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4三国智谋精粹-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瑾劝权勿通袁绍,且顺曹操,然后乘便图之。此策与孙策意图相反。孙策被刺前,欲通绍攻操。这是“远交进攻”的策略,因当时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欲袭许昌,迎献帝。而瑾主张“勿通袁绍,且顺曹操”,是因时易事异,这时孙权新政权未稳,无力攻操,故宜“巨顺”之。会稽太守张紘又荐顾雍,其人严厉正大,为人少言,言必有中。后为丞相,是东吴的股肱。由于众贤互相推荐,孙权得贤为辅,威镇江东,深得民心。 
  毛宗岗对东吴贤士辗转相荐评价很高。他说:“人谓管仲不如鲍叔,以鲍叔能荐贤,而管仲不能荐贤也。今周瑜荐鲁肃,鲁肃又荐诸葛瑾,张故亦荐顾雍,其转相汲引如此。管仲于临终时,力短宾须无、宁越等诸人,而未曾荐一贤士以自代,然则如瑜、如肃、如紘者贤于管仲远矣。”(第二十九回回评) 
  羊祜临危荐杜预 
  羊祜是晋名将,他闻悉善于用兵的吴将陆抗被罢兵权,吴主孙皓暴虐日甚,大失民心,认为是伐吴大好机会,乃作表遣人往洛阳请伐吴,晋主不允所请。尽晋主同意伐吴,这时,羊祜年老多病,力不胜任。羊祜病危,晋主到其家问安,并深悔说,“朕深悔不能用卿伐吴之策。今日谁可继卿之志?” 
  祜含泪说:”臣死矣,不敢不尽愚诚:右将军杜预可任,若伐吴,须当用之。” 
  晋主以羊祜之言,拜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事,在襄阳抚民养兵,准备伐吴。杜预是个儒将,为人老成练达,好学不倦,最喜读《春秋传》,坐卧常自携,每出入必使人持《左传》于马前,时人谓之”左传僻”。著有《春秋经传集解》。由于他深入研究春秋各国的斗争历史,总结前人的经验 教训,并能结合实际予以应用,故善于用兵。他负起伐吴重任后,势如破竹,吴人不战而纷纷投降,终于灭吴,使晋一统天下。羊祜推荐杜预,可说是得人,因而能完成其伐吴之志。 
  羊祜喜举善荐贤,但他的荐人奏稿却自焚之,不令人知。晋主问其故,祜说:“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愿也,”荐人而不使其知,说明羊祜荐贤是为公而不是为私,足见其风格之高。            
第三章 谋略宝典     
  《三国演义》集古代兵法之大成,是我国谋略的宝典。它描绘的各种战争的结果表明:一勇之夫必败,有智谋的必胜,可见智谋何等重要。在这里我们将三国智谋分门别类,将之归纳为十二种,如能洞悉其奥妙,运用得宜,将使你在人际竞争中”百战不殆”。            
一、攻心     
  “攻心”战略,历来被著名的战略家所推崇,都置于战略的首位。能掌握”攻心”战略,不仅事半功倍,甚至不费吹灰之力,能取得“全胜”。“攻心”战略不仅是“伐国之道”的最善者,用于治军、治国也如此:用于治军,则将帅齐心,士卒效死,将不可战胜;用于治国,则使人心服,上下一心,国家未有不兴旺者,推而广之,“攻心”战略,凡有人际关系,需人做的事,无不可用之;运用得当,可收到意外的奇效。 
  “攻心”战略,提出于何时何人?有人说是春秋末期的大军事家孙武,这不完全准确。孙武著的 《孙子兵法·谋攻篇》仅在原则上提出用兵最善之 法。他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认为是“善之善者也。” 
  在这里,孙武提出了他的“全胜”思想。他认为,要“全胜”,在于“伐谋”、“伐交”。孙武这个“全胜”思想,后来被战国中期军事家孙膜所发展,他 明确提出了“攻心”战略。《通典》载:“战国齐孙膑谓齐王曰:‘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今奏之所恃为心者,燕赵之权。今说燕赵之君,勿虚言空辞,必将以实利,以回其心,所谓攻其心也。孙膑把孙武的实现“全胜”在于“伐谋”、“伐交”的战略计谋具体化了。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伐国之道,攻心为上”的战略。他认为要战胜秦国,首先要从外交上孤立秦国,这就要展开外交攻势,分化燕赵两国与秦国的关系,先向燕赵“攻心”,而“攻心”不是靠“虚言空辞”,要给以“实利”,始能“回其 心”。后来,历代不少战略家,为了孤立敌人以打败之,无不用“攻心”战略,先从削其党翼着手,因而取得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巨大胜利。 
  “攻心”之术,有种种,如威胁、利诱、欺诈等都属于“攻心”之术的范畴。但这些“攻心”之术也许能一时得逞,但非“善之善者”。曹操南征,刘琮纳降后,致檄文于孙权,威胁说:“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这虽吓得张昭等辈主张“投降”,孙权也一时为敌威势所慑,但经诸葛亮、周公瑾进行战略分析,拆穿曹军外强中干的底子,坚定了孙权抗战的决心,乃与刘备结盟抗操,终于在赤壁大败曹操,董卓通过利诱,收买吕布杀了敌人丁原,但最后还不是被吕布宰了。“攻心”之术最善者,莫过于使“人心服”、“敌心死”。所谓“人心服”,是使人口服心服,乐为己用,所谓“敌心死”,是使敌心完全瓦解,不敢再进行反抗。《三国演义》有不少精采的“攻心”战例,就属于这类。下面将略举几例,以说明“攻心”之妙用。            
1。结民心:刘备巧夺西蜀     
  刘备这个织草履草席出身的,虽说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因年代已久,查无可考,即使是真的,也没有给他留下什么。他少孤,与母亲一贫如洗,只好以贩履织席为业。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层平民百姓,为什么能崛起于群雄之上,成为鼎足三分的一代枭雄呢?虽说有英雄造时势等原因,但从其本人来说,是因他最懂得“攻心”之妙用,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攻心” 
  战略家。他团结部下,重在“攻心”:他以义结关、张,食则同桌,寝则同席,三人桃园结义,誓同生死,故使云长不为曹操的封高官赠厚金所收买,翼德始终拼命为之血战沙场,曾二易其主的赵子龙,刘备一见便对他推心置腹,子龙感其诚,从此赤胆忠心追随他;诸葛亮因感其三顾之隆情厚意,才离开隆中为之驱驰,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待百姓,也重在“攻心”:他初任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他救徐州而三让徐州,故深得徐州百姓的爱戴。他驻军新野,政治一新,百姓称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因而取得了百姓的衷心拥护。曹操追击,他弃樊城奔襄阳,两县百姓誓死跟随,他拥民众数万,一日仅行十余里,有被俘的危险。有人劝他“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泣说: 
  “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后来刘备取蜀,也采取“攻心”战略,即以结民心为先。正因刘备处处以百姓为重。又以恩义结将相之心,故人心归之,愿为之效死。“得人心者昌”,这便是刘备之能成大事的关键原因。在以上事例中,巧夺西蜀最能说明刘备的“攻心”战略。 
  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 
  占据荆、益两州,做为图天下的根据地,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隆中策”的主要内容。在占据荆州后,刘备就着手图川,其策分两步进行: 
  首先收买蜀地士大夫之心,使之为已用。趁张鲁欲兴兵取川之机,益州别驾张松劝刘璋请曹操兴兵取汉中,说是这可使“张,鲁拒敌不暇,不敢复窥西川”,实是欲“引狼入室”,卖主以求荣。张松行前,暗画西川地理图本藏之。是时,曹操刚破马超,志满意得,又见张松长得丑陋,更加盛气凌人,张松一气之下,硬言冲撞,两人便闹僵了,曹操便令乱棒将他打出。孔明探知张松此行意图,便向刘备出妙计,引他入套,刘备纳其计,百般礼遇张松:他一入荆州界,就有赵云迎接;到了荆州界首的馆驿,关公早奉命在此洒扫驿庭奉候,次日,上马行不到三里远,刘备已引着卧龙、凤雏前来远迎,遥见张松,早先下马等候。刘备如此敬重,怎不令他心动,刘备一连留张松痛饮三日,对他虽极其殷勤,却闭口不谈西川事,凭他一再挑拨,只装做不知,甚至用别的话漾开了去。张松辞去,刘备于十里长亭设宴送行,依依不舍,还流下惜别之泪。张松自思:“玄德如此宽仁爱士,安可舍之?” 
  乃主动说服刘备取川,把自己的意图连盘托出,并交出西川图,上面尽写着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一一俱载明白。刘备用的是姜太公钓鱼之法,愿者上钩,即一直以情动之,使其自动说出,这可使张松更死心为之卖命。这样,刘备不仅在西川安置了一个忠于己的“间谍”,且对西川地理了如指掌,为以后在西蜀行军提供了有利条件。张松回蜀后,又密与其好友法正、孟达交底,于是结成一伙,为刘备做内间。次日,张松鼓其如簧之舌,千方百计说服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入蜀支援,以拒张鲁。“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有张松、法正、孟达为刘备效力,加上刘璋之暗,何况召虎容易遣虎难,西蜀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人心不服虽得也难治 
  刘备入川后,就极力收拾西川民心:他严明号令,如有取百姓一物者斩,于是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因此,所经之地,百姓扶老携幼,满路瞻观,焚香礼拜。刘备对欢迎的百姓皆用好言相慰。也因他以结民心为本,故在如何取川问题上,他和庞统、法正发生了分歧。刘备和刘璋在涪城相会时,庞统主张“来日设宴,请季玉赴席,于壁衣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主公掷杯为号,就筵上杀之,一拥而入成都,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可坐而定”。法正极力支持庞统的意见说:“若执狐疑之心,迁延日久,大为失计。且恐机谋一泄,反为他人所算。”庞统、法正之谋虽巧,取蜀亦易,但缺乏政治考虑,这是谋士之策,非战略家之谋。因初入其境而杀其主,必引起蜀民怨恨,人心不服,虽得之也难治,故刘备坚决不同意说:“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二人再三说之,刘备只是不从。刘备进驻葭萌关后,严禁军士,广施恩德,以收拾民心。 
  由于刘备采取“攻心”战略,深得西川人心,终于在蜀地站稳了脚跟。 
  当他向成都进军时,继续执行其“攻心”战略,大军到处,立起免死旗,凡川兵倒戈卸甲者,不许杀害,如伤者偿命;愿降者参军,不愿者放回。因此,被俘川兵,欢声雷动,大都愿意留下为之效命。由于刘备得人心,蜀地士人多来投效,或通风报信,或出谋献策。刘备进攻雒城,冷苞献计拟决涪江之水,以淹死刘备之兵。对此,刘军尚蒙在鼓中,幸得蜀中豪杰彭漾及时告知,才免于难。因人心归刘备,刘璋虽有几个忠臣、勇将为之献智效死,也无济于事,荆州军到处,所向披靡,纷纷不战而降,刘璋只得献城归命。            
2。离军心:吕蒙轻取荆洲     
  我国古代有不少精采的“攻心”史例。春秋时,晋平公欲伐齐,派范昭去齐国探政情。齐景公设宴待之,范昭请君之樽酌,太师晏子撤樽,更为酌,范昭佯醉起舞,请奏天子(周公)之乐,晏子不理。范昭归告晋平公说:“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于是,晋不敢伐齐。这就是姜太公所说的:“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 
  又如韩信率军与项羽战于该下,楚军兵少食尽,汉军与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间,汉营响起楚歌声,项羽听了大惊说:“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羽认为楚兵皆降汉,乃与从骑八百人突围逃走,终在乌江自刎。前者用“攻心”消战争于无形,后者使敌惊慌而打败之;而前者只是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后者仍需要血成。历史上,采用“攻心”战略,真正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吕蒙袭荆州的战例是最典型的,可称为“攻心”之战的绝唱。 
  戴高帽解除心理武装 
  关羽北伐,擒于禁,斩庞德,围樊城,威震华夏,曹操一面派徐晃支援,一面派人以利诱孙权袭荆州;孙权亦早有此意,得操书乃着陆口守将吕蒙速图之。吕蒙因荆州沿江有烽火,留守军马整肃,知预有准备,一时难图,寻思无计,乃托病不出。陆逊奉孙权之命前往探病,他指出吕蒙的心病,并提出取荆州之计说:“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惟将军耳。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在掌握中矣。”蒙大喜悦:“真良策也。”乃托病荐未有远名的陆逊以自代。逊到陆口,派使赍书致关羽说:“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 
  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说:“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背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黍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这是一篇“攻心”妙文。陆逊首先回顾双方联盟克敌之利,用以表明无异意,使关公失去警惕,接着对关公低声下气,歌功颂德,赞关公擒于禁等之功“足以长世”,说什么连“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也不及之,同时诚恳地要关公不要轻敌,因“操猾虏也,虽云师老,犹有骁悍”要“广为方计”,以获全胜。其词卑,其意似诚,好像尽为之谋,宛如一家。关公览书毕,仰面大笑,无复有忧江东之意,乃撤大半兵赴樊城听调。吕蒙才得以发白衣渡江,轻取了荆州。 
  吕蒙不费一兵一卒袭取荆州后,传令军中:“如有妄杀一人,妄取民间一物者,定按军法。”蒙之乡人取民间箬笠以盖铠甲,立即斩之。自是三军整肃,人民拥护。吕蒙还传下号令:凡荆州诸郡,有随关公出征将士之家,不许吴兵搅扰,按月给与粮米;有患病者,遣医治疗。将士之家,感其恩德,安堵不动。关羽知荆州被袭,乃回师取荆州,途中派人赍书责吕蒙违盟。蒙软盲谓来使说:“蒙昔日与关将军结好,乃一己之私见;今日之事,乃上命差遣,不得自主。烦使者回报将军,善言致意。”遂设宴款待,送归馆驿安歇。于是随征将士之家,皆来问信,有附家书的,有口传音信的,皆言家中无恙,衣食不缺。 
  盖世英雄成了孤家寡人 
  使者辞别吕蒙,蒙亲送出城。使者回见关公,具道吕蒙之语,并说:“荆州城中,君侯家眷并诸将家属,俱各无恙,供给不缺。”关公大怒说:“此奸贼之计也!”喝退使者,使者出寨,诸将皆来探问家中之事,使者具言各家安好,吕蒙极其恩恤,并将书信传送各将。各将欣喜,皆无战心。因此,关公回师取荆州途中,将士纷纷逃亡,关公制止不住,只好与剩下的三百分人走麦城,成了瓮中之鳖,罾口之鱼,陷于战不能战,逃又逃不了的绝地。 
  以上所述,便是吕豪轻取荆州和关公被打败的始末。为何素称“万人敌”,威镇华夏的关公被打败了,而吕蒙取荆州又如此之易?这应归功于吕蒙“攻心”之妙。关公是个刚愎自用的人,自命“老子天下第一”,喜欢人家给他戴高帽子。吕蒙就抓住他的这个弱点,让陆逊卑辞厚礼,以傲其志,这就从思想上解除了关公的武装。由于关公失去了警惕,吕蒙乃能乘隙派白衣人摇橹取荆州。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卑而骄之”的具体运用。过去关公之成为“万人敌”,是因其“善待士卒”,将士愿为之效命,故英勇无敌。而吕蒙对随关公出征的将士家属,百般恩恤,这便是将士纷纷逃亡的重要原因。吕蒙这一手确是厉害,使甚得将士之心的关公,一下子变成了孤家寡人。没有将士的支持,任何盖世英雄都将落得可悲的下场,在四面楚歌声中,曾经“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还不是在乌江自刎:当将士离心时,曾经是万人敌、威震华夏的关公被东吴一无名小将潘璋所擒,也就不足为奇了。            
3。伤敌心:诸葛三气周瑜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一场似战非战、既实且虚、伐谋而重在攻心的特殊战争。说它似战非战,是指双方已摆好阵势,好象非大打不可,却没有真正打起来:说它既实且虚,是指双方明枪明箭,兵马已接触,却往往是虚幌一枪便过去,说它伐谋而重在攻心,是指诸葛亮破周瑜之谋重点在于“攻心”,使其气而怒,怒而伤心,伤心而死心,终于心服,彻底认输。这场特殊战争是在这样背景之下发生的:孙、刘同盟大败曹操后,荆州三分,孙、刘各得一部分,曹操虽败仍占有南郡和荆州、襄阳地区。对操占区,刘备要夺之,周瑜也要占据,连刘备已占有那块地盘亦想据为已有,这样双方就非较量一番不可。但诸葛亮的战略与周瑜有异:周瑜是只要能全据荆州,纵使孙、刘联盟破裂也在所不惜;诸葛亮则既要争夺曹操尚占有的原荆州部分地区,又不致使刘、孙联盟破裂,因是时曹操正在厉兵秣马以雪赤壁战败之耻,刘、孙相争,只能对操有利。诸葛亮便极力避开与周瑜正面对抗,运用其神机妙算,采取“攻心”策略,连破周瑜的阴谋诡计,从心理上给予周瑜致命打击,使其不敢再窥视荆州。兹将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评述如下: 
  一气周瑜,为谁辛苦为谁忙 
  赤壁之战大胜后,周瑜大犒三军,拟进军攻取南郡。闻知刘备、诸葛亮驻军油口,知其必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