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不能扳倒刘瑾,问题在朱厚照身上,除非跟历史上一样找到刘瑾谋反的证据,否则朱厚照就会一直对刘瑾盲从,无论别人说什么都是徒劳。
沈溪思索良久,情不自禁在纸上写下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他非常熟悉,却一直不怎么欣赏……这个人便是张苑,也就是他二叔沈明有。
就在沈溪看着名字发怔时,一个人来到书房门口,先敲了敲门,然后问道:“相公,妾身可以进来吗?”
正是谢韵儿。
沈溪抬头看着娉婷而至的发妻,问道:“韵儿,你来作何?”
谢韵儿走到沈溪面前:“相公回来便进了书房,晚饭也没有一起用,妾身还以为相公在做什么重要的事情……相公,您回京城后忙坏了吧?”
沈溪想到前一段时间忙于朝事,就算有闲暇也尽可能陪惠娘和李衿,心里对谢韵儿和家里的女眷抱有一定愧疚,当即勉强一笑:
“没办法,朝中总有那么多事情等着我处置,不过未来一段时间不会很忙,眼前一件事处理完毕,我便可正常回家。”
谢韵儿不由莞尔:“就算相公有闲暇,但还是要到衙门处置公事,何况现在边关危急,相公又是掌军之人,不可能轻松下来。娘一直说,相公要多开枝散叶,但以相公这状态……怕是很难啊……”
沈溪一怔,他这才想起,身边娇妻美妾环侍,但这两年他都忙着东奔西走,身边女眷连一个孩子都没怀上,当即摇头苦笑:“总会有机会的,我们还年轻,何必急于一时?”
……
……
刘瑾要去宣府当监军,这对他来说不陌生,回京城前他就在湖广给沈溪当监军,险些死在广西。
但如今再次当监军,却是在权倾朝野的情况下,刘瑾怎么都不愿意放弃手上的权力,所以出征前仅剩的两天时间内,他将自己离开京城后,方方面面都打点好,保证可以遥控指挥朝政。
再者也是为方便将来他回到京城继续掌权。
刘瑾将自己手底下的重要人物全都叫来。
除了孙聪外,还有内阁大学士焦芳、户部尚书刘机,再有便是如今的吏部尚书刘宇。
在刘宇到来后,刘瑾便是一顿斥责:“瞧瞧,都是你做的好事,你查人不明,居然重用孙秀成这种混账,就那么个战功还敢虚报,是觉得他脖子硬,能多砍几次,是吗?咱家如今在陛下面前丢人现眼,被勒令去宣府当监军,说到底都是你的错!”
刘瑾对刘宇一点客气的意思都没有,一个吏部尚书喝斥起来就跟教训儿子一样。
就算刘宇心有不甘,也只能对刘瑾俯首帖耳,他知道自己的地位全都来自刘瑾,否则他还在宣大之地当大同巡抚,连回京城做个兵部侍郎都嫌不足,哪里能登上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之位?
焦芳道:“公公请消怒,关于地方虚报军功之事,之前谁都未预料到,这件事怪不到刘尚书头上……谁曾想有人胆大包天,敢弄虚作假欺瞒圣主?”
刘瑾斜眼打量焦芳,道:“谁说没人预料到?姓沈那小子,不就早就设好圈套让咱家钻吗?那李频,当初送礼时来信对咱家百般恭维,如今他反水跟了姓沈的小子,居然公然指证咱家!真是大开眼界啊,你刘尚书难道就从未曾想过他跟咱家是两条心?”
刘宇耷拉着脑袋,无言以对。
在这几人中,地位相对最低的是刘机,刘机奏请:“刘公公,您如今前往宣府,不知户部方面,您要做何安排?”
刘瑾恼火地道:“怎么,不耐烦了?咱家说几句,你们就嫌这嫌那?”
刘机的确不爱听刘瑾像个怨妇一样唠叨,这才迫不及待想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但被刘瑾指责,赶紧做出恭谨的姿态,道:“在下只是不想耽搁公公您的大事。”
焦芳显得气度非凡:“公公还是早些将您去宣府后的安排交待下来,我等也好及早做准备。”
刘宇跟着附和:“是,是。”
刘瑾恼羞成怒:“咱家离开京城后,你们是否斗得过谢老匹夫和姓沈的臭小子还是另说……咱家这么走了,实在放心不下,你们有何计策,能让咱家留在京师不去边关?”
“这……”
在场几人面面相觑,本来他们已经做好恭送刘瑾的准备,现在刘瑾不想走,还让他们出谋划策,实在为难人。
焦芳摇头苦笑:“此事乃由陛下决定,若公公不愿前往,不妨去觐见陛下,恳请陛下另行派人。”
刘宇试探地问道:“公公不妨找他人恳请陛下,由其替代公公往宣府如何?”
刘瑾火冒三丈:“你们以为咱家没想过这些办法吗?奈何咱家在宣大总督虚报战功一事上犯下欺君之罪,陛下让咱家去边关戴罪立功,当时咱家可是在陛下面前表了决心,现在让咱家跟陛下提请换人,陛下岂非对咱家的忠心产生质疑?”
在场几位心里都在想,既然你知道非去不可,还说这些做什么?不如老老实实上路,把京城的事情交给我们……你一个阉人本身也没多大见识,却总喜欢指手画脚也不嫌烦!
虽然刘宇等人都归附刘瑾,但并非心悦诚服,依托刘瑾不过是为利益驱使,没有人愿意头顶一个阉党之名。就算刘宇这样靠刘瑾上位之人,获得地位后也开始对刘瑾生出二心,更别说是翰苑出身自顾身份的焦芳了。
刘机道:“若公公的确对陛下做出过许诺,要亲往宣府……那若非出现什么变故,公公非去不可。”
“变故?”
刘瑾目光一凝,好像意识到了什么。
孙聪似乎知道刘瑾的想法,如今最大的变故,其实就是生病,或者京城出现变乱,孙聪知道这些法子皆不可取,当即道:“公公还是如约成行好,若能一战得胜,能在军中奠定声望,到那时,公公在朝地位便无人可撼动!”
刘瑾脸色漆黑:“得了战功固然好,若是败了,咱家岂不是会成大明罪人?若是换做其他时候,咱家倒不是很担心,问题在于如今姓沈的小子担任兵部尚书,他不去宣府,隐身背后使坏,若被他找到机会,坑了咱家,咱家到时候岂不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孙聪道:“公公不应担心沈尚书,沈尚书身为兵部主官,无论如何都不敢做出有损大明军威之事,倒是王佥院才是公公需要提防之人,若他对公公不利,公公这一行怕是会有危险,或者他在军事才能上有所不及,公公也可能会承担连带责任。”
刘瑾神情阴郁,摇着头道:“这也是咱家担心的地方,姓沈的小子不亲自去宣府,便是不想跟咱家在一条船上,摆明要摆咱家一道,而他派去之人,并不是有经验的宿将,而是举荐王守仁……这王守仁年轻气盛,根本没有带兵经验,咱家怎可轻信此人?”
刘宇听到这话,终于找到一个将功折罪的机会,笑着说道:“公公,要不由下官为您举荐几人,充当公公的副手,必要时将王守仁的帅位给夺了?”
“你真是猪脑子啊!”
刘瑾毫不客气地破口大骂,“咱家去宣府,本就是为帮扶王守仁,王守仁身为主帅,咱家动他不得,带一群人在身边指手画脚有什么用?”
孙聪提议:“公公不如去见王华王学士,跟王学士再熟络些,如此一来,王守仁这一行必然不敢为难公公,或许会以公公马首是瞻……不知公公意下如何?”
刘瑾思虑半晌,最后点头:“看来只能如此了。”
见刘瑾态度终于缓和下来,在场几人总算松了口气。
焦芳道:“不知公公在司礼监,可有安排人代陛下朱批?”
说完刘瑾去宣府之事,焦芳等人最关心的莫过于朝中谁来代替刘瑾主持政务,这个人关乎到未来一段时间朝局发展,极为重要。
刘宇和刘机都望向刘瑾,想知道刘瑾会做出如何安排。
刘瑾道:“咱家不相信旁人,尤其是秉笔太监戴义,此人跟张苑走得很近,而张苑又是国舅和太后的人,咱家虽动他不得,但也不能将权力拱手相让。咱家离开京城后,名义上奏本由内阁和司礼监共同商拟,焦大学士,平时有奏本,你跟咱家妹夫合议后做出票拟便可!”
焦芳原本以为刘瑾要对自己委以重任,等听到自己是跟孙聪商议奏本再做决定,心里非常难受。
作为辅政大学士,焦芳自视甚高,就算他被世人归为阉党,但一直觉得问心无愧,而且在处置朝事上有很高的自信。
平时刘瑾批阅奏本,多询问他的意见。
张文冕和孙聪虽有智谋,但在票拟用词上,远没有到焦芳这么圆润自如的地步,所以即便孙聪和张文冕“批阅”过的奏本,也要送到焦芳手头润色,再由刘瑾代天子朱批,这流程几乎一成不变。
刘瑾离开京城后,照理说批阅奏本之事,应交给焦芳,但刘瑾只相信“自己人”,所以宁可把权力交给名不见经传的孙聪,也不肯托付焦芳……却是刘瑾怕焦芳把票拟权交还谢迁,明显信任不足。
焦芳心中不爽,孙聪有所察觉,走到焦芳面前,恭谨地道:“在下不过是晚生后进,今后还得仰仗焦阁老您多提点!”
这话虽然让焦芳心里舒服一点,但还是对刘瑾有意见。
刘宇问道:“阁老,那朝中用人和官员考核……”
在其位谋其政,焦芳身为阁臣,关心的是票拟和朱批的归属权。而刘宇身为吏部尚书,则在意朝廷用人考核方面的事情。
刘瑾当政这一年多来,已掌管朝廷用人以及官员考核大权。但凡地方上官员来京小考和大考,必然要被刘瑾剥一层皮,刘瑾靠这个掠夺的银钱不计其数,很多地方官甚至要借债来向刘瑾送礼。
刘瑾不耐烦地道:“咱家离开京城,并非就此一去不回,你们的差事按照原本的规矩来办便可,咱家这里,自然有克明(孙聪字)坐镇,你们有什么事,尽管问他!”
到此时,焦芳、刘宇和刘机才知道,原来刘瑾离开京城时所找代理人,不是他三人中的任何一人,而是孙聪。
************
PS:关于孙聪的字号,史籍上确实如此记载。原本笔者以为会有避讳,但实际上明朝许多官员字号都用了克明,如正统年间的监察御史邹亮,以及弘治朝的工部尚书曾鉴等,皆以克明为字。
克明一词出自《诗·大雅·皇矣》:“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朱熹集传:“克明,能察是非也。”
第1784章 送行()
当权者任人唯亲可说见怪不怪,但焦芳和刘宇作为阉党的中坚人物,却对刘瑾的决定带有一种抵触情绪。
以前刘瑾得人心,是因其跟一般当政者不同,没有将身边有关系的姻亲全都安排到朝中任职。
就算刘瑾重用妹夫孙聪,也因为其在谋略和能力上得到焦芳等人的认可,觉得无可厚非。而且刘瑾刚开始只是任命孙聪为礼部司务厅郎中,这只是个从九品的官职,直到不久前孙聪才转迁主客司主事,没有骤然提拔到很高的位置上。
平常时候刘瑾总是摆出一副任人唯贤的姿态,赢得焦芳和刘宇等人的全力支持,但因这次刘瑾离京非要任命官职卑微的孙聪出来主持大局,这让焦芳和刘宇两位位极人臣的高官情感上难以接受。
在刘瑾面前,焦芳和刘宇都没表现出异样的情绪,但辞别归去时二人心底都存有芥蒂,甚至开始暗中筹谋一些事,防止刘瑾失势自己遭到清算。
刘宇本身就是蝇营狗苟的小人,靠行贿上位,自身没多大本事。
而焦芳毕竟有以前的声望支撑着,这次回去后,注定会成为文官集团极力拉拢的对象……
焦芳回到文渊阁,正准备进房间批阅奏本,发现谢迁已在公事房坐着,看样子已经回来一段时间了。焦芳多少有些意外,因为之前皇帝不在禁宫中,内阁票拟大权基本被刘瑾掌控,谢迁不问内阁事情多时。
“于乔,你这是……”
焦芳走了过去,面带疑色望着谢迁。
其实有些话不言自明,这会儿谁都知道刘瑾要离京,正是文官集团重新掌权的绝佳时机,就算焦芳之前依附于刘瑾做了一些错事,但谢迁显然没打算放弃这个老朋友,当下笑眯眯地问道:“孟阳兄今日可去见过刘瑾?”
焦芳微微颔首,道:“看来什么事情都瞒不过于乔,但……既已知晓还问作何?可是觉得刘公公失势,想就势将其彻底铲除?”
谢迁摇头苦笑,他清楚焦芳的为人,此人虽归附阉党,平时做事很刻薄,尤其对南方的文官充满轻视,但此人心眼儿不坏,至少在充当阉党排头兵时没做什么恶事。
谢迁站起身来,直面焦芳:“阉党当权,朝中文风日衰,孟阳兄乃高儒出身,如今朝中世风日下,难道你不觉当应拨乱反正,重振朝纲?”虽然谢迁平时都一副乐呵呵的姿态出现在朝臣面前,但当其说起大道理来,也是掷地有声。
焦芳站在那儿,半晌没说出话来。
谢迁似乎不想勉强,道:“刘瑾往宣府,他回朝后是否还有今日权势,皆是未知数,孟阳兄你好自为之!”
说完,谢迁起身向门口走去。
焦芳伸出手来,试图叫住谢迁,但想了想却无力放下。
因二人政见不合,都没有跟对方彻底交心的意思,等谢迁走后,焦芳幽幽叹了口气,觉得自己被文官集团彻底抛弃了。
……
……
七月初十,是王守仁和刘瑾出征前往宣府的日子。
宣府副总兵王全带领不到一百名宣府士兵,连同朝廷委派的二百京营人马,护送两位钦差前往宣府。
刘瑾得知只有不到三百人护送,心里无比恼恨,觉得这完全是沈溪从中作梗所致。
“说是咱家当监军,却只拨这点儿人,是看不起咱家还是怎的?若沈溪小儿派人于半道袭击,此番咱家岂非要丧命于前往宣府途中?”
刘瑾生怕自己出什么危险,愣是通知掌管三千营的魏彬,让魏彬给自己调拨五百骑兵随行。
但魏彬不傻,二人本就是利益结合,现在刘瑾有失势的倾向,他正在寻求投靠张苑以便脚踩两只船,这种关键的时候,又没有得到皇帝的旨意,哪里敢随便给刘瑾调拨人马?
刘瑾还没失势,便感受一把世态炎凉。
当天早晨,刘瑾乘坐马车前往西直门外的军营跟王守仁会合。
车子走到城门口,一个前来送行的人都没有,跟刘瑾以往进出都一堆人前呼后拥形成鲜明的对比。
“平时对咱家恭维异常,等咱家稍微遇到一点挫折,连个来饯别的人都没有,这是看准咱家要死在宣府啊!”
刘瑾愈发担心,感到此行无比凶险,心里懊恼:“早知道听克明的,去跟王德辉见上一面,至少让王德辉指点一下他儿子,别让王伯安在路上给咱家使绊子……王伯安到底是受姓沈的小子差遣,若半道对咱家下手,那这一行就太过凶险了。”
刚出西直门,刘瑾正在闭目思虑王守仁的事情,突然马车停了下来。刘瑾火气很大,当即把头凑到车窗前,喝道:“怎的?为何不走了!?”
在前面开路的随从一路小跑过来:“公公,有人拦住车队去路。”
一听有人阻拦,刘瑾怒气冲冲喝问:“谁敢拦咱家的去路?立即把人轰开,若是轰不走,把腿给他打折了!”
随从显得很苦恼:“公公明鉴,不是不想把人赶走,实在是……来人太多,点明要见公公您……公公还是亲自过去看看吧!”
刘瑾掀开前面的车帘,探头一看,因为有雾,看不清前方是什么人,不明白一大早晨怎么会有人前来拦路。
刘瑾悚然一惊,内心不由胆怯:“不会是有人想借机刺杀咱家吧?”
就在刘瑾心生迟疑,甚至想叫马夫调转车头逃跑时,远处有人过来,看样子是锦衣卫装束,刘瑾顿时放心许多。
等人走近,刘瑾看清楚来人,眉头皱了起来……来者不是旁人,正是一直依附于他,在他跟前“小人长小人短”的钱宁。
“刘公公,您前往宣府,怎不说一声,让卑职恭送?”钱宁笑眯眯说道。
刘瑾见钱宁自称都改了,心里憋着一口火气,不过他马上意识到问题没那么简单,当即问道:“你来作何?”
钱宁凑到马车前:“不是卑职想来送行,而是……有贵人至此,卑职只是奉命前来护送!”
……
……
听到钱宁的话,刘瑾连滚带爬从马车上跳下来。
钱宁赶紧上去相扶,此时刘瑾对钱宁没有了之前那种冷漠的态度,待站定后,对钱宁道:“还等什么,快扶咱家去……”
钱宁看了眼地上散落的鞋子,没有吭声,扶着赤脚的刘瑾往车队前走去,等到了一处草棚,刘瑾没见到他朝思暮想的皇帝,而是一眼便看到沈溪,沈溪身旁站着的赫然是接下来要跟他一起前往宣府的王守仁。
显然这是一次提前安排好的会面,只是刘瑾自己不知道罢了。刘瑾站定不走,似在思考此事背后隐藏的讯息,钱宁催促道:“公公为何不进去?”
刘瑾没多言,瞪了沈溪一眼,这才带着恼恨在沈溪似笑非笑的目光注视下,进入草棚内,见到一身便装正坐在一张桌案后喝茶的朱厚照。
草棚以及周边,除了朱厚照、沈溪、王守仁、钱宁、张苑和一干锦衣卫外,已没有旁人,刘瑾当即跪下来磕头:“老奴参见陛下。”
朱厚照放下茶杯,捂嘴打了个哈欠,这才挪挪脚转过身子,打量跪在地上的刘瑾:“这里不是朝堂,起来说话吧。”
朱厚照说话行事显得很干脆,却让刘瑾心里一阵温暖。
但随即,朱厚照又一抬手:“沈先生不必站着,坐下来听这奴才回话。”
刘瑾正要起身,听到这话心里恼火异常,只能曲着身体,低着头站在一边去了,他故意站在朱厚照身后,好像要彰显自己皇帝亲随的身份。
“咦?站到朕身后作何?到前面来叙话!”朱厚照一抬头,发现刘瑾没影了,再一看,人已经到了他身后,顿时皱起眉头厌烦地喝斥。
刘瑾这才往前挪动几步,到了朱厚照正前方,发现自己在那儿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