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别人的爱情-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卫字很露骨地问她,什么叫表现好,什么又叫表现不好,马德丽笑着说:“你现在的表现,就是不好。”
  结果那天两人又在外面吃饭,酒足饭饱,就去了马德丽的住处。马德丽已经为他准备好了手机和BP机,然而附带的条件,却是让他立刻辞了现在的工作,成为她的雇员,替她开车。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没有任何悬念,两人都好像不是第一次,既不新鲜,也不紧张,十分自然地上了床。马德丽说:“你现在不仅是有了手机和呼机,而且一下子有了两辆车,一辆是我的‘公爵王',还有一辆——“她故意不说下去,杨卫字一下子没反应过来,问还有一辆什么车。马德丽喘着气说:“这车比‘宝马'还好,你都开了,还不知道是什么,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
《别人的爱情》第三章
  过路第一次听钟秋说起自己母亲冷悠湄的故事,并没有太往心里去。尽管钟秋反复强调,她所策划的电视剧,很重要的一个用心,是为了纪念她母亲那一代人,然而在一开始,过路总有一种不得要领的感觉。钟秋的母亲冷悠湄一生充满了传奇,这些传奇听上去很有意思,真要用电视剧来表现,却有些不知从何处着手的恐慌。钟秋的外公是大学里的教授,这位出身于名门的教授,突然对做学问不再感兴趣,成为一名职业的革命家。他的革命生涯十分短暂,很快在雨花台被国民党宪兵枪毙,那时候钟秋的母亲冷悠湄才五岁。报纸上登了消息,钟秋的外祖母去收了尸,然后就葬在雨花台附近一小山上。
  这以后不久,全家都搬到上海去了,冷悠湄在教会学校上小学,然后上中学,中学快毕业的时候,有人来接她,说你是革命的后代,不能老在这资产阶级的十里洋场待着,我们接你到解放区去,你已经有了文化,应该到那里去发挥作用。
  冷悠湄印象中,自己的父亲只是喜欢在鼻子上架着一副墨镜,解放以后,她带子女去雨花台烈士陵园扫墓,谈起他们的外公,她只能告诉他们这一点。有关革命传统教育,冷悠湄和子女说得更多的是自己参加革命以后的经历。那时候,正是抗战结束前,解放区需要大量的人才,冷悠湄先被送到延安学习了半年,然后再次回到苏北解放区,负责一个县的妇女工作。她的工作似乎很出色,不久,有一个叫王老虎的英雄团长看中了她,他结过婚,有一个小孩,一下子对冷悠湄神魂颠倒,说什么也要和原来的老婆离婚,要娶冷悠湄。冷悠湄对这位战斗英雄多少有些好感,但是绝对没想到过要嫁给他。这家伙是个大老粗,离了婚,竟然用枪逼着冷悠湄,一定要娶她。这事给上级知道了,立刻准备处分他,王老虎不服,说:“老子抗战打小日本,流血流汗,想娶自己喜欢的女人,错在什么地方?”
  负责处理此事的军法干部板着脸,气呼呼地说:“别以为你王老虎有功,就忘了自己是谁,你是共产党的干部,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王老虎说:“共产党的干部又怎么了,共产党就不娶老婆?”
  军法干部气得拍了桌子,说:“你摆什么老资格,知道冷悠湄什么来头,人家父亲闹革命的时候,你还在哪?”
  王老虎一听说冷悠湄的来头,一下子就蔫了。他被关了三个月禁闭,一放出来,就要上战场。临走前,他文绉绉地摘了一束野花去见冷悠湄,一本正经向她道歉,说自己瞎了眼睛,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冷悠湄被他说得又好气又好笑,很大方地把花养在了茶杯里,鼓励他在战场上要英勇杀敌。王老虎说:“打起仗来,我不会含糊,老实说,在战场上,王老虎没怕过谁。“道歉过以后,王老虎跨上战马,很忧郁地去了,不久就传来他英勇牺牲的消息。
  冷悠湄事后回想起来,王老虎如果第一次不是蛮横地用枪逼着自己,而是捧着鲜花来,她说不定真会爱上他。干革命就会有牺牲,她从来就不认为王老虎的死,和自己有关。当时有很多人都牺牲了,不用说像王老虎这样成天置身于枪林弹雨,就是冷悠湄自己,也曾经有过好几次历险。有一次,整个县委机关陷于敌人的包围之中,机关人员混在老百姓中,国民党军队要大家交出共产党员。结果县委书记和组织部长被认了出来,要他们投降当叛徒,不同意就立刻枪毙。那是冷悠湄第一次看到活人被打死,砰的一枪,人倒在了地上,仍然在动,上前又补一枪,还动,再打一枪,终于不动了,鲜血和脑浆溅得到处都是。
  好在最艰苦的一段生活很快就过去了,革命形势高涨,解放区的地盘越来越大。一九四八年冬天,冷悠湄负责接待一批来自上海戏剧学校的学生,并成为以这批进步学生为班底组成的文工团团长。对于那些刚刚穿越封锁线,初登解放区的学生来说,穿着军装,梳着短发,腰间别着一把手枪的冷悠湄,在一开始,就立刻获得了大家的崇敬。她笑容可掬地挨个和同学们握着手,欢迎大家参加革命,弃暗投明。包巧玲率先流下了激动的眼泪,然后有许多人都跟着哭了起来,是高兴地流眼泪。大家都很羡慕,尤其是那些刚到解放区来的女学生,她们觉得像冷悠湄那样穿军装别手枪,真是太威风太潇洒。
  大家向往革命已经很久,现在梦想成真,一个个已穿上军装,成为文工团员,都高兴得了不得。
  冷悠湄给大家做形势报告,初到解放区,同学们有一个很特别的印象,这就是差不多所有的领导,大大小小的干部都会作形势报告,一说就是一大套。形势发展得很快,快得让大家都来不及惊喜,不久,南通解放了,又不久,大军渡江,文工团一边火烧火燎地排练《白毛女》,一边马不停蹄,随着部队参加了对国民党部队的追击。兵败如山倒,敌占区的概念正在一天天缩小,国军完全垮了,解放军的一个胜仗接着一个,过了江的文工团日夜都在行军,大路上常常有五六支队伍在行进,有穿着草鞋走路的步兵,有拉着大炮的战士,有支前的民工,有各机关的干部,看得文工团员们眼花缭乱。
  冷悠湄是文工团的第一任团长,虽然她比大家大不了几岁,然而她已经足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老革命。几乎所有的人都喊她冷大姐,在当时这是一种极时髦的称呼,这称呼保持了几十年,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冷悠湄进入了弥留之际,大家还是这么称呼。
  事实上,冷悠湄当文工团长的时间并不长,大军过江以后,她就调到别的工作岗位上去了,由于她是第一任领导,所以大家很难忘。钟秋告诉过路,当年的文工团员,很多人都写过文章纪念她母亲。在一本薄薄的回忆录中,当年的文工团员回首往事,差不多所有的执笔者,都满怀深情地提到她。就连和冷悠湄有着重大过节的包巧玲,在回忆文章中,也不能免俗地为她大唱赞歌。
  钟秋坚持认为,自己母亲在第一次见到杨如盛的时候,就对他产生了特别的感情。
  实际上,那时候,一种巨大的恋情已经产生了。那个年代的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羞于暴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很多宝贵的东西,还是在摇篮状态,已经被残酷地扼杀。
  冷悠湄显然在一开始,就注意到了杨如盛的与众不同,他是那群人中的贾宝玉,女孩子的目光常常情不自禁地都盯着他转。晚年的冷悠湄曾向小女儿袒露过心扉,在这之前,她总是否认自己对杨如盛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在最后的岁月里,冷悠湄告诉钟秋,自己的一生中,假如真为某个男人动过心,那么这个男人也许就是杨如盛。让钟秋想不明白的,是她到死也没有承认自己对杨如盛一见钟情,她觉得自己作为一位领导同志,尤其是作为一位女干部,不可能冒冒失失地看中一个刚从国统区来的男孩子。她的岁数比杨如盛大,级别比杨如盛高,不可能一下子就爱上他。
  尽管冷悠湄是个很漂亮的女人,然而自从王老虎追求她的事件发生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一个男人再向她表示过爱慕之心。大家都知道她是烈士的后代,说起来来头大,都觉得有些高不可攀,而且她身上多少还有些那种来自大城市的气息,在人们的心目中,她似乎很傲气,难以亲近。一直到和钟天结婚,冷悠湄的感情生活,始终是段空白。没人继续追求她,她也不知道应该爱谁喜欢谁。她和钟天的婚姻十分偶然,大军过江进城以后,在一次聚会中,一位老首长得知冷悠湄还没结婚,笑着说:“这不行,再下去要成老姑娘了,我给你找个人吧!“一起参加谈话的人,都以为冷悠湄会当众拒绝,没想到她一声不吭,竟然就默认了。
  于是这位老首长便当真热心地做起红娘,成了冷悠湄和钟天的介绍人。钟天也属于那种年龄不大,革命资历不浅的人,两人初次见面,各方面的条件都般配,不多久便结了婚,然后就有了小孩。钟天对冷悠湄似乎很满意,刚结婚的那一阵,下班回来,总惦记着在巷口替她买个烘山芋,因为冷悠湄爱吃,这是她小时候在上海读书期间最喜欢的食物。婚后的冷悠湄感到最不满意的,就是自己连续的怀孕,她是一个有事业心的女人,是工作狂,不愿意为生小孩,耽误自己的工作。那时候,他们都是刚转业到了地方,钟天去大学进修,然后到教育局当领导,冷悠湄去了团委,担任团委的副书记,以后又去了文化局。
  冷悠湄去了文化局之后,立即为新组建的话剧团招兵买马。她首先想到的合适人选,就是杨如盛夫妇,这时候杨如盛已经和包巧玲结婚,他们所在的那个文工团早已解散,重新分配到一个地区庐剧团,在那里混得很不得志。庐剧是安徽的地方戏,他们虽然科班出身,但是毕竟是学话剧的,在剧团里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在冷悠湄的直接关照下,杨如盛夫妇调进省城,进入了新组建的话剧团。杨如盛很快就成为话剧团的一号男主角,说有名,就立刻有了一些小名气。有了名以后,杨如盛有些把持不住自己,接连出了两件事,一是和剧团里的化妆师,发生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在化妆间被人抓了个正着。
  另一桩是乱说形势的怪话,赶上一九五七年反右,他的言论正好被抓住,结果被打成了右派。
  身为文化局长的冷悠湄,对杨如盛的遭遇爱莫能助,一切都已经发生,一切都太晚了。作为主管领导,冷悠湄不得不面对事实,在大会上对杨如盛作出严厉批评。看着杨如盛低头认罪的样子,她心头感到很难过,因为她觉得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好心有时候也会办坏事,如果她不把杨如盛夫妇调到省城来,这些事情也许就不会发生。杨如盛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好演员,要是他不犯错误的话,结局就完全可能是另一副模样。一部庆祝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本来已经定下来邀请他为主演,杨如盛甚至去电影厂试过镜头。错误改变了杨如盛的人生轨道,他的辉煌事业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翻过身来。
  杨如盛从小是和姐姐学的戏,他姐姐是一位颇有名的京剧老生,当年常在明星剧院挂头牌唱戏。杨如盛不仅跟姐姐学戏,事实上也是姐姐一手带大的。姐姐在八岁的时候,正式进孙家班学戏,十三岁时登台演出,第一场戏就大获成功,有了小神童的美誉。十六岁的时候,她禁不住一个唱小生的有妇之夫诱骗,与其一起私奔,始乱终弃,很快就被这小生转手出让,介绍给了一位黑社会的地痞流氓,成为这位流氓的姨太太。杨如盛的父母死得都很早,杨如盛无处投奔,便和姐姐一起生活。流氓姐夫对杨如盛姐弟不错,然而就是不许姐姐登台演戏,结果姐姐对戏曲的一腔热情,都花在了弟弟身上。杨如盛十岁的时候,开始在姐姐的督促下,练习唱戏的基本功。
  后来流氓姐夫在黑吃黑中,被人打死了,杨如盛的姐姐重新登台演戏,有一度又唱红了,可惜她染上了抽大烟的坏毛病,嗓子说倒就倒,在台上唱自己最拿手的《空城计》,竟然也有人喝她的倒彩。她这一伤心,发誓再也不登上舞台唱戏。黑道上有好几个男人都喜欢她,她于是也不学好,今天跟张三,明天跟李四,谁有势力就跟谁。她混得阔的时候,不仅在家里养了个戏班子,而且专门雇了武功老师教杨如盛,因此杨如盛在考戏剧学校的时候,已经有了一身很好的功夫。抗战胜利以后,好莱坞电影大为风行,接连有两位唱京戏的名伶,因为拍电影,在电影中扮演了角色,声名大振,所以杨如盛的姐姐不仅不反对弟弟学话剧,而且觉得只要学了话剧,就有可能拍电影。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电影学院,电影演员常在话剧演员中挑选,杨如盛的姐姐觉得,自己的弟弟真有机会去拍电影也不错。
  在四十年代,和话剧和电影相比,戏曲显得十分保守落后,尤其是京戏,不外乎几本老掉牙的传统戏,演来演去,离不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除了一些固定的老观众,已很难得到青年人的青睐。杨如盛进了戏剧学校,本来就有些新的思想,变得更新,常常和进步学生在一起活动。那时候,搞学生运动是最时髦的事情,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很厉害,学校的排演场,差不多成了反饥饿反内战的前沿阵地,国民党特务混进来看排戏,进步学生便大打出手,活生生地将特务打出了校门。事情闹得很过头,一时间,有了取缔学校的风声,于是所有的学生又联合起来,为护校而斗争。戏剧学校的校长是一位国民党元老,这个人来头大,当局投鼠忌器,拿学生还就是没什么好办法。
  从一开始,杨如盛在班上就显得很突出。他的演技明显高人一筹,无论演什么角色,演谁像谁。进入学校的第二年,大家排演《秋海棠》,杨如盛扮演男主角秋海棠,因为演得出神人化,从此落了个绰号就叫秋海棠。剧中的人物是一个戏子,这角色,一般的同学都演不了,杨如盛从小跟着姐姐学戏,有扎实的基本功,对戏子的生活有更深的了解,演起来得心应手。彩排时反应就很好,后来在市青年宫上演,招待全市的学生代表,反应十分强烈,欲罢不能,于是索性义演了三场,立刻引起轰动,报上连篇累牍地作着介绍,对杨如盛赞不绝口。那些小报的记者,抓住机会就往戏剧学校里钻,想通过采访,从杨如盛身上抓点新闻,从他周围的人身上捞些小道消息。
  当时能上戏剧学校的,都是些富裕人家的子弟。同学中,一位参政员的千金看上了杨如盛,公开地追起杨如盛。杨如盛招女孩子喜欢,一点也不奇怪,他说话慢吞吞的,人很内向,常常结巴,说话只说半句,偏偏越是这样,越招人疼招人爱。有时候在舞台上,他也有些结巴,然而这种口吃,并不影响他创造角色。很多女孩子明来暗去地都喜欢他,找出各种借口和他约会,请他看电影,吃西餐,逛公园。他只要有时间,来者不拒,对谁都一视同仁。女孩子都觉得他喜欢自己,为了他,成天闹别扭,一封接一封地写情书给他,结果抽屉里全是情书。杨如盛从来不回信,他自小就没有好好地读过书,字写得像小学生,知道自己的字难看,不愿意出这个丑。
  在众多的女学生中,大家都觉得最占上风的,应该是那位国民参政的千金卢文君。
  她人生得出众,是个天生的美人胚子,虽然演戏不是如何出色,但是有一点很引人注目,就是比别人更倾向革命,比其他的女同学都进步。这在当时也是个很重要的优点。那时候,没有人喜欢不追求进步的年轻人。国民党的大势已去,年轻人都倾向于共产党,很多人都想找机会参加革命。有一天,曾被学校开除的老李,突然出现在杨如盛的宿舍,很认真地和他谈了一次话。同学们早就知道老李是地下党,学校里开除他,也是为了保护他,因为学校已接到消息,特务就要到学校里来抓人。老李离开学校,便去了解放区,现在,他又重新潜伏回学校,准备偷偷地组织一帮进步学生去苏北。苏北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解放,正需要他们这些有文化的青年去大显身手。
  老李说:“你小子在同学中最有人缘,只要你愿意去,肯定会有很多同学跟着,所以我第一个就找你。”
  老李的信任让杨如盛感到很兴奋。他一口答应了老李的要求,并报出了一长串据他估计愿意去解放区的同学名单。老李听完,皱着眉头说,女同学太多了,一路上不大好互相照顾。杨如盛解释说,这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喜欢革命。老李仍然觉得这样不妥,好在他对学校的情况本来就了解,于是就自己报了一些名字,一边报,一边征求杨如盛的意见。无论提到谁,杨如盛都赞成,后来老李又说:“不行,人太多了,路上不好走,还是分几批好。第一批应该是些骨干分子,我们把名单再合计一下。对了,一定要注意保密,可别让特务探听到什么消息!”
  尽管在人员上做了调整,第一批去解放区的人员中,仍然还是女同学占了多数。有的女同学知道了消息,死缠着老李,一定要第一批走。老李知道这是因为杨如盛的缘故,无论如何拒绝都没有用。女同学中为了意中人杨如盛老是明争暗斗,不过真正为他闹得不可开交的,也就只有卢文君和包巧玲。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是卢文君的对手,临阵怯场,悄悄退出了竞争,只有包巧玲不信邪,非要和她拼个你死我活。没人想到包巧玲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这结果让别的女同学心里既伤感,也不服气。卢文君后来出人意外地成为老李的妻子,杨如盛吃香喝辣,三千宠爱在一身,最后却落到看来并不起眼的包巧玲手上,只能是怪他自己太没眼光。大家背后里议论,恨铁不成钢,仅从杨如盛最后选择了包巧玲这一条看,已充分说明他这人其实不怎么样,别人对他那么用情,也是用错了地方。
  由于对革命向往已久,通过封锁线的时候,一个个与其说是紧张,还不如说他们更激动,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人多,成群结队,更多的只是觉得好玩。
  谁都没有真正想清楚,这次出门远行,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年轻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冒险更刺激。大家一腔热血,凭着一股冲动,说参加革命,就一起参加了革命。这是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