣铁良等重臣充任。

    之后没多久,慈禧又谕令设立了巡警部、考察政治馆、学部等机构,中国二十世纪政治制度的剧烈变革正式拉开了帷幕,走上一条谁也不知道结果的探索路。

    。,

一二九、桃李栽来几度春

    �对于清政府一系列的机构变动,作为旁观者,孙元起很多时候是抱着隔岸观火的态度。

    比如设立巡警部,约略类似于今天的公安部。经世大学偏处城外,虽然校门外有百十来户人家,可油水太少,估计一时半会儿巡警部也不会在这里设置分支机构。学校附近多是校工,校园里面师生素质更不用说,还有保安日常巡逻,事实上也用不着巡警。

    至于考察政治馆,和孙元起、经世大学八竿子都打不着,懒得去理会。

    惟有学部的设置,让孙元起颇为关注。

    所谓的学部,约等于是现今的教育部。在戎戌变法之前,中国的教育管理和考试选拔,主要由礼部负责。对应到地方上,省里是学政,府里是教授、训导,州里学正、i导,县里教愉、i导,都是专门的官员负责。

    维新变法时,有项主张便是“废科举,兴学堂”。,期间除了在京城兴办京师大学堂外,地方上中小学堂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学堂是个新事物,需要政府监管,在那个万事毕举的时候,无暇仔细考量,便随意设立了“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一职,兼管全国学务事宜。这首任管学大臣,便是叔祖父孙家辑老大人。

    庚子国变后,慈禧老太婆从西安回鉴,痛定思痛,开始推行新政。新政之一,便是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11月设立学务处,统辖全国学务。至于京师大学堂,则另设总监督,隶属于学务处。第一任学务大臣有三位,不过这三人孙元起都认识:除了孙家异老大人外,还有张百熙、荣庆。张百熙找自己帮过忙,荣庆则是现在的顶头上司。

    这时候,全国的教育是被劈成两块:传统教育和科举考试归礼部,新式教育归学务处。到了今年九月份袁世凯等人上奏,请求废除科举,推广学堂。慈禧老太婆眼看科举考试如明日黄花,再也不能适应当今的国内外发展形势,便顺水推船,允了这封折子。这样一来,礼部便几乎没有管辖教育的权利了,只剩下学务处一家独大。

    有鉴于此,老太婆再次下令:以后各省学政专门管理学堂事务而学政绩效归学务大臣考核,母庸再隶属于礼部。至此,礼部彻底从教育口退出,学务处已经成为实际上的教育部,只欠一个明确的说法。

    在五大臣遇刺的十多天后山西学政宝熙上了封奏折,认为以学务处统辖全国各省学务,有点儿名不正言不顺,请求该学务处为学部。慈禧老奶奶把这个折子转给了政务处、学务大臣,让他们先行商议,拿出个意见来。

    在孙元起看来,这是水到渠成,换块牌子的事儿,哪还用政务处、学务大臣来会弃?直接写个)“准”。字不就得了!只是以后管自己的婆婆,除了外务部又增加了学部。

    而且不知道学部尚书会不会新官上任三把火,故意来找自己的麻烦。

    在孙元起从《申报》上看到这则消息的第二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夏瑞芳敲响了校长室的房门。

    孙元起见是夏瑞芳,连忙起身迎接:“挥芳兄,好久不见,你几时到的北京?来之前应该说一声,小弟也好去车站恭迎啊!”。

    上次见夏瑞芳,还是取道上海赴美国的时候,转眼已经一年有半确实是“好久不见”……虽然没有见面,不过因为书稿复印和稿酬结算的事情两人书信来往却是非常频繁。这些年来,经世大学在商务印书馆至少出版三四百种图书,光孙元起一人,几乎就有近二百种之多!

    寒瞎已毕,夏瑞芳才正色说道:“百熙愚兄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这是哪里的话?你我二人,何分彼此?敬请道来!”。

    “不知你看过最近山西学政宝熙宝大人上奏的折子没有?”。

    孙元起一愣神:“昨天刚在《申报》上看到,不是说设立学部的事儿么?怎么了?”。

    夏瑞芳从袖子里掏出几页纸,递给孙元起:“这是宝大人奏折的全文请你过目。…”;

    孙元起连忙接过,仔细阅读。这时候才知道宝熙奏折的全名是《奏为科举停后专办学堂拟请设立学堂,并申明定章,择举切要办法三条,以一学制,而期成效,恭撸具陈,仰祈圣鉴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奏请设立学部,为了达到效果,我想到三个重要办法。哪三个重要办法呢?

    首先,学校老师应该是公务员编。在宝大人看来,如今各省学堂里面的老师都是聘任制的,跟学生一言不合,就想辞职走人,容易导致学生课业中断。如果变成公务员编,想来老师不会轻易辞职。

    这么说来,宝大人思考问题还挺有现实意义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中小学老师是事业编时,流动不是很频繁:一旦变成聘任制,那是更换千军如走马!尤其是大学里面有名气的教授,跳来跳去,似乎就是奔着各个学校的安家费去的,一旦钱到手,立马准备跳到下一家,浑不管学生死活!

    其次,统一教科书。在原先给张百熙帮忙编学校章程的时候,孙元起明确写道:“现在政府没有能力统一编写规范的教科书,所以应该允许各个学堂自己编写教材,如果没有违碍,就应该可以印刷使用。私人编纂的教材,只要学堂认可,符合教科书的规范,也可以采用。”。这样,就为经世大学的教科书合理化,找到了法律依据。张百熙见了,也没有修改。

    宝大人在奏折里认为,有必要统一教科书。现在既然国家没有能力编写,就应该拨集全国范围内较为通用的教科书,由编译处统一审定,按照科目选择其中最优秀的,作为目前全国各个)学堂的学习课本。等学部成立以后,储备足够的人才,再统一编写。

    第三点,则是统一学生的服装,类似于推广制式校服。这就没啥可讲的了。

    读罢之后,孙元起心中了然:这第一点第三点,就凭清朝现今的国力,基本上没有实行的可能:而且夏瑞芳也不可能为了这个),就千里迢迢从上海过来找自己。关键是第二点,清政府既想做,又能做,还对经世大学和商务印书馆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对商务印书馆的伤害,那是显而易见的。经世大学编译的教科书,已经占据商务印书馆销售额的九成以上。一旦学部确定别人家的课本作为全国学堂统一用书,商务印书馆绝对会丢掉半条命,不死也得残废!

    对于经世大学来说,商务印书馆的稿酬也是一块不小的经济来源,弃之可惜。再者,学部真要推荐一批不三不四的教材,再隔三差四来检查,你说,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孙元起放下那几页纸,说道:“辉芳兄,你担心的应该是统一教科书的问题吧?”。

    夏瑞芳点点头:“没错!百熙老弟你编印的教科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内容详实、知识齐备,自从光绪二十四年冬由敞馆推出以来,七年之间,风靡大江南北。东起江淅、西到川贵,北至直隶、南至两广,凡是新式学堂,用我们讲义的十居!宝大人在折子里也承认,我们编印的各种讲义“宗旨不诡,繁简合宜,颇足以资采用”

    “虽然无论在内容编写上,还是在印刷质量上,我们都超出一筹,但我们却有一个极大的弊端:我们商务印书馆是私人出版机构。相比之下,其他几家的讲义,不是直隶学校司编写的,就是湖北官立学堂所印制。如果由编译处或学部来审定的话,我怕其中会有猫腻儿!”。

    孙元起点点头:“不得不防啊!”。

    夏瑞芳道:“我们能接受的结果是,要么朝廷不审定,维持现状:要么审定时,让经世大学的先生们参与其中,保证公平!”。

    孙元起的意思也是这样。不过夏瑞芳此次前来,肯定不会只是让自己知道这件事,恐怕还想让自己去达成这个结果吧?要知道叔祖父孙家辑老大人现在还是学务大臣,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这件事对自己有利,对全国大部分学子也是利大于弊,故而孙元起非常乐意促成这件事情。次日一大早,孙元起便进城拜偈老大人。

    自从年初以来,老大人便经常觉得体内不太平和,时常请假修养,动辄数月。毕竟已经年近八十高龄,老大人也想致仕回家安度晚年,一来慈禧还需要状元和帝师装点门面,二来寿州孙氏这个大家族还需要人立在朝中,所以他只有苦苦支撑。

    如今已经是十月中旬,北京秋高气爽,老大人的身体也大有起色。走进院子的时候,他老人家正躺在藤椅上,享受着秋日的暖阳。

    磕头请安后,孙元起没有遮掩,和盘托出自己的来意,希望老大人能点头答应:要么朝廷不审定,要么审查时公正。

    老大人眯缝着眼睛,好像要在和煦的阳光里睡去,然而他并没有睡,半天才说道:“这件事,你不要搀和进去。”。(未完待续。

    

一三〇、知传家学与青箱

    �孙元起有些不解:统一教材,说小了,关于自己和经世大学的名誉:往大了说,甚至关系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水平。为什么自己不能搀和进去呢?

    老大人似乎看出孙元起的疑惑,缓缓说道:“以前,老夫的身体还硬朗,你又一心治学,有些事情老夫便越俎代庖,帮你拿了主意。如今老夫已经是风烛残年,大去之期不远矣!官场上的一些事,就得你自己处理了,靠不得别人。不仅要照顾好你自己,还要照顾好学校,如果再有余力,照顾一下老夫的亲戚,那就感激不尽啦!

    “老夫也知道,你对中国官场的蝇营狗芶,甚是厌烦。尽管你万般不愿意,可既然是在大清,就免不了要和官员打交道。

    况且,你如今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儿,更要懂得官场上的一些规矩和技巧。自从咸丰九年(1859)中进士以来,老夫已经在宦海中扑腾了将近五十年,虽然没有什么功绩,但对于做官还是小有心得,今天便说与你听听。

    “在我大清做官,是最容易的事儿,也是最繁难的事儿。说容易,穿上官服、戴上鸟纱之后,只要哄好上官,便万事大吉。说繁难,想那李文忠公的格言便是“拼命做官”身故之后依然谤言满天下,何况其他人?不过百熙你并无雄心壮志,只不过是想借这官身去办成一些事罢了,所以最是简单。只要你懂得八个字就可以了。”

    见老大人准备传授青箱秘学,孙元起连忙打起精神,摆出恭聆教诲的样子,就差没像朝鲜的干部一样手里拿着纸笔,随时准备记录伟大太阳的光辉语录。

    老大人也在椅子上坐起身,伸出枯瘦的手指:“记住这八个)字:审时度势,察言观色。对事要审时度势,对人则察言观色。”。

    孙元起听罢有此泄气:还以为什么家传绝学呢,原来是大路货!

    老大人似乎没有看见孙元起的失望之色,接着说道:“就拿宝熙这封折子来说,他首先看到现在废除科举之后,礼部无所管辖,而学务处管辖全国学政,又有些名不正言不顺,设立学部势在必行。这便是“度势”有这个势,却还要等待时机。太早上奏这封折子,成与不成两说,好比在伤口上撤盐,至少先得罪了礼部:老佛爷看他在宣布废除科举之后,立马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心中肯定也无好感。要知道,在我大清做官,上峰的喜怒基本觉得你的仕途升迁!如果太迟上折子,要么被别人抢了先,成为人云亦云的应声虫:要么朝廷早有此议,廷臣以寻常视之,这折子就等于是废纸一张。宝熙选的时机极好,五大臣遇刺之后,皇上、皇太后励志革新,学部的设立是大势所趋,这封折子正中下怀。所以便转到政务处、学务处商议。”

    说了这一大段话,老大人有些疲倦,又躺回椅子上,这才说道:“百熙你是聪明人,你且依照“时,“势,分析一下,看看这折子交到政务处之后,会如何办理?”

    见老大人考校自己,孙元起在心里思付片刻,才掰着指头说道:“首先,如您刚才所言,这设立学部是必须的,政务处不会看不到这一点,所以定然会设立学部。其次,宝大人奏折里面是想把礼部、国子监两个衙门裁撤掉,大部分到太常寺、鸿胪寺,另一小部分到学部。这里面就牵扯到众多人的利益纠葛,在设立学部之前,必须先考虑好是否要裁撤礼部、如果裁撤又如何调配人员等问题。可人员调配分流,素来就是最麻烦的事儿”所以短时间内学部不会设立。而学务处之前并没有多少人员,即便礼部分来部分人,磨合也需要一段时间。”

    看孙元起说完了,老大人赞许地点点头:“说得大致不错。不过,还有三点需要注意:一,六部对应着《周礼》,关系国体,不容轻废。而礼部自北周始设,历代相沿,以至于今,不可能现在裁撤的。二,政务处处理事务也分轻重缓急,如外务、军事、救灾、拨饷等肯定要优先办理,照设立学部这种并不紧迫又关系重大的事情,一定会使出水磨工夫,拖上个几个月再说。三,学部设立以后机构究竟如何设置、由何人出任,可是大学问。要知道凭空多出这么多官职,各派系之间争权夺利,定然旷日持久。所以,未来半年间,学部不可能正式开衙办事!…”;

    姜是老的辣!孙元起觉得有些汗颜,旋即想到:“单这设立学部就要半年多时间,到那时候,宝大人的奏折肯定已被忘到九霄云外。再说,宝大人奏折上的三条建议,其中改教员为职官、统一学生服装两条都需要大力气、大投入来做,朝廷定然是不肯的:至于统一教科书,则属于吃力不讨好,学部也不会主动揽这麻烦事儿。所以说,这统一教科书的想法只能是胎死腹中,我也不用搀和到里面去!”。

    老大人点点头,又摇摇头:“这教科书的问题,学部在未来一两年间自然不会着手去做。不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朝廷绝不会放任教科书五花八门、鱼龙混杂的。而以后要统一,第一步依然是宝熙所提的先行审定各种教科书!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你们现在着手准备,到时候便可以从容应对。”。

    孙元起这时已经有了主意,回去之后双管齐下:

    首先,收集现有的各种教材讲义,借以进一步完善经世大学编纂的教科书体系。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争取在学部审定教科书之前,造成一个既定事实:尽管经世大学的教科书不是官方审定授权的,但在全国已经处于主流地位。官方只要不逆潮流而动,只能默认现实。

    其次,商务印书馆争取和某省官书局合作,成立合资企业,使之具有官方背景,然后以官方名义出版全套丛书。这样,以后在学部审定教科书的时候,学部里面就会有自己的代言人,发出自己的声音。

    老大人见孙元起已经有了对策,这才提醒道:“其实,此次成立学部,对于你经世大学影响最大的,并非是教科书审定,而是学部的机构设置和章程起草。假如有人故意刁难,在里面做些手脚,纵然你说学校是洋人所办,恐怕依然寸步难行。…”

    听了这番话,孙元起脸色凝重起来:这好比是后世的标准化组织,你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