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理想年代-第1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疯子啊!汉上争雄,他才是最大的胜利者……”冯耿光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是好……

第二百二十六章 撤退(一)

北京,锡拉胡同。

入京以来,袁世凯就没有好好在东堂子胡同的总理衙门认真上过一会卯。只是守在他锡拉胡同的老窝,全力的看着京师和南方的风云变幻。半年来风波不断,北洋也卷在其中抛上抛下,让一贯保养极好的袁宫保,都看起来老了一些儿。

袁世凯重登政治舞台,也未尝不担心项上的脑袋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有人替他搬个家。有人说他“难得一夜高枕安眠”,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当袁世凯被起用的时候,他并不立即赴任,是有他的道理的。到了北京,很少进紫禁城,很少去东堂子胡同总理衙门,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父亲,段军统来的文告,您可都看了?在叫苦呢,北洋军上下,咱们几十个小站练出来的军官,前线各协营争着发急需补充的电文,而长江水道不通,京汉铁路不通,他明知道咱们却很难再向前线输送粮食、弹药等补给品了……办砸了父亲的交代的大事,还有脸在这里叫苦!先办了他!还有冯军统,在汉口就看着段军统出丑,也不伸手拉一把,以至北洋丧军辱威,同样该办!”

说话的是袁克定,他一开始就叫嚣这要办了段祺瑞,如今段祺瑞在湖北栽了这样一个大跟头,袁克定反而更是最明目张胆反对段祺瑞的。又或是,袁大公子是最明白感到段祺瑞未来威胁的?想想也是,袁大公子要想从他老爷子手里继承北洋,第一个要拔掉的钉子非段祺瑞不可!其后,就是北洋三杰的两外两位……

袁世凯笑着丢下手中折子,儿子这点阴暗心思,他还是心知肚明,只是不去点破。儿子有这样的心眼,那是好事。他瞧了一眼坐在一边,只笑不说话的赵秉钧:“办个什么?其后勤补给线却屡遭打击。运输部队被袭,后勤补给仓库被毁,类似的报告一个个接踵而至。你们自然很清楚,作战部队若失去了弹药、给养的补充,那将意味着什么?为了保证前线作战能够顺利进行下去,段祺瑞也是不惜血本,一下子又派出混成协从信阳向前线输送弹药、给养。可万万没想到,他的这支运输部队居然连人带车被李疯子军队一股脑儿全部报销,而咱们的这一数目巨大的补给物资也有一半落到了他的敌人手里。段祺瑞两次围剿李疯子,却落得损兵折将的下场……此次失利,非战之罪!孤军深入湖北腹地,北洋众将先前也一直反对。段祺瑞诉苦,无非就是要老夫下一个撤退的命令。而且,他连借口都给想好了……正式照会驻汉口各国领事,宣布此次湖北作战,打击匪军的目的已达到,故即自现在防区撤退,恢复原来态势,以表示北洋军对谈和的诚意……”

袁克定恨恨的道:“这不是明白着承认在湖北战场输给李疯子啊!好小子,也算是打败北洋,还不盛名满天下!南方民党,还不叫嚣的反了天!北洋军出了这么个大丑,几十年威信扫地,段祺瑞难辞其咎!”

袁世凯还是笑,袁克定这个大儿子的心思,他早就摸得通透。袁克定这个北洋的太子爷确实有想打压段祺瑞等北洋大将的想头,更有一点觉着段祺瑞等抢了风头的嫉妒吃味。种种桩桩混杂在一块儿,让他现在看段祺瑞等人怎么也不顺眼。但是论起这场战事,如果真办了段祺瑞,那才是向天下人承认,北洋军在湖北吃了败仗。

而现在,北洋军至少在湖北还处在主动地位,虽然只是撤退的主动权,至少如杨士琦和杨度说的,还有得口水仗可以打。段祺瑞这小子,竟然也把形势看得这么清楚,这些年他的幕中也有些人物,是该警惕……

怎么应对这个李疯子,说实在的,袁世凯也觉着头疼。原来的一切手段,拿他丝毫用处也没有,这个家伙软硬不吃。就算将他逼迫到最险恶的局面里面去吧,这家伙总是能挣扎上岸,还能多少捞一点好处……

从以往的作战实践看,南方民党的那些杂牌军确实很少能打败北洋军,但是,这次湖北正面战场上参战的李疯子军队,大部分都是清湖北新军军队,官兵素质和装备等方面自然要胜过那些杂牌军。这是袁世凯没有想到的。经过这次作战,袁世凯总算对李疯子的嫡系革命军队有了新的认识。

一直主战的冯国璋在千家岭战后向袁世凯提出的《关于迅速解决湖北事变作战意见》中称:“敌军抵抗势力之中枢,既不在于南方十三省之民众,也不在于同盟会民党要人之意志,更不在于包括若干地方杂牌军在内的全部百万民军,而仅在于以李想为中心、以湖北新军青年军官为主体的李想嫡系军队的抵抗意志。有此军队存在,迅速和平解决事变,无异缘木求鱼。”

冯国璋可是对李疯子极度推崇,认为不解决李疯子,和议难成!

北洋上下,在此次作战中不但低估了李疯子军队的战斗力,而且,他还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当地民众的力量。在会战开始前,当地民众在李想政府的组织下,和革命军队相配合,把武胜关至孝感之间的主要交通要道,以及京汉铁路已全部破坏,就连这一地区间的土地都被翻了一层,成为新土,从而使北洋军无从施展,其战斗力也就相应的减弱了。此外,当地民众又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实行坚壁清野,并组织各种形式的民兵、自卫队配合革命军队作战。当民众的力量被组织起来时,那种威力才是最可怕的。即如李疯子在名扬天下的《人民日报》中叫嚣的那样:“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北洋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湖北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北洋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正是如此,北洋军在湖北出出是敌人,同时,进攻的北洋军部队的后勤补给线几乎全被切断,前线各部队的粮弹都已快用完。

在这种情况下,在这样的情况下,袁世凯能有什么选择,他只好于无可奈何地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袁世凯心里拟着命令说:“匪军顽强,现仍潜伏于京汉铁路线地区。本军为避免不利态势,应速向北阵地转进,以图战斗力之恢复,并应严密防备匪军之追击。”

袁克定脸色难堪,失败就是这样的痛苦。

袁世凯侃侃而谈,脸色没有一丝的波动,心中的城府深的见不着底,谈到这次撤军的原因时说:“本军的主力既已进入阳夏平地,武昌又在眼前,如乘势进攻占领武昌并不困难。但根据本次会战之目的,为中华文明免遭浩劫,武汉三镇之民众少经兵祸,为表现和议之诚意,在大量击溃匪军后,不得不回师原地……”

显然,袁世凯也是在为其撤军寻找借口。这个借口,还是有很多人相信的,毕竟冯国璋在汉口占尽优势,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现在的撤军,又是无可奈何之举,就有得扯皮了。

不管怎样,北洋军确实开始撤退了。

袁世凯别的不怕李疯子什么,就是怕他破坏和议,如今主动撤军,把湖北送给他,也是这个心思。希望李疯子得了这么大一个便宜,就别老跟他为难,再去南北和议的事情上搅和。只是这个李疯子,实在是看不透,要想这家伙按照老袁的剧本走,老袁还真没有把握,李疯子软硬不吃呀。还是想念黎元洪,这个胖子实在太上道了,就是能力太逊,败给了李疯子……

想起李疯子,这小子,到底要的是什么呢?风雨飘摇的大时代,出了这么一个人物,到底是福还是祸患?

袁世凯想得有点头疼,突然觉赵秉钧一直没有说话,冷不丁的突然转头问他:“智庵。又在养神了?有什么想法儿,你倒是说说呀!”

赵秉钧像是突然被袁世凯地话从自己思绪里面惊醒似的,哦了一声,脸上也没有一贯风流倜傥地笑容了。只是皱着眉头苦苦在思索什么一样。

“袁公,李疯子他在湖北所作所为,说实在的。到底在所求什么,咱们很快也能看出来。他的人民日报必然还有呼应地动作!仅仅考察他在武昌之乱的所作所为就明白了,没有人民日报在各大城市为他纠集民党呼吁,辛亥年这场动荡能蔓延的这么迅速,转眼之间半壁江山啊!孙大炮那么会放大炮的人物,四处举义,也不懂得使用这样的手段,也从未造成这样巨大的风潮!近来人民日报那帮为他摇旗呐喊的家伙,也定然还有动作,咱们只管等着看就好了……在下只是担心,湖北局面变化,必然打破洋人在汉口的平衡,洋人会有什么动作?”

袁世凯脸色一动,冷冷道:“现在汉口,可不是我们北洋的尾了……还是想想,怎么和李疯子打赢这场口水仗吧,北洋军威信不能再有任何闪失,不然谁还怕咱们!”

赵秉钧一怔:“袁公,小东洋在东北增兵,看架势不得不防,甲午故事,不可不妨!汉口,只怕是个借口,毕竟离东瀛列岛太过遥远,首当其冲的还是咱们北洋!”

甲午一战,曾经有人说他罪魁祸首,他也是把小东洋恨透了的。但是赵秉钧说的对,和小东洋最先起冲突的必定是他的北洋地盘。

但是袁世凯也容色如铁,丝毫没有退让的打算。他说道:“我北洋数万新军,北洋水师,就都是摆设?北洋军装备的毛瑟,克虏伯,比小东洋的皇军要先进的多。英国法国,这些强国霸主,在北京外交团原有一致行动之协议,不得单独干涉,小东洋干乱来!”

他断然又加了一句:“渤海海口,我北洋经营垂二十年,已经不是李老中堂时代,船坚炮利,有深固不摇之势,甲午故事再难重演!”

第二百二十七章 撤退(二)

夜色已经是渐渐迷离下来了,饱经战火的土壤之间满是被血肉所浸润,到处都是战火所带来的疮痍之景。

安陆,安荣堂。李大帅为了准备对北洋作战,而把湖北划分为三个战区之后,这里便是湖北的作战指挥中枢了。

安荣堂的面积算不上很大,不过占地三十亩,不过其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恰到好处,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集于一身。因为建筑数量多,分布密集,所以安荣堂在这些布局方面,便是很注意,而空间处理更是如此。虽是亭台轩榭满是,可却没有有丝毫零乱之感,而是给人有一个连续、整体的概念。

此时的安荣堂八仙馆内,人退尽了,显得空落落的,斜照的日影从洞开的门中一直照进殿内,李想忽然觉得有些寂寞,猛地想起自早晨管家小妹梅迪送了一些点心吃,到现在尚未进食。他不觉暗自好笑,在门口融融的阳光下舒适地伸了个懒腰,活动了一下腿脚,远远望见他那个草台班子参谋部总参曾高双手抱了一大叠文书要送往文书房,便笑着叫道:“老高,你过来!”

“哟!”曾高正低着头走路,不防有人叫,抬头见是李想,忙笑着过来,“是大帅叫我……我的眼越发的不济了,都快累出近视眼了!”忙将文书进至案上,回身过来又是敬礼,又是嬉皮笑脸,“湖北革命军的整编,是否操之过急?累死咱们参谋部了……干脆还是去娉几个普鲁士大胡子,要学就学地道的德国陆军。”

李想在千家岭结束之后,立刻开始整编革命军。

向来便是欧洲陆军军事强国的德国,历来便是欧亚一些军事相对落后的国家的效仿对象。当初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陆军便就是照搬普鲁士陆军全套军事思想、建设制度和制式操典,而设置的。虽然最初的时候,日本陆军是学的法国,可是一场普法战争之后,日本人发现,相比之下,陆军似乎还是要看德国,尤其是德国率先开启了完善的参谋制度。

从原普鲁士军队总参谋部展而来的德国军事总参谋部,是绝大多数军队总参谋部的样板,也是德国军队中对战争进行规划和决策的高级军事机构。

也正是因为总参谋部的崛起和展,在与其他对手相比的时候,德国人获得了这个最大的优势。也正是因为这样,近两个世纪以来,德国军事总参谋部成了军事史上最出色的参谋机构之一。

虽然,从严格的定义上来看。历史上地第一个总参谋部实际成立于德国的邻邦、死敌——法国,早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国防部长拉扎尔·卡诺下属地国防部办公室就已开始具有现代总参谋部的雏形,而1795年,后来成为拿破仑席元帅的贝尔蒂埃又率先建立了参谋系统,并在后来成为贝尔蒂埃直接领导的参谋长办公室,并和另一个被称为总参谋部的机构组成了拿破仑地统帅部。然而那个时期的参谋长办公室和总参谋部仅仅只是严格遵守拿破仑的命令。而不能直接取代皇帝本人进行指挥,所以根本就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总参谋部。

而反观德国人,在狭义上,总参谋部是普鲁士军队地指挥中枢。负责对战争各方面的研究,制定部队机动方案及战役实施方案,拟定作战和动员计划。在广义上,总参谋部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军事理念、虽然当时的欧洲各国都先后设立总参谋部,但德军总参谋部因其完备严格的培训机制和靠实际表现而非出身门第作为奖惩标准而声名卓著。

最早成立在1806年的德国军事总参谋部是由普鲁士地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和奥夫斯特·冯格奈森瑙两位将军所建立的,不过直到1821年任总参谋长卡尔·冯·米夫林男爵上任。这才标志着总参谋部的正式成立。

德军总参谋部的培训机制并不只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参谋人员,而是更为了培养出具有具有丰富知识、广阔视野和献身精神的职业军官。

总参谋部拥有着较少受政治势力控制的特权,而这一点更是在1871年在德国宪法中被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

相比于中国的参谋制度建立缓慢,日本在这个方面要起步很早。明治维新之初,日本便从德国请来了梅克尔少校担任陆军大学校的教官,建立了日本现代参谋制度的基石。培养起了日本陆军的参谋人才以及高级指挥官。

袁世凯北洋军的现代参谋制度还很原始,李想革命军的现代参谋制度也很草台。

而李想是非常欣赏德国的军事、工业的先进性,希望能够从德国引进德式军队的管理方法、先进的战略战法、部队单兵的战斗技能,尤其是让那种德意志精神,革命军高层更是欣赏,因为这一点和革命军精神很是相似。正是因为希望从德国人那里获得先进的理论知识,以便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对内捍卫革命的坚决果实、对外则能抵抗外来侵略。

只是现在的条件,要请德国军事顾问,太困难。革命军高层也只能用在德国学生日本那里学到的一点皮毛,摸索着自己建设……

李想打量着曾高,这家伙满嘴跑火车,又爱吐苦水,边听他唠叨一边笑道:“操之过急?不,一点也不急!北洋军不是革命军最终的敌人,目前威胁中国最严重、而最迫切者,当然指日本。日本对中国之情,知之极悉。其利害适与中国相反,故必用尽各种方法破坏中国内部之团结与图强,至少设法迟延其实现。这场辛亥大革命,处处可以看到日本人的身影。国民革命蓬勃发展,东京的空气已然不快……设想,战争一旦爆发,则国民政府有坚忍意志,断无不抵抗而即承认敌方要求,沉默接受。这不又是一场甲午吗?民气即是造成抵抗意志,故不容轻视。无论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当家,苟领袖无此种意志,则人民亦不肯出而抵抗。抵抗意志必须有实力之兵力,方有固定之基础,目前中国陆军之实力,即使北洋军,故不能担任现代战争,但未若不可用持久抗敌,迫使其增加兵力,一切重要莫过于成立虽小而极端新式之国防军。”

曾高听了一怔,日本威胁论,李大帅已经不是第一次唱,他早就习惯了。而且,在汉口东洋租界一战,也确实看明白了一些事情,小东洋的陆军装备也许还逊色北洋军一成,但是战斗力,战斗意志,还有战争的动员能力,比北洋强太多,日本已然是个现代化国家!

他忙又笑道:“这更不是一朝一夕可速成,日本陆军也几代人,几十年的建设。中国欲成立极端新式之国防军,虽说小,但也必须从军事教育的加强起。需要创立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等学校。而在教学上,又不摈弃了传统地日式成法,如果采纳‘专在切合战用之实地工作’地德国典范令。才能培养大量的人才,陆军的合成化也才能有较大的展。新型的炮兵、航空兵、骑兵部队初见雏形。大量的特种兵器材也被列入采购计划。这个的整军建军计划,大大充实了中国的国防力量,需要的不知道是几十年才能完成……”

李想听了,突然想起德国国防军之父塞克特明确的给蒋光头国民政府提出了中国建军的三项中心思想,其一军队为统治权之基础。第二、军队之威力,在于素质之优良。再者。军队之作战潜能,基于军官团教育之培养。

根据塞克特提出的建军的三项中心思想,国民政府先必须认识到的就是军事强权在国家政治中地巨大作用。所谓“坚强的、一心一德的领导”便是这种建军思想和方针的主题。因为塞克特认为只有一元化的领导才能够对涉及经济、财政,先是民众教育与宣传等每一项国家措施加以通盘考虑。而这一点让崇尚铁腕的蒋光头很是觉得受用。

李想沉着脸道:“以有限的物力财力,先建立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小型核心示范武装——模范军。先编成八个师。然后扩展到十八个师,最终再分批分期完成全国六十个师地整编。中国有这样六十个师的精锐常备军就足以应付各种军事需要状况了,”又笑着对曾高道:“模范军虽然规模很小,但却将之建立成了一个编制健全、结构森严的小型浓缩版,可以说这其中每一点的安排都极近完善与充实。一旦时机成熟,这个小型浓缩版的革命军陆军便可无限制地扩充。因为将这个革命军陆军打造得极其精锐充实。每个士兵都训练成为了可领导和指挥作战的基础骨干,每个军官则被培养成了未来地军事统帅。这样。也就等于是充分的建立起了革命军陆军的骨干架构,一旦需要,便可以直接扩充成一支规模庞大、战斗素养极高的战斗部队。”

曾高心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