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动避让也让谢迁觉得这个后辈已经选择认输。
但无论谢迁做如何决定,都影响不了事情的发展,皇帝不会同意他的做法,现在沈溪在朝中得到的支持力度,是谢迁难以想象的。
不过此时朱厚照的注意力并不在这件事上。
钱宁查案,一去就是一个多月,牵扯的范围很大,钱宁为了赚取表现,花费了不知多少人力物力,不过因为钱宁是以锦衣卫系统查案,朝中知悉内幕的人不多,就连提督东厂的张永都不甚明了。
钱宁直接对皇帝负责,小拧子不清楚这件事,倒是张苑了解甚多。
朱厚照之前对钱宁的下落漠不关心,也跟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不得宠有关,就在朱厚照都快忘了还有这么个人时,钱宁回到京城,出现在了豹房。
钱宁被正德皇帝传见,旁听的只有张苑。
至于朱厚照跟钱宁说什么,外人暂且不知,就连素来受宠的江彬也很好奇,而对此事最关心的却是小拧子,当发现苗头不对后,马上去见丽妃,将事情告知,这也是小拧子想提前有所准备。
“……钱宁去查谋逆案?到底谁谋逆?小拧子,你到现在还没查清楚?”丽妃皱眉。
有些事丽妃没法猜测,因为钱宁的行为实在太可疑了,之前离开京城时就让人摸不着头脑,回来得也很突然,且只有张苑陪同一起面圣,等于是绕过小拧子,这让其感到极大的危机。
小拧子无奈地说道:“陛下从来就没提过……照理说这么大的案子,应该不会隐瞒到现在才是,但陛下平时压根儿就不关心啊。”
一旁站着的小罗子望了丽妃一眼,似有话想说,但被丽妃瞪了一眼后,马上低下头。
丽妃道:“有资格被陛下查的,要么是地方上手握大权的将领,要么是皇亲国戚,又或者兵部尚书沈之厚……不过钱宁现在跟张苑走得很近,而张苑又完全听命于沈之厚,那这件事就不会牵连到沈之厚身上,钱宁又离开京城去查,之前还把事情闹得很大,几乎是人尽皆知,就不像是地方将领……莫非涉及皇亲国戚?”
小拧子问道:“那娘娘,到底是谁啊?”
丽妃摇摇头道:“如果本宫什么事情都知道的话,还要你来通禀什么?现在只能大致判断,这件事是由沈之厚在背后操纵……对了,他现在最想除掉谁?”
小拧子怔了怔,然后摇头,完全不明白丽妃想表达什么意思。
丽妃道:“你想不明白,本宫也茫然无知,那就先看钱宁面圣后的结果,这会儿你拧公公不应该留在这里,而应该去陛下跟前伺候,伺机探听几句。”
小拧子很苦恼,他本以为在丽妃这里可以得到确切的消息,却未料到丽妃好像还没他知道的多。
“是,娘娘。”
小拧子行礼后退下。
目送其背影消失在门后,丽妃对小罗子道:“刚才小拧子说话时,你的反应若被他看到,他肯定知道你有所隐瞒,怎么跟我那么久了,到现在还沉不住气?”
小罗子紧忙道:“小人错了,以后不会在娘娘面前乱说话。”
丽妃点头道:“知道点事情,可以私下跟本宫说。其实你是察觉陛下之前安排钱宁所做的事了?”
“小人并不是很清楚,但好像听说……跟寿宁侯和建昌侯有关。”小罗子解释道,“小人跟钱指挥使手下一个亲信是酒友,私下喝酒时他无意中透露的。”
“那就是了,看来沈之厚要对两位国舅下手,而且这次会让二人彻底无法翻身!”丽妃笃定地说道。
……
……
钱宁回京的消息,很快传到建昌侯张延龄耳中。
因大雪封城,张延龄已许久没去军营,甚至连家门都没出,不过他闻讯后还是紧张往寿宁侯府去了,找兄长张鹤龄商议。
这几天张鹤龄正在为家事烦忧,见到弟弟前来,先问了情况,听说跟钱宁查案有关,当即皱眉:“钱宁去查谋逆案,你这么紧张作何?难道你想谋逆,自己篡位当皇帝?”
张延龄道:“大哥,你可别随便开玩笑,我哪里想当什么皇帝。”
“那就把心安回肚子里,当初刘瑾、张苑、谢迁和沈溪之流都没将你我搞垮,一个区区的钱宁,还能反了天不成?”
张鹤龄对于钱宁不屑一顾,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个太监的干儿子,即便一时得宠也蹦不了几天,江彬的崛起已充分证明这些年轻将领在皇帝面前都是昙花一现。
张延龄为难道:“大哥,你不知道,我查到钱宁往沿海走了一趟,似乎是调查倭寇之事。”
“倭寇?”
张鹤龄皱眉,“这跟你有什么关系?”
张延龄叹道:“这不之前想对付那沈之厚,便把江栎唯重新收归麾下……”
张鹤龄气得全身发抖:“早跟你说过,江顾严不是省油的灯,为人又是朝三暮四,反复无常,简直就是条毒蛇!这种人,赶走都来不及,甚至当场格杀都可行!你居然用他?”
张延龄脸上满是回避之色,低下头道:“也是因为我手头银子多,又不能直接买房子买地,怕被皇上知道我在他御驾亲征后大肆敛财的事情,所以想让江顾严帮忙经营一下,他做的倒还不错,跟倭人做了几次买卖,让我赚了几万两银子……听说那些倭人跟佛郎机人也有贸易往来。”
“私通倭寇可是大罪。”
张鹤龄板着脸道,“不过倒也无妨,毕竟你没做出什么通番卖国,甚至谋逆之事,再者你派人做买卖,钱宁未必能查到什么,就算查到为兄也有办法为你开脱。”
张延龄叹道:“其实……小弟还跟倭人做了一点小买卖。”
张鹤龄一听感觉不太对劲,问道:“什么买卖?你不会是跟他们做了什么卖国的买卖吧?”
张延龄道:“我把大明火器的设计图纸,还有制作工艺卖给他们,让他们帮忙铸造兵器,然后倒卖给佛郎机人,从佛郎机人手上拿银子……”
“你……你……”
张鹤龄听到这里,气得说不出话来。
张延龄又道:“佛郎机人拿银子给咱后,我又给江栎唯,让他帮忙聚拢一批海盗,对外宣称是倭寇,在沿海做些买卖……如今沿海很多岛屿都有了我的人,半年多时间,已有十几处据点,现在还在持续增加中。”
张鹤龄瞪大眼,几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亲弟弟能做出的事情。
张延龄道:“我本打算聚拢一支军队,以备不时之需,你也知道沈之厚的火器营有多厉害,江顾严乃武进士出身,能力不错,还可以利用一下倭人,除练兵外还顺带造船……简直就是一个国中国!就算皇上对咱不利,咱也有办法自保……”
“你疯了吗?”
张鹤龄怒不可遏,大喝道,“你知道自己在作什么?你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张延龄叹道:“我也没想到皇上居然会察觉……或者是有人通风报信,但不需害怕,那些倭人都在海上,由于海禁,近海许多海岛百年都没人上去过,而且有佛郎机人暗中相助,他们有大船,就算沈之厚去也攻不下来,只要不抓到江栎唯和倭人首领,没人知道这件事跟我有关。”
张鹤龄眉角颤抖个不停,气急败坏道:“你啊你……你这是要害我张氏满门灭绝啊。”
张延龄道:“大哥,我哪里是害张家,根本是在帮家里好不好?朝中有沈之厚这样的阴险小子,天天针对咱们,还有谢迁和张苑惹是生非,处处给咱添堵……难道咱就坐以待毙不成?”
“我本来的目的只是想栽培一支人马,回头把沈之厚铲除掉。江栎唯那小子挺有本事的,你不知道,才半年多时间,他就给我弄出一支两三千人马的队伍,若再有几年时间,怕不有几万人马?简直是兵强马壮,再加上咱在京城的势力,岂非……”
张鹤龄怒道:“你还真想谋朝篡位?如此说来,钱宁没冤枉你,你是罪该该死,还牵连整个张家陪你下葬。”
第二三六四章 猖獗()
张延龄就像是在讲一个传奇故事,只是其吐露的内容让张鹤龄极度震惊,忽然觉得自己“低估”了弟弟。
弟弟的本事比他想象中更大,更能折腾。
张鹤龄心乱如麻,恐惧与愤怒兼而有之,他起身在房内来回踱步,苦思对策,而张延龄那边反而好像轻松下来。
过了好一会儿,见张鹤龄没有落座的意思,张延龄才又道:“大哥,其实你不能怪我。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咱张家。”
“你还敢说为了家族?你分明是要害死大家!”
张鹤龄怒斥道,“被你如此几次折腾,若事情曝光,张家不被陛下厌弃才怪!就算太后出面,恐怕也无济于事!”
张延龄摊摊手:“事情大概便是如此,所以钱宁回京,我很想知道他到底知道些什么,若他真查出事情跟咱们兄弟有关……”
“混账东西,是跟你有关,为兄可没跟你狼狈为奸!”张鹤龄怒斥。
张延龄叹道:“大哥,你现在要跟我分彼此么?我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张家是为什么?你知道随着先皇故去,新的外戚已产生,咱张家要在京城立足已经很困难,你又不做事,只好我来担当,而且至今为止我做的一切都很顺利,咱甚至可以自行组建军队……这支军队就算不用来造反,也能为咱积累资本,让朝廷不敢对咱如何。”
张鹤龄这会儿已不想去听张延龄说话,在他看来,弟弟说的一切都是谬论,根本不足采纳。
思虑半晌,张鹤龄果断地道:“你赶紧派人通知江顾严,让他带着他的人滚蛋,越远越好,以后你也别跟他有任何联系,咱到底有皇亲国戚的身份,就算有人检举,只要咱不承认,他们也没辙,最重要的是把涉事人等一概除掉……”
张延龄惊讶地问道:“大哥,听你的意思,是让我就此放弃?”
张鹤龄怒道:“怎么着,你现在还想乱来?若不当机立断,可能连小命都不保……这次可不单纯只是下狱便可了解,甚至连整个张家都要跟你陪葬。”
张延龄想了想,摇头道:“现在抽身已经来不及了,人马已拉扯起来,若实在不行的话,那就干脆铤而走险,让江栎唯带兵到京城,既然咱那大外甥不适合当皇帝,就咱来当。自古以来成王败寇……”
“闭嘴!”
张鹤龄怒道,“这种话不得再说!也不可想!你到底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大哥……”
张延龄着急地叫了起来。
“别叫我大哥。”
张鹤龄道,“你那么有本事,做事完全靠自己,就别指望家里……大不了我主动去陛下和太后面前检举,跟你划清界限,就此一刀两断,至少还能留住咱张家骨血!”
张延龄气愤地道:“大哥,你这么做太不近人情了吧?咱到底是否是亲兄弟?”
张鹤龄骂道:“你这个疯子,连自己在做什么都不知,居然还敢执迷不悟?为兄现在跟你说的,让你去跟那些倭人一刀两断,必须照做!若你不肯听,那为兄就去陛下跟前检举你!”
“你……”
张延龄打量兄长,脸上满是失望之色,好像他才是蒙冤受屈的那个。
恰在此时,有下人进得门来,张鹤龄侧头怒斥:“谁让你进来的?”
那下人紧张地说道:“老爷,二爷,外面来人,说是请您二位去豹房,皇上有要紧事交待。”
“看看,麻烦来了吧?你不是还想闹事吗?现在怕是陛下要对咱们下手了……”张鹤龄怒道。
张延龄一咬牙:“怎么这么快?没想到钱宁那小子调查事情倒是挺积极的,分明是把矛头对准咱张家了啊?指不定是沈之厚在背后帮他……”
“你想怎么着?”张鹤龄打量弟弟。
张鹤龄脸上露出阴冷的笑容,一摆手,将下人屏退,这才道:“大哥,这可是最后的机会,若就这么进了豹房……怎么死的都不知!不如咱一走了之,回头带着人马杀回京城来如何?”
“疯子!简直不可理喻!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张鹤龄已快要语无伦次了。
张延龄道:“总不能现在去见咱那大外甥吧?”
张鹤龄琢磨一下,道:“如今就算陛下知道些什么,那也只是钱宁的片面之词,咱自己先别乱……陛下要赐见咱就去,到时候死不承认便可,就说是钱宁无中生有,你做的事情,很难拿出证据,就算有所谓的证据,也可以说是伪造的。”
张延龄皱眉道:“这样真的可以吗?”
张鹤龄怒道:“还能如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若你现在逃走的话,等于是不打自招,你觉得自己有本事从京城逃到海上去?就算去了海上,有沈之厚坐镇京城,你觉得这辈子有机会回来?赶紧收拾东西,往豹房去。”
……
……
张氏兄弟心中满是不安,往豹房去了。
到了地方问过后才知道,除了二人外,还有人被皇帝传召,具体是谁却不知晓。
张鹤龄道:“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有可能陛下只是怀疑,没有对你下手的意思……记得到时候别乱说话。”
“知道了。”
张延龄不耐烦地摆摆手。
兄弟二人这才往里面行去,等到了正院,出来接待他们的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张永,虽然他二人跟张永不算陌生,但也不是很熟,毕竟服侍三任皇帝的张永从来就不属于外戚派系。
“两位国舅,陛下已在里面等候多时了。”张永道。
张鹤龄问道:“张公公,除了我二人外,还有谁过来?”
张永笑道:“人已经到齐了,侯爷进去后便知晓。”
张氏兄弟对视一眼,然后跟张永一起往院子后面走去。
张延龄有些慌张,毕竟做贼心虚,忍不住出言问道:“张公公,今日陛下召集,所为何事啊?”
张永道:“陛下只是找诸位前来商议事情,具体是什么不好说。现在陛下已在跟沈大人叙话……”
听说沈溪也在里面,张延龄更紧张了,因为他最忌惮的人正是沈溪,好像沈溪就是他命里的克星一样,让他内心惶恐不安。
“别多问,面圣后再说。”
张鹤龄在旁提醒一句,张延龄这才缄口不言,不过依然表现得很不堪,身体抖个不停。
三人来到后院一处宽大的庭院前,发现这里戒备森严。
张延龄低声嘟哝:“完了,完了,千万别是什么鸿门宴啊!”
……
……
张氏兄弟走到门口,只见里面又出来人迎接,这次却是小拧子。
小拧子有些慌张,走到张氏兄弟跟前行礼:“见过两位侯爷。”
“不用多礼。”
张鹤龄显得很傲慢,“现在可以进去了么?”
小拧子再度行礼:“两位侯爷请随奴婢来……”
在小拧子引路下,张氏兄弟走在前,张永跟在后,一行四人进到屋子内,刚进门便听到朱厚照大发雷霆:“……岂有此理,大明海疆,到底是朕的,还是那些倭寇的?”
听到这话,张氏兄弟多少放心了些,好像朱厚照在意的是沿海倭寇肆虐,并没有特别针对兄弟二人的意思。
张氏兄弟进去后大概看了一眼,除了朱厚照外,还有司礼监太监张苑、高凤和李兴,而皇帝面前站着的,尚有首辅谢迁、次辅梁储,另外就是兼任吏部和兵部尚书的沈溪,以及工部尚书李、户部尚书杨一清。
只是没看到新任的礼部尚书费宏,也不见另外两名阁臣杨廷和跟靳贵。
除此外,还有英国公张懋、国丈夏儒、保国公朱晖等都督府的勋贵与会。
俨然是一次军政大佬的闭门会议。
张鹤龄打量弟弟一眼,大概是在提醒,既然事情跟自己无关,千万别紧张,听听君臣说些什么,谋定而后动。
但听钱宁的声音传来:“陛下,倭寇突然泛滥,他们持有大明军队装备的制式火器,却不知是从何渠道获取,数量还不少,地方守备兵马不敌,一些沿海府县被其袭扰,百姓流离失所……”
张氏兄弟这才看到,其实人群旁还站着三人,除了锦衣卫指挥使钱宁外,尚有江彬,另外一人相对陌生。
却是朱厚照刚从宣府调来的许泰。
朱厚照打量谢迁,问道:“谢阁老,这件事你如何看?那些枪械,是如何流落到那些倭寇手上的?”
谢迁道:“老臣认为,应该是有人泄露了制造方法,倭寇自行铸造所得,并非是从地方卫所流失。”
朱厚照又打量工部尚书李:“李尚书,你觉得呢?”
李赶紧道:“微臣不清楚情况,工部负责铸造枪械的工匠,都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管理极其严格,不可能泄露出去。”
钱宁道:“陛下,以臣所查,倭寇使用的火器,乃是几年前我大明将士西北之战用过的那种,并非是如今最先进的火器。”
“废话!”
朱厚照怒道,“新式火枪连朝廷都没装备多少,若那些倭寇都已学会铸造之法,问题可就大了。一定要查清楚,到底是谁将火器铸造工艺泄漏出去的……还有,务必查出他们在哪里铸造的兵器,必须尽快将他们的老巢给端了!”
在场人等都不说话,因为这命令并非是对特定人所下,更像是一种督促。
司礼监掌印太监张苑道:“陛下,为今之计是早些调遣人马,平息沿海倭寇,不能让其继续猖獗并蔓延发展下去。”
谢迁道:“张公公,如今西北战事刚罢,中原盗乱尚未平息,若再轻启战事,必定劳民伤财,大明府库没有更多的帑币完成这次战事,所以……还是先稳定中原,再想办法平息沿海祸乱。”
随着谢迁的话音落下,在场很多人点头,觉得谢迁所言很有道理。
此前默不做声的高凤却出言反对:“谢阁老如此说法,怕是不对,朝廷打仗,并非总是劳民伤财……不是可以适当把战争规模降下来,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剿灭倭寇么?”
谢迁瞪了高凤一眼,似乎怪其多嘴多舌,不过很快他便明白过来,突然不说话了。
在场人中,虽然高凤看起来无足轻重,但他是张太后的喉舌,高凤这番话可以理解为太后的意