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状元-第6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道鞑靼兵马在攻破张家口、宣府镇城和保安卫城后连续出兵,士兵们已经高度疲劳,如今又是夜战,他们对于地形极为陌生,只知道前面是一座孤城,自己还是从山下往山上仰攻,如今遇到火铳、弓弩和火炮的接踵攻击,冲在前面的鞑子兵死的死,伤的伤,损失非常惨重。

    “鸣金收兵!”

    亦思马因在获得前线急报后,马上下达后撤的命令。

    其实不用亦思马因下令,前线的鞑靼兵早就开始溃逃,没人愿意留在明军的阵地前充当活靶子。

第1155章 莫名的援兵() 
鞑靼主力抵达土木堡后的第一战,对于明军将士而言不温不火,张弛有度,也可说是浅尝即止,双方兵马刚交兵不久,鞑靼一方便选择鸣金收兵。

    但在鞑靼军看来,这一仗打得极为窝囊,连明军的面都没碰到,就已经损失了大约一千人,而且还放弃了刚刚占据的地盘,狼狈撤回后方营区,舔砥伤口。

    鞑靼兵马撤走后,潜藏在堑壕区外围藏兵洞中的明军士兵推开伪装爬了出来,兴高采烈地打扫战场。

    “大捷!大捷啊!”

    胡嵩跃带人从前方堑壕回到城内,看到他见人就吆喝的嚣张模样,沈溪很想踹他两脚,现在鞑靼人只是暂时退去,他就好像取得最终的胜利一样,殊不知鞑靼人随时会杀回来,一旦外围藏兵洞暴露,下次鞑靼人就会更加小心,到时这些兵马都会糊里糊涂就丧命。

    好在现在是黑夜,鞑靼人毕竟没有夜视眼,又忙着撤退,或许没有发现端倪。

    “大人,咱们胜利了!”

    胡嵩跃上了城头,兴冲冲来到沈溪面前,就好像凯旋等待颁赏的将军一样,但其功劳充其量只是远远地跟鞑靼人照了一面,然后按照沈溪的安排,用火铳兵和弓弩手远距离杀伤对手,这场胜仗跟胡嵩跃的临场指挥调度没多大关系。

    不过在目前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能在一线坚持,对沈溪来说就是一名好将领,不会太过苛责。

    寒风凛冽,沈溪打了个寒颤,情不自禁紧紧衣衫,身后云柳赶忙给他披上大氅,沈溪问道:“战场可收拾停当?”

    “回大人的话,基本整理完毕,此战又割下差不多一千真鞑的脑袋,此外还抓了七八百战俘,以前都是咱大明边军,这次被鞑子拉来探路用,他们很聪明,趁着地雷和炮弹爆炸跳进黑漆漆的壕沟里,又或者干脆躺下来装死,等鞑子撤了,他们才爬起来,表明身份。这些人该如何处置?”

    胡嵩跃非常兴奋,这一仗实在太轻松了,鞑子就跟自动上门送脑袋似的,几乎没费什么工夫就得到偌大军功,自身不但没有损失,反而增添了七八百边军士兵,这些战俘拉过来就能用。

    沈溪也在琢磨今晚这笔买卖好似很划算,打一仗白得了一千鞑子的脑袋,还有七八百身经百战的边军士兵,鞑靼人是怎么想的呢?

    沈溪道:“七百就是七百,八百就是八百,去好好给我清点一下人数,我不想听到七八百这样模糊的数字!”

    “是,大人,末将这就去!”胡嵩跃兴奋地下了城头,显然这一战把他的精气神给激发出来了。

    明军士气高涨,这一战战果算不得辉煌,毕竟只是鞑靼人合兵一处后发起的试探攻击,却让全军上下感觉到鞑靼人并非不可战胜。

    之前围困土木堡的只是鞑靼人“小股”部队,沈溪战术得当,虽然前后两次获得胜利,但在大家看来有一定侥幸成分。

    但此番鞑靼人主力齐至,土木堡的脆弱防线仍旧可以兵不血刃取得首战的胜利,让军心士气受到很大鼓舞。

    前线官兵将最后清点清楚的八百四十九名被鞑子当作炮灰的明朝边军士兵押送进城,因不确定其中是否隐藏有鞑靼人的细作,下一步需要调查他们的背景来历,如果确定真的是大明军户,才会重新下发兵器,但依然会将他们分散到各军中,安排守夜和巡逻时不会考虑他们。

    “升帐议事!”

    沈溪确定鞑靼人短时间内无攻城计划后,下令升帐,这一战有许多需要总结的地方,同时他还要为几天后的断水做准备。城中缺水的话,战事将无法持续,之前修筑的防御工事也等于徒劳无功。

    ……

    ……

    城外鞑靼军大营中,兵马调动频繁。面对首战千余人马的折损,摆在亦思马因面前的问题,是否继续攻打土木堡?

    一旦决定攻打,代价可能会很大,而且耗费时日,这跟鞑靼人速战速决的战略规划相违背。

    若是派出部分兵马对土木堡围而不打,主力绕过土木堡东进的话,除了后方留下一个不稳定因素,还会因分兵摊薄主力兵马数量。

    就好似之前攻打宣府镇城和张家口堡,因为沈溪击败火绫的四千人兵马,亦思马因必须派出六千人前来增援,而后又因为遭受“马雷”袭击损失惨重,不得不再次分兵,直接造成鞑靼主力严重不足,张家口堡和宣府镇城两战耗时都超过预期,这跟鞑靼人预期不太符合。

    此时京城内,朝廷正在筹划如何巩固京畿防御,由于弘治皇帝朱祐樘卧病在床,这件事交由内阁议定。

    内阁大学士都是文臣出身,对于行军打仗不甚明了,便临时组建了一个“顾问团”,成员由内阁三位大学士、吏部尚书马文升、兵部左侍郎熊绣、五军都督府都督英国公张懋、京营总兵官寿宁侯张鹤龄七人组成,商讨拟定京城和居庸关、紫荆关防备事宜,同时调动西北兵马回撤,征调各地兵马勤王……

    事情繁杂,以至于顾问团成员不得不坐下来商讨,但开完一天会后谢迁才发现,之前该做的准备已经做了,即便鞑靼人攻破宣府镇城往居庸关杀来,朝廷似乎只需要保持原来的战略不变即可。

    “商议一日,到最后发现徒劳无功,难怪都说官做得越大,越是无能!”谢迁非常恼火,但在文渊阁他有脾气也没得发,回到府里,跟马文升坐下来商讨一下边关战事,谢迁上来就忍不住抱怨开了。

    马文升未予置评,因为他知道,这会儿谢迁因为沈溪的事情正上火,不想火上浇油。

    朝中那么多大臣,只有马文升跟谢迁支持出兵援救土木堡,可惜这计划并未在朱祐樘那里获得通过,这意味土木堡被朝廷战略性放弃,等于推沈溪送死。

    谢迁坐下来,拿起桌上一份书函,正是之前沈溪给他发的求援信,摇头叹道:“当时未曾想,沈溪小儿预料的一切都属实,朝廷早一步派出兵马往宣府,何至如此?”

    “现在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但朝中大臣各个想的都是如何守住京城,却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当初土木堡之祸,居庸关也未失守,京师不同样为狄夷袭扰?”

    “于乔不必过虑,如今失守的只有宣府镇城和张家口堡,大同和太原兵马如今也该得到消息。即便未有朝廷调兵命令,各处兵马也应知晓勤王。”

    马文升为了安抚谢迁,对沈溪的功劳予以充分肯定:“宣府之失,责不在沈溪,而在于各处兵马无法协调一致,朝廷未安排九边总督统筹,三边和宣大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络,情报滞后,各处守军固守城塞不出,被北寇从偏头关进入关内都不知……唯有沈溪能预测到敌人动向,功劳不小!”

    以前谢迁要求着马文升,让马文升通过跟刘大夏的良好关系去说和,让沈溪“罪责”可以得到适当减免。

    但现在却不需要如此了,因为这会儿西北战事最大的庸臣是刘大夏,罪责最大的也是刘大夏,就算要将土木堡选择性放弃,朝廷也没一人不肯定沈溪的远见卓识,反倒是当初否定沈溪建议的朝臣会有麻烦。一旦战事结束,恐怕就连次辅李东阳都会被朱佑樘秋后算账。

    现在就看鞑靼人几时杀到京城之下,还得看朱祐樘身体何时好转。

    谢迁冷笑不已:“沈溪小儿为国鞠躬尽瘁,一人破鞑靼四千主力,这样的功勋,便是封个侯也不为过吧?可偏偏他在土木堡如此靠近居庸关之所,朝廷竟不能出兵往援,这是让为国尽忠的人心寒……”

第1156章 态度() 
谢府书房,马文升和谢迁正在说话,管家莽撞地推开门进来,禀告道:“老爷。”

    “何事?没见到老夫这儿有客人吗?”

    谢迁怒气冲冲,不能对皇帝发火,也不能对百官发脾气,他只能对自己的家人大呼小叫。

    管家讷讷道:“老爷,是……兵部熊侍郎前来拜访!”

    “哦!”

    听到是熊绣前来,谢迁的怒火稍微平息,微微颔首,道:“请他进来吧!”

    谢迁心情不怎么好,本来朝臣中不管谁来他都不会接见,但熊绣是刘大夏倚重的副手,这会儿在兵部地位尊崇,被看作是下一任兵部尚书的有力竞争者。

    作为“顾问团”的一员,熊绣在刘大夏往西北后,在兵部所做的就是代理尚书职务,谢迁知道他无事不登三宝殿,就算心情不佳也要见上一见,看看有何情况。

    熊绣风尘仆仆前来,见到马文升也在,赶忙上前行礼。

    马文升曾经长时间担任兵部尚书职务,跟现任兵部尚书刘大夏关系也不错,如今马文升又以吏部尚书监管兵部,所以熊绣对马文升这个老上司照样恭敬有加。

    谢迁道:“汝明前来,可是西北有新的战报传达?”

    熊绣面带紧张之色:“兵部刚刚知悉,延绥巡抚之前曾下令征调居庸关人马,隆庆卫指挥使李频奉命拨两千兵马驰援土木堡……”

    谢迁和马文升同时皱眉,他们对这消息的反应截然不同。

    马文升直接问道:“几时的事情?居庸关内调动的兵马,可是隆庆卫所属……”

    谢迁则在嘀咕:“两千兵马,能做什么?”

    二人的关注点迥异!

    马文升注意的是沈溪从居庸关调兵,是否会影响居庸关的防守,毕竟鞑靼人拿下宣府镇城,拔掉东进的障碍后,居庸关眼看就有一场大战发生。而谢迁在意的则是这些兵马是否能帮上沈溪的忙!

    到了现在这个地步,谢迁已经不求沈溪能够力挽狂澜,又或者怎样,只要沈溪能平安回来,就已心满意足。

    毕竟沈溪有先见之明,还取得对鞑靼兵马作战的胜利……歼灭四千鞑靼骑兵,这功劳在谢迁看来怎么都够了。

    朝廷上下现在并不指望能够在正面作战中击溃鞑靼人,不管是皇帝还是朝中重臣,所持态度跟几十年前土木堡战后的态度基本一致,外长城防线既然被鞑靼人捅出个大口子,只能加强京畿和内长城关口防御来令鞑靼人“知难而退”。

    熊绣介绍道:“军报是从五军都督府转过来的,看日期是两天前送抵,不知为何又耽误了!据军报言,隆庆卫自身兵马并无调动,只是征调卫所和地方巡检司人马,共两千余众,往土木堡方向而去!”

    两千多人马,在谢迁看来太少了点儿,在数以万计的鞑靼骑兵面前,这点兵马可能都不够鞑靼主力一轮冲锋的。

    “最近五军都督府着实耽误了不少事情,如此重要的军报又延误两天……看来回头张懋得好好整顿一下,抓几个害群之马出来,否则老是出现这种状况,让人心里不安啊!”

    马文升摇头感慨了一句,又道:“土木堡方圆不过二里之地,有两千多人马,想来是足够了!”

    地方小,驻兵就少,这理论谢迁怎么都不愿接受,当初明英宗可是带着几十万兵马撤到土木堡,当时土木堡同样可以驻下。

    虽然谢迁不知道沈溪现在麾下有多少兵马,但想来歼灭鞑靼四千骑自身怎么也得损耗相同的兵力,如此即便加上援军,沈溪手头满打满算也就四千左右人马。

    要在东进的鞑靼数万大军围攻下求得一线生机,谢迁觉得这对沈溪来说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谢迁问道:“隆庆卫是如何上奏的?”

    熊绣将奏本呈交到谢迁面前,道:“请阁老一览!”

    换作平时,即便是军报,在交到五军都督府或者是兵部后,都应第一时间上呈通政使司衙门,然后送到内阁票拟,再进司礼监交由皇帝御览,批红用印,最后五军都督府或者兵部衙门才能看到具体内容和批复。

    但现在皇帝生病,边关战事吃紧,很多事情都不按照规矩来,所以军报才会在五军都督府卡了两天,送到兵部这边熊绣先看过军报内容,简单的自行就处置了,但若事关重大,他又不想自己承担,干脆就直接请示内阁大学士,所以才会拿着军报来到谢迁的府邸。

    谢迁原本想接过奏本,瞧瞧里面是何内容,但见马文升正打量他,心中一动反而缩回手去,摇摇头道:“此等机密之事,还是上呈天听为好!”

    熊绣意识到什么,赶忙将奏本收起来,道:“谢阁老说的是。”

    就算明白眼下做的事不合规矩,熊绣却知道,只不过是谢迁觉得场合有些不对。说是上呈天听,但弘治皇帝这会儿根本就没有处理军政事务的能力,如今七人的顾问团,再加上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几乎可以决定朝廷目前大部分事务。

    熊绣在顾问团中,官职不能说最低,但影响力却无疑是最小的,毕竟别人不是内阁大学士就是尚书、勋贵,唯独他只是兵部左侍郎。

    从目前的情况看,刘大夏很难从宁夏镇“全身而退”,作为刘大夏左右手的熊绣显得有些进退失据,因为他很可能会因为刘大夏落罪而受到牵连,毕竟目前西北战事一步错步步错,刘大夏在边关固然要担负责任,但朝中的职司衙门就能置身事外?

    熊绣有意向谢迁靠拢,就是希望借助谢迁的力量保住他头上的乌纱帽。

    谁都知道在张家口堡和宣府镇城失守后,谢迁在朝中地位不降反升,主要是沈溪有先见之明,谢迁沾了孙女婿的光。

    谢迁道:“汝明,你这就随老夫进宫……马尚书是否同行?”

    马文升原本只是来谢府,跟谢迁做一些私下的交流,但眼下得知隆庆卫给沈溪调拨了两千余援军,这事情可小可大,为大局着想,不得不进宫商议,七人的顾问团眼看又要聚拢,商讨的结果会通过萧敬传达给弘治皇帝。

    萧敬作为皇帝的耳目和代表,具有一票否决权,如果萧敬觉得不该上呈给皇帝知晓,那就会让朝中大臣自行解决。

    如果萧敬觉得几名大臣商讨的结果不合他的心意,就会改变商议的结果,按照他自己的想法上奏皇帝。

    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在朱佑樘不理政务后,萧敬手头的权力无疑一锤定音的作用,这也是为何历史上明朝会有宦官权倾朝野的原因,体制决定了宦官的特殊地位,一旦皇帝放权,宦官就有可能总揽军政大权。

    马文升、谢迁和熊绣三人匆忙从谢府出来,两位相对年轻点儿的选择乘坐马车,年老体迈的马文升则乘坐轿子,三人前后脚往紫禁城方向而去。

第1157章 沙盘演兵() 
就在文渊阁筹备新一场议事时,东宫内太子朱厚照正在用沙盘推演战事。

    朱厚照自小在宫闱中长大,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少年玩伴,就算有年龄相当的太监那也只是奴仆,不会交心,所以显得百无聊赖。

    如今朱厚照年岁不大,就算朱祐樘对儿子有很大期待,也不会跟他说太多的事情,他平日的任务就是吃饭、学习、玩耍和睡觉。

    进入青春期后,朱厚照很希望表现自己,获得更多人的认同,这是少年心性使然,可惜这年头先生可不会注重青少年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更不会多管齐下对孩子的负面情绪进行疏导,以至于朱厚照的诉求很多时候都得不到满足,心中的不满越积越多。

    渐渐的,这种不满演变成为逆反心理,朱厚照开始跟身边人做对,甚至连他老爹和老娘的话都不听从,唯一崇拜的人就是沈溪。

    这次用于兵棋推演的沙盘,是沈溪为熊孩子准备的“玩具”之一。

    沈溪在广东时,为了保持跟太子间的亲密关系,不但为太子准备了武侠小说以及好玩的皮影戏等等,还精心设计了一些符合朱厚照性格的“玩具”。

    说到对朱厚照的了解,沈溪可以说比朱祐樘和张皇后还要来得透彻,因为沈溪不但跟朱厚照相处两年多,他还熟悉历史上朱厚照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朱厚照生性顽劣,贪图逸乐,崇尚出风头逞英雄,行事不拘成法,非常喜欢冒险,论胡闹,别说是大明,就算把前后几朝都加上也没有谁能超过这位。由于弘治皇帝就这么一个儿子,朱厚照从小缺乏一种危机意识,父母也未给过他正确的引导,让朱厚照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沈溪知晓朱厚照的性格,就有意识地写武侠小说给他看,潜移默化中,给朱厚照灌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同时根据朱厚照喜欢出风头的秉性,给他说及一些历史上的战争,教给他一些兵法韬略,让朱厚照自己琢磨如果把他放入历史中,能否取得卫青霍去病李靖等人的功业。

    朱厚照每次都会认真学习,所以后来弘治皇帝抽查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儿子居然会兵法韬略,吃惊之余高兴不已,这也是当初将沈溪从东南调回京城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沈溪特意为朱厚照准备了沙盘的设计图纸。

    这些沙盘的设计图纸是沈溪根据实战编撰出来的,一草一木一条小河一个古井一条道路都有替代品,同时在配套的书籍中,将历史上著名战事的水文地理、山川走向以及兵马布置、调动等进行明确安排。

    朱厚照在东宫闷了很久,终于从箱底里发现沈溪提供的设计图纸,好奇之下让随身太监依样画芦路将沙盘制作出来,他惊讶地发现,沙盘中一个个“小人”,或者是由小人构成的方阵,再加上城池、山峦、河流、沙丘等地形位置,赫然就是一个现实世界。

    发生在书面上的战争,通过沙盘立即变得立体直观起来,朱厚照从最初对照兵书排兵布阵时的好奇,到随意调动兵马宛若亲临战场的喜悦,沉溺其中,一时难以自拔。

    “太子殿下,时候不早,您该用膳了!”张苑站在旁边,打量朱厚照半天,也不知道这用泥土堆砌的东西有什么好玩的。

    一个熊孩子,对着拼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