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晚辈久仰石学士幕中潘先生之名,不料今日有幸得见。家父腿脚不便,不能出迎,还望见谅则个。〃
潘照临已知他是富弼之子富绍庭,连忙还礼,道:〃不敢,有劳德先兄。〃
富绍庭又客套了几句,便将潘照临引至后院内室。方进了厅门,潘照临便闻到一股浓烈的檀香味,富弼须发皆白,一身道袍,坐在主位,见潘照临进门,勉强站起身来迎接。
潘照临连忙拜倒参见:〃晚生潘照临,拜见司空。〃富弼是仁宗朝的名臣,三朝辅臣,年轻之时,才量俱佳,他的许多举措,一出台就成为宋廷的典范。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致仕退居洛阳之后,赵顼也经常遣使者问起居,有时还会召往京师相见;而富家更是《西京评论》的最大后台,对大宋的政局,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潘照临也是心气很高的人,但对富弼却是十分服气。
虹←桥书←吧←BOOK。←
第10节:第一章 身世之谜(10)
富弼微微抬手,笑道:〃不必多礼,早就听说过石府中潘潜光的大名,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潘照临笑着起身落座,又问富弼起居,富弼叹道:〃韩稚圭已经去了,接下来,轮也当轮到老夫了。〃
潘照临笑道:〃朝廷正当多事之秋,司空是天子素所敬重的重臣,当为朝廷保重身体。〃一面说一面打量四周,室内最显眼的,便是一幅旌旗鹤雁降庭图,他心里不由微微一笑,这幅图说是的富弼出生之日,其母梦见旌旗鹤雁降到自家庭院之中,其后富弼果然贵达。
富弼老眼迷蒙,笑道:〃不在其位,不谋其事。老夫自归故里,也就天天念佛颂经,或练丹求仙而已,朝廷之事,哪里是老夫应当管的。〃
〃果然是老狐狸。〃潘照临心道,口里却笑道:〃司空过谦了,便是司空有南山之志,皇上、朝廷毕竟是不许的。〃
〃朝中有韩绛、吕惠卿、蔡确,又有石子明这等奇才,哪里还用得着老夫。老夫老矣,只愿悠游林下,不问世事。〃富弼笑眯眯地说道。他知潘照临前来,必是石越有求于己,他便耐心等着对方先开口。
潘照临望着富弼,半晌,忽朗声诵道:〃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道出了当时多少士大夫的抱负。而范仲淹于富弼,更是有过知遇之恩、同志之义的,当年范仲淹便曾亲笔眷写《岳阳楼记》一篇,勉励富弼。此时潘照临慷慨吟来,富弼隐藏于心中至老不死的理想抱负,那些历经宦海生涯而不得不深埋于内心深处的书生意气,都不由得翻腾起来。他回想自己的一生,因范仲淹之推荐而试茂材科及第入仕,而后昭雪刘平之冤,以一书生游说辽主却十万雄兵,与范仲淹共同推行庆历新政……
〃哎!当年之事……〃富弼几乎微不可闻地叹了口气,却被敏锐的潘照临捕捉到了,他凝视富弼,正色责怪道:〃范文正公以天下之己任,故进亦忧,退亦忧,司空岂得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推卸肩上之责任?学生随石学士游,常听学士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况司空三朝元辅,为天下士大夫所寄望者?〃说罢,顿了顿,又慨声道:〃司空当年以一书生游说北朝狼主,却十万雄兵;与文正公辅佐昭陵,推行新政,慨然欲澄清天下……〃富韩〃〃富韩〃,侍中临死尚不忘国事,遗表无一言及于私;司空如此,却是富不及韩矣!〃
富弼久经宦海,人老成精,早已看出潘照临是在用激将之法,他眯着眼睛,叹道:〃人老万事空,什么雄心壮志,数十年岁月,都足以消磨得一点踪迹也不见。争强斗胜的心,也早没有了。烦潘先生转告石学士,好好辅佐圣主,江山社稷,毕竟要靠年轻人。〃
他倚老卖老,打了个太极,竟是滴水不进。潘照临不由得在心里叹了口气,知道富弼非言语所能动者。但他却绝不相信富弼是死心塌地的不问世事……资助《西京评论》、接见自己、还有那旌旗鹤雁降庭图……这些都证明富弼的心还热着呢。他心中一转念,既不能动之情,便只得诱之以利,当下心一横,开门见山地说道:〃司空虽如此说,但姜毕竟是老的辣。如今便有一桩大事,非得请教司空不可!〃
富弼知道潘照临终于忍不住了,捋须笑道:〃潘先生言重了。〃
潘照临道:〃司空可知辽人提兵十万于边境,要求割地赠款?〃
〃略有耳闻。〃
〃昭陵时,司空主持北事,深知契丹虚实。恕晚生冒昧,敢问司空,而今朝中有何人可当北事?〃对于辽国,的确是〃富〃胜于〃韩〃,但富弼与曹太后之间的恩怨,却让他很难成为曹太后心目中值得信赖的对象。
▲虹桥▲书吧▲BOOK。▲
第11节:第一章 身世之谜(11)
〃朝中可当北事者……〃富弼微微摇头。
〃北边之事其实并无庆历时严重。庆历时,辽主屯兵边境,索取关南,当时又有元昊为祸,朝廷汹汹不知所为,司空以一书生,主动请缨出使北朝,辞折辽主……学生遥想当年之事,心折不已。便我家公子也以为,若能请司空复出……〃潘照临毫不吝惜高帽子。
〃一个七老八十的人复出,岂不让辽人笑我大宋无人?〃富弼笑道:〃辽国所谓十万之兵,依老夫看来,多半是虚张声势;辽主虽昏庸,却非无能之辈,彼亦自知并无实力与我大宋进行举国之战。契丹一向自许大国,节制着众多的属国部落,若蛮不讲理的开战,会失信于天下,所得不足以偿所失。况契丹内部,岂能没有矛盾?当年契丹要的是关南之地,要的是增加岁币,而今却不过争边境之地,赔款数百万贯,更可见他们底气不足。只要朝廷稳住阵脚,一面暗加戒备,一面遣一硬气能言的使者,向辽主说以利害,最多给几十万贯钱,为辽主留点面子,便可解决。〃
〃可侍中遗表却是说……〃
富弼摆摆手,道:〃韩稚圭还是存了一个怕的念头。对契丹人,不能怕。他们也害怕和我们打仗。一要讲理,以礼义折服之,契丹非不讲礼义的胡狄可比;一要气壮,气壮则人不敢欺。若非朝廷元气大伤,无力北伐,否则竟是可寸步不让。〃
〃朝廷今以刘忱、吕大忠为使,司空以为如何?〃
富弼说了这么久话,气力已有点不继。富绍庭忙递过一碗参汤,富弼轻轻啜了一口,笑道:〃这高丽参还是你家石学士托人千里迢迢从杭州送来的,可生受了……〃其实当时并无吃参的习惯,便连以人参为补,也是石越告诉富弼的。
〃刘忱、吕大忠……若两府胆小怕事,使者又有何用?〃富弼一针见血地说道。
〃执政如此,使者再佳,亦是白费力气。〃潘照临附和道,又试探道:〃侍中荐司马君实为使,司空以为?〃
富弼的眼睛眯成一条线,他自然知道,潘照临名义上是问司马光,实际上却是在问石越!
〃韩稚圭举荐的人,自然是不错的。〃富弼模棱两可的答道。
潘照临微微一笑,道:〃学生也觉得侍中为国远谋,不可谓不深远。不过司马君实在朝中得罪的小人太多,只怕终难如愿。我家公子常说,范家三杰,皆是朝廷栋梁,只是范尧夫持身清高,皇上亦不能屈其志,可惜了。〃说完,意味深长的望了富弼一眼。富范两家交情,非比寻常,范仲淹四子,长子最佳,可惜早死,其余三子,各有才具,以范纯仁最为出名。
富弼是何等人物,闻弦歌而知雅意,潘照临是石越府中的重要人物,他刚刚看到皇帝对石越加官晋爵的报道,潘照临就来求见,虽然言语谨慎,但是绕了无数个弯之后的本意,富弼又岂能不知?石越是韩琦名义上的女婿,虽然石韩关系并不是十分紧密,但怎么说也要略胜于旁人,外人更不可能知道内中虚实,富弼再精明,也想当然把韩琦上表推荐石越这些事情都联系起来了……石子明这是要向庆历老臣示好!
〃范家三子,皆有乃父之风,老夫并不替他们担心。似老夫到了这把年纪,深受国恩,若说还有担心的,便是盼皇上不要受奸人所骗,乱了国事!〃
富弼开始还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下子又变成了担忧皇帝为奸人所骗了,潘照临笑道:〃我家公子也常说,当今是大有为之主。凡有雄才大略的君主,若只知谏止,这也不成,那也不行,反为不美。君子不能见容,小人自然趁虚而入,国事就这样坏了。似比干死谏自是忠臣,但进谏应有许多种,死谏直谏之外,还当有智谏。如今的朝局,不变法已是不可能之事。但是这个法,如何变,由谁来主持变,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却是大有文章之事。国事的兴废,便全在其中了。〃
。§虹§桥书§吧§
第12节:第一章 身世之谜(12)
富绍庭听到这番话,不禁插嘴赞道:〃这却是高论!〃
富弼瞪了他一眼,笑道:〃石子明之志,果然了不起。〃
〃司空过奖了。我家公子还说,司空平生所虑之事,其实也可以解决,且正在解决。〃
富弼诧道:〃老夫有何平生所虑之事?〃
〃我家公子说,司空平生所虑者,是皇帝权力太大,惟有用天命才可以制约。但有些人却鼓惑圣主不惧天命,司空最担心将来人主为所欲为,无所约束,害了国事。所以《西京评论》常常说天命,并非无因。〃
富弼真正吃了一惊,这的确是富弼最重要的政治主张之一:以强调天命来制约皇权!虽然他在奏疏中常常直言不讳,却一向没有引起别人的重视,想不到被石越注意到了。〃石子明倒是老夫的知己!〃富弼忍不住叹道,〃不知又有何良方可以解决?〃
〃清议、报纸、礼制、法律!〃潘照临吐出四个词。
〃这些有用?〃富弼怀疑的问道。他的政治智慧,让他敏感地注意到了报纸的作用,于是断然出资创办《西京评论》,但是说要用来制约皇权,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似乎有点大不敬。
〃天命虚无飘渺,难为人主相信。清议与报纸,代表的是民意,明君要尊重民意是天经地义的;而礼制与法律,代表的是习惯、经验与圣哲的主张,也应当为明君所尊重。若能让国家形成一种习惯,无论是皇帝或者宰相,都尊重民意、习惯、经验与圣哲,岂非远胜于天命?〃潘照临说这些的时候,感觉自己象桑充国。
但富弼却不是那些容易接受新主张的学生,他不置可否的一笑,道:〃老夫宁可希望皇帝畏惧天命。不过石子明能想到这些,那他便不是一个一味逢迎人主的人。潘先生请回去替老夫问候石学士,便说老夫对本朝贤士的看法,与韩稚圭完全相同!〃
代州边境的谈判,几次拉锯之后,陷入僵局。
耶律濬的金帐中,生着一盆巨大的炭火,耶律濬一身戎装,与萧佑丹、萧素、萧禧等人围坐火边,商议对策。这些天来,虽然谈判没有取得进展,但耶律濬却颇有收获,他对人和蔼,体恤士民,朔州守军将士,对这位太子都非常爱戴,甚至连萧素,对他的好感也与日俱增。若他一直身处耶律洪基身边,或者在孤立无援的朝廷上,是绝对得不到这些人心的。
〃刘忱一直不肯让步,诸位大人以为应当如何是好?再拖下去,这虚张声势的疑兵之计,就要被揭穿了。〃 耶律濬望着萧佑丹与萧素,问道。
〃殿下说得是,十万人马空耗粮饷却无所作为,宋人也不是傻子。〃萧禧笑道。
萧素道:〃但也不能真的杀了过去,刘忱风骨这么硬,实是棘手。〃
〃与南朝开战,是两败俱伤之局,只能让夏国得利,万万不可。前几日有公文,道效忠朝廷的生女直部节度使阿库纳重病之中,万一死掉,而朝廷又与南朝开战,好不容易镇压下来的生女直,只怕又要有反复,其他各部落,也是蠢蠢欲动,反叛此起彼伏,这几年都没有停过。而且……〃萧佑丹这么顿了一顿,众人都知道这个〃而且〃,是指当权的魏王耶律伊逊,不过此时却不能明言,萧佑丹又道:〃南朝王安石方罢,又经大灾,刘忱不过书生意气,不肯相让,但其两府中,首相韩绛是最胆小的,枢密使吴充亦无过人之材,吕惠卿、冯京、王珪据说颇有矛盾,既然主上本意是投石问路,问的也是南朝皇帝和他两府大臣的路,不若我等干脆避开这个刘忱,借口谈判僵持不下,派使者入汴京,试试南朝皇帝的胆色器局!〃
萧素听他说完,赞道:〃好计!我也让三千兵马,盛布旗帜,每日东出西入,西出东入,在马邑大布疑兵之计,让南朝更摸不清虚实。〃
虹桥书吧。
第13节:第一章 身世之谜(13)
耶律濬也笑道:〃既是十万大军久驻边关,要价太低,未免让人小瞧。让使者见机行事,再增加岁币十万贯、绢十万匹!〃
〃殿下英明!〃萧佑丹赞许地看了耶律濬一眼,这段日子以来,耶律濬处事的才干,明显有所增长,决断事务也更加果断。更可贵的是,太子以前虽然勇武,但是处事却颇有书生的温文,而现今却多了几分军人的豪气。
〃那,派谁去汴京呢?〃萧素笑问。
萧禧对耶律濬笑道:〃殿下,这个差使便给我罢。〃
〃好!〃耶律濬点点,拿来一皮袋酒来,递给萧禧,道:〃便以此酒为君饯行!〃
萧禧接过酒来,喝了一大口,还给耶律濬,耶律濬也喝了一大口,二人相视,哈哈大笑。
刘忱与吕大忠坐在马车上,相视无言。久议不决之下,辽人突然要求见京觐见皇帝,刘忱只好急报朝廷。朝廷立时答应了,且让他与吕大忠一同回京。吕大忠本想在代州监视辽人,但接到诏命,也只好安排防务,与刘忱一同返京。二人各自想着各自的心事,刘忱抗诏谈判,早将荣辱置之度外,但想到有可能前功尽弃,心里也不禁颇为沮丧;吕大忠却是担心着代州的防务。
耶律濬派来的使者是萧佑丹与萧禧,名义上萧禧为正,萧佑丹为副。此时,萧佑丹也在想着自己的心事……
那天晚上众人散去之后,萧素留下耶律濬和萧佑丹,跪在耶律濬面前,以刀刺臂,发誓效忠。萧佑丹知道,萧素是在赌博,他把自己的前程,压在了耶律濬能战胜魏王耶律伊逊,顺利登基之上。只要耶律濬顺利登上大辽皇帝的宝座,他萧素的前程也不可限量,但若失败,必是族诛之罪。这个选择,辽国的重臣们,都要做,迟早要做。在这个时候,能够有萧素这样的重臣投入自己的旗下,可以说是耶律濬的一大胜利。考虑到耶律伊逊绝无可能在这个时候生变,为了显示对萧素的信任,萧佑丹干脆决定离开一段时间,再次前往大宋的京城。
萧素与耶律伊逊的关系并不好,他投入太子这一边,应当是可以相信的……
萧佑丹一面担心着国内的局势,太子的地位;一面随着摇摇晃晃的马车,经过陈桥驿驰入了汴京城……一座辽国所有的城市都比不上它的繁华的城市。
2.
杭州。知州府九思厅。
石越、彭简、薛奕、张商英、蔡京……杭州的重要官员,几乎都到齐了。
蔡京向石越汇报着市舶务的情况。〃……台风季节过后,新船加入船队,下官与薛世显商议后,分成两只,又走了高丽、倭国两趟,托赖大人洪福,一切顺利,收益颇为可观。虽然途中撞礁折损一只大船,损失了一百单三名水手,但除去抚恤之后,赢余亦将近七十万贯。两国对天朝物产,非常渴慕。只是……〃
〃只是什么?〃居移体,养移气。石越汴京之时,可以说只有上司,没有下属。而到了杭州后,却是只有下属,没有上司。近两年的时间,高高在上,言谈举止中,便多了几分威严,少了几分谨慎。
蔡京笑道:〃只是朝廷有严令,儒教经典,重要的政令史书典籍,不可卖给夷人。便是契丹求书,或靠走私,或求恩赐,法令上是不准卖的。而民船之中,因为两国对天朝文物非常渴慕,其贵人往往以数百金之高价求书,私自贩书者因此屡禁不绝……〃
石越倒怔住了。他只知道一千年各国恨不得把自己的文化推销给别国,称之为〃软力量〃,哪里还记得中国古代曾经有这种禁令? 他想了想,笑道:〃高丽使者金德寿曾屡次求书,今竟在西湖学院乐不思蜀了。朝廷对高丽一向另眼相待,想来卖给高丽《九经》、子、史等书,必会恩准。市舶司事繁任重,元长似不必为此小事伤神。〃
◇欢◇迎访◇问◇。◇
第14节:第一章 身世之谜(14)
蔡京揣摸石越之意,倒似颇有放纵之意,连忙答应。彭简也咀嚼着这番对话,不由得看了石越一眼,通判一职,本有监视知州之意……实际上宋朝州郡政务,究竟是由知州做主还是同通判做主,完全是因人而异,他彭简不过是倒霉,碰上了一个位高权重,还勤于政务的知州,所以才于杭州政务几乎等同于看客一般,但若是石越公然违背朝廷法令……彭简不由想起家里吕惠卿那封充满暗示的书信。不过,对于高层的权力斗争,彭简还是有点投鼠忌器,他并非傻瓜,亦不愿被人当枪使。
石越却根本没有理会彭简,对众人笑道:〃七十万贯,除去本钱之外,补足盐茶之税,绰绰有余了。某已向朝廷给蔡元长、薛世显请功,皇上特旨,蔡、薛二人本官各两转,赐绯,以为奖励。〃
众人立时啧啧称羡。所谓〃两转〃,就是本官升两级。连升两级,已让人羡慕,而皇帝特旨、赐绯,则更是极为难得的恩宠。蔡京、薛奕都不由得喜出望外,连忙拜谢。
石越又道:〃于有功之臣,朝廷向来不吝爵赏。众位当自勉之。〃座中顿时一片附和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