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4年第19期-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骆 英
  诗,是批判者,应该是社会的良心。它的首要任务是批判,是永远不满足现状的咏叹。诗是一个个体的结晶,是个人内心对周边世界的感受。诗,需要素质,需要文化,需要良心,需要责任。
  而做房地产,需要的是法律和冷静,需要的是战略和判断,需要的是团队和战场。
  我写诗的时候,非常厌恶城市,因为城市抹杀了天性和个性。
  在人们赤裸裸地讲钱,追逐最高经济利益时,人和人看来是极简单的,是一种交换关系的存在和体现。所以,就会有着共同利益的联盟,有着特殊利益的阶层,就有如共谋者和掠夺者,从而改写财富的格局。这就是残酷的都市。
  然而,未必是财富失落者才能写诗,才能愤世嫉俗。财富的获得,可能导致的是心灵的失衡和痛苦,尤其是当你一跃而至荣华富贵时,你的心就会非常悲哀,你会探讨人的本能究竟是什么,人究竟是善良的还是丑恶的。
  所以,作为诗人和作为地产商,理论上肯定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是,现实中又居然能和谐得如此完美。我想这可能是良心与利益的妥协,社会生存与个人体验的结合。
  我们建造了许多房子,也试图一再强调其艺术涵义和文化含量,但房子毕竟是房子,商人毕竟是商人;为了追求卓越,我们得拼命往高处走、往上走、往远处走,所以我们可能会越来越富、越来越强、越来越成为批判的对象。实际上我是在以我的诗批判我的社会存在,借此探寻和呼唤社会的良知。诗会让我们美好一些,起码写诗的人在卖房子时,一般不会使用鬼蜮伎俩,也许这是地产诗人和地产暴发户的些微区别。
  所以,我幻想每一个诗人都应该成为地产商,这样,我们的城市会更诗意一些,省得肉欲横躺;每一个地产商都应该成为诗人,这样,我们的社会会更平静一些,走在街上,这城市的街道也会让人心情舒畅。是与不是也许永远无法说清,就算是诗人说梦,地产商附庸风雅,乱发一顿幽怨罢了。


一个行者
■  陶斯亮
  我面前放着厚厚的一摞书稿,我一边读一边暗自惊讶:写出这些优美诗句的是曾经坐在我桌子对面的那个黄怒波吗?可是越往下读就越是觉得有两个怒波在眼前晃动:作为诗人的骆英和作为企业家的黄怒波。
  诗中的这个怒波才气四溢,感情丰沛,在现实和梦想中彷徨,在追求美好与愤世嫉俗中挣扎。特别是他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那份渴望,洋溢于整部诗集之中,很有点少年维特的味道。这种少年的情怀,浓郁的流露,纯粹的诗句,在当今这样一个浮躁的、物质崇拜又网络虚拟化的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
  而诗外的黄怒波完全不是这样的。每当身高1。9米的他,眯着一双笑吟吟的小眼迈进办公室时,我顿时觉得天花板矮了一大截。这个黄河水哺育的西北汉子,热烈、自信、急脾气、火性子,节奏像小鼓敲出来的。最常听他说的一句话是“急死我了!”。他的思维更是快如急火。听他讲话,你会觉得这是一部脉冲仪在放电,总有思想的火花冒出来。做他的部下比较辛苦,因为还没等你领会这个意图,他的第二个甚至第三个谋划就出来了。偶尔我也会听到他的部下抱怨,说实在跟不上黄总的思路!他在表达上也很有特点,表达自己意见的欲念绝对要大于倾听别人罗嗦的耐心,往往是没等你把话说完,他已经完成了从信息到分析判断到决策这样的一个复杂过程,而且说的竟然八九不离十。
  我与怒波相识十二年,桌对桌也坐了五六年吧,亲眼目睹了他是怎样走上成功的。当初,他很勇敢地放弃了中宣部外宣局的铁饭碗,下到中国市长协会属下的中国城市出版社当了一名副社长。没多久,出版社遭遇无妄之灾被迫停业(后经法律裁决,予以纠正,又恢复营业)。为了解决出版社三十多人的生存问题,建设部特批了一个咨询中心,交出版社去运行。说实在的,那时没有任何人会把这个小机构当回事,谁也没想到,怒波拿到这个一穷二白的中心后,就犹如阿基米德获得了一个举起地球的支点一样,只见他开始发力往前冲,几年过去他竟冲出了好大的一番事业来!
  今日的怒波是中坤集团的董事长。中坤的业务从房地产业、旅游业、教育产业、体育产业、宾馆产业到文化产业……这其中有些是在北京乃至全国、国际上都有影响的项目,如黄山黟县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民居村落”宏村;中国网球学校(中国未来的世界冠军将从这里诞生);都市网景、交大嘉园等居民小区。眼下,他更雄心勃勃,正投入几十个亿的巨资打造大钟寺现代商城,并开发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长河湾”高级住宅区。总之,怒波这几年干得让人眼花缭乱,我老开玩笑地说他是“十个手指能按住十五只跳蚤!”
  他成功的秘诀是“在商却不完全言商”。比起很多的企业人士,怒波的优势是,他有着诗人的敏锐和良好的艺术感觉。因此他面对一个项目时,本能的就会以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去做考量,再加上文化底蕴和独到的鉴赏力,使他能够在不被看好的商机后面,发现其巨大的价值。例如宏村项目,我是亲眼目睹了它的决策过程。初见宏村,一般人是不会发现它的巨大商机的,那么偏僻的地方,偏得绝大多数人认不得“黟”字。它又是那么穷、那么脏!哪个傻子会往这儿丢钱呢?但是怒波凭着他那文人的眼光和感悟力,看到了宏村巨大的文化价值,以及破败后面的诗情画意,于是力排众议,投资维护,开发旅游。现在的宏村已是名扬四海,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连江泽民同志也专程前去参观。
  怒波很有个性,是个性情中人,也是个色彩缤纷的人。他兼诗人与企业家于一身;他总是做着绚丽的梦但又不放弃实践的机会;他的优点缺点就像白昼和傍晚一样悬于两极。总之他是个一言难尽的人。但他的复杂源自于他的丰富,又因了他的直率而回归简单。
  在怒波所有的特质中,他最为欣赏的是他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作为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他非常注意吸吮各个方面的知识。我在他的对面坐了好几年,目睹了他是怎样勤奋刻苦地拿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EMBA学位,从而成为企业管理的专才的。至于他的创新思维,可以说在同代人当中是很突出的,我总觉得他的大脑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一会儿一个点子,协会同志常开玩笑地戏称他为“点子大王”。但他绝不仅仅停留在创新观念上,更重要的是,他是个行动主义者。他不仅仅“想”,更善于“动”,实践是他崇尚的原则之一。他的成功得益于学习、创新、行动,三者缺一不可!
  在成功面前,怒波始终保持着清醒,从他的诗中看,那个风风火火的怒波不见了,代之以如履薄冰的危机感,甚至有点高处不胜寒的感慨。面对挑战,他坚定地说:我不许我的帆儿降落,没有终点也要漂泊。对任何一个成功者来说,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和谨慎的心态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相信怒波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来应对一切,无论是幸运还是灾难。
  行者,是漫漫长途的跋涉者,是风雨兼程的赶路人,是没有终点的长跑者,是茫茫荒野的独行侠,我心目中的怒波是这样的人!我对他最发自肺腑的一句祈福是——永做行者!


当代诗人群像
■  闻 山等
  闻山
  
  闻山,1927年生于广东省茂名,1944年就读西南联大时参加以闻一多教授为导师的新诗社和阳光美术社,发表抗日抒情诗《山,滚动了!》。1950年在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学习。后在《文艺报》、《诗刊》、《文艺研究》长期做编辑工作,离休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编审。系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评论集《诗与美》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散文《紫色的雾一亿念朱自清先生》、《教我学步的人——闻一多先生遇害十周年祭》、《我们大家的家》等与诗《山,滚动了!》、评论《向朝霞挺进——读雷抒雁的诗》载人《中国新文艺大系》及《中国新文学大系》。诗书作品在全国各地刻碑。《闻山百诗书画展》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及广州、深圳、湛江、茂名、高州等地展出,并出版《闻山百诗书画展作品选》,《闻山散文选》亦将出版。
  三家军马厮杀,
  万民血泪交流。
  曹阿瞒被大火赶走,
  顾曲周郎丧命,
  小乔肠断巴丘。
  伫立赤壁矶头,
  望滔滔江水,
  岁岁洪峰,
  战争魔鬼猖獗,
  寰球血雨腥风。
  我问天下豪杰,
  何时将杀人罪犯  送入囚笼?
   ——《赤壁抒怀》
  
  近况:
  虽然心脏病不轻,但总不能白吃人民的饭,近年费力写些散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了《中秋望寿星——访克家同志》《读爱因斯坦给五千年后人类的信》《祝福恒河》及《神思百望山》《同志》等。《蓝天白云黄金树一冯至先生十周年祭》《洪湖荷香》《中华诗魂——悼克家同志》亦将继续发表。外出有感也写些小诗。
  
  韩忆萍
  
  韩忆萍,1930年生,河北省衡水人。号滏阳书生。1953年发表作品有诗文集六部。部分作品选人《中国新文学大系》诸书。曾为工人,后为某报副刊主编,中国作协北京作协会员。《中国文学家辞典》及《中国诗歌大辞典》均收有其条目。本人主张“文以载道”,以文为镜、自娱娱人。
  
  期盼得那样久远,
  一诞生便歌声不断。
  有人说你歌唱只为求偶,
  哪知你与布谷一样的心愿!
  你呼唤田野的成熟,
  催促麦的黄梢、稻的分蘖,
  催促农民的日子不断拔尖……
  纵然看不到收获的季节,
  仍热情、奋力地呐喊,
  留给田野的记忆如此深沉、久远!
  ——《原野上的祝愿》
  
  近况:
  1989年出版诗集《紫丁香》,1999年与作家夏红等选编了北京多位工矿出身的作家之文选《五月榴花》,得到老诗人臧克家夫妇的好评与鼓励。
  2002年出版个人散文集《依然十里杏花红》。并再编了《北京五月榴花》的第二辑十种。眼下正在著写居京休闲拟古自赏诗一百首。
  
  莫文征
  
  莫文征(笔名:闻征、阿洲等),1932年生,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人。中国作协会员、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理事。编辑出版了几十种文学书籍。业余从事诗、评论、散文、随笔的写作。已出版的诗集有《海思》、《季节河》、《时间的落英》、《芽与根的和弦》,赏析集《现代诗歌名篇选读》,评论集《诗秘探微》,历史中篇小说《焦桂英》。
  
  无需你为它呵护和谋略
  流动才是可贵的性格
  从诞生之处起
  经历的全是创造和思索
  不说耕云播雨
  不说冲破阻隔
  不说载舟覆舟
  不说山岭雕刻
  甚至,自身的形体
  也靠自己去点滴勾勒
  无论宇宙有怎样辉煌
  你却拥有一个真正的“我”
  ——《河颂》
  
  近况:
  2000年退休后,已完成《艾青诗全编》(三卷)的搜集和编辑工作,并已于2003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12月完成《台湾诗作精选》一书,将于近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平时除练习书法外,仍从事诗、散文等的笔耕。
  
  龙彼德
  
  龙彼德,1941年生于湖南省沅陵县,196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在“北大荒”生活过10年,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秘书长、《东海》文学月刊主编、浙江省文联文艺研究室主任、编审。著有诗集《与鹰对视》、诗论集《中国式现代诗》等三十余种。
  
  由于跌宕它意识到自身
  (曲应为弯弓,直该是硬弩
  岁月的黄金不可虚掷)
  由于久静它强烈地思动
  (凝视之近说明了相距之远
  美丽的诱惑无法抗拒)
  白云排开了进军的仪仗
  狂飙起自于深深的峡谷
  远梁近峁皆呼啸而东
  它闻到了咸腥的气味
  ——《止水》
  
  近况:
  为两个专栏(“现代诗艺术揽胜”,已开辟3年;“散文诗艺术技35”,已开辟9年)继续供稿,将现代诗的研究再深入一步。历时五年终于完成的《痖弦评传》,年内即将出版;由青年评论家刘忠主编的《逐日者之歌——龙彼德诗歌创作评论集》,不日也将面世。


本报头条 国际诗坛动态等
                             金炳华致信祝贺《三峡交响曲》首发式暨研讨会在三峡工地举行
  ●本报讯  由三峡工程总公司新闻宣传中心和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召开的诗人谢克强抒情长诗《三峡交响曲》首发式暨研讨会在三峡工地举行。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致信祝贺,全文如下:谢克强同志:
  您寄赠的长诗《三峡交响曲》收到,读后深为感佩,今欣闻三峡工程建设总公司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在宜昌举行专门的首发式暨研讨会,我谨表示衷心祝贺。
  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凝结着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的心血,寄托着全国人民的热切期望,她寄寓着民族腾飞的梦想,标志着改革开放的成就。三峡工程的建设牵动了中国作家的心,许多作家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入到三峡工程第一线采访采风。火热的建设场面、动人的英雄事迹、感人的移民故事,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热情,涌现出一批反映三峡工程建设、表现三峡移民行动,描写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的优秀文学作品。您和大家一起,以诗人特有的敏感奔赴建设第一线,深入到三峡库区,历时一年多,搜集素材,用心体验,充满激情地创作了这首4250行的抒情长诗。全诗以激扬的情绪,动人的笔触,对三峡工程建设做了生动的描述,三峡的沧桑巨变和勃勃生机,建设者的精神风貌,万千移民的无私奉献,跃然纸上,感人肺腑。这是您个人创作的成功,也是当代新诗的一个可喜收获。
  伟大的时代呼唤我们,火热的生活感召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的作家诗人积极参与。事实证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们的作家就一定会取得艺术创作的收获,也只有投身到现实生活中,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
  祝您在创作上取得更大收获!祝首发式暨研讨会圆满成功!
  ●尘封50载后首次面世艾青《旅行日记》透露私密情怀  “这不是人们概念中的那种日记,它由一些札记、散论、随笔和诗歌的断章组成,是诗人式的——随意、跳跃、简约、生动”。本月底,已故诗人艾青先生的一本记述自己50年前去南美洲旅行的日记,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这部遗稿的面世,对艾青研究和当代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艾青的这段日记记在一个暗红色、巴掌般大小的笔记本上,经过半个世纪岁月风尘的侵蚀,里面的纸张已经泛黄,但钢笔、圆珠笔和铅笔的字迹却清晰可见,是艾青的儿子艾丹10年前在北京东四十三条的家中无意中找到的。之后,艾丹将日记交给艾青研究专家胡少安整理。联想到艾青后半生以“右派”的戴罪之身从北京到北大荒、新疆的颠沛流离以“文革”中的抄家,胡少安觉得日记能完整保存到今天,简直是奇迹。
  日记记录的是艾青1954年7月12日至8月19日间由亚洲经欧洲、非洲最后抵达南美洲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艾青从南羌洲回来后,出版了一本单薄的诗集《海岬上》,其中一些比较著名的诗作的原始手稿如《礁石》、《在智利海岬上》、《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等都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这成为了解诗人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的珍贵资料。
  (罗四鸰)
  
  国际诗坛动态
  
  2004年7月12日20世纪伟人的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的百年诞辰。几个月以来,世界各地纷纷举办活动缅怀这位197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西班牙和墨西哥的艺术家们热情朗诵聂鲁达最知名的诗篇《漫歌集》;波多黎各举行仪式颁发纪念聂鲁达的奖章;捷克的布拉格拉丁美洲研究院举办巴勃罗·聂鲁达纪念馆的开幕式。
  智利举国上下更是用狂欢的方式隆重纪念这位智利有史以来最具国际声誉的诗人。智利政府将聂鲁达以国家英雄之名奉人先贤祠;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学者参加了近日在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的纪念活动。12日在帕拉尔镇举行的纪念仪式,使得自年初以来举办的一系列纪念活动达到顶峰。
  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教授赵振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朱景冬以及新华社记者、曾执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广森教授也获此殊荣。
  聂鲁达于1904年7月12日出生在智利南方小镇帕拉尔,14岁开始诗歌创作,一生创作了40多部诗集,曾获国家文学奖和国际和平奖,并于197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73年9月23日,聂鲁达因心脏病发作与世长辞。小消息
  
  ★2004年7月23日,由诗刊社主办的南京市作协副主席、栖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长诗人方政诗歌作品研讨会在中国作协隆重召开。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张胜友出席了研讨会。出席会议的还有屠岸、张炯、叶延滨、雷抒雁、张同吾、吴思敬、蒋巍、陶文鹏、郑伯农、周所同等著名诗人、诗评家共四十令人,会议由诗刊社副主编李小雨主持。
  诗人方政,在繁忙的政务之余致力诗歌创作、研究,取得不俗的成绩。他自八十年代在《诗刊》发3…作品以来,已有大量诗歌问世,出版数部诗集,获多种奖项。他提出的“新格律诗”理论、创作实践已引起诗歌界的注意。著名诗人、诗评家赵恺、冯亦同先生等写专文评介。他的论文《写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格律诗》在《诗刊》发表后引起一定的反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